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耗材问题 > 膜脂构成半透膜屏障

膜脂构成半透膜屏障

发布时间:2022-07-05 17:29:13

1. 膜脂成分有哪些 已解决

成分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种类型。又可分为两类:甘油磷脂和鞘磷脂
1、磷脂:构成膜脂的基本成分,约占整个膜脂的50%以上。
磷脂分子的主要特征是:
(1)具有一个极性头和两个非极性的尾(脂肪酸链),于线粒体内膜上的心磷脂具有4个非极性尾部。
(2)脂肪酸碳链为偶数,多数碳链由16,18或20个碳原子组成。
(3)常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
2、糖脂是含糖而不含磷酸的脂类,含量约占脂总量的5%以下,在神经细胞膜上糖脂含量较高,约占5-10%。
糖脂也是两性分子,其结构与鞘磷脂很相似,只是由一个或多个糖残基代替了磷脂酰胆碱而与鞘氨醇的羟基结合。
最简单的糖脂是脑苷脂类,变化最多、最复杂的糖脂是神经节苷脂,是神经元质膜中具有特征性的成分。
3、胆固醇和中性脂质
胆固醇主要存在真核细胞膜上,含量一般不超过膜脂的1/3,植物细胞膜中含量较少。
胆固醇功能是提高双脂层的力学稳定性,调节双脂层流动性,降低水溶性物质的通透性。
某些细菌的膜脂中含有甘油脂等中性脂质。

2. 膜脂主要有哪三大类

成分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种类型。又可分为两类:甘油磷脂和鞘磷脂
1、磷脂:构成膜脂的基本成分,约占整个膜脂的50%以上。
磷脂分子的主要特征是:
(1)具有一个极性头和两个非极性的尾(脂肪酸链),于线粒体内膜上的心磷脂具有4个非极性尾部。
(2)脂肪酸碳链为偶数,多数碳链由16,18或20个碳原子组成。
(3)常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
2、糖脂是含糖而不含磷酸的脂类,含量约占脂总量的5%以下,在神经细胞膜上糖脂含量较高,约占5-10%。
糖脂也是两性分子,其结构与鞘磷脂很相似,只是由一个或多个糖残基代替了磷脂酰胆碱而与鞘氨醇的羟基结合。
最简单的糖脂是脑苷脂类,变化最多、最复杂的糖脂是神经节苷脂,是神经元质膜中具有特征性的成分。
3、胆固醇和中性脂质
胆固醇主要存在真核细胞膜上,含量一般不超过膜脂的1/3,植物细胞膜中含量较少。
胆固醇功能是提高双脂层的力学稳定性,调节双脂层流动性,降低水溶性物质的通透性。
某些细菌的膜脂中含有甘油脂等中性脂质。

3.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其结构特点是具有什么

细胞膜(cell membrane)又称细胞质膜(plasma membrane)。细胞表面的一层薄膜。有时称为细胞外膜或原生质膜。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基本相同,主要由脂类、蛋白质和糖类组成。各成分含量分别约为50%、42%、2%~8%。此外,细胞膜中还含有少量水分、无机盐与金属离子等。 基本结构(1)膜脂 (2)膜蛋白 (3)膜糖 基本特性 镶嵌性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的镶嵌面;或按二维排成相互交替的镶嵌面; 蛋白质极性膜内在性蛋白质的极性区突向膜表面,非极性部分埋在双层内部; 流动性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镶嵌、贯穿在其中及吸附在其表面的蛋白质组成的,磷脂双分子层疏水的尾部在内,亲水头部在外。磷脂由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液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比较经典的证明是用仙台病毒介导完成不同小鼠染色细胞的融合,一段时间后,红与绿是均匀点状分布于细胞膜周围,说明膜是具有流动性的. 磷脂分子的流动性受着一些因素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温度:在一定温度下,磷脂分子从液晶态(能流动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态)转变为凝胶状(不流动)的晶态。这一能引起物相变化的温度称为相变温度。当环境温度在相变温度以上时,细胞膜磷脂分子处于流动的液晶态;而在相变温度以下时,则处于不流动的晶态。细胞膜磷脂分子相变温度越低,细胞膜磷脂分子流动性就越大;反之,相变温度越高,细胞膜磷脂分子的流动性也就越小。 ②细胞膜磷脂分子的脂肪酸链:饱和程度高的脂肪酸链因紧密有序地排列,因而流动性小;而不饱和脂肪酸链由于不饱和键的存在,使分子间排列疏松而无序,相变温度降低,从而增强了膜的流动性。所以细胞膜也具有流动性。脂肪酸链的长度对细胞膜磷脂分子的流动性也有影响:随着脂肪酸链的增长,链尾相互作用的机会增多,易于凝集(相变温度增高),流动性下降。 ③胆固醇:胆固醇对细胞膜磷脂分子流动性的调节作用随温度的不同而改变。在相变温度以上,它能使磷脂的脂肪酸链的运动性减弱,从而降低细胞膜磷脂分子的流动性。而在相变温度以下时,胆固醇可通过阻止磷脂脂肪酸链的相互作用,缓解低温所引起的细胞膜磷脂分子流动性剧烈下降。 ④卵磷脂/鞘磷脂比值,比值越高,膜流动性越大 ⑤脂双层中嵌入的蛋白质越多,膜流动性越大 除以上因素外,细胞膜磷脂分子与膜蛋白的结合程度、环境中的离子强度、pH值等都会影响细胞膜磷脂分子的流动性。 膜脂的流动是造成细胞膜流动的主要因素,概括起来,膜脂的运动方式主要有四种。 ① 侧向扩散(lateral diffusion); ② 旋转运动(rotation); ③ 伸缩运动(flex); ④ 翻转扩散(transverse diffusion), 又称为翻转(flip-flop) ⑤ 左右摆动 ⑥ 旋转异构运动 膜蛋白的运动 由于膜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同时受到细胞骨架的影响,它不可能象膜脂那样运动。主要有以下几种运动形式: ① 随机移动 有些蛋白质能够在整个膜上随机移动。移动的速率比用人工脂双层测得的要低。 ② 定向移动 有些蛋白比较特别,在膜中作定向移动。例如,有些膜蛋白在膜上可以从细胞的头部移向尾部。 ③ 局部扩散 有些蛋白虽然能够在膜上自由扩散,但只能在局部范围内扩散。 相变性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脂质分子的晶态和液晶态是互变的; 更新态在细胞中,膜的组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 不对称性细胞质膜的不对称性是指细胞质膜脂双层中各种成分不是均匀分布的,包括种类和数量的不均匀。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脂和糖,膜的不对称性主要是指这些成分分布的不对称以及这些分子在方向上的不对称。膜脂、膜蛋白及膜糖分布的不对称性导致了膜功能的不对称性和方向性。保证了生命活动的高度有序性。 通透性物质通过生物半透膜的难易程度。生物半透膜对体内某些分子的通透性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自由通过的有水分子;可以透过的有葡萄糖、氨基酸、尿素、氯离子等;不易透过的有蛋白质、钠、钾等。通透性的存在,对细胞内外水的移动,各种物质的交换,酸碱度和渗透压的维持,均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过敏、创伤、烧伤、缺氧等),由于破坏了生物半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其通透性增加,结果发生组织水肿等反应。功能(1)分隔、形成细胞和细胞器,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膜的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发生在膜上的生物功能; (2)屏障作用,膜两侧的水溶性物质不能自由通过; (3)选择性物质运输,伴随着能量的传递; (4)生物功能:激素作用、酶促反应、细胞识别、电子传递等。 (5)识别和传递信息功能(主要依靠糖蛋白) (6)物质转运功能: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是通过细胞膜的砖运动功能实现的,其主要转运方式有以下四种。 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扩散过程,称为自由扩散。不耗能,不需要载体。如:水、尿素、二氧化碳等. 2)协助扩散:非脂溶性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跨膜扩散的过程,称为协助扩散。不耗能,但是需要载体。协助扩散的三个特点:1、特异性:记忆中离子通道或载体一般指转运一种物质。2、饱和性:即当被转运物质增加到一定限度时,转运速率不再随之增加,这是由于离子通道或载体的数量有限的缘故。3、竞争性抑制:记忆中离子通道或载体同时转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时,一种物质浓度增加,将削弱对另一种物质的转运。4.膜蛋白的分类:1 通道蛋白 2 门通道蛋白 3特化蛋白(通过接触改变自身构象来进行转运)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顺浓度差进行的,细胞本身不消耗能量,均属于被动转运(被动运输)。 3)主动运输:离子或小分子物质在膜上“泵”的作用下,被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的跨膜转运过程,称为主动转运(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大量热量并且需要载体。有选择透过性。如:碘进入海带、葡萄糖进入除红细胞以外的细胞。 4)入胞和出胞作用:是转运大分子或团块物质的有效方式。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动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过程,称入胞。包括吞噬和吞饮。液态物质入胞为吞饮,如小肠上皮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固体物质入胞为吞噬,如粒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出胞是通过细胞膜的运动从细胞内派到细胞外的过程。细胞的代谢产物及腺细胞的分泌物都是以出胞作用完成的。又称内吞与外排。也需要能量。 5)细胞膜的受体功能:受体是细胞识别和结核化学信息的特殊结构,其本质是蛋白质(糖蛋白)。 补充: 1)细胞是物质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最小单元(且不论病毒),深度分析细胞的能量流动有助于了解 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 根本区别。 2)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属于穿膜运输,直接穿膜,仅限于小分子与离子。而入胞与出胞作用(内吞与外排)属于膜泡运输,不穿膜,限于大分子。

4. 半透膜,选择透过性膜,生物膜之间有什么异同治疗尿毒症用的肾析膜是啥膜了

半透膜不一定具有选择透过性,如玻璃纸,选择透过性膜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半透膜. 生物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脂类、蛋白质和糖类,此外还含水、无机盐和少量的金属离子。膜中脂类和蛋白质构成了膜的主体,糖类多以复合糖的形式存在,与膜脂或膜蛋白结合分别形成膜糖脂或膜糖蛋白。

人工肾膜指具有血液透析、过滤功能的膜。
对肾功能衰竭或尿毒症患者的血液经3~6h透析后,好可使患者的血液净化基本上达到正常人的标准。
人工肾膜要求血液适应性好,不会发生溶血现象,有害物质透过率高,而血小板和血球等不能透过,能用γ射线或高压蒸气消毒。膜材料有醋酸纤维素、再生纤维素、聚丙烯腈、氯乙烯、丙烯腈共聚体,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醇、乙烯-醋酸乙烯共聚体、芳香聚酰胺及其与脂肪族酰胺的共聚体、聚砜等。
其几何形状有中空纤维和平板膜两种。组成透析器后,膜的总体性能用清除率或透析率表示。(1)清除率:每分钟由血液中去除溶质摩尔数除以净化前血液中的溶质浓度。单位表示为cm3/min。例如一般要求尿素的清除率为120~180 cm3/min;肌酸内酰胺的清除率为100~150cm3/min。(2)透析率:每分钟由血液中除去溶质量除以净化前血液与透析液的浓度差,单位也用cm3/min表示。

5. 膜脂名词解释

膜脂(membrane lipid)是生物膜上的脂类统称,其分子排列呈连续或双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它的性质决定细胞膜的一般性质。所有的膜脂都有一个亲水末端(极性端) 和一个疏水末端(非极性端)。这种性质使得生物膜具有屏障作用,大多数水溶性物质不能自由通过,只允许亲脂性物质通过。由于脂总是自我形成双层结构,所以膜就没有自由的边缘,它们总是形成连续的不破裂的结构。脂的这种性质使得它们在细胞内形成了较大的网络结构。同时,也正是脂双层的伸缩性,使得细胞在运动和分裂时膜得以改变、解体和重建。脂的双层性和可塑性,也有利于细胞的融合和生殖,如在受精中,精细胞与卵细胞的结合(顶体反应) 和局部融合,就需要膜发生变化,磷脂
是构成膜脂的基本成分,约占整个膜脂的50%以上。磷脂分子的主要特征:
具有一个极性头和两个非极性的尾(脂肪酸链),但存在于线粒体内膜和某些细菌质膜上的心磷脂具有4个非极性的区域。
脂肪酸碳链为偶数,多数碳链由16,18或20个碳原子组成。常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
甘油磷脂
以甘油为骨架的磷脂类,在骨架上结合两个脂肪酸链和一个磷酸基团,胆碱、乙醇胺、丝氨酸或肌醇等分子籍磷酸基团连接到脂分子上。
主要类型有: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 choline,PC,旧称卵磷脂)、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 serine,PS)、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 ,PE,旧称脑磷脂)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 inositol,PI)和双磷脂酰甘油(DPG,旧称心磷脂)等。
鞘磷脂
鞘磷脂(sphingomyelin,SM)在脑和神经细胞膜中特别丰富,亦称神经醇磷脂,它是以鞘氨醇(sphingoine)为骨架,与一条脂肪酸链组成疏水尾部,亲水头部也含胆碱与磷酸结合。原核细胞和植物中没有鞘磷脂。
糖脂
糖脂是含糖而不含磷酸的脂类,普遍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的质膜上,其含量约占膜脂总量的5%以下,在神经细胞膜上糖脂含量较高,约占5-10%。糖脂也是两性分子。其结构与SM很相似,只是由一个或多个糖残基代替了磷脂酰胆碱而与鞘氨醇的羟基结合。
最简单的糖脂是半乳糖脑苷脂,它只有一个半乳糖残基作为极性头部,在髓鞘的多层膜中含量丰富;变化最多、最复杂的糖脂是神经节苷脂,其头部包含一个或几个唾液酸和糖的残基。神经节苷脂是神经元质膜中具有特征性的成分。儿童所患的家族性白痴病(Tay-sachs disease)就是因为在其细胞内缺乏氨基己糖脂酶,不能将神经节苷脂GM2 加工成为GM3,结果大量的GM2累积在神经细胞中,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退化。神经节苷脂本身就是一类膜上的受体,已知破伤风毒素、霍乱毒素、干扰素、促甲状腺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5-羟色胺等的受体就是不同的神经节苷脂。

6.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特征什么这些特征与生物膜的功能有什么关系麻烦大家说具体点,越多越好

它最基本的结构是磷脂双分子层(60%),还有蛋白质(40%)。其结构使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1.物质跨膜运输细胞膜是细胞与细胞环境间的半透膜屏障。对于物质进出细。胞有选择性调节作用。
(1)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指物质顺顺浓度梯度转运过程而言,此过程不消耗能量,其交换方式有两种。
1)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O2、CO2及其它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测穿过类脂双层而扩散,不消耗细胞能量。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effusion):非脂溶性或亲水性分子,加氨基酸、葡萄糖和 金属离子等借助于质膜上内在蛋白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运动,不消耗ATP能量而 使物质分子从高浓度测向低浓度测扩散。
(2)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质膜上的载体蛋白将离子、营养物和代谢物等逆电化学梯度从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耗能运输。所耗能量由具ATP酶活性的膜蛋白分解ATP提供。例如正常生理条件下,人红细胞内K+的浓度相当于血浆中的30倍,但K+仍能从血浆进入红细胞内,Na+浓度比血浆中低很多,但Na+仍由红细胞向血浆透出,呈现一种逆浓度梯度的“上坡”运输。
近年来均以“泵”的概念来解释主动运输的机理,机体细胞中主要是通过Na+、K+ _ATP酶和Ca2+_ATP酶构成的Na+和Ca2+泵来完成主动运输。
(3)大分子与颗粒物质的运输:对于蛋白质、多核苷酸和多糖等大分子物质以及颗粒等、是由质膜运动产生内凹、外凸而导出内吞入胞或外吐和出芽而出胞。
1)胞吞作用(endocytosis):也称人胞作用,质膜四陷将所摄取的液体或颗粒物质包裹,逐渐成泡,脂双层融合、箍断,形成细胞内的独立小泡。人类和动物的许多细胞均靠胞吞作用摄取物质。根据所摄物理性质的物理性质不同把胞吞作用分为两类:胞饮作用(Pinocytosis)由质膜包裹液态物质形成吞饮小泡或吞饮体的过程;吞噬作用(phagocy-tosis)为各种变形的、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所特有,吞噬的物质多为颗粒性的,如微生物、组织掉片和异物等。
2)胞吐作用(exocytosis):旨把细胞内分泌物、突触小泡等有膜结构内的物质排出细胞。当它们与细胞膜接触后,与细胞膜相融合,封闭的膜结构开放,内容物排入细胞外。胞吞作用形成的吞噬体和吞饮泡都可与溶酶体结合,其内容物被溶酶体酶处理,其膜可能以小泡方式重返细胞膜。同样,胞吐活动完成后,细胞膜也可在无明显胞吞活动的情况下形成小泡,将过多的膜返回细胞内部,这样,细胞膜与细胞内膜处于动态的平衡,称为膜再循环(recycling of membrane)在此过程中,细胞膜也得到更新。
3)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receptor mEdiated endocytosis):在质膜上形成凹陷,当特定大分子与凹陷部位的相应受体结合时,凹陷进一步向胞质回缩,并从质膜上箍断形成有被小泡(coated vesicles)。此后的过程就与内吞小泡进行的过程相同,这种受体介等内吞具有高度选择性,转运速度很快。
4)膜通道运输:通道也称通道蛋白质(channel protein), 是由转运蛋白质组成的含水通道, 能使熔质经扩散过膜,是一种被动转运。通道分两种即持续开放与瞬间开放通道。
2.信息跨膜传递 信息跨膜传递是质膜的重要功能。质膜上有各种受体蛋白,能感受外界各种化学信息,将信息传入细胞后,使胞内发生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和生物学效应。信息传递规律是外源性刺激直接传给膜上受体,经酶的调控产生信号,再激发另一酶的溶性显示出生物学效应。此种反应河分为几条途 径:环磷酸腺苷信使途径、环磷酸鸟苷信使途径、磷脂酰肌醇信使途径和Ca2+的信使机制。

7. 什么是细胞器膜的流动性

膜的流动性是指膜结构分子的运动性,它包括膜脂的运动和膜蛋白的运动。多年来,人们借助于不断创新的实验技术,对于膜结构特性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并不断取得进展。

生物膜的骨架是磷脂类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其中,细胞膜的表面还有糖类分子,形成糖脂、糖蛋白;生物膜的内外表面上,脂类和蛋白质的分布不平衡,反映了膜两侧的功能不同;

膜的流动性主要由膜脂双层的状态变化引起的。在生理条件下,膜脂多呈现液晶态,温度下降到某点时,则变为晶态,一定温度下,晶态又可以熔解再变成为液晶态。由于膜脂多呈现液晶态,具有液晶态的流动性,而膜脂的流动是膜流动的主要因素脂双层具有流动性,其脂类分子可以自由移动,蛋白质分子也可以在脂双层中横向移动。

膜的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基本特征之一,同时也是细胞膜表现其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1.物质跨膜运输细胞膜是细胞与细胞环境间的半透膜屏障。对于物质进出细。胞有选择性调节作用。
(1)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指物质顺顺浓度梯度转运过程而言,此过程不消耗能量,其交换方式有两种。
1)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O2、CO2及其它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测穿过类脂双层而扩散,不消耗细胞能量。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effusion):非脂溶性或亲水性分子,加氨基酸、葡萄糖和 金属离子等借助于质膜上内在蛋白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运动,不消耗ATP能量而 使物质分子从高浓度测向低浓度测扩散。
(2)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质膜上的载体蛋白将离子、营养物和代谢物等逆电化学梯度从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耗能运输。所耗能量由具ATP酶活性的膜蛋白分解ATP提供。例如正常生理条件下,人红细胞内K+的浓度相当于血浆中的30倍,但K+仍能从血浆进入红细胞内,Na+浓度比血浆中低很多,但Na+仍由红细胞向血浆透出,呈现一种逆浓度梯度的“上坡”运输。
近年来均以“泵”的概念来解释主动运输的机理,机体细胞中主要是通过Na+、K+ _ATP酶和Ca2+_ATP酶构成的Na+和Ca2+泵来完成主动运输。
(3)大分子与颗粒物质的运输:对于蛋白质、多核苷酸和多糖等大分子物质以及颗粒等、是由质膜运动产生内凹、外凸而导出内吞入胞或外吐和出芽而出胞。
1)胞吞作用(endocytosis):也称人胞作用,质膜四陷将所摄取的液体或颗粒物质包裹,逐渐成泡,脂双层融合、箍断,形成细胞内的独立小泡。人类和动物的许多细胞均靠胞吞作用摄取物质。根据所摄物理性质的物理性质不同把胞吞作用分为两类:胞饮作用(Pinocytosis)由质膜包裹液态物质形成吞饮小泡或吞饮体的过程;吞噬作用(phagocy-tosis)为各种变形的、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所特有,吞噬的物质多为颗粒性的,如微生物、组织掉片和异物等。
2)胞吐作用(exocytosis):旨把细胞内分泌物、突触小泡等有膜结构内的物质排出细胞。当它们与细胞膜接触后,与细胞膜相融合,封闭的膜结构开放,内容物排入细胞外。胞吞作用形成的吞噬体和吞饮泡都可与溶酶体结合,其内容物被溶酶体酶处理,其膜可能以小泡方式重返细胞膜。同样,胞吐活动完成后,细胞膜也可在无明显胞吞活动的情况下形成小泡,将过多的膜返回细胞内部,这样,细胞膜与细胞内膜处于动态的平衡,称为膜再循环(recycling of membrane)在此过程中,细胞膜也得到更新。
3)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receptor mediated endocytosis):在质膜上形成凹陷,当特定大分子与凹陷部位的相应受体结合时,凹陷进一步向胞质回缩,并从质膜上箍断形成有被小泡(coated vesicles)。此后的过程就与内吞小泡进行的过程相同,这种受体介等内吞具有高度选择性,转运速度很快。
4)膜通道运输:通道也称通道蛋白质(channel protein), 是由转运蛋白质组成的含水通道, 能使熔质经扩散过膜,是一种被动转运。通道分两种即持续开放与瞬间开放通道。
2.信息跨膜传递 信息跨膜传递是质膜的重要功能。质膜上有各种受体蛋白,能感受外界各种化学信息,将信息传入细胞后,使胞内发生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和生物学效应。信息传递规律是外源性刺激直接传给膜上受体,经酶的调控产生信号,再激发另一酶的溶性显示出生物学效应。此种反应河分为几条途径:环磷酸腺苷信使途径、环磷酸鸟苷信使途径、磷脂酰肌醇信使途径和Ca2+的信使机制。似上几条途径的详细过程见细胞生物学。

8. 膜脂有哪几种类型,它们各自的结构特征与功能是什么

(1)脂质: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
①磷脂分子的状态:亲水的“头部”排在外侧,疏水的“尾部”排在内侧。
②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
(2)蛋白质: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承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含量越高,种类越多。
①蛋白质的位置:有三种。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嵌入磷脂双分子层;贡穿于磷脂双分子层。
②种类:
a.有的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被,有识别、保护、润滑等作用。
b.有的起载体作用,参与主动运输过程,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有的是酶,起催化化学反应的作用。
(3)特殊结构——糖被
①位置:细胞膜的外表。
②本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
③作用: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在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还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4)
细胞膜的特征:
①结构特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②功能特征:具有选择透过性。

9.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每个动物细胞质膜上约有10^9个脂分子,即每平方微米的质膜上约有5x10^6个脂分子。
膜脂质主要由磷脂、胆固醇和少量糖脂构成。在大多数细胞的膜脂质中,磷脂占总量的70%以上,胆固醇不超过30%,糖脂不超过10%。磷脂又可分为两类: 甘油磷脂(phosphoglycerides)和鞘磷脂(sphingomyelin, SM)。甘油磷脂主要包括磷脂酰胆碱( 卵磷脂)(phosphatidylcholine, PC),其次是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lidylserine, PS)和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含量最少的是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al, PI )。磷脂、胆固醇和糖脂都是双嗜性分子。磷脂分子中的磷酸和碱基、胆固醇分子中的羟基以及糖脂分子中的糖链等亲水性基团分别形成各自分子中的亲水端,分子的另一端则是疏水的脂肪酸烃链。这些分子以脂质双层的形式存在于质膜中,亲水端朝向细胞外液或胞质,疏水的脂肪酸烃链则彼此相对,形成膜内部的疏水区。膜脂质双层中的脂质构成是不对称的,含氨基酸的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主要分布在膜的近胞质的内层,而磷脂酰胆碱的大部分和全部糖脂都分布在膜的外层。 细胞膜蛋白质(包括酶)膜蛋白质主要以两种形式同膜脂质相结合:分内在蛋白和外在蛋白两种。内在蛋白以疏水的部分直接与磷脂的疏水部分共价结合,两端带有极性,贯穿膜的内外;外在蛋白以非共价键结合在固有蛋白的外端上,或结合在磷脂分子的亲水头上。如载体、特异受体、酶、表面抗原。占20%~30%的表面蛋白质(外周蛋白质)以带电的氨基酸或基团——极性基团与膜两侧的脂质结合;占70%~80%的结合蛋白质(内在蛋白质)通过一个或几个疏水的α-螺旋(20~30个疏水氨基酸吸收而形成,每圈3.6个氨基酸残基,相当于膜厚度。相邻的α-螺旋以膜内、外两侧直链肽连接)即膜内疏水羟基与脂质分子结合。理论上,镶嵌在脂质层中的蛋白质是可以横向漂浮移位的,因而该是随机分布的;可实际存在着的有区域性的分布;(这可能与膜内侧的细胞骨架存在对某种蛋白质分子局限作用有关),以实现其特殊的功能:细胞与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等。(Frye和Edidin1970年用发红光的碱性芯香红标记人细胞同用发绿光荧光素标记膜蛋白抗体标记离体培养的小鼠细胞一起培养,然后使它们融合,从各自分布,经过37℃40min后变为均匀分布。光致漂白荧光恢复法,微区监测)
细胞膜上存在两类主要的转运蛋白,即: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和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载体蛋白又称做载体(carrier)、通透酶(permease)和转运器(transporter),能够与特定溶质结合,通过自身构象的变化,将与它结合的溶质转移到膜的另一侧,载体蛋白有的需要能量驱动,如:各类ATP驱动的离子泵;有的则不需要能量,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运输物质,如:缬氨酶素。通道蛋白与与所转运物质的结合较弱,它能形成亲水的通道,当通道打开时能允许特定的溶质通过,所有通道蛋白均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运输溶质。 细胞膜把细胞包裹起来,使细胞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此外,细胞所必需的养分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出都要通过细胞膜。所以,细胞膜的这种选择性的让某些分子进入或排出细胞的特性,叫做选择渗透性。这是细胞膜最基本的一种功能。如果细胞丧失了这种功能,细胞就会死亡.。
细胞膜除了通过选择性渗透来调节和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外,还能以胞吞和胞吐的方式,帮助细胞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液体小滴和捕获食物颗粒,供应细胞在生命活动中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细胞膜也能接收外界信号的刺激使细胞做出反应,从而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膜不单是细胞的物理屏障,也是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有复杂功能的重要结构。 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镶嵌、贯穿在其中及吸附在其表面的蛋白质组成的,磷脂双分子层疏水的尾部在内,亲水头部在外。磷脂由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液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比较经典的证明是用仙台病毒介导完成不同小鼠染色细胞的融合,一段时间后,红与绿是均匀点状分布于细胞膜周围,说明膜是具有流动性的.
磷脂分子的流动性受着一些因素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温度:在一定温度下,磷脂分子从液晶态(能流动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态)转变为凝胶状(不流动)的晶态。这一能引起物相变化的温度称为相变温度。当环境温度在相变温度以上时,细胞膜磷脂分子处于流动的液晶态;而在相变温度以下时,则处于不流动的晶态。细胞膜磷脂分子相变温度越低,细胞膜磷脂分子流动性就越大;反之,相变温度越高,细胞膜磷脂分子的流动性也就越小。
②细胞膜磷脂分子的脂肪酸链:饱和程度高的脂肪酸链因紧密有序地排列,因而流动性小;而不饱和脂肪酸链由于不饱和键的存在,使分子间排列疏松而无序,相变温度降低,从而增强了膜的流动性。所以细胞膜也具有流动性。脂肪酸链的长度对细胞膜磷脂分子的流动性也有影响:随着脂肪酸链的增长,链尾相互作用的机会增多,易于凝集(相变温度增高),流动性下降。
③胆固醇:胆固醇对细胞膜磷脂分子流动性的调节作用随温度的不同而改变。在相变温度以上,它能使磷脂的脂肪酸链的运动性减弱,从而降低细胞膜磷脂分子的流动性。而在相变温度以下时,胆固醇可通过阻止磷脂脂肪酸链的相互作用,缓解低温所引起的细胞膜磷脂分子流动性剧烈下降。
④卵磷脂/鞘磷脂比值,比值越高,膜流动性越大
⑤脂双层中嵌入的蛋白质越多,膜流动性越小
除以上因素外,细胞膜磷脂分子与膜蛋白的结合方式、环境中的离子强度、pH值等都会影响细胞膜磷脂分子的流动性。
膜脂的流动是造成细胞膜流动的主要因素,概括起来,膜脂的运动方式主要有四种。
① 侧向扩散(lateral diffusion);
② 旋转运动(rotation);
③ 伸缩运动(flex);
④ 翻转扩散(transverse diffusion), 又称为翻转(flip-flop)
⑤ 左右摆动
⑥ 旋转异构运动
膜蛋白的运动 由于膜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同时受到细胞骨架的影响,它不可能象膜脂那样运动。主要有以下几种运动形式:
① 随机移动 有些蛋白质能够在整个膜上随机移动。移动的速率比用人工脂双层测得的要低。
② 定向移动 有些蛋白比较特别,在膜中作定向移动。例如,有些膜蛋白在膜上可以从细胞的头部移向尾部。
③ 局部扩散 有些蛋白虽然能够在膜上自由扩散,但只能在局部范围内扩散。 物质通过生物半透膜的难易程度。生物半透膜对体内某些分子的通透性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自由通过的有水分子;可以透过的有葡萄糖、氨基酸、尿素、氯离子等;不易透过的有蛋白质、钠、钾等。通透性的存在,对细胞内外水的移动,各种物质的交换,酸碱度和渗透压的维持,均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过敏、创伤、烧伤、缺氧等),由于破坏了生物半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其通透性增加,结果发生组织水肿等反应。

阅读全文

与膜脂构成半透膜屏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达川工业园区北部污水处理厂项目 浏览:536
亚硫酸钙能过滤水 浏览:821
生活污水选管径水力计算表 浏览:711
大便水是属于污水还是废水 浏览:365
树脂粉做型材企业标准 浏览:541
多离子去皱注射 浏览:32
重汽豪沃柴油滤芯卡怎么拆 浏览:636
海尔净水器三通阀什么材质 浏览:428
进气滤芯怎么判断油性 浏览:368
纯水与净水有什么区别 浏览:646
污水厂出水的色度一般是多少 浏览:366
网络用语饮水机什么意思 浏览:96
实际超滤量是什么意思 浏览:192
纯水器过滤后多少TDS值 浏览:702
蒸发和蒸馏的定义和区别 浏览:370
ro膜在包装内保质期是 浏览:782
实验室纯水怎么检查吸光值 浏览:970
玉柴发动机用什么清洗水垢 浏览:569
原油实沸点蒸馏流程图 浏览:287
太阳能热水器真空管除垢 浏览: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