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苏轼搓澡的诗句
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宋代:苏轼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词的大意:
水和污垢什么时候在一起共存过。仔细看来两个都有又好像两个都没有。我对擦背的人说,今日劳烦你要一直搓背了。
只希望能轻点再轻点,我的身上本来也没有什么污垢。
从词的表面上来就是一首搓澡的词作。表面来看,苏东坡叙述起来风趣诙谐,其实细读的话这里面却饱含了深刻的寓意。上面我们介绍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乃是苏东坡知道自己被神宗皇帝重用了,马上要调任汝州了,有些兴奋,所以在字里行间里我们也能读得出来当时东坡轻快的心情。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
水和垢根本就不可能在一起,这一句里苏东坡又所暗指:自己多次被贬,是因为自己从不与奸诈小人同流合污。所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的就是他。他这样高风亮节的人又怎么会和那些谗言小人一起共事呢?他宁愿被贬,也不会与之同在。
『贰』 苏轼李清照如梦令大全
李清照
如梦令(来一)
常记自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二)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苏轼的如梦令:
1、《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宋] 苏轼
2、《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後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宋] 苏轼
3、《如梦令·自净方能净彼》
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呀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
[宋] 苏轼
4、《如梦令·手种堂前桃李》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望小桥流水。
[宋] 苏轼
5、《如梦令·城上层楼叠巘》
城上层楼叠巘。城下清淮古汴。举手揖吴云,人与暮天俱远。魂断。魂断。后夜松江月满。
『叁』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是什么意思
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载有“浴室挂壶”一条。浴室要挂作为商标用的壶,当然是公共浴室了。老扬州的浴室门口都要挂一个灯笼,中午点亮凌晨吹灭,一点亮就是告诉顾客,本浴室开张了。所以扬州有句歇后语是:“澡堂的灯笼——天天挂”。曾经做过扬州太守的宋代文学家苏轼,不但常到浴室洗澡,还不时找人擦背。有他的一首《如梦令》词为证:“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擦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也就是对擦背人说:“请你手脚要轻些,我常来沐浴,身上没有多少污垢。”追溯扬州沐浴历史,已有二千多年以上,天山汉墓陈列馆内西汉广陵王刘胥的墓内,就有专门的沐浴间。
据了解,《大清盐商》剧中,四大总商之一的马德昌带着自己儿子去拜访当时的两淮盐运使卢德恭,以文人雅士自居的卢德恭当场吟咏了一首描写洗澡搓背的词“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据文史专家介绍,这首词本来是苏轼写的,大意说的就是洗澡搓背的事情。
洗澡搓背,在寻常人眼中本来是一件俗事。然而在沐浴文化盛行的扬州,在文人雅士卢德恭的眼中却是一件大雅之事。怪不得剧中卢德恭会这样说:“这洗澡搓背之事也能够入诗,东坡先生是参得人生三味,才能写出这样禅心道骨的好事啊。”
『肆』 如梦令这首诗解释诗义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版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权瘦。
【译文】
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伍』 关于如梦令的诗句
1.c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
译文: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2.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
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3.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如梦令·春景》宋代:秦观
译文:黄莺用嘴衔过的花更加红润,燕子用尾点扫的水波泛起绿色的涟漪。
4.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宋代:苏轼
译文:水和污垢什么时候在一起共存过。仔细看来两个都有又好像两个都没有。
5.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清代:纳兰性德
译文:在这样一个清晨,“我”和她蓦然相逢。“我”对她一见钟情,却难以明了她迷离的眼波背后暗藏的心事。
(5)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赏析扩展阅读
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无梦令”等。以李存勖《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为正体,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另有三十三字六仄韵,三十三字四仄韵一叠韵,三十三字五平韵一叠韵,以及六十六字五仄韵一叠韵的变体。代表作有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
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
江上一犁春雨。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1.c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译文: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2.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3.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如梦令·春景》宋代:秦观译文:黄莺用嘴衔过的花更加红润,燕子用尾点扫的水波泛起绿色的涟漪。4.水垢何曾相受。
细看两俱无有。——《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宋代:苏轼译文:水和污垢什么时候在一起共存过。
仔细看来两个都有又好像两个都没有。5.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清代:纳兰性德译文:在这样一个清晨,“我”和她蓦然相逢。“我”对她一见钟情,却难以明了她迷离的眼波背后暗藏的心事。
(5)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赏析扩展阅读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无梦令”等。
以李存勖《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为正体,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另有三十三字六仄韵,三十三字四仄韵一叠韵,三十三字五平韵一叠韵,以及六十六字五仄韵一叠韵的变体。
代表作有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词作鉴赏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
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
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鉴赏: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陆』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与水垢何曾相受的异同之处在哪里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后人对此词评价甚高,尤其是“绿肥红瘦”一句,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表面上是写作者因没有水垢而受到擦背人的重揩而不满,实质是比喻自己秉性高洁,受贬是蒙冤的。全词关键是佛家术语“无垢”,比喻一切本来清净,虽意出禅偈,形象不甚优美,却自有其思想价值和意义。
《如梦令》
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戏作如梦令阕。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盖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因取以为名云。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柒』 如梦令的诗句
⒈《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
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 ·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⒊《如梦令·春景》
宋 ·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译文:
黄莺用嘴衔过的花更加红润,燕子用尾点扫的水波泛起绿色的涟漪。天寒手冷,玉笙冰凉,但吹笙的人却亢奋地吹起《小梅花》曲子,声音宏亮悠扬, 响彻天空,听者都感到激越、雄浑,春意盎然。这样吹吠下去,这样吹吠下去,一定会让人和绿杨都会变得潇洒清秀。
⒋《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
清代:纳兰性德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
译文:
天亮了,井台上响起了辘轳声。一夜风雨,满阶落花,凋零中透出一丝冷意。在这样一个晨,“我”和她蓦然相逢。“我”对她一见钟情,却难以明了她迷离的眼波背后暗藏的心事。谁能明白?谁能明白呢?从此以后,无论是在簟席上辗转反侧、孤枕难眠之时,还是独对孤灯、辗转徘徊之际,我都会想念她。
⒌《如梦令·燕子几曾归去》
[宋] 辛弃疾
燕子几曾归去。只在翠岩深处。重到画梁间,谁与旧巢为主。深许。深许。闻道凤凰来住。
译文:
开头两句写燕归。燕子春向北来,秋复南返,看似归去,其实几曾归去,只是到绿色山岩深处寻幽访胜去了。唐僧拾得诗说:“少年学书剑,叱驭到荆州。闻伐匈奴尽,婆娑无处游。归来翠岩下,席草玩清流。”
『捌』 如梦令诗词
如梦令诗词汇总如下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春景
宋代: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宋代:苏轼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
清代:纳兰性德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
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
宋代: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如梦令·春思
宋代: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如梦令
宋代:石孝友
照水粉梅开尽。春残峭寒犹甚。秋气著人衣,斗帐玉儿生晕。那更。那更。帘外月斜风横。
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
宋代: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如梦令·满院落花春寂
宋代:杨冠卿
满院落花春寂。风絮一帘斜日。翠钿晓寒轻,独倚秋千无力。无力。无力。蹙破远山愁碧。
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
宋代:曹组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
如梦令
宋代:朱敦儒
盏底一盘金凤。满泛酒光浮动。引我上烟霞,智力一时无用。无用。无用。蹋破十洲三洞。
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唐代: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清代:纳兰性德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如梦令
宋代:沈端节
雨后轻寒天气。玉酒中人小醉。乍报一番秋,晚_清凉如水。忺睡。忺睡。窗在芭蕉叶底。
如梦令
宋代:吕渭老
珠阁雨帘高卷。望断碧梧墙院。短梦有幽寻,晓枕一峰云乱。谁见。谁见。风散菊英千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