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废水知识 > 沿海污水处理厂尾水

沿海污水处理厂尾水

发布时间:2023-10-13 21:14:20

『壹』 尾水处理处置的主要方法

1.三池两坝尾水处理模式

该模式对养殖水域进行科学规划,在池塘升级改造基础上(进排水分开),利用物理和生物生态的方法,采用“三池两坝”的工艺流程,对养殖尾水进行生态化处理,实现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养殖尾水治理设施单元面积占比:尾水处理设施单元面积应根据养殖品种、养殖密度、产量、排水水力停留时间等因素因地制宜进行设计。尾水治理设施单元包括生态沟渠、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态净化池等,其总面积须达到养殖总面积的一定比例,根据不同养殖品种其设施面积建议要求如下:(1)鳜、鲈、鳢等肉食性鱼类的尾水治理设施总面积不小于养殖总面积的8%;罗非鱼、四大家鱼及其它养殖品种的则不小于养殖总面积的6%。(2)虾类的尾水治理设施总面积不小于养殖总面积的5%,蟹类的则不小于养殖总面积的3%。(3)龟鳖类、鳗鲡的尾水治理设施总面积不小于养殖总面积的10%。为达到尾水处理最佳效果,沉淀池与生态净化池面积应尽可能大,沉淀池、曝气池、生态净化池的比例约为45:5:50。

适用于面积在50亩以上集中连片淡水池塘养殖。

2.人工湿地尾水处理模式

该模式在池塘建立人工水生态系统,利用内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等协同作用,经过物理和生物两重处理,达到去除或消减水中污染物的目的。人工湿地应用于养殖尾水处理,可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工艺流程及处理要求:主要包括生态沟渠→沉淀池→人工湿地(复合式人工湿地)→养殖池塘(外部水域)。处理后水质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

养殖尾水治理设施单元面积占比:人工湿地一般要求其总面积须达到所要治理的养殖总面积的10%以上。

适用于面积在50亩以上集中连片淡水池塘养殖模式。

3.渔稻共作尾水处理模式

采用渔农综合循环利用模式,使养殖尾水处理与稻渔共作相结合。养殖尾水直接进入稻田。稻田中养殖鱼、虾、蟹等经济动物,消除田间杂草和水稻害虫,并疏松土壤;水稻吸收氮、磷等营养元素净化水体,净化后的水体再次进入养殖系统进行循环利用,形成一个闭合的“稻-渔”互利共生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实现“一水多用、生态循环”。

工艺流程及处理要求:养殖池塘→稻田→养殖池塘。要求养殖用水循环使用。

面积配比:池塘养殖条件下,每2000~5000公斤产量配套10~15亩稻田。

适用淡水池塘、淡水养殖工程设施养殖尾水处理。

4.温室鱼菜共生处理模式

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农业,它把池塘养殖和作物栽培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生长的生态共生效应。该模式将池塘养殖中残饵和粪便等高污染物,通过底排的方式进入收集池,通过收集池沉淀后将浓缩的污染物排放到发酵池中,经过十几天发酵后,将发酵液通过管道进入温室鱼菜共生系统中,用于作物栽培,上清水回塘继续用于池塘养殖。鱼菜共生系统是一种可持续循环型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当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涉及家家户户的“民心工程”,鱼菜共生系统能实现污水处理与循环利用,可以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

工艺流程及处理要求:主要包括养殖池塘→底排污管道→收集池→上清水回塘;沉积物进入发酵池→发酵液→温室鱼菜共生系统→养殖池塘。要求养殖用水循环使用。

养殖尾水治理设施占比面积:一般要求温室鱼菜共生系统与池塘配比为1:2~5左右。

适用于面积在50亩以上集中连片淡水池塘养殖模式。

5.“一池一渠”简易尾水处理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生物生态的方法,采用“一池一渠”的简易工艺流程,对养殖尾水进行处理实现循环利用。

工艺流程及处理要求:主要包括养殖池塘→生态沟渠→生态净化池→养殖池塘。要求养殖用水循环使用。

养殖尾水治理设施占比面积:一般要求尾水治理设施总面积须达到养殖总面积的3%~5%。

适用于50亩以下的分散型淡水池塘养殖模式。

6.池塘养殖底排污尾水处理模式

该模式利用物理与生物净化相结合的方法,在养殖池塘底部修建排污设施,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含残饵、粪便等有机颗粒废弃物的废水排出池塘,经固液分离、过滤、鱼菜共生净化等处理后,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而固体有机颗粒物作可为农作物有机肥。

工艺流程:养殖池塘→池塘底排污系统→固液分离池→鱼菜共生。

适用于山区池塘、小型水库等有水位差的养殖模式或者淡水高位池。

7.池塘养殖三级过滤池尾水处理模式

该模式充分利用池塘自然条件和辅助设施开展池塘养殖水生态治理,主要是在排水沟渠、空地等地方开挖并且修建水泥池,通过修建水泥池并添加滤料来完成。采用溢流系统—弧形筛—碎石过滤—细沙过滤—陶粒过滤+生物降解的工艺流程,尾水经过处理后,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养殖尾水治理设施占比面积:利用养殖池塘排水沟渠及配套设施用地等开展养殖水生态治理设施升级改建。根据不同养殖品种,设施面积占比建议如下:(1)四大家鱼、罗非鱼,设施总面积应达到养殖总面积的3%。(2)虾类,设施总面积应达到养殖总面积的2%;蟹类,设施总面积应达到养殖总面积的1.5%。(3)杂交鳢、加州鲈、太阳鱼、黄颡鱼、斑点叉尾鮰等鱼类,设施总面积不小于养殖总面积的5%。

适用于50亩以下的分散型淡水池塘养殖模式。

8.海水高位池养殖尾水处理模式

该模式以实施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原理的生物净化为主,物理化学净化为辅的治理思路,采用“预处理+三池两坝”处理工艺进行尾水治理。养殖尾水首先经排水沙井网隔进行粗过滤,分离虾壳、死虾、残饵等大颗粒污染物后,排入初沉池(一级池)进行沉淀过滤处理;再进入生物净化池(二级池)作进一步净化处理;最后进入理化净化池(三级池),经沉淀净化后排放。回收三个池的沉积物,经过干燥、集中发酵后生产有机肥料,资源化利用。

尾水治理设施总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10%~16%。

适用于沿海高位池养殖模式。

9.三池三槽尾水处理模式

该模式利用生物净化为主,物理化学净化为辅的方法,采用“三池三槽”生态处理工艺,形成生态多元化,结构合理,食物链丰富完整的工艺,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有效率;并在传统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良、创新,使养殖尾水通过综合治理得到有效净化,最终实现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养殖尾水治理设施占比面积:设施面积约占总养殖面积的5%~10%。

适用于海水普通池塘养殖模式。

10.海水稻渔耦合尾水处理模式

利用“海水养殖+海水稻种植”尾水处理模式可以构建“海水池塘+稻渔共生”“海水设施养殖+稻渔共作”等形式,是典型的渔农综合循环利用模式。“海水养殖+海水稻种植”将池塘养殖排污尾水处理及“跑道鱼”等设施转型分区式养殖尾水处理模式与稻渔共作相结合。稻田中进行水稻和鱼、虾、蟹的综合种养,放养的蟹、虾、鱼消除田间杂草,消灭稻田中的害虫,疏松土壤;环田沟中集中或分散建设标准流水养鱼槽,流水槽或排污池塘集约化养殖海水鱼、虾蟹等水产品,养鱼流水槽或底排污池塘中的肥水直接进入稻田促进水稻生长;水稻吸收氮、磷等营养元素净化水体,净化后的水体再次进入流水槽设施或排污池塘进行循环利用,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稻-虾蟹-鱼”互利共生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实现“一水两用、生态循环”。

工艺流程及处理要求:池塘、跑道设施养殖→集污管道→海水稻田→池塘、跑道设施。

养殖尾水治理设施占比面积:每个流水槽(或相同产量的排污池塘)配套10~15亩稻田。

适用于盐度1.2%以下的排放水与海水稻田耦合,高于1.2%以上的排放水需要稀释盐度后方能进行耦合。

11.工厂化养殖尾水处理模式

该模式主要通过生物调控、物理调控、化学调控等方式进行循环水分流处理。

适用于海水工厂化养殖。

12.池塘岸基一体化设备尾水处理模式

该模式处理系统由池塘和一体化尾水处理设备构成,首先将池塘底部营养盐较高的水体抽提到一体化尾水处理设备中,一体化尾水处理设备处理分为三级处理,一级处理是利用快速离心的方式实现养殖尾水的初级固液分离,分离出大多部分的残饵和粪便,浓缩后的养殖尾水经水生植物及微生物处理器,实现脱氮、除磷和消毒后,可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工艺流程及处理要求:养殖池塘→一体化尾水处理设备→快速离心固液分离→上清水回塘;浓缩水进入下两级固液分离装置→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养殖尾水一体化处理设备占地面积:养殖尾水一体化处理设备总面积占地面积较小, 一般要求5~10m²。

适用于分散型集约化池塘、山区池塘等淡水池塘。

13.陆基集装箱处理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原理为“分区养殖,异位处理”,将养殖箱体摆放在池塘岸基,箱体内实施高效养殖,养殖箱体与池塘建设一体化的循环系统,从池塘抽水、经臭氧杀菌后在集装箱内进行流水养鱼,养殖尾水经过固液分离后再返回池塘生态处理,不向池塘投放饲料和渔用药物,池塘主要功能变为湿地生态净水池。另外,通过高效集污系统,将90%以上养殖残饵粪便集中收集处理,不进入池塘,降低池塘水处理负荷,大幅延长池塘清淤年限。集中收集的残饵粪便引至农业种植区,作为植物肥料重新利用,实现生态循环。

工艺流程及处理要求:主要包括集装箱→固液分离器→一级沉淀池→二级净化池→三级曝气池。要求养殖用水循环使用。

养殖尾水治理设施单元面积占比:采用20呎定制化“集装箱”,尺寸是6.1m×2.4m×2.8m,保持池塘与集装箱不间断地水体交换,常规5亩池塘配10个养殖箱。其中一级沉淀池:二级净化池:三级曝气池为1:1:8。每一级间保持20cm落差,形成水流剪力。

适用于陆基推水集装箱式养殖模式。

14.跑道式尾水处理模式

跑道式处理模式是集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生物净水技术和鱼类疾病生态防治技术于一体的新型池塘养殖模式。该模式对传统池塘进行工程化改造,将池塘分成小水体推水养殖区和大水体生态净化区,在小水体区通过增氧和推水设备,形成仿生态的常年流水环境,开展高密度养殖;在大水体区通过放养滤食性鱼类、种植水生植物、安置推水设施等,对水体进行生态净化和大小水体的循环。

『贰』 污水处理厂尾水资源化利用

摘要:通过对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及其污染性的分析,并结合污水回用标准,探讨了尾水资源化利用的特点和优势,以及污水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尾水具有水量大、水质稳定、污染物较少,并且集中排放的特点和优势,可优先回用于农田灌溉和城市杂用水。同时,针对污水处理厂尾水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增强人们对尾水资源利用的认同感、制定相应的政策、选择合理资源化利用途径和技术方法以及强化基础建设等建议和方法,促进污水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关键词:污水处理厂;尾水;资源化;污水资源
我国大多数城市属于水资源缺乏的城市,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用水量逐年增加,水污染不断加剧,可用水源日趋减少,并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了水资源的缺乏[1-2]。加强污水处理和寻找新的水源是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重要途径。其中,寻找新的天然无污染水源是不现实和非长久的方法,一方面多数的可利用水源已被开发和污染,另一方面开发利用偏远的水源经济上是不可行的。所以,国家加强了污水处理方面的投资和建设,增强了污水处理能力,以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2014年全国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4436座,污水处理设计能力达1.71亿m3/d,平均日处理水量1.35亿m3,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污染加剧的现象,但处理完的污水中污染物总量仍然较大,造成了河流、湖泊的污染,影响着可利用水源的安全,同时也造成了大量水资源的浪费[1,3]。因此,将这些处理后的污水当作一种资源,进行资源化利用具有双重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和回用标准的分析,结合当前污染治理现状探讨了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判灶前可行性。
1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及污染现状
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是尾水资源化利用的关键因素,决定了其再生利用的途径和技术方法。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多采用二级处理工艺,出水多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标准或二级标准[4]。污水经二级处理达标后,出水中仍含有悬浮颗粒物和部分难分解的有机污染物,如木质素、染料等;同时含有较多的富营养化物质,如氮和磷,这些物质的含量远高于地表水的水质标准(如表1),排入接纳水体会造成水体环境容量减小和水体污染,影响地表水达到相应的水域功能指标[4-。达标排放的尾水较地表水的Ⅴ类水水质还要差,直接排放会导致地表水水质变差,降低相应地表水的水域功能。因此,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资源化利用,不仅避免了地表水的污染,还可保证相应的水域功能,具有缓解当前地表水污染的重要意义。
2污水处理厂尾水资源化水质标准
当前,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资源化利用主要可用于农业用水(农田灌溉、绿地灌溉)、城市杂用水、景观娱乐用水、工业用水以及补充水源用水等,使用前要求尾水要经过处理达到相应的水质要求,。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水质大多能达到农田灌溉用水的标准。因此,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不需要或仅需要简单处理,并且多数污水处理厂建在城市边缘,距离农田、林地等较近,回用投资较低,可作为资源化利用的首选。但是,农田灌溉具有季节性,非灌溉期,污水处理厂大量的尾水将没有出路[10]。作为城市杂用水,执行一级A或B标准的污水处理厂尾水,只需要简单的处理去除尾水中悬浮颗粒物,处理成本低,用水水量稳定,不受季节限制,是尾水应用的较好途径;而作为景观用水和工业用水则需要进一步去除氮磷等污染物,处理成本和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但用水量大而且稳定,可根据各地的情况综合考虑[10]。
3污水处理厂尾水资源化的优势
3.1尾水资源丰富、稳定、集中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通报,2014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累计处理污水480.6亿m3,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3]。这表明每年全国污水处理厂尾水资源量高达480.6亿m3/a,水量丰富,并且稳定、集中,是一种丰富的潜在水资源,完全辩好可以作为城市的第二大水源开发利用[3。
3.2尾水污染物低、水质稳定
生化掘清处理后的污水处理厂污水一般要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标准或二级标准,如表1所示。污水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污染物大大减少,水质已经接近回用要求,且出水水质稳定,便于资源化利用的再处理。
3.3尾水资源化利用有意义,有效益
尾水经再处理后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减少了地表水的污染,保护了水环境;另一方面增加了水资源,缓解了城市缺水的危机。除了以上的环境效益外,尾水资源化还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污水尾水再生的处理成本一般低于自来水的使用费用,以秦皇岛为例(2015年),工商企业自来水价格6.24元/m3,洗车、桑拿等特殊行业自来水价格25.16元/m3,而污水尾水再生处理费用低于3.89元/m3(出水高于自来水质时),因此,尾水资源化利用每吨水可节约2~24元的费用,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10]。
4污水处理厂尾水资源化存在的问题
4.1认知意识程度不高
无论是用户还是水资源规划者,对污水尾水资源认识不够,总认为尾水处理后还是污水,认为水质比自来水差,对使用有影响,心理上无法接受。因此,用户不愿意接受再生尾水,而水资源规划者缺乏长远性规划,忽视再生水源,花巨资、费物力和人力开发新水源或跨流域调水,而忽视身边的尾水资源,致使尾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环境。
4.2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污水处理后再生利用的鼓励和宣传,但在法律上还没有建立明确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在政策上没有指导性和强制性的要求,经济上没有确实可实施的优惠条件,导致人们对污水资源化利用不够重视、不感兴趣、不愿投资,严重阻碍了它的发展。
4.3技术与管理水平不高
尾水资源化利用,在国外已有很多成功实例,许多技术已经成熟。但我国水环境污染治理近十年才得到重视和发展,人才匮乏,科学技术相对落后,致使很多技术和路线由于经济、技术和管理等诸多问题不适合我国国情,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缓慢,已建污水资源化工程运行效率低或无法正常运行。因此,积极探索适合国情、地情的污水回用技术路线,增强污水资源化利用管理水平非常必要。4.4资金和基础设施问题经济决定上层建筑,在污水的资源化利用方面显得更为重要。建设污水资源化利用处理工程和回用系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在我国这些资金目前都由国家拨款和地方政府自筹提供,资金相对较少,并且使用过程中管理和监督不到位,致使资金在污水资源化利用方面利用较少,并且浪费严重。同时,我国城镇污水回用基础设施少,无法为污水回用到各个方面提供畅通的路径,导致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程度相当低。
5污水资源化问题的对策
5.1提高污水资源化的认同感
认同才有发展。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再生水“脏”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污水资源化利用的观点。加强污水回用目标和回用标准的宣传,让人们认识到尾水处理后根据水质状况可回用于不同的对象,不仅治理污染,而且节约自来水资源,另外,制定相应的用水政策,让人们从用水价格上切实感受到污水资源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于水资源规划者应加强环境知识的学习和认知,充分认识身边的资源,变废为宝,节约资金,制定符合国情的、长远的水资源规划。
5.2制定有利于尾水资源化的政策
污水尾水资源化的发展急待建立法律和制度保障,完善立法和技术标准,明确污水资源化地位。同时人们要制定科学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提出合理的指导性、鼓励性和强制性要求,确定相应的产业和经济政策,推进污水资源化快速、有序发展。法律和制度要具有可操作和实施性,能够正确地激励、引导人们去开发污水资源。结合经济杠杆作用,通过价格进行调整,促进污水资源化利用。
5.3选择合理的资源化途径和技术方法
尾水的资源化利用途径较多,应该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的一种或多种回用途径,根据用水水质选择正确的回用技术,培训相应的运行管理人才,做到已有尾水深度处理工程不闲置,运行正常,能够稳定地供应再生水。待建污水资源化工程,工艺技术合理,适合国情、地情,构建可以提升水质空间,能够扩大出水用途的规划。
5.4合理规划资金,做好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
改变国家拨款和地方政府自筹的单一政府行为,通过政策鼓励和支持,激励社会行为,调动企业投资、社会筹资等方式进行污水处理厂尾水资源化利用的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加强资金管理,合理建设尾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健全污水收集、资源化利用管网的建设,使尾水资源化利用便捷、畅通。
6污水处理厂尾水资源化的建议
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资源化利用是我国城市进行水环境保护和解决水源短缺问题切实可行的方法。为了避免建设资金的浪费,应在今后的污水处理厂的新建、改建和扩建中充分考虑尾水资源化利用的建设,在城市、农田、工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配套污水资源利用管道和其他设施。尾水资源化利用,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条件、基础设施等因素,合理采用尾水处理技术,多途径利用污水处理厂尾水,以达到经济上节省、技术上可靠、管理上简单、运行上稳定、发展上可持续。同时开源和节流相结合,厉行节约,建立节水型体系,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做到绿色可持续发展。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叁』 什么叫做污水处理厂尾水

简单的说:尾水是指虽经处理但尚未达到水环境标准的工业、生活、农业排水。
所以不能随意排放,还得进行另外的处理,使它达标后,再排放。

『肆』 沿海地区的污水处理是怎么做的呢

沿海地区目前有利用红树林湿地处理废水,原因是:

人工湿地成为了全世界清理市区废水与暴风雨水之低成本天然系统。湿地对生态系统之功能早有详细的文字记载。湿地就像巨大绵花,吸收雨水与流水,截留洪水。建造湿地比建造沟堤与河堤更便宜。湿地其他好处还有巩固海岸线、过滤污物、涤清水质、乾旱时补充蓄水层与涌出活水。湿地也为野生生物提供栖身处,增加生物量。池塘与湖泊是湿地生态系统之一部分。由於现存之生态系统承受人类活动(如经济发展)之巨大压力,所以推广人工池塘与湖泊,并将其纳入生态系统,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很多新型池塘与湖泊均非作传统用途,大多成为娱乐、钓鱼场地。水中园艺成为室内园景最热门之趋势,反映在池塘周围满种水生植物与灌木。最近几年,人们开始发掘与修复池塘,作为频临绝种之水禽与野生生物之栖身处。

湿地的实际应用最有趣的发展是,现在全世界都以人工湿地作为清洗市区废水的、以及改善食水质素的低成本天然系统。悬浮的物体会沉淀在湿地的底层,发生微生物作用,清洗水中的营养、氮、磷等。经过「润饰」的水就能够回到分水岭。

建造湿地的费用比化学处理厂便宜百分之五十到九十,既然营运的成本那麼低,湿地自然吸引人。可是我们怎麼没看见湿地取代到处都有的污水处理厂呢?原因有以下几个:

□ 湿地比化学处理厂需要更大的地方
□ 冷天的时候,生物净化过程减低,难以清除污物
□ 有些物质,包括氨和重金属,难以清除
□ 很多国家机构并没有请专家监察这些设施
□ 常有人怀疑污水处理之湿地对野生生物有坏影响

湿地由于其特殊的水文及地理特征,具有调节水循环、净化环境的基本生态功能,作为栖息地养育着丰富的生物,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一些科学家把湿地称为“自然之肾”,其原因在于湿地在水分和化学物质循环中所表现出的功能及在下游作为自然和人类废弃源的接收器的功能上;湿地还可以容纳地下水和地面水,具有排洪、蓄洪功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湿地在景观中为动植物区系提供了独立的生境。

(1) 滞留营养物

某些湿地具有减缓水流,促进沉积物沉降的自然特性。通常营养物与沉积物结合在一起,因此与沉积物同时沉降。营养物来源广泛,通常是由径流带来的农用肥、人类废弃物和工业排放物。

营养物随沉积物沉降之后,通过湿地植物吸收,经化学和生物学过程转换而被储存起来。不能保证湿地植物吸收的营养物就可以从水中排除,因为营养物可能随植物的腐烂而再次释放到水中。然而,从湿地收获生物量,如:收割禾本科草类和莎草类(sedges)用于盖房子和养鱼,这意味着营养物质以有用的形式从该系统中排除出去。无机磷和氮是通过湿地的化学过程被排除,储存或转移的最重要的营养物质。

硝酸盐化合物被反硝化过程所排除。在这个过程中,生活在缺氧湿地土壤中的细菌把硝酸化合物转变成为氮气分子(N2),释放于大气中。硝酸盐可附着在湿地矿质土壤的无机离子上。然而,当土壤磷酸盐饱和时,实际上可释放磷。另外,在营养物如磷酸盐减少的情况下(在缺氧的地方),营养物实际会被释放到上层水而向湿地外输出。许多湿地在转移和排除营养物方面要比陆地生境的效率高。

例:由于沼泽能有效地排除水流中的营养物,所以很多天然湿地被用来处理废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人们发现废水在进入地下水之前流经一片柏树沼泽地(cypress swamps)后,几乎98%的氮和97%的磷被净化排除了。

如此有效,以致于在世界许多地方人们建立人工湿地来净化水源。然系统在建造、操作和维护方面比常规的人工系统更为便宜。

(2) 防止盐水侵入

在地势较低的沿海地区,下层基底是可渗透的。淡水楔一般位于较深咸水层的上面,通常由沿海淡水湿地所保持。淡水楔的减弱或消失,会导致深层咸水向地表上移,因而影响生态群落和当地居民的水供应。保持沿海低洼地区的淡水楔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保证了当地社区饮用水和农业灌溉水的供应,并能防止土壤的盐碱化。

(3) 保持海岸线和控制浸蚀

湿地植被的自然特性可防止或减轻对海岸线、河口湾和江河岸的侵蚀。

其作用主要有三种:

植物根系及堆积的植物体对基地的稳固作用;

削弱海浪和水流的冲力;

沉降沉积物。
树林防浪护岸是通过消浪、缓流和促淤来实现的。实验表明,50m宽的白骨壤林带,可使1m高的波浪减至0.3m以下;红树林对潮水流动的阻碍,使林内水流速度仅为潮水沟流速的1/10;红树林纵横交错的根系及地上根的发育,使粒径<0.01mm的悬浮物沉积量增大,其淤积速度是附近裸地2~3
倍。

红树林消失已成为中国华南沿海湿地的主要威胁,1972年该地区有红树林6.7×104hm2,到1990年下降为1.5×104hm2。政府部门正在有计划地恢复红树林的生长。

(4)排除有毒物质

进入水体生态系统的许多有毒物都是吸附在小沉积物的表面上或含在粘土的分子链内的。在许多湿地中,较慢的水流速度有助于沉积物的下沉,也有助于与沉积物结合在一起的有毒物的储存与转化。在某些情况下,一些植物物种如水生植物--水湖莲(Eichhornia crassipes)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质。这一过程能保持或甚至是提高水质,使下游地区的社区和发展受益。进入水体系统的许多有毒物质附着在沉积物上面,因此其去除过程类似于沉积物的沉降过程。

例:湿地中有许多水生植物, 包括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它们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重金属的浓度比周围水中浓度高出10万倍以上。许多植物还含有能与重金属链结的物质,从而参与金属解毒过程。水湖莲(Eichhornia crassipes)、香蒲(Typha)和芦苇(Phragmite)都已被成功地用来处理污水, 包括处理从矿区排除的含有高浓度重金属如镉、银、镍、铜、锌和钒等的污水。

沼泽中的芦苇具有对污染物质吸收、代谢、分解、积累及对水体进化的作用。中国黑龙江省七星河污染水经过一片面积为325hln2芦苇地后,对水中有毒化学元素均有明显的富集作用。试验表明苇田对Ae净化能力为96.06%,Fe为92.78%,Mn为94.54%,Pb为80.18%,Be和Cd为100%。这些有毒物质被芦苇吸收,随着芦苇成为造纸工业原料而被排除水体和土壤之外。于是,提高了水体及土壤环境的质量,消除了对人类的潜在威胁。

(5)流量调节

湿地能储存过量的水分(过量的水分发生在多雨或河流涨水的季节),过量的水可能来自降水、径流或地下水源。

例:世界最大的湿地之一庞特纳(Pantanel)湿地,减缓了来自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乌拉圭组成的拉普拉塔盆地的水流,避免了下游地域洪水的泛滥,失去了这块“海绵”的功能将会对阿根廷广大的农业区造成巨大的损失。来源:Bucher,E.H., Bonetto等。

湿地有滞留沉积物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有限的。中国的洪泽湖接受黄河溃决泛滥水影响,挟带的大量泥沙淤积在湖泊中,造成湖盆变浅、容量减少湖水向四周侵淹,淹没了周围良田和村镇。然而,洪水带来的沉积物也增加了湖滨地带土壤的营养物质。

此外,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方面功能。我国许多著名的旅游风景名胜区都分布在湿地地区,如漓江、三峡、千岛湖等名胜。一些以湿地为基础的娱乐性活动,如锤钓、观鸟,也可产生直接的效益。湿地也是天然的产品源。湿地可为人类提供鱼、贝、芦苇、木材、水果、药材和其他植物食品,包括藕、莲等。有些湿地产品可作燃料和建筑材。总之,湿地与人类的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其生态、经济效益巨大。提高对湿地的认识水平,合理规划利用湿地,全面保护我国的湿地生态系统已迫在眉睫。

『伍』 污水厂尾水的深度处理工艺有哪些

一般污水处理按程度划分,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处理。
一级处理,主要去除污水回中呈悬浮答状态的固体污染物质,物理处理法大部分只能完成一级处理的要求。经过一级处理的污水,BOD一般可去除30%左右,达不到排放标准。一级处理属于二级处理的预处理。
二级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质(BOD,COD物质),去除率可达90%以上,使有机污染物达到排放标准。
三级处理,进一步处理难降解的有机物、氮和磷等能够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可溶性无机物等。主要方法有生物脱氮除磷法,混凝沉淀法,砂滤法,活性炭吸附法等。
而深度处理的方法有:氧化池氧处理,氧化沟处理污水的整个过程如进水、曝气、沉淀、污泥稳定和出水全部集中在氧化沟内完成,最早的氧化沟不需要设初次沉淀池、二沉池和污泥回流设备,采用延时曝气、连续进出水,所产生的污泥在污水净化的同时得到稳定,处理设施大大简化。

『陆』 污水处理厂尾水全部都可以再生利用么

不可以,可以排流,也可以深加工中水

『柒』 污水厂处理尾水排海,有什么具体法规规定吗对于新经济开发区企业中水回用率有具体要求吗

国家对污水处来理厂尾水排放主自要按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8918-2002进行监控。

另外你第二个问号说的意思是不是:你们想把你们的出水用作他们企业的回用水?
如果是的话,当然回用水也有相应的规定,具体你可以参照: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 GBT18920-2002。

阅读全文

与沿海污水处理厂尾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常在污水环境中工作注意什么 浏览:452
解放后处理尿素滤芯在哪里 浏览:880
定容都用蒸馏水还是无菌水 浏览:822
房车里的净水箱有什么用 浏览:133
海马欢动的空调滤芯在什么位置 浏览:836
超导磁体污水怎么处理 浏览:569
水处理生物学相关论文 浏览:350
空气净化器出风太冷怎么回事 浏览:312
污水处理厂生化池设计标准 浏览:99
小米净水器怎么连接wife 浏览:875
离子交换器不正常出水 浏览:95
苯胺蒸馏的真空度 浏览:333
木林森净化器怎么加水 浏览:536
雀巢除垢剂 浏览:558
196树脂耐温范围 浏览:38
小米净水器废水怎么样 浏览:729
电厂化水什么是反渗透 浏览:683
污水处理加药搅拌机的原理 浏览:537
宝健牌净水器怎么样 浏览:463
农村污水改造怎么连接主管 浏览: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