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图所示U形管中间是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和葡萄糖分子通过),两侧各加入等量的0.1mol/L的蔗糖.如果再
1、由于酶具有专一性,蔗糖酶能催化蔗糖水解形成葡萄糖和果糖,淀粉酶不能催化蔗糖水解,内因此在左右两侧分容别加入等量、少量的蔗糖酶和淀粉酶,左侧由蔗糖水解,使物质的量的浓度升高,渗透压升高,水分子从右侧进入左侧,左侧液面升高,又由题意知,葡萄糖分子能透过半透膜,因此由于葡萄糖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右侧,左侧液面下降,最后达到相对稳定液面不变;
2、由题意知,葡萄糖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因此半透膜两侧都有葡萄糖,葡萄糖是还原糖,两侧分别加入等量的本尼迪特试剂并水浴加热后,均呈现红黄色.
故选:A.
Ⅱ 相同体积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蔗糖溶液用半透膜(只允许水和葡萄糖通过)隔开,开始及一段时间后的现象
老大,半透膜既然能让葡萄糖通过那说明葡萄糖溶液放入水中后扩散到水溶液中去最后形成版等浓度溶液权,因此在重力作用下不但不会上升反而会下降,而蔗糖就不同了,它始终与水溶液保持着一定的浓度差,所以会上升。
```恩```,浓度包括体积、质量、物质的量等,如果是质量浓度,且葡萄糖不能通过半透膜时,你的认为才正确。
Ⅲ 有没有只允许水分子通过而不能让硝酸钾通过的半透膜
我怎么感觉没有水分子过不去的半透膜吧
Ⅳ 有没有只允许通过水分子的半透膜推荐
有一种用于净化水的膜材料——反渗透膜
反渗透装置是用足够的压力回使溶液中的溶剂(一般是答水)通过反渗透膜(或称半透膜)而分离出来,因为这个过程和自然渗透的方向相反,因此称为反渗透。 反渗透法能适应各类含盐量的原水,尤其是在高含盐量的水处理工程中,能获得很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反渗透法的脱盐率提高,回收率高,运行稳定,占地面积小,操作简便,反渗透设备在除盐的同时,也将大部分细菌、胶体及大分子量的有机物去除。
反渗透设备是将原水经过精细过滤器、颗粒活性碳过滤器、压缩活性碳过滤器等,再通过泵加压,利用孔径为1/10000μm(相当于大肠杆菌大小的1/6000,病毒的1/300)的反渗透膜(RO膜)。
望采纳,谢谢。
Ⅳ 如果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a侧为10%的葡萄糖溶液,b侧为10%的蔗糖溶液,开始两边液面高度相同
答得都不对
原理是蔗糖的水解 水解为葡萄糖 后蔗糖液面降低
最终浓度葡萄糖那边大
Ⅵ 5. 用只允许水分子透过的半透膜将0.10mol.L-1蔗糖溶液(左池)与0.010mol.L-1蔗糖溶液(右池)隔开
右池到左池
渗透作用发生在有半透膜和浓度差的地方。
既然有浓度差,就说回明半透膜答两边分子的浓度不同。因为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而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而浓度差要平衡为零,所以为了使两边浓度相等,溶质分子不能动那就只有水分子动了,所以水在渗透作用中从低浓度到高的。
Ⅶ 在中间隔有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的水槽,A、B两侧分别加入等质量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麦芽糖。然后在
选B
生物膜的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
渗透作用: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以半透膜,水分子从低浓度(指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现象。
因麦芽糖的分子量比葡萄糖大,所以等质量分数的葡萄糖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麦芽糖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由于渗透,所以水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移,即加酶前A侧上升,
加酶后1分子麦芽糖转为2分子葡萄糖,由于麦芽糖的摩尔质量小于葡萄糖摩尔质量的2倍,当两者溶质的质量相等时,加酶水解后B侧葡萄糖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A侧葡萄糖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后还是B侧液面高于A侧.
Ⅷ 有没有只允许通过水分子的半透膜急!谢谢!~
有一种用于净化水的膜材料——反渗透膜
反渗透装置是用足够的压力使溶液中的溶剂(一专般是水)通过反渗透属膜(或称半透膜)而分离出来,因为这个过程和自然渗透的方向相反,因此称为反渗透。 反渗透法能适应各类含盐量的原水,尤其是在高含盐量的水处理工程中,能获得很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反渗透法的脱盐率提高,回收率高,运行稳定,占地面积小,操作简便,反渗透设备在除盐的同时,也将大部分细菌、胶体及大分子量的有机物去除。
反渗透设备是将原水经过精细过滤器、颗粒活性碳过滤器、压缩活性碳过滤器等,再通过泵加压,利用孔径为1/10000μm(相当于大肠杆菌大小的1/6000,病毒的1/300)的反渗透膜(RO膜)。
望采纳,谢谢。
Ⅸ 如图为渗透作用实验,此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和单糖分子通过,向a侧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向b侧加入
刚开始,抄两侧的浓度和体积相同,所袭以两侧的溶质的质量相同,由于蔗糖是二糖,分子量大于葡萄糖,所以b侧的葡萄糖分子数多于a侧的蔗糖分子数,b侧水分子数少于a侧,所以水由多向少扩散直至ab两侧水分子数相同,所以a低于b.随着时间推移,此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和单糖分子通过,所以a侧的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进入b侧,而b侧的葡萄糖分子可以进入a侧,最终a侧高于b侧.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