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废水知识 > 山东省中水回用方案

山东省中水回用方案

发布时间:2024-07-05 11:25:04

❶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总体来讲,目前关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稿毁有以下几种研究成果。

1.C模式

1)A、B、C模式介绍

诸大建等人定义了经济发展的A、B两种模差敬隐式,并且通过对生态效率的情景分析,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即C模式。

A模式是指当前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也称增物质模式。这种模式与以往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类似的规律,遵循传统的发展模式,即GDP的增长依赖资源投入总量的增加;GDP的增长伴随污染排放总量的增加;如果继续保持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所需的资源投入与污染排放将随经济同步增加。

B模式是指当前发达国家所沿用的发展模式,也称减物质模式。这种模式属于绿色的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可以通过一系列革命性的改革计划得到解决。从增物质化到减物质化的两种选择如图6.9所示。

图6.9从增物质化到减物质化的两种选择

显然,A模式属于危险的发展道路,可能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和环境的退化,我国迫于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不能继续遵循传统的A模式。然而,从我国当前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来看,也不可能沿用B模式。

通过对生态效率进行情景分析,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C(China)模式。C模式也称1.5~2倍数发展战略,即我国到2020年经济总量翻两番的同时,允许资源消耗和污染产生(但是污染排放需要严加控制)最多增加1倍左右,用不高于2倍的自然资本消耗换取4倍的经济增长和相应的社会福利。该模式将给予我国GDP增长一个15~20年左右缓冲的阶段,并希望经过15~20年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最终达到一种相对的减物质化阶段。

2)C模式的实现需要技术和政策的双重保障

产品层面上,生态效率的提高有四个阶段,见表6.1。配合四个阶段在技术方面提高生态效率有四种途径。

图6.11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贵阳市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的我国首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也是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进行跨越式战略转型的首次尝试。贵阳市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环节、三个核心系统和八大循环体系”战略框架,建立和采取了“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制度建设、立足生产、转变观念”的循环经济建设和推进体系。

推行循环经济模式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并结合我国区域发展的特点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的趋势,设计了工业生态园整合模式、虚拟仿生循环模式、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模式、工农业融合模式、农户群的共生网络模式、以可再生资源利用为核心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商业化专业化的回收处理模式等特色区域发展模式。

回用处理技术与常用污水处理技术有哪些

采用传统的污水处理,可分为回用处理技术与常用污水处理技术两大类,如果采用集约化污水处理技术导流曝气生物滤池,则同时具备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两大技术。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污水处理新工艺,根据后续处理工艺的不同,它又分为:水解-导流曝气生物滤池、厌氧-导流曝气生物滤池、气浮-导流曝气生物滤池、快沉-导流曝气生物滤池、超超声波-导流曝气生物滤池、微波-导流曝气生物滤池、臭氧-导流曝气生物滤池等。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在旧污水处理工程升级改造、脱氮除磷、中水回用方面与其它工艺结合,发展出AB法-导流曝气生物滤池;A/O法-导流曝气生物滤池;A2/O法-导流曝气生物滤池;氧化沟-导流曝气生物滤池;SBR-导流曝气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导流曝气生物滤池等多种深度处理工艺。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充分借鉴了曝气生物滤池法、接触氧化法、生物膜法、间隙曝气法、人工快滤法、沉降分离法、硝化返硝化法、给水快滤法等八者设计手法,并结合二级或三级污水处理工艺而研制出来的污水处理新工艺、新技术。2005年获得国家专利。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在我国的北京、山东、河北、贵州、山西、四川、内蒙古、黑龙江、江苏、吉林、河南、湖北、天津、新疆等地已有工程实例,案例涉及生活、医院、化工、屠宰、食品、亚麻、酒精、制药、榨菜等领域的污水处理。大量的应用证明:出水水质CODcr一般在20mg/L以下,最低5.95mg/L;BOD5一般在10mg/L以下,最低3.50mg/L;SS一般在20mg/L以下,最低6.55mg/L。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使污水在同一个处理池内,完成两次曝气,两次沉淀、两次过滤,解决其它污水处理需要四个池子才能完成的工艺流程,特别是在连续进水条件下,实现间隙曝气,活性污泥回流,整个运行没有闲置,其优点较处理其它方法较为突出,处理效果尤为显著。2009年被列为“创新项目”;同年12月又被列为“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2010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12年又被列为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投入在城镇、村镇、农村、工业、养殖、以及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脱氮除磷、中水回用等领域中推荐使用、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
(1)、技术前瞻性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是一种典型的高负荷、淹没式、固定化生物床的三相导流,脱氮除磷反应器,在不加大投资的前提下,使处理后的污水优于排放标准,达到中水回用水质,因此技术前瞻性。
(2)、工艺创新性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使污水在同一个处理池内,解决其它污水处理需要四个池子才能完成的工艺过程。整个运行没有闲置。 因此工艺创新性。
(3)、工程投资经济性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的BOD5容积负荷是常规二级生物处理的5~10倍,并将两个曝气池、两个沉淀池、两个过滤池合为一体,因此,工程投资经济性。
(4)、处理效果稳定性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具有硝化、反硝化功能,没有污泥膨胀之虑,不受水力负荷的冲击,因此处理效果稳定性。
(5)、处理流程简化性
导流曝气生物过滤能将污水理后,在不用深度处理设施和设备的条件下,达到中水回用水质,因此处理流程性简化。
(6)、运转费用经济性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利用滤料切割、阻挡、细碎气泡,强化气、液传质效应,增加微生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和时间,大大提高充氧率,减小耗电功率,因此运转费用经济性。
(7)、操作管理简单性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采用PLC实现程控运行,即通过通过液位传感与设备连锁,做到有污水自动开机,无污水自动停机;通过溶氧测定仪变频器连锁,实现曝气量调节;通过无钱传输,实现远程监控,达到水质监控、故障判等目的,因此操作管理简单性。
(8)、脱氮除磷典型性
通过内锥的下部、和外锥的上部的自养型细菌(如硝化菌)等,使氨氮被两次硝化,能将氨氮脱到3mg/L以下,最低的小于0.068mg/L,因此脱氮典型性。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的除磷,是在内锥、和外锥这两个好氧段产生的聚磷菌,能大量摄取溶解性磷,并且通过导流曝气生物滤池的锥底沉降后,很顺畅的排泥,因此出水中的磷一般小于0.5mg/L,最低的达到0.08mg/L,因此除磷典型性。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有效解决了BAF(曝气生物滤池)、脱氮效果好,除磷效果差的技术难题。同时还解决了A2/O在二沉池中N2附着污泥上浮,沉淀效果不理想。增大二沉池还原电位增高、造成磷释放,除磷效果不尽人意等技术难题。
(9)、气温及运行方式适应性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能在1℃—50℃之间正常运行,不受地理气候条件影响,适用于南方,也适合于北方,加上大量的微生物不会流失,即使长时间不运转也能保持其菌种的活性,进水后很快正常运行,因此气温及运行方式适应性。
(10)、检修换件方便性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的主要转动设备置于地上,加上采用的是国产设备,并且设有故障判报警统,因此检修换件方便性。
(11)、工程建设灵活性
导流曝气生物过滤池为模块化结构,可集中设计,也可分开设计,有利于工程的升扩建,能较好地适应各个地区地貌,对于旧污水处理工程的升级改造也时分有利 。

❸ 目前最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

“微波化学”污水处理技术
微波化学是研究在化学中应用微波的一门新兴的前沿交叉学科。它是在人们对微波场中物质的特性及其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也可以说微波化学是根据电磁场和电磁波理论、电介质物理理论、凝聚态物理理论、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物质结构理论和化学原理,利用现代微波技术来研究物质在微波场作用下的物理和化学行为的一门科学。多数化学反应需要能量,通常是热能,微波既然能快速烹调食品,因此不言而喻也能加速反应,这只是早期的看法。实际上微波能不仅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加热方法,而且在很多化学过程中呈现出无法用热能解释的效应,从此吸引了大批科技工作者从事这一领域的开发与研究,微波化学这一交叉学科也就自然地诞生了。 早在六十年代后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曾对微波能在化学中的应用作了不少研究,微波化学研究在我国起步并不太晚,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吉林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等,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和微波合成及反应化学方面的研究都起步较早,并取得过有影响的成果。
微波在微波污水处理工艺中的主要作用:
1、微波能的化学作用:能够极化水分子及有机化合物分子,使有机化合物与敏化剂之间形成过渡态产物,降低氧化和分解有害有机化合物所需要的活化能,使反应加速进行。
2、微波能的物理作用:能够加热和极化水及污染物分子,提高氧化和分解有害有机化合物所需要的反应条件,达到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3、能够加热和催化水及污染物分子,使絮凝剂与污染物之间形成的积聚物的沉淀反应更完全、更快速。
经大量工程实践证明:微波化学污水处理技术对水中污染物有显著的去除效果。出水中的色度、硫化物、悬浮物、CODcr、BOD5、挥发酚和总磷等去除率在90%以上;出水中的氨氮和阴离子洗涤剂的去除率在75%和80%左右。沉降污泥中含有大量的磷(富集倍数为300倍左右),出泥量少,占出水量的3%左右。处理后检测项目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要求。另经有关权威专业部门检测,其微波漏能远远低于国家标准,证明其对人体绝对安全可靠。微波化学污水处理技术在国内外无先例,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微波化学污水处理技术在治理江河湖泊,净化水体,改善水资源生态环境方面独具特点,可快速去污、高效杀菌,可靠除藻,达到去浊变清的目的,对水体不产生二次污染。将污水逐渐置换澄清,生成絮体物,快速沉降,覆盖于底部污泥层上,防止水质的进一步恶化。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彻底解决水资源问题,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让微波化学污水处理技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北京润泽东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泽东方”)成立于二○○一年八月一日。
润泽东方是世界上第一家把“微波”技术引入到污水处理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近十年来致力于“微波化学污水处理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同时推出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处理设备 --WBSZ系列微波化学污水处理设备机组,又在二○○七年七月成功的研制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微波化学污水处理应急车”已投放市场得到了专家和用户的好评。
润泽东方十年来,做了近二百家企业的300余种不同类别的污水,其中包括了,生活水的中水回用、河道水、石化水的中水回用、电厂水的中水回用、日用化工废水、造纸废水(含纸浆废水木浆废水)、焦化废水、酒精废水、化纤废水、制药废水、印染废水、制革废水、电镀废水、矿山废水、冶金废水、糖业废水、垃圾废水、啤酒废水、淀粉废水、胶片废水、纺织废水、石油、石化废水等的处理实验,其效显著出水指标基本达到了国家的排放标准。
“润泽东方”是第一家在世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设备“微波化学污水处理设备机组的企业”!
★是第一家革命性的把“微波”技术引入污水处理行业的企业。
★是第一家在世界上 拥有“微波化学污水处理应急车”的企业。
★是第一家把“微波化学污水处理设备机组”出口到国外的企业,同时填补了该项的国家空白,也是在这个行业里创造历史的企业。
★是第一家在没有“污水处理设备出口标准”下,以企业标准出口污水处理设备的环保企业。
★是第一家在中国环保行业里自投资金、自主研发一套革命性污水处理设备的企业。
★是第一家将“微波化学污水处理设备”应用于大型企业中水回用工程——兰州石化炼油厂的万吨中水回用的环保企业。
★是第一个把“微波化学污水处理技术”应用到台湾工业中水回用的企业。

❹ 印染废水处理工艺

印染废水处理中,常用的物化处理工艺主要是混凝沉淀法与混凝气浮法。此外,电解法、生物活性炭法和化学氧化法等有时也用于印染废水处理中:

1.混凝法
混凝法是印染废水处理中采用最多的方法,有混凝沉淀法和混凝气浮法两种。常用的混凝剂有碱式氯化铝、聚合硫酸铁等。混凝法对去除COD和色度都有较好的效果。
混凝法设置在生物处理前时,混凝剂投加量较大,污泥量大,易使处理成本提高,并增大污泥处理与最终处理的难度。混凝法的COD去除率一般为30%~60%,BOD5去除率一般为20%~50%。
作为废水的深度处理,混凝法设置在生物处理构筑物之后,具有操作运行灵活的优点。当进水浓度较低,生化运行效果好时,可以不加混凝剂,以节约成本;当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时,可以考虑不设二次沉淀池,让生物处理构筑物的出水直接进入混凝处理设施。在印染废水处理中,多数是将混凝法设置在生物处理之后。其COD去除率一般为15%~40%。
当原废水污染物浓度低,仅用混凝法已能达到排放标准时,可考虑只设置混凝法处理设施。

2.化学氧化法
纺织印染废水的特征之一是带有较深的颜色。主要由残留在废水中的染料所造成。此外,有些悬浮物、浆料和助剂也能产生颜色。废水脱色就是去除废水中上述显色有机物。印染废水经生物法或混凝法处理后,随BOD和部分悬浮物的去除,色度也有一定的降低。一般情况下,生物法的脱色率较低,仅为40%~50%。混凝法的脱色率稍高,但因染料品种和混凝剂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脱色率在50%~90%之间。因此,采用上述方法处理后,出水仍有较深的颜色,对排放和回用都很不利。为此,必须进一步进行脱色处理。常用的脱色处理法有氧化法和吸附法两种。氧化脱色法有氯氧化法、臭氧氧化法和光氧化法三种。
化学氧化法一般作为深度处理设施,设置在工艺流程的最后一级。主要的目的是去除色度,同时也降低部分COD。经化学氧化法处理后,色度可降到50倍以下,COD去除率较低,一般仅5%~15%。

3.电解法
借助于外加电流的作用产生化学反应,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过程称电解。利用电解的化学反应,使废水的有害杂质转化而被去除的方法称为废水电解处理法,简称电解法。
电解法以往多用于处理含氰、含铬电镀废水,近年来才开始用于处理纺织印染废水的治理,但尚缺乏成熟的经验。研究表明,电解法的脱色效果显著,对某些活性染料、直接染料、媒染染料、硫化染料和分散染料印染废水,脱色率可达90%以上,对酸性染料废水脱色率达70%以上。电解法对于处理小水量的印染废水,具有设备简单、管理方便和效果较好的特点。固定床电解法在工程上也有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缺点是耗电较大、电极消耗较多,不适宜在水量较大时采用。电解法一般作为深度处理,设置在生物处理之后。其COD去除率为20%~50%,色度可以降到50倍以下。
当原废水浓度低,仅用电解法已能达到排放标准时,可考虑只设置电解法处理设施。仅用电解法处理时,COD去除率为40%~75%。

4.活性炭吸附法
活性炭吸附技术在国内用于医药、化工和食品等工业的精制和脱色已有多年历史。70年代开始用于工业废水处理。生产实践表明,活性炭对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具有卓越的吸附性,它对纺织印染、染料化工、食品加工和有机化工等工业废水都有良好的吸附效果。一般情况下,对废水中以BOD、COD等综合指标表示的有机物,如合成染料、表面性剂、酚类、苯类、有机氯、农药和石油化工产品等,都有独特的去除能力。所以,活性炭吸附法已逐步成为工业废水二级或三级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

吸附是一种物质附着在另一种物质表面上的过程。吸附是一种界面现象,其与表面张力、表面能的变化有关。引起吸附的推动能力有两种,一种是溶剂水对疏水物质的排斥力,另一种是固体对溶质的亲和吸引力。废水处理中的吸附,多数是这两种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直接影响其吸附能力,在选择活性炭时,应根据废水的水质通过试验确定。对印染废水宜选择过渡孔发达的炭种。此外,灰分也有影响,灰分愈小,吸附性能愈好;吸附质分子的大小与炭孔隙直径愈接近,愈容易被吸附;吸附质浓度对活性炭吸附量也有影响。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吸附量是随吸附质浓度的增大而增加的。另外,水温和pH值也有影响。吸附量随水温的升高而减少,随pH值的降低而增大。故低水温、低pH值有利于活性炭的吸附。

❺ 中水回收再利用浅谈

下面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关于中水回收再利用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本文首先明确了中水的概念及其利用范围,然后分析了中水利用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重要意义,最后指出由于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中水利用势在必行。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办法有三种:节水、蓄水和调水。而节水是三者中最可行和最经济的。节水主要有两种手段:总量控制和再生利用。中水利用则是再生利用的主要形式,是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是开源节流的重要措施,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最有效途径,是缺水城市势在必行的重大决策。
1中水的概念及中水利用的范围
1.1中水的概念
“中水”的概念源于日本,主要指生活和部分工业用水经一定工艺处理后,回用于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农业灌溉、市政园林绿化、车辆冲洗、建筑内部冲厕、景观用水及工业冷却水等方面的水,由于其介于上水(自来水)和下水(污水)之间,故称为中水。
在我国,关于中水的概念,建设部1995年发布的《城市中水设施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中水是指部分生活优质杂排水经处理净化后,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重复利用的非饮用水。
北京、大连、深圳等地的《城市中水设施管理办法》关于中水的定义与建设部基本相近,仅将其中的“部分生活优质杂排水”表述为“生活污水”。山东省济南市于2002年8月发布的《济南市城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对中水的范围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将中水表述为城市污水和废水经净化处理后,达到国家《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或者工业用水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
由于我国目前面临缺水威胁的不仅仅是大中城市,许多城镇、村镇及农村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作为法律概念,其定义应该具有前瞻性和普适性。因此,中水的概念可以表述为:在生活、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和废水经净化处理后,达到国家《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或者工业用水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
1.2中水利用的范围
对于中水的利用范围,按照建设部《城市中水设施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主要用于厕所冲洗,绿地、树木浇灌、道路清洁、车辆冲洗、基建施工、喷水池以及可以接受其水质标准的其他用水,《昆明市城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办法》以及《济南市城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地方法规则增加了设备冷却用水和工业用水。从扩大水资源利用范围,减少浪费的角度出发,后者所规定的范围显然更为科学。
1.3中水利用与中水回用
对于中水利用,还有一个“中水回用”的概念。中水回用是指将小区居民生活废水(沐浴、盥洗、洗衣、厨房等)集中起来,经过适当处理达到一定的标准后,再回用于小区的绿化浇灌、车辆冲洗、道路冲洗以及家庭坐便器冲洗等方面,从而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从其概念可以看出,中水回用只是中水利用的一个方面。
2目前在我国大力推进中水利用的必要性
2.1水资源紧缺,形势严峻
我国目前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其中136座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年缺水量60亿立方米,由于缺水每年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人民币。尤其是北方城市普遍缺水,水资源已成为这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之一。
根据我国城市化的进程预计,到21世纪中叶,我国城市人将由目前不足4亿增加到9亿左右,城市数量将增加到1000个以上,城市水资源的供需问题将会在目前的尖锐态势下变得更加尖锐。
2.2水资源污染严重
我国的水源污染长久以来得不到有效控制,据全国7大水系和内陆河流110多个重点河段统计,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I、Ⅱ类的占32%,Ⅲ类的占29%,属于Ⅳ、V类的占39%。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COD、挥发酚和BOD等。黄河、松花江、辽河属Ⅳ、V类水质的河段已超过60%;淮河枯水期的水质已达到Ⅲ类,其大部分支流的水质,常年在V类以上。长江和珠江的水质Ⅳ、V的河段已超过20%。同时,城市内及附近的湖泊普遍存在严重富营养化。97%的大中城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地下水污染物一般以酚、氰、砷、硝酸盐为主,铬、硫、汞次之。目前,我国80%的水域、45%的地下水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源污染严重。
2.3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城市家庭日常生活中的洗涤用水(主要包括洗衣服、洗菜等用水),其排放量占生活污水排放量的75%-80%。而另一方面,大多数城市在城市绿化、道路路面喷洒用水、汽车冲洗、厕所冲洗用水、消防用水等方面都是用的自来水,仅冲厕一项,我国每年就消耗大约100多亿立方米自来水,这相当于50座中型城市的年自来水用量!事实上,并非所有用水场合都需要优质水,而只须满足一定的水质要求即可。以生活用水为例,有相当一部分不需要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生活杂用水并不需要太高的水质要求。如果将城市生活污水在原有处理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处理,使其符合一定的水质标准,然后回用于对水质要求不高、需求量又很大的行业,如工业冷、园林绿化、汽车冲洗、居民生活杂用等,既可以节省大量的洁净水,缓解了城市用水的供需矛盾,又可以减少排污,实现污水资源化,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方面都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可见对缺水城市来说,这种水源是一笔宝贵财富。这种潜力的开发非常值得。
2.4中水利用的必要性
解决我国城市大面积缺水的对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开源”,即通过修建引水工程、开采地下水、海水淡化乃至从国外进口淡水等方法增加水资源的供应量。二是“节流”,即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各种“开源”措施在满足城市供水需求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副作用,修建引水工程不仅耗资巨大,耗日持久,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而大规模开采地下水更是导致地下水位降低,形成地质漏斗、地面沉降、地裂缝等严重的地质灾难;海水淡化不仅成本较高,同时适用范围也仅限于沿海城市;从国外进口淡水更是远水难解近渴。相比较而言,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开源”只是治标,治本还得通过“节流”来解决。在各种“节流”措施中,在城市中推行中水利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最有效途径,是缺水城市势在必行的重大决策。
3目前在我国大力推进中水利用的可行性
3.1国家政策支持
2000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城市供水节水与水污染防治工作》提出:大力提倡城市污水回用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并纳入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由此可见,城市污水处理率的提高,大量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回用政策的逐步完善,为城市污水回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水利用的确是大有市场和大有可为,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3.2技术可行
我国近十几年来有关院校和科研部门组织科技攻关,在城镇和住宅小区的中水回用;城市污水净化后回用与园林绿化、市政景观、道路喷洒等;大型宾馆及娱乐场所的中水回用系统;城市中水回用与工业冷却水系统及工艺用水等方面的研究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也兴建了若干示范工程。随着科技的进步,任何污水都可以通过不同的工艺技术加以处理,满足任何需要。一般来说,二级出水经消毒处理后,用做市政杂用水,生活杂用水、农业用水和景观用水等;在这基础上,经混凝过滤处理,可作为工业循环冷却水等;再经进一步处理,如用膜技术处理或用活性炭吸附后,就可作为工业上工艺用水或地面水,地下水回灌补充水等。
国内外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经验。在天津市,仅中水洗车一项每年节约自来水超过500万吨。在大连,大连机车车辆厂1998年投资150万元对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改造,实施了中水回用工程。现在日回用中水800立方米,工厂绿化、冲厕及冷却水等都用上了中水,年节约水20万吨。美国1926年首次回收水,1971年已有358家工厂企业利用处理后的城市污水,回收量5.1亿立方米。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每年利用净化污水2.7亿立方米,相当于100万人口一年的用水量。1985年,前西德城市75%~80%的污水已经过二级处理后加以利用。通过大规模推进中水利用,发达国家的许多城市在城市发展扩大的同时实现了用水需求的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因此,从技术上说是比较成熟的。
3.3经济可行
中水利用在城市水资源规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具有非常可观的经济价值。
(1)提供新水源:中水利用在对健康无影响的情况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经济的新水源。减少了由于远距离引水引起的数额巨大的工程投资。
(2)中水回用在提供新水源的同时,可以减少新鲜自来水用量,因此相应减少了城市自来水处理设施的投资。
(3)中水利用还可以减少污水排放数量,减少控制水体污染引起的治理费用。这些经济效益都是促使国内外许多城市采用中水利用的因素。
据国内专家的统计,当采用小区污水为中水水源时,人口大于1万或中水用水量达到750m3/d以上为经济;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增设中水回用系统,主要是新建一个净水间,其投资只是新建一个净水厂投资的30%,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增设中水回用系统是最可行、有效的互益工程。
4中水利用的重要意义
首先,比远距离引水造价低。由于小区中水回用处理装置安装在小区内,减少了输水管线的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将污水处理到杂用水程度,其基建投资只相当于从30千米外引水,若处理到可回用作较高要求的工艺用水,其基建投资相当于从40-60千米外引水。
其次,比海水淡化经济。由于小区生活污水污染物浓度较低(小于0.1%),可生化性较好,处理难度较小,而且可用深度处理方法加以去除。因此,当生活污水的排水作为中水水源时,主要污染物的浓度指标COD、BOD5、SS、NH3-N可满足处理技术要求。而海水则含有3.5%的溶解盐和大量有机物,其杂质含量为污水二级处理出水的35倍以上,因此无论基建费或单位成本,海水淡化都超过污水回用。
小区污水回用开辟了第二水源,降低了小区新鲜水取用量,经处理后的污水回用于小区,减少了污水的排放量,减轻了受纳水体的污染,也减少了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所以污水回用既节约了水资源,也消除了环境污染,具有多重效益。
5结语
中水利用,实现污水资源化,是目前解决水资源紧缺的最有效的途径,是缺水城市势在必行的重大决策,可行性很强,具有重大意义和多重效益。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❻ 山东水资源需求现状,水资源浪费现状和水污染现状是什么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无可替代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否拥有量足质优的水资源、营造永续平衡的水环境,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的山东,多年来水资源的短缺和水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2003年12月2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 《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把解决水资源短缺、保护水生态环境作为生态省建设的首要任务,水资源优化配置被纳入建设生态省的四个关键环节和十大重点工程。本文利用省统计局环境综合统计数据和水利、环保、建设部门的相关历史资料,着重对2000年以来山东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及走势作简要分析,以期为推进生态省建设提供有益的信息支撑。

一、山东水资源总量的发展变化情况及主要特点

水资源总量是指一定区域内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包括地表径流量和降水入渗补给量。从山东水资源发展变化情况分析,山东水资源具有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少,地区分布不均,年际年内变化剧烈,地表水和地下水联系密切等特点。

首先,从水资源总量看,山东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占有量偏低。2003年是山东难得一遇的丰水年,全省水资源总量489.69亿立方米,但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左右,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37.9立方米/人,不到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根据瑞典著名水文学家法肯马克提出的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贫水定量标准,山东始终处于人均水资源量1000立方米的贫水区临界值以内,从近4年情况看,基本属于人均水资源小于500立方米的绝对贫水地区。

表1:2000至2003年山东水资源总量表
年 份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地表水资源量(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亿立方米) 平均地下水资源模数(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年平均降水量(毫米)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立方米/人) 枯、丰年份
2000 252.09 163.89 142.25 10.62 607.3 282.0 偏枯水年
2001 238.81 170.42 128.50 9.60 600.7 264.8 偏枯水年
2002 98.14 52.02 75.13 5.61 420.2 108.3 枯 水 年
2003 489.69 349.29 140.40 18.30 936.3 537.9 丰 水 年
多年平均(1956-1999年) 305.82 222.90 153.52 11.40 676.5 _____ ________

其次,从时间分布看,全省年际间降水量、水资源量存在明显丰、枯交替,易出现连续枯水时段,年内水资源分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比如1981-1983年、1986-1989年都是连年干旱,1998年至2003年春,全省持续干旱少雨。从《2000至2003年山东水资源总量表(表1)》可以看出:受降水量变化等因素影响,前两年都是偏枯水年,年均降水量刚过600毫米,比多年平均偏少10%以上,水资源总量在230至250多亿立方米;2002年为枯水年,年均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少近40%,是50多年来降水量最少的年份之一,水资源总量不足100亿立方米;而2003年降水量多达936.3毫米,是1961年以来的第二个多雨年,属多年少有的丰水年,水资源总量是上年的5倍,比多年平均(1956-1999年)305.82亿立方米还多60.12%。另外,全年降水量约有2/3至3/4集中在汛期(6至9月),特别是7、8月份,甚至主要集中在一、两次特大暴雨之中。

第三,从区域分布看,山东多年平均降水量从鲁东南沿海的850毫米递减到鲁西北内陆的550毫米,年径流的地区变化更为突出。多年平均径流深东南沿海高值区为260-300毫米,鲁西北平原和湖西平原低值区只有30-60毫米。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转化和相互补给的关系。地表水资源量通常用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即天然河川径流量来表示。山东近4年的年均地表水资源量只有183.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7.5%,除2003年外均远远低于多年平均值。地下水资源量主要指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有直接补排关系的矿化度小于2克/升的浅层淡水资源量。近4年全省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48.3亿立方米,近4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模数为11.03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分别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8%和3.2%。

第四,不论是当地水资源量还是客水资源量,近4年明显少于多年平均值。山东分属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3个一级区,下辖黄河流域的黄汶区、淮河流域的沂沭泗河区和山东半岛沿海诸河区、海河流域的徒骇马颊河区4个二级区及12个三级区。从当地水资源量看,近4年平均降水量641.1毫米,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69.68亿立方米,分别比多年平均值偏少5.2%和11.8%。从客水资源看,目前,黄河水仍是我省主要可以利用的客水资源,多年进入我省水量(黄河高村站1951-2001年资料)376.1亿立方米,按国务院办公厅批复的黄河分水方案,一般来水年份我省可引用黄河水70亿立方米。但2001至2003年,全省实际引黄供水量分别只有52亿、61亿和51亿立方米。

二、“十五”以来山东水资源供给、使用和消耗的新变化

水资源的生成、供给、使用、消耗和回用等各个环节构成了水体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的并行过程。我们从水资源的消费环节出发,通过供水、用水、耗水等三组数据来看“十五”以来山东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变化。

首先,总供水量呈下降趋势。供水总量主要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从《“十五”以来山东水资源供给表(表2)》看,全省总供水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量、地下水供水量和其他水源供水(主要是污水处理回用量)的绝对值都是逐年降低的,跨流域的引黄供水量也基本呈下降趋势。黄河水一直是全省沿黄各市的主要供水水源。

表2:“十五”以来山东水资源供给表
年份 总供水量(亿立方米) 当地地表水供水量(亿立方米) 当地地表水供水量占% 引黄供水量(亿立方米) 引黄供水量占% 地下水供水量(亿立方米) 地下水供水量占% 其他水源(污水处理回用等)供水量(亿立方米) 其他水源(污水处理回用等)供水量占%
2001 252.72 63.42 25.10 52.17 20.64 133.71 52.91 2.30 0.91
2002 252.39 56.19 22.27 61.47 24.35 132.96 52.68 1.77 0.70
2003 219.35 52.98 24.15 51.14 23.31 113.95 51.95 1.28 0.59

表3:“十五”以来山东水资源使用表
年份 总用水量(亿立方米) 农业用水量(亿立方米) 农业用水量占% 工业用水量(亿立方米) 工业用水量占% 生活用水量(亿立方米) 生活用水量占% 生态用水量(亿立方米) 生态用水量占%
2001 252.72 182.91 72.38 41.91 16.58 27.90 11.04 ____ ____
2002 252.39 188.27 74.59 36.59 14.50 27.53 10.91 ____ ____
2003 219.35 162.54 74.10 31.62 14.42 23.81 10.86 1.38 0.62

其次,用水总量下降,用水结构趋向合理,用水效率有所提高。用水总量,是指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与供水总量是同一个指标的不同概念表述),按用户特性分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三大类。从《“十五”以来山东水资源使用表(表3)》看:三年农业用水量均超过70%,其中农田灌溉用水比例有所下降,而林牧渔用水绝对量和所占比例均逐年提高,2003年因降水量大,农业用水总量出现负增长;工业用水量逐年减少,所占比例也逐年降低;从2003年新建的生态用水量统计数据看,全省生态用水1.38亿立方米,仅占0.62%。

三年来全省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逐年减少,前者2003年已达到《纲要》提出的2005年低于210立方米的目标,后者2002年已达到《纲要》提出的2005年下降到80立方米的目标。年人均用水量和年人均生活用水量也在逐年减少。
表4:“十五”以来山东水资源消耗表
年份 总耗水量(亿立方米) 综合耗水率(%) 农田灌溉耗水量(亿立方米) 农田灌溉耗水率(%) 林牧渔耗水量(亿立方米) 林牧渔耗水率(%) 工业耗水量(亿立方米) 工业耗水率(%) 农村生活耗水量(亿立方米) 农村生活耗水率(%) 城镇生活耗水量(亿立方米) 城镇生活耗水率(%) 生态环境耗水量(亿立方米) 生态环境耗水率(%)
2001 157.17 62.19 113.81 68.00 7.05 45.00 17.91 42.73 14.36 86.00 4.04 36.00 ____ ____
2002 172.23 68.24 127.13 74.00 11.45 66.00 16.57 45.29 13.03 77.00 4.05 38.00 ____ ____
2003 149.74 68.27 104.18 72.92 13.93 70.82 14.92 47.19 9.80 82.63 3.92 46.89 0.94 68.12

第三,总耗水量减少,但综合耗水率升高。耗水量是指毛用水量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多种途径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从《“十五”以来山东水资源消耗表(表4)》看,耗水绝对量在减少,但综合耗水率(即耗水量占用水量的比例)却有所提高,特别是林牧渔业、工业及城镇生活领域的耗水率提高更明显。耗水率高将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资源消耗是今后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山东水生态环境质量虽有好转但仍令人堪忧

多年来,山东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但由于对水资源过度和不合理地开发利用,使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水环境状况趋于恶化,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加大了保护水环境工作力度,狠抓水污染治理,全省水体质量有所好转,但水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仍令人堪忧。

表现之一:河水断流现象频发,河流、湖泊、水库水质污染严重,富营养化明显。据1980至2002年监测资料,因水资源高强度开发利用和降水量减少,全省河流除沂沭河外均发生了严重断流现象,个别年份全年断流。全省大部分河流水质为劣V类,主要污染源来自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主要超标污染参数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化学需氧量和溶解氧量等。从《“十五”以来山东河流水质表(表5)》可见,尽管I类、II类水质河长比例有所增加,V类水质河长比例明显减少,但2/3以上河长为劣V类水质,且劣V类水质河长比例逐年增加。2003年,水质超过III类的超标河长比例达90.5%。从《“十五”以来山东湖泊水质表(表6)》看,全年期监测评价大明湖一直是劣V类,南四湖水质也未见明显好转,南四湖和大明湖水质均呈富营养状态。从《“十五”以来山东水库水质表(表7)》看,全省大中型水库全年期水质状况不容乐观,III类和IV类水质水库比重增加,在2003年评价的30座水库中,只有7座为中营养,其他23座都为富营养。

表5:“十五”以来山东河流水质表
年份 监测河段(个) 总代表河长(公里) I类水质代表河长占% II类水质代表河长占% III类水质代表河长占% IV类水质代表河长占% V类水质代表河长占% 劣V类水质代表河长占% III类以上超标水质代表河长占%
2001 70 4855.4 0.00 3.40 1.30 18.80 10.40 66.10 95.30
2002 66 4389.4 0.00 3.08 9.05 12.67 8.17 67.03 87.87
2003 70 4855.4 0.49 4.92 4.10 12.84 5.80 71.85 90.50

表6:“十五”以来山东湖泊水质表
年份 南四湖 大明湖
微山湖 南阳湖 昭阳湖
二级湖闸上 昭阳湖
二级湖闸下
2001 V类 劣V类 劣V类 IV类 劣V类
2002 劣V类 劣V类 劣V类 III类 劣V类
2003 劣V类 劣V类 IV类 V类 劣V类

表7:“十五”以来山东水库水质表
年份 评价大中型水库(座) I类水质水库(座) II类水质水库(座) II类水质水库占% III类水质水库(座) III类水质水库占% IV类水质水库(座) IV类水质水库占% V类水质水库(座) V类水质水库占% 劣V类水质水库(座) 劣V类水质水库占%
2001 30 0 3 10.0 13 43.3 11 36.7 3 10 0 0.0
2002 30 0 2 6.7 12 40.0 10 33.3 3 10 3 10.0
2003 30 0 1 3.3 15 50.0 13 43.3 0 0 1 3.3

表现之二:地下水超采严重,平原区地下水位下降,沿海地区海咸水入侵,水环境灾害频发。经分析计算,1975年以来全省累计超采地下水100亿立方米,其中平原区超采69亿立方米、山丘区超采31亿立方米。因大量超采地下水:一是造成地下水超采漏斗区面积扩大,平原区地下水位下降。1979年全省地下水超采漏斗面积仅2831平方公里,2002年末达27586.8平方公里,占全省平原淡水区面积的40%,因2003年为丰水年,超采地下水现象得以缓解,漏斗区面积才减少为13408.3平方公里。除2003年外,平原区地下水位基本呈下降趋势,这样原有机井大批报废,损失巨大,新打机井变深,单井出水量变小,效益降低。二是导致了严重的海咸水入侵。据有关部门普查,胶东沿海有19个县(市、区)海咸水入侵面积达1006平方公里。这不仅使淡水资源减少,也造成工农业生产供水和人畜饮水 困难。三是产生地面沉降、房屋裂缝、道路毁坏、河堤开裂以及水质污染等严重水环境灾害发生。
表现之三:水体污染严重,防治污染、净化水质方面的投入负担加重。诸如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工业和生活污废水、废料、垃圾等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或就地处置,以及水产养殖等生产活动都是造成水体污染的直接原因。《2000至2003年山东废水排放表(表8)》显示,近4年废水排放总量虽然都在25亿吨以内,但除2002年略有下降,基本呈增加趋势。4年来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多,2003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为4年最高值,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等,这些废水大多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同时我们也看到,各级加大了污染防治力度,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逐年提高,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完成投资额增加。特别是造纸及纸制品业的废水排放量减少,其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但要完成《山东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确定的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如在2003年基础上,化学需氧量排放需削减5.51万吨,削减率6.6%,任务十分艰巨。

表8:2000至2003年山东废水排放表
年份 废水排放总量(亿吨) 生活污水排放量(亿吨) 生活污水排放量占% 工业废水排放量(亿吨) 工业废水排放量占% 造纸及纸制品工业废水排放量(亿吨) 造纸及纸制品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亿吨)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工业废水治理项目本年完成投资额(亿元)
2000 22.9 11.87 51.8 11.03 48.2 4.16 38.2 10.3 93.13 11.96
2001 23.5 12.00 51.0 11.50 49.0 3.90 33.4 10.8 93.96 10.79
2002 23.1 12.40 53.8 10.70 46.2 3.30 30.8 10.3 96.37 15.70
2003 24.6 13.00 52.8 11.60 47.2 3.30 30.1 11.3 97.12 16.10

四、抓住建设生态省的政策契机,搭建永续平衡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当前,山东建设生态省工程已全面启动,这就要求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摒弃竭泽而渔的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被动局面,主动探索适合省情的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之路。面对我省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立足于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任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调整思路,创新机制,坚持开源节流并重、开发保护并举的方针,有效增加投入,携手共建一个永续平衡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首先,要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落实《山东省节约用水办法》,制定实施行业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实行超定额用水加价。政府加强领导,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监管,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尽快形成统一协调、健全完备的节水监督管理体系。特别要加快节水型社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资源规划、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用水统计、节水产品认证、取水许可和水价、水权流转等项制度。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发展节水型工业,采用节水型工艺,减少单耗。加大农业节水力度,逐步实现农业用水零增长或负增长。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当地条件出发,搞好农业节水的分类指导, 改变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大力发展微、滴灌等现代灌溉技术,通过蓄水和保水设施建设,提高农田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加快实施渠道防渗及管道输水灌溉,大力发展耐旱、高效作物。沿黄地区要加快灌渠节水改造,全面启动测水量水工程,5年内基本实现按方收费到乡镇,并努力创造条件,使计量收费工作向村户延伸。在生活方面采用节水型用水器具,加强管理,减少跑冒滴漏。

其次,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走节水减污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多年来山东工业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高消耗、高污染的造纸、化工、酿造、建材、火力发电等行业比重大,污水产生量大。要彻底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把万元增加值耗水量列入工业经济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奖惩评估体系。引进关键链接技术,通过水的梯级利用和废水的循环利用,形成工业生态链网,建立循环经济型企业。对现有工业污染源实施引导性标准和再提高工程,加大结构性污染治理力度,改善能源结构,推动企业升级换代。对新建项目,要严格执行环保法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做到增产不增污、增产又减污。按照省政府要求,抓好关闭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5万吨以下草制浆造纸企业和5000吨及以下酒精生产企业,重点实施对造纸、印染、制革、化工、医药、电镀等行业的污染控制。

第三,实现水资源优质优用、科学合理调配,保持水资源的动态平衡。要遵循加强集储空中水、充分引用客水、积极利用地表水、严格开采地下水、强制使用中水、扩大生态用水的原则,保持全省水资源总体动态平衡和总量需求供应。重点城市要建立常规供水、应急供水和战略储备供水三套系统。形成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及相关节水产业配套的产业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实现废水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确保《纲要》提出的“十五”末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45%,污水处理回用率达到20%以上的目标。在水资源短缺、城乡争水矛盾突出的地区,可尝试将城市污水处理达标后回用于农业灌溉,将原用于灌溉的水供给城市。将清洁的冷却水循环使用于工业用水,将城市污水回用于公用设施和住宅冲洗厕所、浇灌绿地、景观用水、浇洒道路等,既减少天然水体取水量,又消除城市对水环境的污染,最终实现城市污水的零排放。在胶东半岛等近海缺水地区,建设低成本海水淡化和电厂海水冷却项目。在缺水地区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如在城市住宅小区或适当地方贮积雨水,用于浇洒绿地、道路、水景以及下渗补充地下水,改善生态环境,缓解水资源危机。今后应新开工建设一批山丘区供水水库和平原水库,新建续建地下水库。当然,在必要时还可开展远距离调水,实现水资源在区域间的动态平衡。

第四,要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确保水体清洁。突出抓好省辖淮河、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落实。实施污染治理、污水资源化、流域生态恢复与保护并重的策略,全面推进流域内经济结构调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清洁生产等各项工作。同时通过绿化涵养水源,提高自然净化能力。

第五,加快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水资源管理模式。近年来,各地逐步探索建立了集城乡水源、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防洪等管理职能为一体的水务局。到2003年全省89个县(市、区)成立了水务局或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占县(市、区)总数的64%。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同时,强化政府在水资源建设方面的综合协调能力,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切实解决地方保护、部门职能交叉造成的政出多门、责任不落实、执法不统一等问题,实现由“多龙管水”、以人治为主,向“一龙管水”、法制化管理转变,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第六,发展水生态文化,全面提升公众的水环境意识。发挥新闻传媒的影响力和科教机构的承载发展力,建立传播循环经济、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渠道与机制。在构建水生态文化进程中,确立互利型思维方式,寻求一种适于人类与自然共同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体系。

第七,建立经济与资源环境一体化核算体系,研究探索如何科学准确地将水资源纳入绿色GDP核算。为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与环境成本,研究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国民经济的发展能不断地对生态环境与资源进行必要补偿,引导人们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逐步转到注重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上来。当前要充分发挥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的互补优势,建立水资源和水环境统计的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

(山东省统计信息网)

❼ 岩溶含水层保护区划分及保护对策

一、岩溶含水层保护区分区结果

岩溶水资源不合理的开采往往会诱发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产生,而开口型岩溶裂隙及已产生的岩溶塌陷坑等为地表污水的入渗通道,成为十里泉域岩溶水系统污染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本区水源地主要分布在系统岩溶水排泄区,岩溶强烈发育、含水层厚度大、覆盖土层薄,岩溶水开采区成为岩溶塌陷严重发生区。开展以水源地(排泄区)为核心的岩溶塌陷区的水资源保护是本系统水量保护的核心。

根据上节对枣庄十里泉域岩溶水系统岩溶塌陷风险评价结果,将岩溶含水层划分出三级保护区(图9-4)。

图9-4 十里泉域岩溶水系统基于岩溶塌陷的含水层水量保护区分区图

1.Ⅰ级塌陷保护区

主要分布在十里泉水源地、丁庄-东王庄水源地和渴口水源地的集中开采区,面积17.56km2。该区岩溶塌陷风险性高,地下水活动强烈。十里泉水源地位于峄城大沙河齐村支流的下游,该河汇集了市驻地西部和十里泉工业区的全部生活污水及工业污废水,而十里泉地区第四系土层较薄、开口型裂隙岩溶及已产生的岩溶塌陷等为地表污水的入渗创造了条件。该区长期大量超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加速了地表污水的下渗,加重了岩溶水的污染程度。

随着城市和工业的迅速发展,丁庄-东王庄水源地和渴口水源地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越来越高。超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加速了地表污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加重了污染程度。在人类经济活动影响下,地下水水质逐渐变差,细菌类指数上升,离子含量增高,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持续升高。

2.Ⅱ级塌陷保护区

主要分布在十里泉水源地和丁庄-东王庄水源地的集中开采区的外围部分,面积为32.94km2

十里泉、丁庄-东王庄两水源地边界范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较小规模岩溶塌陷,受地下水超采的影响,岩溶地下水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需加强保护防治。

3.Ⅲ级塌陷保护区

为十里泉域岩溶水系统的其他地区,总面积为591.31km2。作为典型岩溶区的一部分,特殊的岩溶发育条件和水环境决定了其水资源保护都应得到重视。

二、岩溶水保护对策

枣庄十里泉域岩溶水资源保护应坚持“节流、开源、保护水源并重”的方针,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充分利用现有水源,合理开发新水源,适当引用客水资源。以开发地表水为主,适度开采地下水。按照水资源的实际供应能力,引导和调控水资源需求,建设节水型城市。坚持把城市供水安全放在首位。统筹考虑水资源保护、开发等各项措施,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形成优水优用、一水多用的水循环体系。

2)重视地下水源保护工作。严格控制水源水质,做好十里泉、丁庄、渴口等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对地下水取水井和水厂周围,按国家有关规定要求划定地下水源保护区,落实相应的防护措施。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多途径涵养地下水,有计划地进行地下水回灌。加强对农灌用水、景观用水、工业用水等非饮用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的保护,保证非饮用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能够满足对应功能的水质要求。针对水源地保护区内的生态现状,进行生态修复、生态工程建设,以加强生态保护,提高保护区内自然净化能力,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改善和保护饮用水源水质。加强环境事故风险的防范能力,避免或防止饮用水源污染,保障居民生活的用水安全。

3)加快重点治污项目的建设步伐,全面实施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完成峄城沙河等主要河流的截污导流工程。按照新颁布的山东省南水北调污水排放标准,依法对超标排污企业实行限期治理,确保工业企业污染物的全面达标排放。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切实做好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营监管。在抓好现有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的同时,建设新污水处理厂。突出流域污染治理,确保水环境安全。完成出境河流截、蓄、导、用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实现所有河流水体变清,保证出境河流控制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

4)加强地下水环境监测。在核实已有监测点分布现状的前提下,彻底查清已有监测点的位置、观测目的、观测质量等,分析研究监测点分布及监测目的等的合理性。对现有监测井点分布、监测质量、控制区域、分布密度等进行检查,重点分析研究监测工作的针对性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水文地质条件、针对重大水源地及新增大中型水源地、泉水区及地热区、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突出地区,依据《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应因地制宜地制定监测点优化调整及修复建设方案。

5)实行浅井分散开采,增源开采。第四系孔隙水富水地段,地下水分布较为均匀,水位埋藏较浅,地表水系发育。在开采地下水的时候应以浅井分散开采为主,井深不宜大于60m,井距大于500m为宜。建议修建拦水坝等地面工程,增加地表水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增加地下水可开采量。采取变集中为分散的化整为零增源措施,使地下水资源大幅度增加,还可以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建议在水源地上游低山丘陵区植树种草,加强水土保持;实施蓄水工程及小流域综合治理;涵养水源,增加地下水补给。下游山间平原覆盖型汇集区,采取专门水文地质措施,增加开采,扩大地下库容,增加丰水期的补给量,充分发挥储存量的调节能力,修建拦水坝,阻截地表水,增加对岩溶水的渗漏补给。

6)贯彻实施新水法,做到依法管水治水。城市建设应按照建设节水型城市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节水措施。在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水优先的前提下,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和耕作方式,发展节水型农业和生态农业;大力发展节水型工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严禁新上高耗水、高污染的工业项目;关、停浪费大、效益低的工业企业,建设企业内部水循环系统,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力推广节水型器具和设备,提高各种用水效率;加快建设中水回用工程,提高污水资源化率;大力开展节水宣传工作,增强城市居民的水患意识和水法制观念,提倡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良好社会风尚。

❽ 我公司要采购一套中水回用设备哪家水处理公司做的好一些的

总体来说我国中水回用起步较晚,就国内中水回用来说,贵州长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和重庆楚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处理领先地位,已在国内城镇、医院、食品、化工、等行业做过中水回用,同时还做过河流的微污染治理,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据了解,这两家公司还采取免费借贷,达标付款的办法,超标加倍倍偿的办法,因此采用他们的设备可靠性大,用户没有风险,建议你选用。

❾ 中水回用管道用什么管材

中水回用管道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耐磨管 。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耐磨管 性能特点:
1、高抗冲击性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抗冲击性和吸收冲击能居塑料之首,无论是外力强冲击,还是内部压力波动都难以使其开裂。其冲击力强度为尼龙66的10倍,聚氯乙烯的20倍,聚乙烯的4倍。特别是在低温环境,其冲击强度反而达到更高值。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这种柔韧性为输送系统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保障。
2、高耐磨性
在诸多管道材料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摩擦系数最小,加之超高的分子链特别长,使得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材的耐磨性在输送各种浆体时比钢管、不锈钢管高4-7倍,比聚氯乙烯管和聚乙烯管高10倍左右,大幅度提高了管道的使用寿命。
3、抗腐蚀性
基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是一种饱和分子团结构,故其化学稳定性极高,在一定温度和浓度范围内能耐各种高腐蚀性介质(酸、碱、盐)及有机溶剂的侵蚀。
4、不结垢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自润滑性和不粘附性,摩擦系数最小。特殊工艺生产的管道内壁抗腐蚀、抗磨损、不结垢,因此流动阻力很小,可长期保持流速和流量不减。其内径设计可比钢管减小15.4%。
5、耐候性和抗老化性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材有良好的耐候和抗老化性。一方面,因为超高管道分子链中不饱和分子链很少,分子量大;另一方面,添加了特制改良剂,使得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道使用寿命大大超过了普通聚乙烯管道。使用60年左右,超高管道仍可保持70%以上的机械性能。
6、适温性宽
可长期在-269℃到80℃的温度下工作。
7、阻燃性
特殊行业用于防火环境,加入阻燃剂改性,特殊加工工艺制造,克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本身可燃性,具有阻燃性能。
8、重量轻、安装方便
本产品柔韧性好,能适应各种地质情况,可直接弯曲铺设;采用法兰连接,无需衬垫片,连接快捷、简便。

阅读全文

与山东省中水回用方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除垢除尘自动清洗机 浏览:641
ro膜反渗透净水膜用什么牌子 浏览:723
污水处理无机絮凝剂 浏览:197
污水是怎么排放的作文 浏览:495
java过滤标点符号代码 浏览:489
怎么溶解丙烯酸树脂 浏览:828
新飞净水机的质量怎么样 浏览:174
翼神空调滤芯怎么买 浏览:930
提升泵在使用中注意事项 浏览:145
餐饮废水的动植物油浓度 浏览:915
沁园405c净水器ro膜 浏览:981
江苏商场专用污水提升装置商家 浏览:929
进口ro反渗透膜品牌 浏览:708
进集中污水厂多少钱 浏览:540
污水沟如何索赔 浏览:151
环氧树脂粘度比聚酯高 浏览:831
调节池提升泵设计计算 浏览:341
成都哪里有卖泉之源净水器 浏览:216
屈臣氏的蒸馏水喷脸 浏览:486
净水器进水口水管插在哪里 浏览: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