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格化粪池结构图
二格化粪来池结构图:
化粪池的自工作原理:
1、污水首先由进水口排到第一格,在第一格里比重较大的固体物及寄生虫卵等物沉淀下来,开始初步的发酵分解,经第一格处理过的污水可分为三层:糊状粪皮、比较澄清的粪液、和固体状的粪渣。
2、经过初步分解的粪液流入第二格,而漂浮在上面的粪皮和沉积在下面的粪渣则留在第一格继续发酵。
3、在第二格中,粪液继续发酵分解,虫卵继续下沉,病原体逐渐死亡,粪液得到进一步无害化,产生的粪皮和粪渣厚度比第一格显著减少。
(1)生活污水管网图扩展阅读:
化粪池的作用
化粪池是基本的污泥处理设施,同时也是生活污水的预处理设施,它的作用表现在:
1、 保障生活社区的环境卫生,避免生活污水及污染物在居住环境的扩散。
2、 在化粪池厌氧腐化的工作环境中,杀灭蚊蝇虫卵。
3、 临时性储存污泥,有机污泥进行厌氧腐化,熟化的有机污泥可作为农用肥料。
4、 生活污水的预处理(一级处理),沉淀杂质,并使大分子有机物水解,成为酸、醇等小分子有机物,改善后续的污水处理。
② 污水管网雨水管网的布置遵守怎样的原则或方法。
1. 雨水管道的布置原则首先考虑安全性和有效性。起始埋深一般为2.0米,并尽量布置在道路的北侧,距离路缘石1.5-2米处,位于慢车道下方。避免将雨水管道布置在快速通道下方,以防积水影响交通。对于宽度超过40米的道路,应在两侧考虑设置雨水管道。
2. 雨水管道的最小管径规定为400mm。在规划雨水流量时,需考虑整个集水区,确保所有雨水都能被有效收集并在管道末端集中。此外,在管网布局中,所显示的管道直径应为末端直径。
3. 当雨水管道直径超过2000mm时,建议采用沟渠以满足更大的流量需求。雨水管与沟渠的连接需要采取适当工程措施,以保证连接处的水利条件良好,确保水流顺畅。
(2)生活污水管网图扩展阅读:雨水管道的主要功能是从地面收集雨水并输送到天然水体。污水管道则负责收集生活污水,并在排放前将其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以达到排放标准。污水管道构成了污水排放与输送的网络系统。为了确保雨水能有效排出,雨水出口之间的距离通常保持在30至50米。在坡度小和低洼地区的道路上,应适当增加雨水管道的密度,以防雨水积聚。在山区附近的工厂和居民区,除了设置雨水管道外,还应考虑增设排水沟,以拦截并引导雨水流向,确保该区域的安全。
③ 什么是污水管网
污水管网是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的污水通过污水管网集中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的这些管道及检查进所形成网状结构为污水管网。
污水处理方式:
1、最初阶段,透过隔筛和隔滤从污水中除去体积较大的固体物质,例如纸张、棉花棒、塑料,以及较重的粒子,例如石英砂、砾石、灰末、玻璃等。
2、一级处理,透过隔筛和沉淀程序,从污水中除去固体废物和悬浮固体。一般来说,一级处理程序可除去30%至40%的生化需氧量和55%至65%的悬浮固体。
3、化学辅助,一级处理 在沉淀过程中加入化学品例如氯化铁,以助除去更多悬浮固体和其他污染物的污水处理程序。昂船洲污水处理厂的化学辅助一级处理程序可从污水中除去约70%的生化需氧量和80%的悬浮固体。
4、生物处理程序净化已经作一级处理的污水,以摄取溶解在污水中的有机物和进一步除去污水中的悬浮固体。一般来说,这个程序可除去约80%的生化需氧量和90%的悬浮固体。
5、三级处理,最高水平的污水处理程序,结合物理、化学和生物原理,以期除去污水中的营养物和任何余下的悬浮固体。
(3)生活污水管网图扩展阅读
管道布置
污水支管的平面布置取决于地形及街区建筑特征,并应便于用户接管排水。常见的三种形式:
1、低边式:当街区面积不大,街区污水管网可采用集中出水方式时,街道支管敷设在服务街区较低侧面的街道下。
2、周边式:当街区面积较大且地势平坦时,宜在街区四周的街道敷设污水支管,建筑物的污水排出管可与街道支管连接。
3、穿坊式:街区已按规划确定,街区内污水管网按各建筑的需要设计,组成一个系统,再穿过其他街区并与所穿街区的污水管网相连。
④ 江苏一体化污水提升装置的配置原理及结构图
一体化污水提升装置结构图如下:
工作原理:废污水通过整套设备的入口自流进入集水箱,到达设备的启动水位后,设备自动启动,将污水提升排放到市政管网。在污水提升装置中,集水箱代替了传统方式中的集水坑。除进口、出口、通风口外,集水箱完全密闭、防水、防异味泄漏,所以集水箱的污水与土壤无接触,异味不会因泄漏而弥漫在设备间中,从而彻底避免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提供了维修与保养的人员一个相对舒适的工作空间。集水水箱体积远比传统集水坑占地空间小得多。污水提升装置中,集水箱的作用不再是蓄水,而是“过流”;污水提升装置配套的水泵,可以频繁起停,性能稳定。集水箱过流污水,一旦到达设定液位高度水泵即会启动,将污水提升排放出去,污水很难在集水箱内积存,减少了异味的产生,同时,污水提升装置采用全密闭结构,不会有异味泄漏,正常排气通过通气管排出室外,这样,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就不会造成影响。污水提升装置的集水箱的材料,一般都具有抗腐蚀,抗老化能力,使用寿命长,降低了客户支付额外的维护费用及重复采购的风险。由于集水箱体积大幅减小,而且水泵多采用外置式安装,所以污水提升装置的维护修理变得简单易于操作,也响应的降低了相关成本。
⑤ 化粪池的结构图
1,化粪池的构造图如下:
2,工艺原理:
化粪池是一种利用沉淀和厌氧发酵的原理,去除生活污水中悬浮性有机物的处理设施, 属于初级的过渡性生活处理构筑物。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粪便、纸屑、病原虫...悬浮物固体浓度为100~350mg/L,有机物浓度CODCr 在100~400mg/L之间,其中悬浮性的有机物浓度BOD5为50~200mg/L。
污水进入化粪池经过12~24h的沉淀,可去除50%~60%的悬浮物。沉淀下来的污泥经过3个月以上的厌氧发酵分解,使污泥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稳定的无机物,易腐败的生污泥转化为稳定的熟污泥,改变了污泥的结构,降低了污泥的含水率。定期将污泥清掏外运,填埋或用作肥料。
要求:化粪池 的沉淀部分和腐化部分的计算容积,应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第4.8.4~4.8.7条确定。污水在化粪池中停留时间宜采用12h~36h。对于无污泥处置的污水处理系统,化粪池容积还应包括贮存污泥的容积。
技术类型:
泥水混合:
传统化粪池的应用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技术路线是污水和污泥接触的模式,沉积的污泥消化降解产生沼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消化气,消化气的上浮作用对污泥产生扰动,消化气对污泥的扰动作用能够让污泥与生物菌群的混合更充分,有助于消化降解。但底部污泥随消化气上升,气泡逸出后,污泥又重新向下沉淀,这些上升和沉淀的污泥又重新污染污水。
在化粪池污水与污泥接触混合的技术模式下,影响化粪池的沉淀及出水水质,需要延长污水停留时间来改善沉淀效果及出水水质,污水停留时间一般为12-24小时。
三相分离:
三相分离化粪池技术是在传统化粪池的基础上,保留了化粪池中泥水混合的优点,增加了“污水、污泥、消化气”三相分离的技术,在化粪池的出水端设置三相分离装置,使出水端的污泥、消化气与污水处理过程分离,避免气浮现象对污水处理的干扰。出水端的沉淀槽参照平流沉淀池技术标准,污水沉淀时间2小时之内。
技术对比:
化粪池的容积由污水容积和污泥容积构成,三相分离化粪池中污水停留时间4-6小时,相对于泥水混合化粪池中污水停留时间12-24小时,通过缩短污水停留时间而节省了有效容积,所节省有效容积能够存储更多的污泥。
⑥ 厂区雨、污水管网图那里可以查
所在地的排水集团、排水公司。
根据城市地下管道的建设所属部门,查找厂区雨、污水管网图选择是去所在地的排水集团、排水公司等这里有最详细的竣工图纸和管网资料,且还会有规划的线路。
工厂地下排水管道除了有雨水排水管道外,还有污水排水管道,讲究的工厂还将污水排水管道分为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含油污废水等几个排水管道。这就是雨污分流。表示包括雨水排水管道在内的厂区所有排水管道网的图,就是分流管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