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经典佛语的语录
法界无界,唯是一心,一心现六凡,一心现四圣。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推荐的佛语的语录90条,欢迎阅读。
1、良师益友,可以滋养你的人生,温暖你的旅程。朋友不在多寡,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
2、生活没有十全十美,简单就好;有一种心境,虽经历人间冷暖,依旧温润;有一种微笑,虽经历风霜雪雨,依然灿烂;有一种生活,虽忙忙碌碌,依然快乐;有一种岁月,虽冷暖交加,依然静好;有一种人生,虽经历千回百转,依然生动。
3、无常是随时随地都在的,就像我们正在喝茶的这一刻,有人正在热恋,有人刚刚失恋;也就在这一刻,有人正在欢欣大笑,也有人正在悲哀哭泣。如果我们仔细聆听,会同时听到婴儿的生的啼哭与老人死的悲叹,因为生命无常,所以每一泡茶都要专心地泡;由于人生短暂,每一个此刻都要用心地生活。
4、佛曾经毫不含糊地宣称识蕴是依色、受、想、行四蕴而生起,不能离此四蕴而独存。
5、只有勇者才能在这个联盟里生存下去。
6、竞争蕴藏了伤害的因子。只要有竞争,就有前后之分、上下之别、得失之念、取舍之难,世事也就不得安宁了。
7、心中有爱,也要"行"中有爱。
8、是知直了此心,无行不足,以一心具足万行,无一行而非心故。(五代)延寿《宗镜录》卷三十
9、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正是超越是非、善恶、有无、好坏、枯荣等等相对的世界,不以生命的有限看待世界的无限。
10、害人之心不可有,帮人之心不可无。
11、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但识自心,无我无人,本来是佛。一《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12、世间的生态平衡,是以生命共融为前提的。如果我们不能自觉维护生命的共融,以掠夺的方式来开发大自然,就会给人类带来种种意想不到的灾难。
13、菩萨见外道及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梵网经》卷下
14、佛经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15、如护自身命,护戒亦如是。《大日经》卷二,入曼荼罗具缘真言品
16、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皆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知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读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洁手净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若肆无忌惮,任意亵读,及固执管见,妄生毁谤,则罪过弥天,苦报无尽矣。
17、不耗费资源,不毁坏环境,只愿拯救地球。过度的贪婪与无限的欲望,是毁灭地球与导致自然灾害的恶因。
18、生命就是呼吸,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后,无论如何尝试,你都无法逃避 人生,只要你活着,不管是在城市或在山林,你都必须面对它。
19、至理绝言,教是语词,实不是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若夜梦见楼阁宫殿象马之属,及树木丛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乐著,尽是托生之处,切须在意。——《达摩大师血脉论》
20、人性的善恶,是没有定性的,只是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才导致了人性的无常。
21、"人生世间,祸福吉凶,相为倚伏。
22、只要自心有力量,就可以挑起使命,不怕外来的压力。
23、带着微笑的面孔最美,微笑是世界共通的语言、爱的表现。最漂亮、最有气质的衣服是——柔和忍辱衣。
24、设病比丘无弟子者,当于众中差次使看病人.所以然者,离此已,更不见所施之处,福胜视病人者。其瞻病者,瞻我无异。设有供养我,及过去诸佛,施我之福德,瞻病而无异。《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九众生居品佛言
25、不论球场内还是球场外,既要有一脚破门的精彩,也要有—无所获的承担。
26、金地藏是我的邻居,与他为邻我发现好处多多。最大的好处 大概有三:一是认识了平等,王子和平民身份不是绝对不可互换;二是 懂得了慈悲,众生渡尽,方正菩提;三是理解了无私,我不入地狱, 谁入地狱。
27、是清净的、真诚的、是无限量的,当我们时常面对内心,反观内省,扫尘除垢,我们会发现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无尘无垢的小孩,它单纯、透明、澄清,它不喜欢钩心斗角,它讨厌追名逐利。
28、绚烂之后才有平淡,幸福其实往往比我们所想象的要简单很多,问题在于如果我们不把所有复杂的不幸都给探索经历一遍,不把所有该摔的跤都摔一遍,不把所有的山都爬一遍,我们就没法相信,其实山脚下的那块巴掌大的树荫下就有幸福。
29、一对恋人或夫妻相处久了,感情神经总会一点一点麻木。很多人误以为这是爱情消失了,其实不是。爱情不会消失,爱情只会沉底。当爱沉底了,你要懂得晃一晃。爱是需要用心经营的,既然是经营就会有形式和点缀,一如心脏的外面还有一层胞衣。
30、身体没有食物,可存活几十天;没有水,可以存活几天;没有空气,只能活几分钟。越看似空洞无物的,对我们的生命越是重要。心灵没有佛号,一分一秒也没法活。路不平。不是路不平,是你选择了上山。
31、恶念人皆有之,大善者也有小恶。关键在于,恶念一旦产生,我们是顺应还是抵抗。
32、佛见众生烦恼患,心苦如母念病子。《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狮子吼菩萨品
33、心若有禅,处处皆禅,心若有佛,时时见佛。禅由心生,佛在心中。参禅,是人生清明的一开始;信佛,是生命由小爱到大爱的升华。禅机源于万象之中,要用心去领悟;佛性寓于万物当中,要用心去参透。坐亦禅,行亦禅,禅意人生,般若自在。
34、在佛的眼中,世间的一切事、物、人都在不断变幻,没有一刻停留。万物有生有灭,没有瞬间停留,这也正是佛教中所说的"无常"。
35、得失一向是第次交错的缠绕着,人间世事终难两全。收获的喜悦如清风欢乐的拂过心海,一时间荡起欢喜的涟漪,如春花绽放在眉宇间,却短暂的只一个转身的光阴,就已是落花成泥。纷繁中云水禅心消繁成简,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多彩的人生,亦是水墨简约的韵致。
36、人类社会的`任何组织,小至家庭,大至社会、国家,要和谐共存,都 离不开"包容"的意识。人们的性格不同,对事物的见解也是完全不同 的。如果缺少包容的意识,人人各执己见,见面只有争吵,那永远也不会 有美好和谐的一天。
37、生活即修禅。定力不坚,心随神移的人,被花红柳绿、光怪陆离的尘世迷了眼,分了心,因此,只能成为米饭,甚至是半生不熟的夹生饭。而只有那些超凡之人,立定心意,心无旁骛,物我两忘,才能将自己酿成一瓶芳香的美酒。禅,定也。静心修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容淡定才是生活的本真。
38、诗韵铭录茶,喝的是一种心境,品的是一种情调。在沉沉浮浮中,选择了清淡与超然,一种简单而优雅的生活态度。擎一盏清茶,任幽香冲去浮尘,沉淀了思绪、心情,悠静才可长远。半盏清茶,观浮沉人生。一颗静心,看清凉世界。茶以清心,茶以雅志,茶以助禅。
39、顺应习气,承受命运的人一辈子只能庸庸碌碌,成为凡夫俗子。而改变习气,勇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努力克服它的人,最后往往都能成为人中龙凤。当我们了解这其中的因缘之后,我们就会明白所谓前生今世,并不是天方夜谭的事情,它是有因果联系的,而命运的吉凶和未来的祸福,也可以从我们自身找到答案。
40、修行,就是修身、口、意。通过闻、思、修和戒、定、慧的实践,让自己的身、口、意与诸佛的身、口、意逐渐相融合,最终达到自己和诸佛全然地合二为一,乃至超越一体和异体等二元对立的境界,并任运圆满弘扬佛法和普度众生的伟大事业。
41、自身拥有宝,何须向外寻 悟求真理的路途,千峰回转,万山阻碍,难免会有见歧路而茫然的感 觉。此时要紧的是,不要迷失了自己的本性。
42、自力修行,欲断烦恼,如扬汤止沸,动静很大,沸泡也确一时消减,然釜底贪嗔之火不熄,全不济事。念佛法门,阿弥陀佛釜底抽薪,不知不觉,无声无息,自然锅冷水凉。
43、一艘没有目标的船无论何处吹来的风对它都是逆风,无论怎样行驶都到不了自己的目的地。如果连自己的长处都不了解和认识,就不能树立正确的目标,何谈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呢?
44、心无杂念'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要拥有一颗平常心需要修行,需要磨炼。一旦我们拥有了平常心,就能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展现出完美的自己。
45、明浮躁源,戒浮躁心,无论外界怎样,我们都应该随时提醒自己不要有丝毫的浮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才是处世之道。
46、人生本如梦,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一切皆是无常,繁华过尽是虚无。如果人们能体会到事过无痕的境界,就不会滋生这样那样的烦恼,也就不会陷入越执著越得不到的怪圈中不能自拔。
47、学者虽然知识渊博,别人的微小长处也要汲取,能长期坚持这种精神,很快就会成为"一切智"。
48、法入心,才"有法度",自度再度人。
49、慈悲和智慧是佛教的唯一真理,犹如凤凰的翅膀,缺一不可。如同凤凰的翅膀既是左右,又是一体一般,慈悲和智慧既是两面,又是一体。
50、如何以培养美德接济无德之人?对无德之人,要求他们改进,没有什么效用。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德,不知道有德的好处,所以无德。你不如培养自己的美德,做个样子给别人看,那些无德之人一看你这个样子很好,没准由欣赏而羡慕,由羡慕而模仿,也就从无德变成有德了。
51、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像那个年轻人一样,遇到一点有困难的事情,就 开始灰心丧气,迷茫失望.怀疑自己。其实,命运就在自己的手中,你只 有自立自强,遇到困难不失望,不一味地依赖别人,才能赢得尊严和 成功。
52、在做人态度方面,有四种"恶知识":"一者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二者于人前好言语,背后说言恶;三者有急时,于人前愁苦,背后欢喜;四者外如亲厚,内与怨谋。"
53、自己不爱的事情,绝不要强加于人;试想自己受害时,那会是什么感情!(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54、就像煮一锅肉,肉烂到看不见了,它还在锅里嘛!它只是煮烂了而已,它并没有消失;我们的生与死也是如此。
55、途有扫地僧,殿供佛光影。问故何去来,却答不知情。此中有禅意,修行可千年。芸芸乃众生,踽踽自独行。
56、简单,可以净化人生;复杂,会丑化人生。
57、佛陀、正法与僧宝,此三外之归依境….上师、本尊与空行,此三内之归依境….气、脉、明点三精要,此三归依密境也……显现、空寂与无别,此三了义归依境….若欲脱离无边苦,应以身心作归依,全体交付三宝尊!《密勒日巴大师歌集》
58、如来依世俗谛为众生说,若有众生于此言教起于执着,如是等类,不应依趣。《大宝积经》卷五十二,菩萨藏会
59、十年尘梦,云飞涛走。也曾也曾古道扬尘,长亭折柳;也曾江湖泛舟,山河踏遍;也曾檐下听雨,红袖添香。而今只想拾取萍踪,抛散浮名。在某个绿苔生长的地方,用我阑珊心事,教清风识字,与光阴说禅。
60、生活的烦恼和压力,是生活的必然产物,学会在生活当中解脱,而不是在生活当中尴尬,当面对烦恼的时候,不妨学会自嘲,总之找到战胜烦恼的方法,用内心的力量,去和周围的世界适应、影响,从而改变。
61、包容与宽恕,是我们最无力的两根软肋。你能包容多少,显示的是一种胸襟与气度,容人者,人共容之。你宽恕谁,你就能赢得谁,我们不必拘泥于一时之得失,一事之输赢,一人之去留,能纳百川,方能成海;不拒细流,浪可涛天。外表的强悍只是一缕金衣,内心的强大才能真正地让你屹立不倒!
62、人为什么要有见识、格局、视野?这个话很对~"乞丐不一定会妒忌百万富翁,但可能会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没有更高的视野,你会纠结于现在的圈子;有了更高的视野,你会把身边的人与事看淡。"
63、如果爱你是正确的话,我不想对;如果对是没有你的话,我宁愿一辈子错。
64、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人生无常,人心善变,何必为那些是非恩怨纠结?看淡了,是是非非也就无所谓了;放下了,成败得失也就那么回事了!
65、穷人:有钱就是幸福。富人:有闲就是幸福。农民:丰收就是幸福。残者:能走路就是幸福。盲人:能看见就是幸福。工人:不下岗就是幸福。医生:治好病就是幸福。乞丐:有饭吃就幸福。学生:考上大学就是幸福。母亲:找到孩子就是幸福。病人:能够活着就是幸福。每个人幸福定义不一样,珍惜眼前吧!
66、人生不要过于追求浮躁的虚渺,不现实的东西往往都像一缕云烟转瞬即散。生活不要染入太多的戏曲性,我们既没有随时更换的轻粉桃装,也不一定能唱好曼袅的拖腔。生活需要一份面对面的真,一份脚踏实地的纯。给自己一份舒畅的心情,给他人一抹阳光的笑意,也是给予生命的尊重。
67、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生存状态,各有各的心路历程,也各有各的价值观念,这都是不能强求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如果一个人注意调适自我,对物欲的追求少一点,对精神的追求多一点,多一份闲云野鹤的生活,少一点尘俗世事的拖累,那么就可以很从容地欣赏沿途的景色。
68、快乐是需要自己去培植的,需要用心去体会的。如果我们用心去体会,潆潆细雨会给我们欣喜,习习凉风会给我们惬意,万里晴空会给我们舒畅,一句简单而朴实的问候传递的是友好,一个无言而坚定的眼神传递的是鼓励,一次有力而温暖的握手传递的是支持,哪怕递给我们的只是一杯白开水,这里面也蕴涵了浓浓的关爱。生活其实是一直被幸福包围着,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快乐便时常和我们相伴。
69、为人属下者要如土,谦卑低下;为人主管者要如海,不拣粗细;与朋友相交要如林,含藏万象;与人群相处要如水,屈伸自如。
70、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71、学习戒定慧,先从身口制止不如法的行为、不好的语言,再入到微细的心上的功夫。转变身口不好的行为、不好的语言,实际也是在间接地训练我们这颗心。
72、碰到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心向内来用功,告诉自己用平静的心态接纳它。同时,还要对外在事物的无常变化有正确的认识。
73、世界上本来就没有非怎样不可的事情,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给谁都不算过分,世界上最差的东西,给谁都别觉得委屈。
74、学佛当以明心见性为本,断恶修善为行。
75、忍是无价宝,人人使不好,若能会用它,万事都能了。
76、竞利奔名何足跨,清闲独许野僧家,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智慧花。
77、今日之痛,源于昨日的放纵;今生之苦,皆因前世的孽障。
78、比丘熹斗诤,共相骂詈,彼此诤言,口如刀剑,互求长短,是为疾灭正法。——《萨婆多毗尼婆沙》
79、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
80、凡是一切适悦人心的感受都称为乐受,一切使人心不适悦的感受都称为苦受,它包括外境:身体:心理所引起,发生在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处的感受。
81、怅秋风,憔悴天涯,美人芳草怨迟暮。
82、培养应对现实的勇气和毅力,欢欢喜喜,理解一切境界。不要动辄求卜问卦,心若迷时会很苦,苦在自己无法做主。
83、执著如渊,是渐入死亡的沿线执著如尘,是徒劳的无功而返执著如泪,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飞散不要再求五百年,入我空门,早已超脱涅磐。
84、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85、如果我们喜欢,我们也可以阅读少许的文字,讲少许的教义,但要根据正确的道理来行为。真理不是用来诵唱咏吟的,而是用来实践的。
86、问南泉:"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师曰:"还可趣向否?"南泉曰:"拟向即乖。"
87、待人处事诚正信实,问心无愧,就可以皆大欢喜,身心自在。人生有三毒:贪、嗔、痴,以布施治贪,以慈悲治嗔,以智慧治痴。
88、多少人真正了解幸福?内心能悟就是本性,本性原就已具足安详之道。安详就是真正的幸福,要了解幸福,内心就一定要有智慧。
89、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
90、树干粗时,不怕没果实。
『贰』 扫尘除垢,告别贪念,作文九百字
两件看似毫无瓜葛的事,在今天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前些日子一起学习的同学,带来了一瓶面膜,叫排毒滋养面膜。她说她用完一次,觉得自己的脸怎么能这么脏啊!我心存疑惑的想,有这么夸张吗?转天,她把这面膜带来给我用,先敷上20分钟,然后慢慢用手指在脸上打圈的揉。不一会儿,毛孔里的脏东西和黑头还有脸上的死皮纷纷显现和脱落,我惊叹,我从小到大,没洗过脸吧?!鉴于这面膜的神奇效果,赶紧上网买了两盒。北京的沙尘大,我便隔三差五的清理清理皮肤。心中很是欢喜。
放下这件事,再说说扫尘除垢的故事。这是一个佛典故事,很有意思。
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中,有一位世人看来资质极其愚钝的人,叫周利盘特。成为佛陀的弟子很多年,连戒律都不能背下来,更不要说修行参悟了。僧团大众认为他这样的弟子简直玷污了佛陀的美名,便想将他逐出僧团。果然,在考试中,他意料之中的没有通过。知道自己要被轰走了,他很伤心,跑到树林里大哭大喊:难道我真的是个傻瓜吗?
谁知佛陀出现在他的身后,问:你认为你是个傻瓜吗?能认为自己是傻瓜的人,就不是傻瓜。佛陀留下了周利盘特,把他带到自己的房间里,依据周利盘特的根性,教给他一把扫帚和一句话:扫尘除垢。让他每天念着这四个字,打扫精舍的卫生。
周利盘特很认真,每天都念着这四个字认真打扫。很快,扫帚的毛也短了,扫帚也很脏,他自己也满是灰尘。他看看扫帚,想:每天都打扫,还是这么脏,我也这么脏……突然,他明白了佛陀的深意,我们的身体和周遭的环境,大家还能想起来去打扫,而我们的心却从来没有人去打扫过。世尊让我扫的是心里的尘和垢啊。
昨天我看了这段故事,心里很感慨,佛陀度化众生,是那么善巧,四个字一把扫帚,也能点透真理。这,促成了我今天的感悟。
按照习惯,今天我又把排毒面膜拿了出来,敷上,等待,揉出污物……猛然间,我想,我不就像是周利盘特吗?我每天洗脸,却不知道脸竟然如此的脏。污垢是皮肤滋养的障碍,去除污垢,对皮肤的保养自然事半功倍。而知道了脸上充满污物之后,我按照方法清理获得利益。这张脸我还能知道清理,可长久以来,从来没有清扫过心灵上的尘与垢啊。如果你也相信轮回,那么想想看,在生生世世中,我们的这颗心上落满尘垢,还怎么能见到光明呢?透过这些尘与垢的缝隙,或者在他们的颜色下,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又怎么能是事实真相呢?这不就相当于带上有色眼镜看事物或者坐井观天吗?真的是可笑、可叹、可怜啊……
现实生活里,我们中的更多的人自视比周利盘特聪明,比别人都聪明,不相信身体、环境中的污浊,也更不相信心灵上充满堆积的尘与垢。这才是比清扫不净更为可怕的事情。周利盘特说,扫不干净也要扫。他是对的,心灵上的尘垢,不去扫的话,我们永远也不明白,永远也看不到事实真相,永远痛苦地轮转于六道,生死离别爱恨情仇,不能解脱。
『叁』 关于孔子()教导一个愚钝学生的故事
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当时佛陀有一个叫周利般特的弟子,他愚笨过人,内记忆力又是非常差,他容有个哥哥也在佛陀的僧团里出家,对这个愚笨的弟弟非常嫌弃,因此总想把他赶出僧团外,周利般特为此觉得很苦恼。这天他正伤心地在哭着,恰巧遇上慈悲的佛陀,佛陀问他哭什么,他说因为自己的愚笨,被哥哥所嫌弃。佛陀安慰了他一番,然后就让他在僧团中帮忙扫地,并教他念“扫尘除垢”四个字,他确实非常笨,佛陀教他念“扫尘”时,他就忘记了“除垢”;教他念“除垢”时,他又忘记了“扫尘”,教了很长时间才把四个字念下来。从那以后,周利磐特每天都在寺院扫地,边扫边念“扫尘除垢、扫尘除垢……”,由于心念的专注,一段时间后,妄想渐渐减少,无明渐渐减少,无漏的智慧光明也显现出来。后来,周利盘特因为天天念这四个字的关系,证得了阿罗汉果。佛陀就是这样,根据不同根机的众生,施设不同的法门。在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里,就象周利般特这样的众生都可以得度,还有什么样的众生不可以度化呢?
『肆』 释迦牟尼有一位弟子扫尘除垢语文作文 题目
周利槃陀伽的故事
佛陀在世时,有一个跟随佛陀出家的徒弟,他的名字就是周利槃陀伽。
周利槃陀伽天性愚笨,对佛陀的讲经说法,始终不能领悟其意趣。佛陀知道他不能以解门而入道,于是传授他一套咒语,让他时时刻刻诵咒不辍,从此行门下手最终也能趋向菩提大道。
无奈,此周利槃陀伽确实愚笨无比,不仅大段的咒语念诵不下来,即便最短的三两言的咒语,也无法成诵。
周利槃陀伽在佛陀僧团中被安排作清洁工作,每天手持扫帚,清扫地面,可以说是扫帚不离手。
慈悲而又具有无穷智慧的佛陀,观察周利槃陀伽的根机后,于是传授给他一套特别的法门,告诉她只要依此法门,一门深入、常时熏修,定得佛果。
这个法门就是念诵“扫帚”,因为扫帚是周利槃陀伽日不离手的工具,而看着这个工具念着这个工具,不会使心念游移。可是,开始周利槃陀伽还是无法顺利的念诵“扫帚”,他念了“扫”,就忘了下面的“帚”;念了“帚”,就忘了下面的“扫”。
但是,周利槃陀伽对佛陀有着绝对的、无可动摇的信心,他坚信佛陀为他指示的这个法门,是自己得以解脱的最妙法门,也是他自己最后的机会。自己的愚笨来源于过去生过去世的罪业,自己只有以精进努力的修行,来洗刷罪业,才不会辜负佛陀的恩德。
周利槃陀伽就这样一遍又一遍的念着:扫……帚、扫……帚、扫……帚,……
就这样日复一日,“扫帚”的声音已经绵绵密密地不断回旋在周利槃陀伽的四周,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情景,他也已经不再去想、甚至可能已经完全忘记了为什么要念这个“扫帚”,这已经成为他完整生命的一个不可以缺失的部分了。
在念诵“扫帚”的第二十七天,这是一个事前没有任何预兆的早晨,伴着天上逐渐稀疏的星辰,周利槃陀伽照例用手中的“扫帚”扫去地面的落叶和其他浮尘,口中无声的念诵着“扫帚”,这个声音轻柔的从口中飘出,缈缈的钻入耳际,轻盈地落在周利槃陀伽的心上,然后再次轻柔的从口中飘出……。
太阳不知不觉从地面跃出,将她温暖和煦的阳光洒向大地,一抹阳光钻过浓密的树丛和枝叶,落到了周利槃陀伽的身上,同时强烈的光线一下子刺射了周利槃陀伽的瞳仁,他像被光线灼伤了一样抖动了一下身体,突然他一下子领悟了所有存在的意义,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了秘密,他洞悉了隐藏在所有存在现象之中的本原。
一个愚笨的周利槃陀伽,一个谨遵佛陀教导的周利槃陀伽,已经超越了凡俗生存的状态,而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圣哲。从此恭列于佛陀的诸多大弟子之中,圆瑛法师在《弥陀要解讲义》中这样介绍周利槃陀伽:“于三七日,将一把无相扫帚,把心地见思烦恼,扫得干干净净,得阿罗汉果,具足辩才,义持第一。可见修行,不怕愚钝,只怕不肯发心。若肯发心,下愚可得上智,但诵扫帚,亦能证果。如若念佛,岂不成佛,此其证也。”
周利槃陀伽的故事应当带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吧!
『伍』 扫尘除垢的五种功德 扫尘除垢的五种功德有什么
1、可以令自己的心地清净没有烦恼。
2、可以让他人心地清净没有烦恼。
3、诸天的天王天人,护法天神对你生欢喜心,欢喜你这个爱好清洁的人。
4、喜欢扫地的人,来世会长得漂亮端正。
5、喜欢打扫清洁的人死后会升天。
6、所以不要小瞧扫地这个事,更不能小瞧在寺院里扫地的人。因为佛法不离世间法。
『陆』 释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叫周利盘陀伽,佛陀让他背诵扫尘除垢四个字素材立意
修行人也要时时扫出内心的尘垢
『柒』 以扫尘除垢为题的800字作文
扫尘除垢
为人一定要用心,即使资质愚钝、反应迟缓,只要从身边简单的事物用心观照,自然真理入心,就能
体会身心内外的道理,这也就是“一理通,万理彻”。
修行,必须时时将心地的垢秽清除、扫除烦恼,正所谓修于内心,行之在外。
佛陀在世时,有位弟子名叫盘特尊者,带着他的弟弟投入佛陀座下,在僧团中修行。盘特尊者很有智
慧、很聪明,但是他的弟弟周利盘特却是反应迟钝,总是心不在焉而无法集中精神,所以盘特尊者对弟弟
感到很无奈,也教得很灰心。
有一天,尊者就对弟弟说:“周利盘特,你这么不专心、不用心,还是回去吧!”
但是周利盘特很喜欢在僧团修行,一听到哥哥要他离开僧团,他着急得哭了。
佛陀见状,很慈悲地问伤心的周利盘特:“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周利盘特禀告佛陀:“哥哥说
我很难教,要我离开僧团。”
佛陀就问他:“那么你的想法呢
?
要留下来,还是回去?”周利盘特说:“我很想跟随佛陀修行。”
佛陀就说:“只要你有决心,就能够留下来。来
!
你就在我的身边先做些打扫工作。”周利盘特很感
恩佛陀慈悲收留,暗暗下定决心要好好地修学。
佛陀就拿了一支扫帚,说:“这是扫帚,你把这个名称背起来,每天扫地就先背这个名称。”周利盘
特很用心地背,但总是记得前一个字,忘记下一个字
;
记得下一个字,反而忘了前一个字。
佛陀还是很慈悲、很有耐心地对他说:“没关系,你再用心花时间,专心记这两个字。”几天之后,
他背起来了,觉得很欢喜,佛陀就说:“你再背‘扫尘除垢’。”他又开始背了。
又花了好几天,已经将“扫尘除垢”背得很熟了。佛陀说:“扫尘除垢,你知道意思吗?”他摇摇头,
佛陀就说:“这次就由你自己去想了,‘扫尘除垢’是什么意思
?
要好好地想。”
周利盘特整天都在想:
“扫尘除垢”到底是什么意思
?
就这样又过了一段时日,
他忽然开通了:
“扫”
是要清净,“垢”就是污秽,周围的环境一有污秽,就需要用扫帚扫干净。
这时,他又深一层地想:到底佛陀教我“扫尘除垢”,还有什么意义呢
?
想了许久,突然想到:就如
自己的身体若有了尘垢,就需要水和布来清洗
;
那么心有垢秽,要用什么来清除呢
?
他再深入思考,想到用智慧来清除内心的烦恼,“智慧”就像扫帚,“尘垢”就是烦恼。
慢慢地周利盘特从外而内,由浅而深,一一透彻明了佛陀的教法,并且在僧团中步步精进,而身心清
净、守戒奉法,终于修得非凡成就。
周利盘特尊者的故事,如同告诉我们,为人一定要用心,即使资质愚钝、反应迟缓,只要从身边简单
的事物用心观照,自然真理入心,就能体会身心内外的道理,这也就是“一理通,万理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