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简述口服液的制备有哪些质量控制要点
关键点:药物要溶于水中,添加的辅料毒性要低,口服液服用后,生物利用度要高,要稳定,无菌。
口服液具有服用剂量小、吸收较快、质量稳定、携带和服用方便、易保存等优点,尤其适合工业化生产。有些品种可适于中医急症用药,如四逆汤口服液、银黄口服液,故近几年来多将片剂、颗粒剂、丸剂、汤剂、中药合剂、注射剂等改制成口服液,使之成为药物制剂中发展较快的剂型之一。但口服液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条件要求都较高,成本较昂贵。
制备一般用煎煮法(方法同中药合剂) 。先将煎液适当浓缩后加入一定比例的乙醇,以沉淀水溶性杂质,或以醇提水沉法除去脂溶性杂质,然后加入适宜附加剂(常用的有矫味剂、抑菌剂、抗氧化剂、着色剂等),溶解混匀,滤过澄清,按注射剂工艺要求,灌封于安瓿或易拉盖瓶中,灭菌即得。
药液一般要求澄清,因此,将提取液浓缩后,一般都采用热处理、冷藏等办法,过滤以除去杂质。由于药液浓度较大,一般都用板框压滤机、微孔滤器或中空纤维超滤设备过滤,以保证澄明度。
B. 中药口服液分离纯化主流工艺是什么
中药制剂口服液在医药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在《中国药典》中收纳了数十种中药口服液,相关的生产工艺也不断的完善。但是其中除杂的工序大多数仍然采用醇沉法,离心和板框。
中药原料经过浸提和煎制后,其中存在一些无药物活性的生物大分子杂质,这些物质能影响产品的质量与稳定性。向其中加入乙醇能够影响这些物质的溶解度,使其析出沉淀,例如乙醇会改变溶剂环境的介电常数,使蛋白质的水合作用以及自身构象发生转变,去折叠,影响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聚集沉淀。但是醇沉法还具有一些弊端,比如造成一些有效成分损失,或残留其中影响产品质量。离心或者板框工艺,过滤精度低,制造的产品存在黑粗大的问题。
陶瓷膜是主要由氧化铝、氧化锆、氧化钛等无机金属氧化物材料经高温烧结而成的精密过滤元件,过滤精度涵盖微滤、超滤、纳滤三个范围。陶瓷膜分离技术兼具过滤、分离、浓缩的功能,又具有耐酸碱、耐高温、抗污染、易清洗、高效、节能、环保、操作简单等特点,在中药制剂领域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
目前已有多家生产企业,将陶瓷膜技术用于中药制剂的生产,以陶瓷超滤膜作为中药制剂的除杂工艺,能够有效除去其中的蛋白、多糖等无用大分子。进而也可以采用陶瓷纳滤膜作为浓缩工艺代替传统聚合物膜。由于陶瓷膜优秀的耐高温特性,易于设备灭菌,因此膜工艺段能够保证无菌环境。
C. 中药合剂 名词解释
中药合剂系指药材用水或其他溶剂,采用适宜方法提取,经浓缩制成的内服液体制剂。它是在汤剂应用的基础上改进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中药合剂既是常用汤剂的浓缩制品,也常按药材成分的性质,综合运种多种浸出方法,故能综合浸出药材中多种有效成分,临床疗效可靠。有较为固定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且可成批生产,省去临时煎煮的麻烦。同时,由于缩小体积,浓度高,用量小,便于服用、携带和贮存。但是,中药合剂不能随症加减,因而还不能完全代替汤剂。
D. 为什么吃完中药的一整天都想吐
去火药一般性味属苦寒。苦能燥,寒能清热。但胃腑却喜润而恶燥,故苦寒药物多会劫伤胃阴,使胃气上逆而致呕吐。这样的情形,你应该告诉你的医师。他会在方里加入一些健脾、生津、和胃的药。
你的医师为你开的药都很好,特别是大黄和夏枯草相配,挺妙的。让我治疗的话可能不会这么开方。的确很好。
但是这些药都很寒,一定伤胃。告诉你的医师你服药后有不良反应,他会替你换药,或开别的药让你同时服用,反佐寒性药伤胃之性。还是和医师说说吧,我们帮不上太多的忙。
E. 影响液体药剂稳定性的因素如何克服
影响中药液体药剂稳定性的因素
中药液体制剂是按形态分类的一大类制剂,系指中药提取物溶解或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形成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态制剂。目前,中药液体制剂存在澄明度差、放置过程中析出沉淀、发生颜色变化、出现絮凝、分层、药效降低、甚至变质等稳定性问题。下面就分别讲一下影响中药溶液剂、中药混悬剂和中药乳剂稳定性的因素及解决方法。
1 . 中药溶液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影响中药溶液剂稳定性的因素有: 药物的溶解度低,放置过程中易出现沉淀,空气中的氧使药物氧化分解,溶液的 pH不适药物发生水解,光照使药物降解、色泽变化等。因此,保持和稳定分子分散状态,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改善溶解成分的物理、化学稳定性以及制剂的外观、性状,是解决中药溶液型制剂稳定性的关键问题。
1.1 选择合适的溶剂
溶剂对药物起溶解和分散作用,其本身质量直接影响制剂的制备和稳定性,因此选择合适的溶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改善制剂的澄明度,提高稳定性尤为重要。溶剂选择应依据“相似者相溶”原理,同时溶剂应具有较好溶解性和分散性、化学性质稳定、不影响药效和含量测定、毒性小等特点;常用的溶剂有很多,下面我就以乙醇为例,乙醇含量达20%时具有防腐作用;大于40%时能延缓许多药物水解,如脂类、苷类成分的水解;小于50%适于提苦味质,蒽醌苷类;50%-70%时用于提纯生物碱苷类;大于75%可除蛋白质多糖;70%-80%用于消毒;大于90%用于提挥发油、有机酸、树脂。
1.2 调节制剂的pH
中药制剂中的蒽醌类、酰胺类等有效成分常受H+或OH一作用,发生水解反应,导致药物的含量降低,影响制剂的稳定性;药液的碱性较强时,生物碱易析出,酸性较强时,部分皂苷可沉淀。
1.3 制备包合物
许多药物都可以用包合的方法,改善其溶解度,提高稳定性。环糊精广泛应用于难溶性药物的增溶,其独特的笼状结构可以形成主客分子复合物,非极性药物分子位于非极性的笼状结构内部,环糊精外部的多羟基与极性的水分子亲和力强,从而增溶。
1.4 改进制剂工艺
中药液体制剂的制备过程包括提取、分离、浓缩和成型等阶段,须经水、醇和热的处理,各阶段都可能发生一些重要的物理、化学变化,导致制剂中有效成分的降解和损失,影响制剂的稳定性;因此,选择适宜的制剂工艺和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有助于改善和提高中药溶液剂的稳定性。超滤法,甲壳索絮凝沉淀法、膜分离技术等。
2 .中药混悬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与改善方法
混悬剂是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巾形成的非均相液态制剂,药物微粒一般在0.5—10微米之间。中药混悬剂存在颗粒不细腻均匀、易沉降、不易再分散,甚至结块,粘度大,不易于倾倒与涂布等物理不稳定性问题。其影响因素有:微粒荷电与水化、混悬微粒的沉降、微粒的成长与晶型的转变、絮凝与反絮凝、分散相的浓度与温度。因此,为改善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主要通过合理应用助悬剂、润湿剂、絮凝与反絮凝剂这儿种混悬剂的稳定剂来改善其稳定性。
2.1 优选助悬荆
助悬剂(Suspending Agents)的作用是增加混悬剂分散介质粘度,降低药物微粒沉降的速度,能被药物微粒表面吸附形成机械性或电性的保护膜,防止微粒问相互聚集或结晶的转型,或者使混悬剂具有触变性,从而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助悬剂的应用一般宜通过流变学参数测定,选择具塑性或假塑性,并兼具触变性的助悬剂为最理想。
2.2 应用润湿剂
用疏水性药物配置混悬液时,必须加入润湿剂,其作用原理是降低固-液二相界面张力。中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不少具有疏水性,如大黄素、葫芦素等,药物不能被润湿是很难制备成稳定混悬剂的,因此要加入润湿剂。现常用的润湿剂有两类,一类是表面张力小能与水混溶的液体,如乙醇、甘油等,此类润湿效果不佳;另一类是表面活性剂,有很好的润湿效果,宜根据给药途径不同而选用不同种类的表面活性剂。
2.3 加入絮凝剂或反絮凝剂
絮凝剂是指使混悬剂Zeta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致部分微粒絮凝的适量电解质;反絮凝剂则是指使混悬剂Zeta电位增加,防止其絮凝的电解质;可见二者均是调整混悬剂Zeta电位的电解质,为了保证混悬剂的稳定性,一般控制zeta电位在20~25mv,使其恰好发生絮凝。制备混悬剂时常加入絮凝剂或反絮凝剂,使混悬剂处于絮凝状态,增加制剂的稳定性,常用的有枸橼酸盐、枸橼酸氢盐、酒石酸盐、酒石酸氢盐、磷酸盐等。
3 中药乳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与提高方法
乳剂是一种彼此均匀分散的混合液而非真溶液,其中分散相以微小液滴的形式均匀地分散在连成一片的连续相(分散介质)中,主要是有水包油(O/W)型乳剂和油包水(W/O)型乳剂二种。乳剂的物理不稳定性表现为分散液滴可自动由小变大、分层絮凝、转相、破裂及酸败等。影响乳剂物理稳定性主要因素分别是:乳化剂的乳化能力、分散介质的粘度、以及温度等因素。
3.1 乳化剂的选择与用量考察
乳化剂主要包括表面活性剂类乳化剂、天然或合成乳化剂、固体粉末乳化剂三大类;选择适宜的乳化剂足配制稳定乳剂的重要环节,在选择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油的类型、电解质是否存在、欲制备的乳剂的类型、乳剂的黏度以及乳化方法等综合考虑;乳化剂的用量一般为乳剂量的0.5%一10%,用量少不能够完全包裹小液滴,形成的乳剂必然不稳定;过量乳化剂可以分配在油水两相或在油水界面形成液晶,有利于乳剂稳定,但用量过多也可能会引起乳化剂小完全溶解等问题。
乳化剂增加乳剂稳定性的主要作用表现在降低表面张力、形成牢固的界面膜、形成电屏障三个方面。例如:莪术油含有挥发性质的组分,在被乳化后,由于其挥发性更易聚集成大的油滴,而导致破乳。因此,在莪术挥发油亚微乳处方中以泊洛沙姆188与蛋黄磷脂组成复合乳化剂,在乳滴油水界面组成复合乳化剂膜,增加磷脂吸附膜的强度,使乳滴相互之间碰撞时更加稳定,减少粒子之间的聚结作用,改善乳剂的稳定性。
3.2 控制乳滴大小
乳剂的稳定性与乳滴的大小有关,乳滴越小乳剂越稳定,稳定性顺序为纳米乳>微乳>普通乳。微乳制备过程中加入较高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液滴表面张力,得到粒径均匀、乳滴较小,通过微乳增加中药复方制剂中难溶性挥发油类药物的溶解度,可提高中药复方液体制剂的稳定性,形成的微乳,可稳定分散于制剂中。
3.3 筛选分散相浓度和乳化温度
一般稳定的乳状液分散相的浓度为50%左右,25%以下时均易发生不稳定现象,当乳剂中分散相的浓度达到74%以上时,容易转相或破裂;乳剂适宜的乳化温度为50一70℃。
4其他因素对液体制剂稳定性的影响
中药液体制剂多以水为溶媒,易为微生物所污染,产生沉淀、变色和腐败,影响制剂的稳定性;同时在药品贮存过程中,光、温度、湿度、微生物等环境因素对制剂的稳定性也有影响;因此在液体制剂中加入防腐剂,以及选用合适的包装材料,对保证制剂稳定性和确保药品质量有重要作用。
4.1 微生物因素
中药液体制剂受现有生产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医院制剂室)以及中药原料本身洁净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含有糖类、蛋白质等物质时,微生物更易在其中滋生与繁殖。液体制剂制备过程中用水应用饮用水、纯化水。液体制剂常用的防腐剂为苯甲酸类及尼泊金酯类,苯甲酸或苯甲酸钠,用量不超过0.3%,尼泊金类0.02%一0.05%,在制剂制备中一般应用苯甲酸钠和尼泊金乙酯混合防腐。某些挥发油在糖浆中除有矫味作用外,也有一定的防腐性能0.01%的桂皮醛能抑制真菌生长,0.1%可抑制发酵,桔子油和八角茴香油单独使用(0.3%)都能抑制真菌生长和发酵;在40%的稀糖浆中仅用桔子油0.04%,八角茴香油0.01%和乙醇5%的混合液可以达到抑制真菌生长、发酵的要求。
4.2 包装材料(容器)
包装材料与液体制剂的稳定性关系密切,药品通常贮存于室温环境中,主要受热、光和空气(氧)的影响,易使药物发生氧化、降解。包装材料通常使用的有塑料、玻璃和金属。药品的包装设计既要考虑外界环境因素对稳定性的影响,又要注意包装材料和药物制剂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稳定性变化;在一般情况下,对光敏感的药物用遮光材料,易氧化的药物,除注意选择包装材料外,还应选用小包装,甚至单剂量熔封于充CO2或N2气体的容器中,控制其药品的质量。
塑料包装材料中通常含有增塑剂、催化剂、引发剂,如上成份与药品长期接触可能会有迁移,尤其是对于液体制剂。目前三类液体药品不宜用塑料容器:以油剂为溶媒的药品;乙醇为溶媒的药品;丙二醇为溶媒的药品。另外,配制液体制剂时不宜用铝制品,如果使用铝制品,由于药物和配制条件不同,铝会不同程度的释入到制剂中,食用后会引起慢性铝中毒,导致及加重中枢神经、骨骼和血液系统的疾病。用钠钙玻璃输液瓶做内包装效果较好。
5.结语
液体药剂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类剂型,具有吸收快,作用较迅速;给药途径广泛,服用方便,易于分剂量,尤其适用于婴幼儿和老年患者等优点,但复方中药合剂、糖浆剂、多数口服液、甚至酊剂等存在澄明度差、色泽改变、沉淀、甚至结块、絮凝以及分层、含量下降等稳定性问题,严重影响制剂质馘和用药安全。因此中药液体制剂剂型设计时,应根据所含组分理化性质,用药剂量,进行明确开发,制成稳定的溶液剂、混悬剂、以及乳剂等,以达到确保中药液体制剂质量,推动中药液体制剂的现代化、规模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F. 中药合剂、口服液、糖浆剂有何异同点
合剂是药材用水或其他溶剂,采用适宜方法提取,经浓缩制成的内服液体制剂。单剂量包装的合剂又称口服液。
糖浆剂指含有药物或芳香物质的浓糖水溶液。含糖量应不低于65%(g/ml), 分类 可分为:单糖浆(85%)、药用糖浆、芳香糖浆。
G. 中药制剂前处理提取工序现场检查主要关注点有哪些
提取、分离、纯化工艺。
药新药通过审评的大多为6类,处方中药味相对不多,中药口服固体制剂的生产过程较化学药品增加提取、分离、纯化工艺。
如提取挥发油、对挥发油进行包合,部分制剂纯化精制采用水提醇沉、超滤等工艺,为去除杂质,进一步提高制剂中有效成份的含量。
H. 中药制剂分析的特点是什么中药制剂分析前为什么要进行提取,纯化处理
1.经典的提取分离方法
传统中草药提取方法有:溶剂提取法、水蒸汽蒸馏法两种。溶剂提取法有浸渍法、渗源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提取等。分离纯化方法有,系统溶剂分离法、两相溶剂举取法、沉淀法、盐析法、透析法、结晶法、分馏法等。
2.现代提取分离技术的应用
近年应用于中药提取分离中的高新技术有: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膜分离技术、超微粉碎技术、中药絮凝分离技术、半仿生提取法、超声提取法、旋流提取法、加压逆流提取法、酶法、大孔树脂吸附法、超滤法、分子蒸馏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该技术是80年代引入中国的一项新型分离技术。其原理是以一种超临界流体在高于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目标物中萃取有效成分,当恢复到常压常温时,溶解在流体中成分立即以溶于吸收液的液体状态与气态流体分开。萃取过程一般分为流体压缩→萃取→ 减压→分离四个阶段。
与传统的提取分离法相比较,SFE最大的优点是可在近常温常压条件下提取分离不同极性、不同沸点的化合物,几乎保留产品中全部有效成分.无有机溶剂残留;产品纯度高,收率高,操作简单,节能;通过改变萃取压力、温度或添加适当的夹带刺,可改变革取制的溶解性和选择性。
利用SFE提取和分离中药成分,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广泛研究。有关学者对黄山药中薯蓣皂甙素提取应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和汽油或乙醇法进行比较表明有收率高,提取时间短等方面优点。还有学者报导了采用超临界CO2从柴胡中提取柴胡挥发油,用SEF-CO2从新疆软紫草中提取紫草素及其衍生物等。
利用SFE提取和分离中药有效群体及有效成分具许多优点,但在实际应用方面还较少,还有待于进一步在生产中应用推广。
膜分离技术:摸分离技术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分离技术,其分离基本原理是利用化学成分分子量差异而达到分离目的.在中药应用方面主要是滤除细菌、微粒、大分子杂质(胶质、鞣质、蛋白、多糖)等或脱色。该工艺与传统的醇流工艺比较省去了醇沉工艺中的多道工序,达到除杂的目的,仍然保持了传统中药的煎煮和复方配伍具有侵膏干燥容易、吸湿性小,添加赋形剂少,节约大量乙醇和相应的回收设备,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工序及人员,节约热能等特点。
超微粉碎技术;超微粉碎技术是利用超声粉碎、超低温粉碎技术,使生药中心粒径在5~10μm以下,细胞破壁率达到95%。药效成分易于提取也容易被人体直接吸收,这种新技术的应用,不仅适合于各种不同质地的药材,而且可使其中的有效成分直接暴露出来,从而使药材成分的溶出和起效更加迅速完全。中药有效成分的溶出速度与药物粉碎度有关,对不同粉碎度的三七进行了体外溶出度试验。结果表明三七药材45min溶出物含量和三七总皂甙溶出量大小顺序为:微粉>细粉>粗粉>颗粒。
中药超细粉化的研究开发刚刚起步,常用于一些作用独特的传统名贵中药,如西洋参、珍珠等的粉碎。这些滋补保健中药微粉化后可使利用率大大提高。
中药絮疑分离技术:黎波分离技术是在混悬的中药提取液中加入一种素凝沉淀剂吸附溶液中的悬浮物,以达到提高产品澄明度和质量。如利用壳聚糖为原料制成的絮凝沉淀剂制备丹参。服液的实验表明,絮凝法工艺在指标成分原儿茶醛的稳定性和经济指标等方面均优于水提醇沉法。用絮凝法处理中药肉苁蓉的水提液,并与醇流法对比,结果表明,絮凝法较好的保留了指标成分。
半仿生提取法:1995年张兆旺等提出了"半仿生提取法"的中药提取新概念。即从生物药剂学的角度,将整体药物研究法与分子药物研究法相结合,模拟口服给药后药物经胃肠道转运的环境,为经消化道给药的中药制剂及计提供了新的提取工艺思路。即先将药料以一定PH的酸水提取,继以一定PH的碱水提取,提取水的最佳PH和其它工艺参数的选择,可用一种或几种有效成分结合主要药理作用指标,采用比例分割法来优选。以芍药甙、甘草次酸为指标比较芍甘止痛颗粒"半仿生提取法"优于传统水煎煮法,以小檗碱、黄芩甙、栀子成为指标。考查寒痛定泡腾冲剂4种提取方法,结果半仿生提取法>半仿生提取醇沉法>水提取法醇沉法。
超声提取法:超声提取法是近年来应用到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中的一种提取手段,其原理主要是利用超声增大物质分子运动频率和速度,增加溶剂穿透力,提高药物溶出速度和溶出次数,缩短提取时间的浸提方法。与常规提取法(煎煮法、水蒸法、蒸馏法、渗病等)相比,具有提取时间短(<30min),提出率高(增大2~3倍),低温提取有利于保护有效成分等优点。例如用超声提高薯蓣皂甙得率的实验研究表明超声提取工艺与回流提取工艺对比分析得知,前者比后者可节约原药材27%。超声波从黄劳报中提取黄芩甙的方法,与常规煎煮法相比,无需加热,缩短了提取时间,提高了得出率。
旋流提取法:此法是采用PT-1型组织搅拌机,搅拌速度为8000r/min。原料不必预先加以粉碎。提取用水温度分别为20℃和100℃,处理时间20-30min,旋流法(8000r/min)提取侧金盏花,对提取液中黄酮类化合物、皂甙、有机酸等进行分析,表明旋流法的提取效率较高。
加压逆流提取法:此法是将若干提取装置患联、溶剂与药材逆流通过,并保持一定接触时间的方法。此法可使冬凌草提取滚浓度增加19倍,而溶剂及热能单耗分别降低 40%和57%。
酶法:酶工程技术是近几年来用于中药工业的一项生物技术。中草药成分复杂,有有效成分,也有如蛋白质、果胶、淀粉、植物纤维等非有效成分。这些成分一方面影响植物细胞中活性成分的浸出,另一方面也影响中药液体制剂的澄清度。传统的提取方法(如煎煮、有机溶剂是出和醇处理方法)提取温度高,提取率低,成本高,不安全,而用适当的酶,可通过因反应较温和地将植物组织分解,加速有效成分的择放提取。选用适当的酶可将影响波体制剂的杂质如淀粉、蛋白质、果胶等分解除去,也可促进某些极性低的脂溶性成分转移到水溶性甙糖中而有利于提取。这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新技术,完全适于工业化大生产。在国内,上海中药一厂用酶法成功制备了生脉饮口服液。
大孔树脂吸附法;大孔树脂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类有机高聚物吸附剂,70年代末开始将其应用于中草药成分的提取分离。大孔树脂的常用型号有:D-101型、D-201 型、MD-05271型、GDX-105型、CAD-40等,其特点是吸附容量大,再生简单,效果可靠,尤其适用于分高纯化甙类、黄酮类、皂甙类.生物碱类等成分及大规模生产。作为一种分离手段,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正广泛地应用于中药生产中。将大孔树脂吸附用于银杏叶的提取,提取物中银杏黄酮含量稳定在26%以上。用大孔树脂吸附测量三七及其制剂冠心宁总皂甙,试验证明:D-101型吸附树脂对三七、人参三萜皂甙在水溶液中不仅吸附快、解吸也快,而且吸附容量相当可观,方法简便有效,用于分高纯化植物中皂甙一定价值。
超滤法:超滤技术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多孔性半透膜--超滤膜。作为分离介质的腰分离技术,具有分离不同分子量分子的功能。其特点是:有效膜面积大、滤速快,不易形成表面浓度极化现象,无相态变化,低温操作破坏有效成分的可能性小,能耗小等。近几年来,国内科学者将其应用于中药提取液的澄清分离,效果良好,可与其他分离方法如高速高心法,醇处理法等结合用于中药液体制剂的澄清分离,提取,浓缩。而且还可用于除菌除热原。目前该技术在中药生产中应用刚刚起步,试验研究较多,用于大规范生产,及设备使用率,工艺术条件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提高。
分子蒸馏技术。此技术同于一种高新技术。在分离过程中,物料处于高真空、相对低温的环境,停留时间短,损耗极少,故分子蒸馏技术特别适合于高沸点,低热敏性物料,尤其是挥发油类,如玫瑰油、藿香油。该技术在我国属起步阶段,但随着分子蒸馏装置的国产化,必将加快推广应用。
3.提取分离方法的展望
当今,回归自然的热潮席卷全球,天然药物在治疗和保健方面受重视,为中药新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我国正在逐步落实中药现代化的实现措施,而中药有效群体和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研究和应用亦是中药在制剂现代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所以在中药制药行业,引进新的提取分离技术,将有利于改善传统提取分离方法的不足,相对保持了原生物体中固有的有效群体的自然组成,从而提高了中药的疗效,解决长期以来中药在前期研究时疗效好,后期工业化生产后疗效差的根本原因。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提取分离技术,常会通过有机的组合,联用于中药的提取工作。另外,中药的研究又离不开提取分离技术。而提取分离技术又对中药的开发及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快新的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就是加快实现中药现代化的步伐。
I. 中药药剂学中汤剂与合剂的根本区别在哪
汤剂是指将药物用煎煮或浸泡后去渣取汁的方法制成的液体剂型。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剂型。汤剂适应中医的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汤剂具有制备简单易行,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 合剂指中药复方的水煎浓缩液,或中药提取物以水为溶媒配制而成的内服液体制剂。可分为溶液型合剂、混悬型合剂、胶体型合剂、乳剂型合剂。合剂在汤剂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改进,保持了汤剂用药特点,服用量较汤剂小,可以成批生产,省去临时配方和煎煮的麻烦。
满意请采纳
J. 中药合剂可以兑水喝吗
当然不可以啦!
兑了水后,浓度就稀释了,药效会受到影响的!用“喂药器”嘛!
至于伤不伤胃这问题,得看药里有什么成分!清肺热祛痰的合剂最好饭后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