Ⅰ 水在20攝氏度時的密度是多少
在4℃時,水的密度為什麼最大?這里介紹一種比較常見的解釋.
我們知道水的密度比冰的密度大,這是因為液態的水在凝固成冰的時候,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使分子按一定的規則排列,每個分子都被四個分子所包圍,形成一個結晶四面體.這種排列方式是比較鬆散的,使得冰晶體中的分子間的平均距離大於液態水中的分子間的平均距離.在液態水中,分子的排列比較混亂,不像冰中的分子那樣,按一定的規律排列.分子在液態中的運動雖然比在冰中更自由,但分子與分子間的平均距離比在冰中更小,所以水的密度比冰的密度大.
用X射線研究液態水的結構時,發現液態水中在一定程度上還保留著非常微小的冰的晶體.根據推算,在接近0它的水裡,約包含著0.6%的這種微晶體.當溫度逐漸升高時,這種微晶體逐漸地被破壞,由於這種微晶體具有較小的密度,所以微晶體的被破壞就會引起密度的增加.因此,在水中有兩種使密度改變的效應:①使密度變小的效應.當溫度升高的時候,水分子的熱運動更劇烈了,分子間的距離變大了i因而引起密度的減小.②使密度變大的效應.當溫度升高時,水中的微晶體逐漸地被破壞,引起密度的增大.在4C以上,水的溫度升高時,第十種效應占優勢,水的密度減小,體積增大.在4℃以下,水的溫度升高時,第二種效應占優勢,水的密度增大,體積減小.因此,水在4℃的時候,密度最大,這就是水的:密度反常變化的原因
求採納
Ⅱ 熱水和涼水密度分別是多少
熱水的密度與涼水的密度不是固定的。溫度不同則密度不同,水在0-4攝氏度反常膨脹,其餘溫度熱脹冷縮。一般說來,熱水密度小於涼水的
Ⅲ 熱水和冷水的密度是什麼
10℃冷水的密度是999.7kg/m3;90℃熱水的密度是965.3kg/m3。
在一個大氣壓的條件下,水的溫度區間在0攝氏度到100攝氏度之間。
在4攝氏度到100攝氏度之間,冷水密度比熱水密度大。主要是因為溫度愈高,分子之間的距離愈大,即密度愈小。
在0攝氏度到4攝氏度之間,冷水比熱水密度小,溫度愈低,密度愈小。原因是在0攝氏度到4攝氏度之間,水的微觀結構漸漸趨近於冰,以至於密度變小。4攝氏度的時候,水的密度最大。
密度的變化規律
一般來說,不論什麼物質,也不管它處於什麼狀態,隨著溫度、壓力的變化,體積或密度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聯系溫度T、壓力F和密度ρ(或體積)三個物理量的關系式稱為狀態方程。氣體的體積隨它受到的壓力和所處的溫度而有顯著的變化。
如果它的溫度不變,則密度同壓力成正比; 如果它的壓力不變,則密度同溫度成反比。對一般氣體,如果密度不大,溫度離液化點又較遠,則其體積隨壓力的變化接近理想氣體;對於髙密度的氣體,還應適當修正上述狀態方程。
Ⅳ 20度水的密度是多少
密度是1g/cm³,10³千克/立方米(t=4℃);
水是無色無味液體,地球有72%的表面被水覆蓋。水在空氣中含量雖少,但卻是空氣的重要組分。固態水(冰)的密度(916.8kg/m3)比液態水的密度(999.84kg/m3)小,因而冰會漂浮在水面上,水結冰時體積略有增加。
水分子是極性的,即水分子的正負電荷中心不重合,這使得水成為一種很好的溶劑。兒童體內有80%的水,老人體內則有50-60%,正常中年人體內則有70%的水。
自源說認為地球上的水來自於地球本身。地球是由原始的太陽星雲氣體和塵埃經過分餾、坍縮、凝聚而形成的。
凝聚後的這些星子繼續聚集形成行星的胚胎,然後進一步增大生長而形成原始地球。地球起源時,形成地球的物質裡面就含有水。
在地球形成時溫度很高,水或在高壓下存在於地殼、地幔中,或以氣態存在於地球大氣中。後來隨著溫度的降低,地球大氣中的水冷凝落到了地面。
Ⅳ 20攝氏度水的密度是多少啊
19.9 0.9982269
20.0 0.9982063
20.1 0.9981856
g cm–3
Ⅵ 熱水的密度是不是比冷水的密度大
在相同的大氣壓下熱水與冷水比密度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水分子吸收了熱量後它的分子就會活躍起來,吸的熱能越多分子就越活躍,分子與分子之間的排斥力就越大,在同等體積下熱水都比冷水密度要小。
Ⅶ 熱水和冷水哪個密度大
水的密度不是隨著溫度線性變化的,無法籠統地說熱水的密度大還是冷水的密度大。4攝氏度的水密度最大。4攝氏度以上的冷水比熱水密度大,四度以下的冷水密度不一定比熱水大。
4攝氏度以下,溫度越低密度越小,4攝氏度以上,溫度越高密度越小,而0攝氏度以下溫度越低密度越大。所以4攝氏度以上的冷水比熱水密度大,4攝氏度以下的冷水密度不一定比熱水大。
(7)20攝氏度軟水密度擴展閱讀:
4攝氏度的水密度最大的科學解釋:
定性的回答是:溫度越低,熵就需要越低,即結構越有序,這是適用於所有物質的普遍原理。絕大多數物質的密度隨著溫度降低是單調升高的,因為分子之間靠得越近結構越有序。
水的特別之處在於,由於氫鍵的方向性,最有序的結構是像晶體冰那樣的結構,每個水分子周圍有四個氫鍵,指向四面體的四個頂點。
這是個很空曠的結構,如果把它擾亂一些,水分子之間反而可以靠得近一點。這就是為什麼冰的密度小於液態水的密度。冰能夠浮在水面上就是這個道理,這對地球上生命的出現具有重大的意義,在冬天保護了冰面下的生物。
當液態水的溫度比較高時,溫度下降時結構變得更有序,分子靠近,密度升高,這是跟其他物質相似的常規行為。當達到某個溫度時,再進一步下降,結構要變得更有序,就需要向冰結構的方向靠近,分子之間開始遠離,密度下降。這兩種相反的趨勢共同作用的結果,就是在某個溫度出現一個密度的最大值。
參考資料:網路-水-密度
Ⅷ 請問一下我知道20攝氏度和30攝氏度時水的密度。。怎麼求24.3攝氏度時的密度..要全過程..謝謝...
一個標准大氣壓下,20攝氏度和30攝氏度時水的密度分別為
0.9982g/cm^3和0.9957g/cm^3
水的密度隨溫度變化的情況較復雜,但溫差不大時可以看成是均勻變化的。
一個標准大氣壓下,水在24.3攝氏度時的密度為
p=0.9982-[(0.9982-0.9957)/(30-20)]*(24.3-20)=0.9971g/cm^3=997.1kg/m^3
Ⅸ 同樣重的70°的熱水和20°的冷水相比較,誰的體積大
70℃的水體積略大。這是基於熱脹冷縮的原理。水在4℃時密度最大,同時也是體積最小的時候,這是水的特點。高於或低於4℃時,體積都會增加,100℃時開始氣化。
Ⅹ 不同溫度下水的密度是多少
水在0攝氏度下的密度是999.840千克每立方米;水在1攝氏度下的密度是999.898千克每立方米;水在2攝氏度下的密度是999.940千克每立方米;水在3攝氏度下的密度是999.964千克每立方米;水在4攝氏度下的密度是999.972千克每立方米;水在5攝氏度下的密度是999.964千克每立方米。
標准狀況下水的密度是1.0克每立方厘米,水的密度不是一個穩定的值,溫度低的時候比溫度高的時候密度要大。
簡介:
需要注意的是,水在0度和100度時都可以保持液態。雖然0度是水的冰點,但在這個溫度下,水的液相和固相是可以共存的。0度的液態水要轉變為冰,需要大量放出熱量,沒有繼續降溫,水能夠維持液態。同樣地,在100度時,水的氣相和液相可以共存,如果沒有進一步吸收熱量,沒有繼續升溫,水能夠維持液態,從而成為過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