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污水知识 > 河北省唐河污水库污染

河北省唐河污水库污染

发布时间:2025-04-06 18:05:52

❶ 京津冀都市圈水问题分析

目前,用水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问题等几个方面。

2.4.1 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问题主要是水资源总量较少,人均占有量不断减少,水资源的支撑力下降,并从一般性的资源性缺水转向供水不足、水浪费和水污染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型结构性缺水。

京津冀都市圈是严重资源性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317m3,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亩均水资源占有量306m3,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为缓解水资源短缺,外援水和再生水的利用在不断提高(表2.6)。

北京及周边地区发生持续干旱,1999~2008年10年平均降水量476mm,仅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81%。北京市主要地表水源密云、官厅水库平均来水分别为2.86亿m3和0.88亿m3,水库蓄水量分别由2001年初的15.4亿m3和4.2亿m3下降到2008年末的11.3亿m3和1.63亿m3(图2.7)。天津市年人均水资源量为160m3,加上入境和引滦入津外调水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70m3,远低于世界的人均占有量1000m3的缺水警戒线,属重度缺水地区,是全国平均年人均水资源量2338m3的十四分之一,也就是比全国平均水平的月平均水量都要低。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天津发展的瓶颈。河北省是严重的资源型缺水省份,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03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11m3,是全国平均值的七分之一,不及国际上公认的人均1000m3缺水标准的三分之一,甚至比不上以干旱缺水著称的中东和北非地区。近几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河北省用水量逐年增长,年用水量已经高达220亿m3,但可利用量仅为170亿m3,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据有关资料统计,河北省城市日缺水量达150万~170万m3,所有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石家庄市平均每年水资源为22.4亿m3,近几年,全市平均每年实际用水量已达35亿~40亿m3,亏缺的部分主要靠超采地下水补齐。同时,由于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水平较低、节水观念淡薄、浪费严重,更加剧了人口过剩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经济圈内只要河流及地下水减少情况严重(来源:基于循环经济的京津冀都市圈水资源问题研究)。

图2.7 1999~2008年密云、官厅水库来水过程图

2.4.2 水环境问题

京津冀都市圈水环境问题主要是水污染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理。仅2004年城镇生活和工业废污水排放量就达30亿m3,其中北京市12.8亿m3,天津市5.6亿m3,河北省8个市11.2亿m3。而2004年10个城市集中污水处理能力只有453万t/天,按每年运行330天计算,年处理污水量只有14.9亿m3,低于城镇废污水排放量的一半,由于管理和资金上的问题,很多污水处理厂还不能正常运行。

河流污染情况依然严重。京津冀都市圈2004年进行水质评价的8200km的河长中,只有4000km的河长水质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I~III类,有约4200km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受污染河长占53%。其中天津蓟运河、北运河,张家口洋河、石家庄洨河、保定府河污染严重。

在25座大型水库中,多数水质良好,但北京官厅、承德庙宫两库水质劣于III类,其他水库库区水质符合III类标准。白洋淀区水质总体不良,有56%水面为IV类,22%为V类,22%劣于V类(表2.13)。

按《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进行地表水、地下水的评价表明,京津冀都市圈水质污染已相当严重。地表水中,滦河及冀东沿海污染河长占评价河长的40.5%,海河北系占63.7%,海河南系占77.5%。

由于都市圈各城市水源地主要为水库的蓄水和地下水,对水库和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现状评价的15个水库中,大部分水库水质为Ⅲ类,密云、大黑汀和岗南水库水质较好为Ⅱ类,官厅和洋河水库最差,水质为Ⅳ类。主要超标项目有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大肠菌群和溶解氧。

通过对评价区67261km2面积内314个观测井浅层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没有Ⅰ类和Ⅱ类水质,Ⅲ类、Ⅳ类和Ⅴ类水地区面积分别为19372km2、19255km2和28634km2。主要超标项目有氨氮、总硬度和亚硝酸盐氮。在评价区内,承德地下水水质较好。主要水库和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见表2.13,表2.14。

表2.13 2004年京津冀都市圈主要水源地水库水质状况

注:根据2002年6月1日起实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3),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表2.14 2004年京津冀都市圈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

资料来源:中国水务局,水资源专题报告,2004年。

全市有一半以上的河道水质不达标,部分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六环以内520km河道,部分河段污染严重。已治理的河道,由于新水补充少,水质不能保证。2008年,北京市污水年排放量13.20亿m3,年处理污水总量10.43亿m3,污水处理率78.9%左右,仍有大量未处理的废污水排入河道和渗井渗坑。全市河流有48%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河流水体有46%超过IV类水质标准,其中超过V类的达45%,城市下游河道多为超V类水体污染严重。官厅水库上游地区大量废污水排入水库造成水库水质超过了地表水环境Ⅲ类标准,1997年后已经不能作为城市生活饮用水源,密云水库近年来也有富营养化趋势。地下水超Ⅲ类标准的占47.5%,主要为总硬度、浑浊度和NH3-N超标。

若不考虑原生天然水质,仅考虑次生污染造成的水质状况,都市圈内监测井代表面积72551km2,其中未经污染(Ⅲ类水质)面积占49%,轻度污染(Ⅳ类水质)占24%,重度污染(Ⅴ类水质)占27%,主要污染物有氨氮、亚硝酸盐氮等。各市地下水受污染情况(表2.15)。

表2.15 地市平原(含盆地)地下水受污染情况单位:km2

资料来源:中国水务局水务报告,北京,2004年。

2.4.3 水生态问题

京津冀都市圈的水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河道断流、湿地萎缩和地下水过量开采三个方面。主要原因是水资源减少,水环境破坏造成的。

2.4.3.1 河道断流,入海水量锐减

在滦河、陡河、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白沟河、南拒马河、唐河、潴龙河、滹沱河、滏阳河、子牙河等河流平原段中,已有约一半以上的河道干涸,其中永定河三家店以下、蓟运河九王庄以下、滹沱河黄壁庄水库以下河段几乎全年干涸。2004年(枯水年),滦河、潮白河、大清河、子牙河入海水量只有10亿m3,比50年代年年均量减少了95%以上。河流干涸使水生动植物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失去了补给地下水、输沙、排盐等作用,丧失了河道航运、景观等功能。因入海水量减少,各主要河口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恶化,河口淤积加剧,每年清淤任务繁重。

2.4.3.2 湿地萎缩,作用衰退

白洋淀、青甸洼、黄庄洼、七里海、大黄堡洼、团泊洼、北大港、大浪淀、南大港等9个平原重要湖泊湿地,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2570km2降至2000年的469km2,减少了82%。湿地萎缩大大降低了其作为“地球之肾”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净化水体、提供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作为生物基因库的功能。

2.4.3.3 地下水超采

平原以地下水为主要水源的唐山、石家庄、保定、廊坊等城市,被迫加大地下水开采,浅层地下水位每年以1~2m的速度下降。地下水开采量所占比例不断提高,从2000年的占总供水量的67%提高到2004年的78%,由于降水入渗等补给量减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过量开采,部分地区含水层已经枯竭。长期以来,由于持续干旱和水资源短缺,加之对水生态缺乏保护意识,部分地区水土资源开发过度,人与自然争水问题突出,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现象严重。北京市地下水年超采量5.8亿m3左右。由于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挤占河湖及地下水系统生态用水,引发了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地下含水层疏干、土地沙化等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北京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北京市区严重超量开采的局面得到了控制,但目前广大郊区各县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尚缺乏宏观控制的手段。

2.4.4 水灾害问题

自然灾害中,洪水、泥石流、干旱、台风等与水有关的灾害占80%以上。水资源危机必然带来生态系统恶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

城市水灾害的类型多种多样,根据地理位置基本有五种类型:①傍山型:城市建于山口冲积扇或山麓,在降雨量较大时常因泥石流、滑坡等造成重大伤亡。②沿江型:城市靠近大江大河,城区附近一旦决堤,城市将遭受洪水围困。③滨湖型:城市位于湖滨,当汛期湖泊水位高涨时,城市的低洼地区将遭受水灾。④滨海型:城市位于海滨,由于地区沉降等因素,往往内涝灾害严重。⑤洼地型:城市建于低洼地区或排水困难地区以及城市排水设施不足,使城市内涝损失严重,有些城市降雨量稍大就成灾。

京津冀都市圈为主要的城市地带,水灾害的问题首先表现为城市路面硬化,街道雨水淤积,雨水渗透不及时带来的水涝灾害,从而影响城市正常的工作及生活。特别是北京近几年曾连续干旱导致沙尘暴侵袭北京城,造成了城市空气质量恶化。北京市区面临的水灾害主要是暴雨带来的城市交通的中断,以及由此带来的道路路基损坏,而北京周边一些景区面临泥石流的考验,如密云、怀柔、延庆、房山、门头沟、平谷等地则是泥石流高发区。另外水资源缺乏,降水量少,城市热岛效应严重。天津城市水灾害表现为滨海型,主要是内涝灾害,而河北八市区主要是洼地型水灾害(来源:基于循环经济的京津冀都市圈水资源问题研究)。

❷ 地下水污染与环境演化趋势

一、地下水污染原因分析

我省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的水质趋于恶化,尤其是豫北的南乐—内黄—滑县、修武—卫辉一带,中东部的开封—长葛—许昌—漯河—上蔡一线以东地区和南阳盆地西南部地区,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其中部分组分的分布受环境水文地球化学规律的控制如高铁、高锰、高锑、高氟、低碘等,属于原生态的劣质水;而更多的则与人类工程活动紧密相关,如总硬度、矿化度、“三氮”、高锰酸盐指数(化学耗氧量)、挥发酚、六六六含量的变化等,则是人为因素污染所致。尽管我省各地地下水污染原因和污染途径不尽相同,但是归纳起来可以认为,造成我省地下水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未经处理的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造成矿渣的乱堆乱放和选矿废水任意排放。

(一)全省工业“三废”、生活污水排放情况

据统计,全省的工业“三废”排放总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965年为4.9×108m3,1985年为12.8×108m3,2004年已增加到13.3×108m3;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由1990年的49×104t增加到2004年的111×104t;固体废物产生量由1990年的2039×104t增加到2004年的5140×104t,增加152%,见表3-3。尽管我省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已由1990年的43.5%提高到2004年的93.7%,但对环境尤其是地表水环境造成的压力依然很大。

表3-3 河南省工业“三废”排放及处理情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急剧膨胀,生活污水排放量也相应增加。2004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25.06×108m3,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1.73×108m3,约占47%。

(二)全省农药、化肥施用情况

由表3-4可以看出,全省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其中,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978年为52.54×104t,1988年增加到154.57×104t,1998年为320.80×104t,2004年已增加到493.16×104t。2004年的化肥施用量较1978年增加了839%。全省农药的施用量亦呈逐年递增趋势:1990年全省农药施用量为3.31×104t,2000年为9.55×104t,10年间增加了近2倍。农药使用量为1.5kg/ha,以有机磷类、聚酯类农药为主。进入21世纪以后,全省化肥施用量仍在继续增加,至2004年,全年化肥施用量已达10.12×104t。农用化肥使用量为2501kg/ha,氮、磷、钾施用比例为:1:0.4:0.19,氮肥充足,部分地区用量偏高,钾肥不足。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1990年为2.75×104t,2004年增加到10.16×104t,较1990年增加了269%。表3-5反映了2004年度我省各地区农药化肥施用情况。从此表可以看出,在18个地(市)中,该年度化肥施用量最多的属南阳市,为67×104t;化肥施用量最少的是济源市,化肥施用量为2.1×104t。该年度农药施用量最多的是周口市,为1.77×104t;最少的是济源市,农药使用量为0.04×104t。2004年全省化肥施用量4931580t(折纯量),其中氮肥2213036t,磷肥1024159t,钾肥475422t。农业面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可轻视。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不仅污染了土壤,还影响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

表3-4 河南省历年农药化肥使用情况统计表

表3-5 2004年全省农药化肥施用情况统计表

续表

(三)矿业开发过程中废水、废渣、废石的排放概况

我省是矿业大省,矿业的大规模开发势必会导致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矿山废水含矿坑水、选矿废水、堆浸废水、洗煤水;废渣包括尾矿、废石(土)、煤矸石、粉煤灰。据《河南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报告》,全省矿坑水年产出量4.68×108m3,年排放量3.76×108m3,废石、废渣年产出量0.32×108t,年排放量0.20×108t,累计积存量2.75×108t(表3-6、表3-7)。全省各矿山企业占用、改变破坏土地状况:采矿场占地9079.67公顷、固体废料场1703.93公顷、尾矿库721.99公顷。

表3-6 全省矿山企业废水废液排放量表

表3-7 全省矿山企业废渣排放量表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及开矿排出的大量废水不仅污染了土壤,更严重地污染了地表水体,致使境内绝大部分河流水质变差,失去使用功能,有的直接变成了排污河。而这些被污染了的地表水体又通过灌溉或直接渗透等途径使地下水受到了污染。矿山废渣、工业固体废弃物、农业上施用的农药化肥则是在降水作用下,经过溶解、淋滤、离子交换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使污染物通过包气带进入地下水中的。

二、地下水环境演化趋势

经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对比,河南省地下水环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而这种变化,始终与人类生产、生活及各种经济活动息息相关。下面根据不同时期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和多年来城市地下水质监测结果,概述我省地下水环境的演化趋势。

概括起来,不外乎两方面的变化,即量与质的变化,而量的变化则主要反映在水位的变化上。

(一)开采量不断加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前已述及,20世纪50年代,全省地下水年开采量仅(20~25)×108m3,到20世纪末,已增加到130×108m3,增加了6倍。开采量的迅速增加,直接导致地下水位的迅速下降。据有关资料,河南省区域浅层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在60年代之前普遍较浅,80%以上的区域地下水位埋深小于4m,最大埋深不足6m;从90年代起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1976年,水位降落漏斗已经形成,漏斗中心水位埋深10~15m,尚未出现埋深大于16m的区域;到90年代初地下水位埋深小于4m的区域缩小近半,最大水位埋深达到16m 左右;90年代末地下水水位埋深小于4m的区域已较小,埋深在4~8m 间的区域面积最大,豫北局部地区地下水水位埋深达20~22m。到2005年,水位仍在持续下降,区域水位降落漏斗总面积已达近万平方千米,水位埋深超过8m的地区已达21224km2,其中超过16m的地区就达5166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已达32~33m。

图3-3和图3-4反映了降落漏斗区水位变化情况。其中清丰浅井位于南乐—滑县漏斗区,从1983至2005年的22年间,水位下降9.28m,年均下降0.42m;孟州气象局浅井位于温县—孟州漏斗区,自1989年以来水位下降了13m,年均下降0.81m。

图3-3 清丰县气象局浅井多年水位动态变化曲线

图3-4 孟州市气象局浅井水位动态变化曲线

河南省区域浅层地下水历年水位埋深面积变化情况见表3-8。此表表明:40年来,我省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发生了巨大变化,水位埋深普遍加大,其中小于2m的分布面积已由1964年的23549km2减少到2005年的8415km2,而大于4m的区域面积则显著增加。

表3-8 河南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面积变化对比表 单位:km2

(二)水化学类型趋于复杂化

水化学类型反映了水的总体特征,其变化直接反映了地下水环境的演化趋势。在自然状态下,地下水中阴离子以重碳酸根(

)、硫酸根离子(

)、氯离子(Cl)为主。1985年,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三种阴离子:重碳酸根(

)、硫酸根离子(

)、氯离子(Cl)相互组合,共出现了27种不同的水化学类型;而本次调查采用相同的分类方法,共出现76种不同的水化学类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又出现了新的水化学类型——硝酸根(

)型,阴离子中,硝酸根占了主导地位,这在以往是没有过的。虽然此类型水分布面积不大,但这充分说明地下水中氮的污染已相当严重。表3-9反映了2005年与1985年相比水化学类型演变情况。由此表可知,从全区来讲,与20年前相比,简单的HCO3型水的分布面积减少了9437km2,其他复杂的水化学类型面积相应扩大,水化学类型也更加复杂。这说明20年来我省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质趋于恶化。

表3-9 不同时期河南省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布情况对比表

(三)水的矿化度发生了变化

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地质环境条件,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从全区来讲,浅层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化与人类工程活动紧密相关,其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为水质淡化期。60年代之前地下水开采量较小,水位普遍较浅,80%以上的区域地下水位埋深小于4m,蒸发作用强,土壤盐碱化较为严重,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基本处于自然状态。60年代初期,河南省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全面铺开兴建,先后上马了三门峡、宿鸭湖、昭平台、白龟山、鸭河口、陆浑等大型水库。平原地区由于在河道中节节打坝拦蓄,开辟共产主义、东风、红旗、跃进四大引黄口大引大灌,造成地下水位迅速上升,豫北和豫东及沿黄地区出现大面积土壤盐碱化。1964年,全省盐碱地面积达79×104ha,水的矿化度高,局部地段达17.63g/l。自1965年开始,全省大规模开展群众性的打井运动,治理盐碱化,井灌事业迅速发展,地下水开采量增加,水位迅速降低,豫北地区出现了水位降落漏斗,土壤盐碱化程度大大降低,水质逐渐淡化,矿化度降低,咸水分布面积缩小,淡水区域扩大。到1985年,咸水(矿化度>1.0mg/l)面积缩小到12784km2,其中矿化度>2.0mg/l的分布面积1198km2

第二阶段,为矿化度基本稳定或略有升高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采量仍在逐渐增加,大部分地区浅层地下位埋深在4m以上,一方面蒸发强度减弱,土壤淋滤作用增强,不利于土壤中盐分积累;但另一方面水位降低,有利于高矿化度废污水的渗入,造成浅层地下水污染而使矿化度升高。表3-10就反映了这种变化。与1985年相比,濮阳东南部沿黄地带、封丘东北部、商丘北部地带水质淡化,矿化度降低,而内黄—南乐、获嘉—新乡、许昌—太康—民权、上蔡—新蔡—正阳和南阳盆地西南部地区水的矿化度则有所升高。表3-10表明,2005年与1985年相比,含量<0.5mg/l的地区面积减少了9121km2,而含量0.5~1.0mg/1、1.0~2.0mg/l、>2.0mg/l的面积则分别增加了7730km2、193km2、1198km2。从整个平原地区来讲,水的矿化度基本稳定,部分地区有升高趋势。

表3-10 不同时期河南省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变化情况对比表单位:km2

(四)高氟水区范围缩小

地方性氟中毒是我省一个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全省高氟水区(含量>1.0mg/l)分布面积达3.17×104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9%,其成因多属于碱化型。其中平原及岗区高氟水分布面积为26654km2。全省共有氟中毒患者385.55万。我省在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广泛实施了改水降氟措施,收到良好效果。截至1997年底,已建改水工程6000多处。20年来,我省西部和南部地区水氟含量基本没有变化,豫北和南阳盆地的大部分地区水氟含量有所降低,中东部的大部分地区水氟含量则有升高趋势。与1985年相比,在我省平原和岗区,高氟水面积减少了3474km2(表3-11)。安阳—淇县一带的太行山前地带、洛阳以西的平原和岗区包括灵三盆地和伊洛盆地西部、黄淮海平原西南部南阳盆地唐河—泌阳段等地浅层地下水中的氟化物含量自1985年以来未发生变化,仍属于低氟水区;新乡—焦作—沁阳—孟州—温县—武陟所构成的环形地带、洛阳—巩义—郑州市区一带、新郑—尉氏—开封县、杞县—民权等地水氟含量也未发生大的变化,仍属于中氟水区;清丰—濮阳—浚县、台前—范县—濮阳县南部沿黄地带、修武—获嘉、虞城等地,水氟含量保持不变,在1~2mg/l之间,仍属于高氟水。豫北的南乐—内黄—滑县—长垣一带和南阳盆地的邓州市北部及唐河县西北部地区水氟含量有所降低。长葛—通许—太康—睢县—宁陵—永城南部以及兰考、中牟、项城、沈丘等地水氟含量有所增加。

表3-11 不同时期河南省浅层地下水氟含量变化情况对比表

(五)总硬度大面积升高

与1985年相比,豫北的浚县—濮阳、豫西的洛宁、豫东的周口—郸城、豫南的罗山—潢川等局部地段硬度略有降低,灵三盆地、沿黄地带孟津—兰考段、中部的宝丰—临颍—太康、豫南的上蔡—信阳一带和南阳盆地东部硬度基本保持不变,其余大部分地区硬度普遍升高。由表3-12可以看出,超标区(含量>450mg/l)面积较1985年增加了23380km2。目前,我省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总硬度超标范围已达45047km2。这是因为城市大量排放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以及城市郊区引用污水灌溉,污废水中很多酸、碱、盐类等物质被带进土壤层,经过化合分解、离子交换与离子效应等化学作用,把土壤中的钙、镁物质溶解或置换出来。同时,工业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里含有许多有机物与无机物,它们被随意堆放,或用作农肥,在阳光、氧气、二氧化碳、水分以及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分解、氧化,也把土壤中的钙、镁物质置换出来。这些钙、镁物质又随雨水、灌溉水和污废水渗入地下,从而引起浅层地下水硬度的升高。

表3-12 不同时期河南省浅层地下水总硬度变化情况对比表

❸ 白洋淀干涸的原因

截止2019年十一月,白洋淀没有干涸。

截止2019年十一月,安新县协调省、市水利部门实施白洋淀生态补水三次,水量1亿8000万立方米。核心区年水位控制在7.6米左右,维持了白洋淀的生态水位。

对维护白洋淀生态系统,发展农牧渔业和旅游业具有重要作用。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共投入1.9亿元,完成污水综合净化等11个子项目。

南河至新安北堤六段碱排水沟改造工程已完工,排沙总长3.3km,土方拆除3.64万m3,种植荷花1060m2,种植三叶草21000 m2。

投资947.22万元,实施白洋淀观光a线及寨南村至东店头码头疏浚任务,疏浚总长度16.6公里,疏浚面积27.36万平方米。

(3)河北省唐河污水库污染扩展阅读:

白洋淀早有人烟,从白洋淀上游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出土的陶片表明,早在全新世初期,原始先民就已到靠近白洋淀的地区活动。

商周时期,人类在的白洋淀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到春秋时期,白洋淀附近即有了虢邑。《左传》载昭公七年春正月侯次于虢。

这里讲到的虢,据《读史方兴纪要》注在河北任丘县西十七里。即如今的后赵村北的高郭城遗址。战国时期这里又有鄚邑、狸邑。

唐代以前的白洋淀仍保持在天然的未经人工治理的原始面貌。宋代,白洋淀处在宋辽交界地区,为抵御辽兵进犯,宋在白洋淀进行塘泺,缘边渚水所聚,因以限辽。

此外,还进行屯田种植,并对边缘塘泊设置管理机构。通过人工治理使淀泊发挥水利效益。明代,为补充白洋淀人口,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和古北口小兴州向安新县大量移民。

白洋淀地区以鱼、苇生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清代,保天运河的开通,对保定地区物资的交流,经济繁荣,起了很大作用。

❹  水质污染

1.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估

(1)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根据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88)依据地面水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其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2)地表水质现状

按国家要求,主要河流的各监测断面上必测项目共18项。针对河南省的实际情况,选取污染现状中比较严重及毒性较大的项目,有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非离子氨、挥发酚、氰化物、总砷、总汞、铬(六价)、总铅、总镉共10项为河流水质监测的必测项目。此10项目的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见表11.1.1。

(3)地面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在1986年评价时,全省四大水系中水质以黄河水系较好,长江水系次之,淮河与海河水系严重污染。至1997年,四大水系均已呈严重污染状态。黄河水系干流在1986年时尚以Ⅲ类水为主,至1997年已全部超过Ⅳ类。1998年12月至1999年2月黄河潼关以下发生严重水污染事件,下游水质长时间超Ⅴ类。郑州、新乡两市不得不关闭取水闸启用后备水源地。长江水系1986年Ⅰ、Ⅱ、Ⅲ级河段尚占48.5%,到1997年降至30%,Ⅳ类以上重污染河段由51.5%升至70%。海河与淮河水系重污染河段均占总断面数的80%以上。全省Ⅰ、Ⅱ、Ⅲ类清洁与较清洁水河段由1986年的37.5%降至1997年的18.6%。Ⅳ类以上重污染河段则由1986年的62.4%升至1997年的81.4%。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央、省加大了治理污染力度,我省河流水质逐渐有所改善。1998年全省工业污水排放比1997年减少271 Mt。4大水质污染综合指数由1997年的1.46降至1998年的1.31。重点监控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由1997年的106.52 mg/L降至1998年的84.12 mg/L。黄河干流除三门峡以上受陕西渭河排污影响超V类外,三门峡以下非枯水期水质已恢复Ⅲ类。伊河上游由Ⅳ类改善至I类水质标准。淮河干流息县断面下游水质由超V类变为Ⅲ类,支流中黄河水质由Ⅳ类变为Ⅱ类。长江水系老灌河西峡段由超V类变为Ⅱ类。城市地表水质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也由1996年的2.04降至1999年的1.25。

表11.1.1河南省地面水环境质量类型统计表(单位:mg/L)

但是,我省地面水质治理任务仍非常艰巨。海河干流、淮河的大部分支流、黄河伊洛河下游、宏农涧河、沁河、蟒河、天然文岩渠、长江水系的唐河全段和白河、湍河下游均处于严重污染状态。流经18个省辖市的22条河流,有83.8%的监测断面水质超过Ⅳ类的标准。仅伊河、洛河、淇河、白河、沙河、北汝河、师河、滚河、史灌河、灌河、淮河干流等河流上游存在少量Ⅰ、Ⅱ类水体。监控的17个湖库中,仅白龟山、板桥、南湾、泼河、鲇鱼山、鸭河口6个水库水质达Ⅱ类,余皆污染至Ⅳ类以上。其中V类以上有6个,占35.3%。

据1999年对15个城市19个地面饮用水源的监测,其中10个完全达标,9个有个别项目超标,占47.4%。主要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非离子氨、挥发酚等。如周口二水厂高锰酸盐超标1.5倍,非离子氨超标0.9倍;濮阳彭楼、西水坡水厂挥发酚分别超标6.5与6.0倍。上游邻省的污染也是严峻问题,渭河年纳污600 Mt,占陕西全省年排污量的50%,均排入我省三门峡水库。因此,我省地表水系水质的改善也有赖于邻省污染治理的决心与措施。

以1997年为例,河南省各水系河流水质监测的年均值数据列于表11.1.2。

河南省地表水系水质变化对比详见表11.1.3。

2.地下水环境质量

(1)地下水质量分类

根据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保护目标,并参照生活饮用水、工农业用水水质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表11.1.4)。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表11.1.2河南省1997年度各水系河流水质监测年均值数据表(单位:mg/L)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11.1.3河南省地表水系水质变化对比表

表11.1.4河南省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续表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对水质的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用于生活饮用水;

V类,不宜饮用,其他用途可根据使用的功能和目的选用。

(2)地下水质量标准

地下水质量分类中,各类的标准值执行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见表11.1.5中所列)。该标准是地下水勘察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该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咸水、肥水等。

表11.1.5河南省城市地表水与地下水环境污染综合指数逐年变化表

(3)地下水质量评价方法

A.单项评价

地下水环境质量单项评价,以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资料为基础,以标准中划分类别的标准值为依据,首先确定每个项目的类别,有些项目在GB/T 14848—93中的不同类别标准相同时,从优不从劣。例如,挥发性酚的监测值为0.001 mg/L,而Ⅰ、Ⅱ类标准值分别为0.001 mg/L,则此处挥发性酚应确定为Ⅰ类,而不定为Ⅱ类;各个项目的类别确定完后,再确定该点处(井位)的水质类别。目前执行的是以各项目比较中的最高类别而确定的该点位的水质类别。

B.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的步骤是先进行各项组分评价,划分各组分所属质量类别,并按表11.1.6的规定确定单项组分评价分值 Fi;再按下式计算综合评价分值 F。

表11.1.6地下水单项组分评价分值表

遥感·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式中:

——各单项组分评分Fi的平均值;Fmax——单项组分评分值Fi中的最大值;n——项数。

最后,根据 F值划分地下水质量级别(表11.1.7)。

表11.1.7地下水质量级别的F值取值范围

(4)地下水污染状况

地下水通过点源(排污企业、固体废物堆积场)、线源(排污渠与污染河流)和面源(污染水体灌溉,化肥农药施用)受到污染。据1998年对全省地下水质量监测情况,依《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 5749—85)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符合优良(F<0.8~2.05)的监测点仅占29.3%,差或极差(F≥4.25~7.20)的点达69.7%。洛阳、平顶山、鹤壁、安阳、三门峡、郑州、漯河、商丘、周口诸市地下水质量良好(Ⅱ类以上);焦作、济源达Ⅲ类标准;信阳、濮阳、开封、许昌达Ⅳ类标准,个别指标为V类;新乡、驻马店、南阳地下水质最差,综合评价分下达7或7以上,水质接近V类。

水利部门监测的17市55眼水井中无一达良好级,三门峡市监测的20个孔位中有16孔不同程度污染物超标。豫北平原污染面积达74%,35%的平原地下水不能饮用。平顶山市湛河两岸地下水污染面积达40 km2;金堤河北岸地下水污染也达1.11 km宽,深30 m。地下水中污染物质主要为总硬度、矿化度、铵离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挥发酚、汞、六价铬、大肠杆菌等。个别井位可超标数倍至数十倍。如叶县中原盐田2.3 km2范围内地下水中氯化物超饮用水标准40倍,当地居民只能到数公里外拉饮水;商丘监视5眼井中4眼井汞超标1~10倍;南阳二水厂水源氨氮超标15.9倍;焦作五水厂和三水厂水源大肠杆菌超标分别为79倍与40倍。

据1999年城市地下水质量监测,32个地下水源中23个全部达标,占71.9%,9个水源有超标项目。水质有所恶化的城市有开封、洛阳、安阳、新乡、濮阳、焦作、鹤壁、周口、三门峡9市,南阳市地下水质受严重污染,仅郑州等少数城市水源保持稳定。全省地下水污染程度总体呈波状上升。

阅读全文

与河北省唐河污水库污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池塘净化器怎么按装 浏览:425
北京聚乙烯树脂价格走势 浏览:663
石灰在污水处理的作用 浏览:244
钙离子交换柱堵了怎么冲 浏览:299
生活污水有几种处理方法 浏览:499
枇杷叶蒸馏 浏览:863
克鲁兹空气滤芯怎么换 浏览:662
范县城区污水处理厂 浏览:894
饮水机水温多少度开 浏览:696
废水池里面有什么用处 浏览:355
先锋提升门电机遥控器 浏览:305
工业污水处理系统有哪些设备 浏览:280
栗田超纯水怎么样 浏览:700
舟山信誉好中空纤维超滤膜加工 浏览:127
日本铁壶煮水有水垢吗 浏览:579
日本核废水排放新闻评论怎么写 浏览:624
临高县建制镇污水处理EPC 浏览:745
车上圆形的是什么滤芯 浏览:474
净水器把手有什么作用 浏览:297
污水水闸工程施工需要什么资质 浏览: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