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泃河的河流历史
泃河有着悠久的水运历史。早在战国,泃河水道就通航了。汉献帝建安十一年(206),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开辟了由中原通达长城内外的军运路线,为以后各代南北物资交流、军事供应打开了通道,从而扩大了泃河水运的范围和规模。
明永乐元年(1403),平谷成为边防要地。县北长城蜿蜒百余里,建六关、十营、十三寨。此时,平谷县内驻军数万,畜驹千匹。由于一切军需食用主要靠外地供应,泃洳二河各渡口又开始繁荣起来。东寺渠龙庙渡和前芮营合口渡实行军督民运,造驿船,建栈房。驿船由天津装载粮食、海盐和军需品,沿蓟运河北上,运往前芮营渡口,卸船入站清点后,再转运各仓库和边关各地。同时,再将栈房存放的平谷、密云、兴隆各县的果品、药材、皮棉等物品装船,运往天津、塘沽和京城各地。此时,泃河水运十分鼎盛。
至明末清初,泃河水运逐渐萧条。但到了康熙二年(1663),由于大规模修建东陵,所需粮食、建筑材料,多从南方供应,因而泃河水运又渐兴起,每天几十只船舶来往通运。民国初年,北运河淤浅,泃河河水反而加深。一般船载重量可达10吨,成为平谷与天津等地通商的惟一航道。每年运输总量达3.3万多吨,河道上来往木帆船达数十艘。前芮营、英城、寺渠等渡口,经常有几十只木帆船来往运输。特别是前芮营渡口,帆船最多时到过一百多只。当时在河口两岸,建立六所栈房共计三十多间,将各地所产各类于鲜果品、农副产品用骆驼、网车或小驳船运到各栈,再分别装船运往唐山、天津、北京等地,又采办各种曰常生活用品返航,运至前芮营渡口,卸货入栈。当时,泃河两岸的村庄,有各类船只一百多只,以后芮营为最多。其中较大的船每只达六丈多长,一丈二尺宽,八九尺深,两节对连,六个船槽,一槽住人做饭,五槽装货,可载二百八十多包食盐或一千六百多袋面粉,载重量达六万七千多斤。
据《平谷县志》载:“平谷年平均运进运出的物品总量折重为23942吨,其中运进8784吨,运出15158吨。其航路为:平谷寺渠——前芮营——英城——马坊小屯——三河错桥——侯家营——马庄——三岔口——新安镇——芦台——北塘——天津。因下游河道冬季结冰,不便通行,所以每年旧历二月至十月为航运期,约有二百五六十天。”又载:“平谷县境内以泃河、洳河为巨流,春冬作桥梁,夏秋用舟楫,以济行人,沿河田园多资灌溉。”“泃水晚渡”是平谷旧城八景之一,可以想见当年泃水岸边,船只往来,千帆相竟的繁华热闹。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先后修建了由平谷至三河、蓟县、通县、北平、天津等地的所谓警备公路,一切物资改用汽车运输,加上泃河淤浅失修,因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水运历史。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环境的核心,而河流又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泃河作为平谷的母亲河,哺育了世世代代,滋养着子子孙孙。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及人口的自然增加,河承纳了上游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河岸两侧杂草丛生,白色污染严重。致使水质极度恶化,水体为黑褐色,水中无任何水生动植物。特别是枯水期,基本上处于断流状态,河床内布满黑褐色的淤积物,并时常发出阵阵令人窒息的气味。
水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之源和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城市风韵和灵气之所在。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滋养着人类文明的河流,更应当得到悉心的保护。可喜的是,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加大了泃河治理的力度,关停污染严重厂矿,修建污水处理厂,减少垃圾排放,加强河道管理,加宽加固河堤,两岸植草种树,泃河得到了有效保护。在平谷区“十一五”水资源保护发展规划中,把水资源作为北京市和平谷区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予以高度重视。把保障北京市应急水源地,作为今后水资源保护的重点。特别是2011年,区委、区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区理念,努力打造“生态绿谷”建设,全面建设首都生态第一区的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千年古河一定会重新焕发往日的青春与活力,为生态平谷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