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废水知识 > 规模以上污水处理厂

规模以上污水处理厂

发布时间:2024-07-29 05:54:33

1. 黄坡镇的经济发展

黄坡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国道325线与省道373线在镇区内交汇,地处鉴江下游,滨临南海,板桥河、塘㙍河自北向南注入鉴江,汇入南海,形成镇级规模较大的港口——黄坡港,港口年吞量达50万吨,蕴藏有较丰富的花岗岩、玻璃石英砂、铁钛和高岭矿,是“吴川三绝”之一——飘色的发祥地,电动泥塑闻名遐迩,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历史人物众多,是清朝杰出外交家、首任驻美公使陈兰彬,国民政府内政部长、广东省主席李汉魂将军的故乡。
近年来,黄坡镇委、镇政府领导班子坚持科学发展,解放思想,创新实干,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1.03亿元,同比增长12.3%,地方财政收入1785万元,增长35%,税收总收入1774万元,增长38%,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013万元,增长95.5%。
工业己初具规模,2010年工业总产值16.02亿元,同比增长30.1%,支柱产业主要有机械制造、酿酒、水泥、沙石四大产业,另有制衣、制革、工艺礼品、饮料食品、塑料农产品加工、玻璃石英砂等产业,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有广东粤凯机械有限公司、黄坡水泥厂、上马砂石公司,近年来,利用区位优势加快招商引资,引进一个规模以上企业湛江南鑫制冷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新投产企业有华健环保包装制品有限公司、湛江华正糖酒机械有限公司、世纪环保餐具消毒有限公司、海湾冷冻厂、宏泰工贸有限公司、岭头石场。
座落在国道省道交汇处“金三角”地带的深圳龙岗(吴川)产业转移工业园,是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总面积7251亩,计划用八年时间分三期开发建设,已征地3600多亩,八年全部建成后,将是集工、商、住于一体,设施齐全的工业城,能容纳10万人就业和居住,年产值200亿元,税收10亿元以上,目前,污水处理厂选址征地工作已完成,正进入规划和建设阶段。已签约入园的企业有康师傅矿物质水、湛江联润化工有限公司、广东坚成铝业。
黄坡镇是吴川鱼米之乡,物产丰富,农业生产在吴川占有重要地位,2010年农业总产值5.04亿元,同比增长6.1%,黄坡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推广“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引进客商,种植泰国南瓜、香芋、番茄等作物,现有3514亩香蕉,14638亩优质高产番薯,406亩花卉、草皮、风景树种植基地,另有16185亩水产养殖基地,特产有黄坡蒜头、蟛蜞汁、鞋底鱼、禾虫、膏蟹、对虾、沙螺等。
黄坡镇经贸商业发达,住宿餐饮业繁荣,素有“吴川商埠”之称,是粤面地区商贸重镇,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5亿元,增长16.3 %,镇区的综合农贸市场是吴川乡镇一级最大的农贸市场,占地两万多平方米,贸易非常活跃,辐射到周围多个乡镇,黄坡客运站客运量超过16万人次,是吴川镇级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汽车客运站。有九洲购物广场、全国连锁的鹏泰购物广场、珠江商场、南方商场三大购物商场和鸿宝丰、花园、自然、泰宝、岭南五大酒店,其中九洲购物广场、鹏泰购物广场是吴川乡镇一级最大的超市和购物商场,鸿宝丰酒店是集饮食、购物、旅业于一体综合性酒店,是黄坡镇的标志性建筑。
2012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该镇坚持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012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19.14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1亿元,同比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8亿元,同比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7.83亿元,同比增长16.6%;国税收入1814万地,同比增长39.9%;地税收入802万元,在全市税收总体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实现逆势上扬。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260万元,增长152.7%;农民人均纯收入7952元,增长13.6%。
二、工业发展态势良好。积极贯彻落实湛江市发展“大工业”战略,立足黄坡实际,加大招商融资力度,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一年来,投资4亿元的湛江建诚管桩有限公司和投资2.8亿元的凯庆废钢配送中心落户我镇,正在进行厂房建设,预计今年上半年内投产。投资3000万的富山环保砖厂已建成投产,年产值达3000万元。这些新上工业项目,加快我镇工业化进程,推动我镇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三、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我镇积极配合支持和协助深圳龙岗(吴川)产业移园完成二期征地,完成黄坡污水处理厂项目征地立项,现已进入招投标建设程序,年内开工建设。扎实配合推进鉴江供水枢纽工程建设,加快完成库区内有征渔船、鱼虾塘户补偿款发放工作,已完成库区内外有证鱼虾塘65户补偿款发入,已发土建资金60户,金额4270万元,地面附着物已发放59户,资金816万元。目前正抓紧泵站供电线路的用地补偿工作,推动泵站线路顺利施工。
四、“三农”工作稳步发展。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推动“三农”工作。一是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抓好枚陈农业综合项目开发建设、三柏农业示范项目基地建设,为农业发展增添后劲。二是全面完成农村“三资”清理工作,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引导农村土地合法有序流转。三是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成镇内三大主干渠清淤工作,确保农业生产用水。四是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官江、三柏屯、水潭果菜生产基地;枚陈、平城、上马片粮食生产基地;三柏、稳村、乌坭、林屋优质高产蕃薯基地。进一步扶持做大农产品加工,积极打造黄坡蒜头加工绿色农产品品牌效应,搞活农产品产、供、销渠道,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五是积极抓好林业工作。顺利完成牛路头、上马、蓼罗、福岭、平城、大院、中山、里屋、盘石、林屋等10个村委会53个村小组林改任务,完成林改面积17016.02亩。六是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成效显著,对省认定我镇岭博、新屋、里屋3个贫困村及贫困户,27条非贫困村及760户贫团户,通过实施政策扶贫、资金扶贫、智力扶贫、推荐就业等方式,努力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环境,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的经济收入,里屋村委会59户贫困户290人全脱贫,脱贫率100%,实现三年脱贫目标,顺利通过省、市“扶贫双到”考核。六是按时完成农村种粮综合补贴申报工作,使种粮补贴款落实到农户手中。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完成2012年农村安居工程检查、验收工作,顺利完成2012年度安居工程任务。七是创新水费征收方式,实现水费征收工作跃上新台阶。
五、宜居城乡建设步伐加快。积极推进宜居城乡建设,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0万元完成友谊路桥梁改建工作,有效解决围绕我镇多年的友谊路行路难问题。高标准建设黄坡检察室,扎实开展生态示范村、镇创建活动、林屋村、小枚陈村被评为湛江市第二批宜居村庄,牛路头被评为湛江市最美村庄,湛江市最美村庄授匾现场会在牛路头村召开。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通过加强环卫、城监队伍建设,提高环卫工作待遇,添置环卫设备,加大力度整治城镇“脏、乱、差”,加大对国、省道公路沿线垃圾清理,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优化城乡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

2. 济南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连同《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省会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中共济南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与全市人民一起,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总体思路,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在克服困难中推进省会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910.8亿元,比“十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长13.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6.1亿元,是“十五”末的2.5倍,年均增长2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25.5亿元,是“十五”末的2.1倍,年均增长1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226.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6倍,年均增长18%。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决策部署,制定实施了扩内需促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市经济持续平稳向好。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五”末7.3∶45.9∶46.8调整为5.5∶41.9∶52.6。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44.6%,比“十五”末提高2.8个百分点,金融、信息、旅游产业年均增长超过20%,会展业发展加快。工业结构优化提升,形成交通装备、电子信息、机械装备3个过千亿元的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跨上2千亿元新台阶,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1.5%,比“十五”末提高11.4个百分点,新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投资结构不断优化,着力增加交通、能源、农业、水利、社会民生、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投资。2010年,现代服务业和技术改造投资分别增长25%和47.8%;民间投资增长30.6%,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创新驱动能力增强,深入开展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软件名城等试点工作,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和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五年来,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10家、工程技术中心133家、创新型企业104家,专利四项指标居全省首位。高新区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增长,在全国排名明显前移。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五年来,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40万吨,完成任务目标的148%;淘汰落后炼钢产能150万吨、落后炼铁产能83万吨,完成任务目标的100%;关停小火电40.2万千瓦,完成任务目标的104%;削减化学需氧量3.01万吨、二氧化硫4.44万吨,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二)城市发展跨越提升。把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作为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抢抓筹办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和第七届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的重大机遇,拓展发展空间,打造发展载体,提升了城市功能形象。五年来累计投入2000亿元,比“十五”时期翻一番。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修编,实现中心城区控规全覆盖,城乡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全面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突出抓好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旧简易楼改造。启动三大新区建设,东部新区奥体文博片区初具规模,西部新区西客站片区建设全面展开,滨河新区小清河综合整治工程扎实推进,16个城市综合体招商建设顺利,拉开了城市发展新框架。奥体中心“一场三馆”、园博园荣获中国建设工程最高奖。京沪高铁济南段铺轨完工,济菏高速、绕城大北环、北园快速路、二环东路高架、济阳和建邦黄河大桥等工程竣工。建成“两横三纵”快速公交网,城市公共交通年客运量达到8.64亿人次。五年来累计投入131亿元加强市政“四供两排”设施建设,是“十五”时期的2.9倍。升级改造67个供水低压片区管网,完成济西应急供水一期工程,新建及改建热源厂13座、污水处理厂7座。济南电网完成投资107.7亿元,供电能力达到450万千瓦,比“十五”末提高70%。大明湖扩建改造完成,护城河全线通航,趵突泉连续7年喷涌,泉城特色更加突出。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7%。持续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开展城管“十大行动、百件实事”活动,以“八乱”治理为抓手,有效化解了一大批城市管理难点问题,完成108座破损山体治理,市区空气质量逐步改善。
(三)“三农”建设步伐加快。五年来,市级财政“三农”支出65.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倍,加大了支农惠农政策力度。2010年粮食总产289.4万吨,连续8年丰产丰收。建设都市农业园区和特色品牌基地77个,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50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全面完成,基本实现村村通油(水泥)路、通客车、通有线电视和新农合全覆盖,自来水入村率超过95%,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75.8%。完成38个小城镇建设任务,启动农村整村改造迁建项目326个,新建农村住房16.4万户、改造危房2.6万户。实施农村扶贫开发项目210个,基本消除年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百库除险”工程全面完成,治理水土流失4.2万公顷,发展节水灌溉1.266万公顷。防治美国白蛾、秸秆利用禁烧工作成效显著,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扎实有效。章丘连续6年跻身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市,商河等县经济社会和城区建设发生新变化。
(四)改善民生成效显著。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市人民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321元和8903元,年均增长13.3%和13.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1%。采取积极政策促进就业,五年来,新增城镇就业67.8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88.8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市财政五年投入社保资金83.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倍。企业退休养老金从“十五”末月均782元提高到1520元,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2万,农民工参加医疗、工伤保险人数达到37.2万和54万。启动38个集中片区和34个零星片区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安置房290万平方米,解决了6万户18.3万困难群众住房问题,一大批长期居住在低矮潮湿环境的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启动沁园新居等6个公共租赁住房项目,总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向7339户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补贴6110万元。市级财政投入151亿元,连续3年完成为民办实事33件。
(五)社会事业全面加强。人才强市战略深入实施,推进“5150引才计划”,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99人,16人进入“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努力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难问题,对农村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全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成效显著,认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实施“惠民医疗工程”,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20元。实施“卫生强基工程”,建成2366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和252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有效防控甲型流感等重大疫情疫病。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78‰以内。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启动“3810”工程,完成6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及3400个农家书屋建设。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和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府学文庙修缮工程竣工,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创作推出《天下泉城》等一批优秀作品。圆满完成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济南主赛区各项筹办工作,充分展示了省会现代化建设成就和济南人民团结奋斗、争创一流的精神风貌。我市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全运会等大型比赛中获金牌79枚,实现历史新突破。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社会科学、民族宗教、档案史志、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地震、气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六)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经济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市、县、镇(乡)三级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深化政府资金、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集中17项财政专项资金,98户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统一运营管理,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成运行。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进展,非公经济比重达到42.6%。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开放型经济深入发展,累计实际到账外资37.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302.9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8倍和2.6倍,其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分别达到61.8%和11.8%,比“十五”末提高27.3和8.3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52.3亿美元。服务外包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新亮点,占全省比重40%以上。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缔结友好合作城市关系17对,开通济南至大阪包机、台北直航,口岸设施功能不断完善。
(七)和谐社会创新发展。深入推进平安济南建设,重点加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强化四级信访网络和维稳工作制度建设,认真协调处理群众信访问题。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交通消防安全管理,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平稳,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监管、工商管理服务都实现新的提升。广泛开展“迎全运、讲文明、树新风”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泉城义工、贴心民政、阳光大姐等一批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和郑承镇、刘振华、刘延宝等先进道德模范,历下、市中、槐荫、章丘荣膺国家、省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我市在全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位次大幅前移。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成效显著,荣获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积极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圆满完成擂鼓镇、北川县城灾后重建和对口援藏、援疆、帮扶重庆的各项任务。
(八)政府建设扎实推进。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深入推进政务公开,积极推行重大决策公示、评估和听证制度,“五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五年来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808件、政协委员提案2526件。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行政效能,网上办事扎实推进,大力精简行政审批项目,市级行政审批由436项减少到93项,压减审批环节236个、办理时限1332个工作日,废止政府规章15件、规范性文件105件。建立行政执法电子监察系统,梳理规范了4326项处罚事项。推进采购代理机构竞争制度和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建设,五年来节约资金11.1亿元。连续四年面向市民和社会各界开展“我为《政府工作报告》建言献策”活动,开通12345市民服务热线,开展“下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执政为民、廉洁高效”和“创先争优”活动。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强化科技防腐,组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为工程招投标、土地交易、产权交易、医药采购等提供统一的交易平台。加强监察审计监督,严格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节约资金11亿元。支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依法依纪查处腐败案件,五年来全市共处理机关工作人员319名,廉政建设不断加强。
各位代表!五年来的巨大变化,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复杂局面,我们同心同德,攻坚克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这些成绩极大地增强了全市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我们在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五年来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市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方方面面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市政府,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全体市民,向关心支持地方工作的人民解放军驻济部队、武警部队官兵和中央、省驻济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向为济南发展作出贡献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内外朋友,向来济兴业的广大投资者和外来务工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五年来,全市经济社会繁荣发展,诸多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一是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发展理念,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不断提升城市整体素质。二是坚持解放思想,提升境界,着力创新思路,优化环境,改善服务,以思想境界大提升推动各项事业大发展。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全力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四是坚持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功能品位,为培育现代产业、发展社会事业、保障改善民生提供支撑条件。五是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这些深刻体会,需要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坚持和发扬。
各位代表,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仍然面临许多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综合实力不够强,发展质量效益还不高;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协调;资源环境制约加剧,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面临更多考验;社会建设任务繁重,公共服务水平需要提高,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级领导干部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有待增强,思想境界有待进一步提升,政府自身建设、廉政建设还需大力加强。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努力加以解决。
二、关于《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是我市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精心谋划发展思路,主动应对环境变化,奋发有为,科学发展,力争经过5年努力,使我市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优势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努力打造实力济南、魅力济南、宜居济南,基本建成与山东经济文化强省相适应的现代化省会城市。
中共济南市委九届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制定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未来五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根据《建议》的精神,市政府制定了《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已提请大会审查。下面,我就几个问题作简要说明。
(一)“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过程和特点
市政府于2009年12月正式启动规划编制工作,组织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和各方面专家,对“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对规划进行咨询论证。面向社会开展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提出了许多建议。《纲要(草案)》的编制过程,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纲要(草案)》力求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体现战略性和政策性,并明确政府的工作重点和责任。在指标设置上,强化科学性、导向性和约束性,调整完善了转方式、调结构的指标体系,增加了资源环境、民生改善等方面约束性指标。在规划实施上,突出内生增长和要素保障,强化重大项目支撑,注重健全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在全面总结“十一五”时期发展成果、客观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基础上,《纲要(草案)》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紧紧围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大力实施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创新驱动和富民惠民战略,着力实现优化经济结构、加强社会建设、提升城市品位、保护生态环境、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突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纲要(草案)》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些目标既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又反映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要求。
一是关于经济增长速度问题。《纲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这个目标比“十一五”低,主要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根据需要和可能提出的。“十二五”期间要始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实施扩大内需方针,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格局。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留有空间,把发展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升、资源消耗下降的基础上,正确处理速度和质量、效益的关系。这个目标是积极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二是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针对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纲要(草案)》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氮氧化物排放量、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约束性指标。这些指标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现实和长远利益的需要,必须保证完成。
三是关于改善民生问题。“十二五”期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要与经济发展同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纲要(草案)》提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2年,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5.8床等,这些指标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转方式、扩内需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取得新的进展。
(三)“十二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纲要(草案)》对“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的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
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十二五”时期,我市将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纲要(草案)》提出,城市化率达到75%,坚持走集约化城市发展道路,把增创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主体功能区作为“十二五”工作重点。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快规模膨胀和功能提升,推进老城区和东部新区、西部新区、滨河新区规划建设,构建“一城三区”城市发展格局。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优化城镇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北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施统筹城乡发展七大工程,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发挥省会辐射带动作用,打造省会城市群经济圈。
二是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纲要(草案)》提出了“54321”的发展思路,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4∶38∶58。把服务业打造成省会首位经济,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工作要求,也是我市转方式调结构必须抓好的关键环节。构建五大区域性服务业中心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战略任务,培育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我们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必须抓住机遇,有所作为。
三是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2010年我市被确定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担负着在全国先行先试的重要任务。《纲要(草案)》对此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部署,主要是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强创新平台、园区建设,启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培育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四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纲要(草案)》根据“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努力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统筹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必须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纲要(草案)》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措施,规划了五个生态功能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十大工程”和济南市水系生态环境区域布局,制定了加强节能降耗、推进资源节约及削减污染物排放等约束性指标,强调要制定实施低碳经济发展规划。我们必须以高度的紧迫感责任感做好这些工作,努力打造水清、天蓝、树绿、气爽的生态文明城市。
六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十二五”时期必须加大力度,在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取得更大进展。《纲要(草案)》提出加快构建民生改善八大体系,推进城乡、区域、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公共安全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经过五年努力,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富裕美好!
三、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也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从宏观经济形势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改革进入攻坚时期,开放面临新的情况,稳增长、调结构、抗通胀、保民生压力很大。对我市来说,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正孕育着新的突破,经济社会已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我们要清醒把握形势,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奋发有为地推进省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按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工作思路,实施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创新驱动、富民惠民四大战略,着力调结构、稳物价、保民生、促改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3. 广安的经济

广安市农业物产丰富,盛产稻谷、玉米、高粱、小麦、柑桔、蚕茧、生猪等农副产品,广安松针茶叶、岳池黄龙贡米、武胜良种生猪、邻水优质脐橙、华蓥绿色山珍声名远播,素有"金广安(玉米),银岳池(大米),红武胜(高粱)"的美誉,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瘦肉型生猪基地和丝绸之乡。广安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资源富饶,适宜农、林、牧、副、渔业综合开发。
2014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265.3亿元,同比增长4.2%。
广安粮食播种面积34万公顷,粮食总产量185.7万吨,比2013年减少0.8万吨,下降0.5%。其中,水稻产量100.4万吨,下降1.7%;玉米产量29.3万吨?,下降0.4%;小麦产量14.4万吨,下降0.8%。油料种植面积6.4万公顷,产量为13.4万吨,增长2.3%。蔬菜(含菜用瓜)种植面积为6.7万公顷,产量241.0万吨,增长2.4%。
2014年,肉类总产量35.8万吨,增长2.1%;禽蛋产量6.8万吨,增长1.3%;牛奶产量2843吨,增长0.7%;蚕茧产量3260吨,增长0.8%。全年生猪出栏425.8万头,增长2.0%;牛出栏4.7万头,增长4.2%;羊出栏35.7万只,增长3.4%;家禽出栏2887.5万只,增长2.0%;兔出栏506.8万只,增长3.3%。
2013年,新建渔业基地10个,新增水产养殖基地面积106公顷。2014年全市水产品产量为6.1万吨。
广安森林总面积为25.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8.9%。2014年共完成营造林面积2.1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0.9万公顷、封山育林0.1万公顷、森林抚育0.5万公顷、低产低效林改造0.7万公顷。
2014年,广安市新增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户,农民合作组织162个,申报认证绿色农产品14个,有机农产品6个。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达到11.7万公顷,其中优质粮油基地3.3万公顷,优质柑桔基地3.7万公顷,优质蔬菜基地3.8万公顷。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8080口,推广沼液综合利用2.7万公顷。全市病小型险水库除险加固116座,启动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10个,渠系配套防渗150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667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186万千瓦,增长10.7%。 工业
广安有工业集中区6个,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区市县工业集中区,其中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于1995年7月,1996年1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6年1月经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和建设部审核保留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现规划面积103平方公里,下辖新桥工业园区、奎阁工业园区和临港工业园区。
2014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375.4亿元,增长9.4%,对经济贡献率为49.7%,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为517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330.4亿元,增长16.2%,其中,轻工业551.5亿元,增长10.0%,重工业778.9亿元,增长21.0%;煤炭、电力、建材、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完成总产值851.9亿元,增长16.1%。
2014年全市食用植物油15.2万吨,增长2.7%;矿山专用设备14.1万台,增长5.2%;大米39.5万吨,增长10.6%;蚕丝5286.4吨,增长27.6%;小麦粉28.5万吨,增长6.3%;精练铜20359吨,增长140.2%;瓷质砖5268.4万平方米,增长47.8%;鲜、冷藏肉10.3万吨,增长3.0%;发电量108.0亿千瓦时,增长2.0%;家用洗衣机61.5万台,下降14.3%;饮料酒12.1万千升,下降7.6%;水泥1175.9万吨,下降0.2%;液化天然气15.0万吨。
2013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64.1亿元,增长11.3%。实现利润65.4亿元,下降10.9%;利税总额为94.7亿元,下降1.6%。产销率为98.5%。
2014年全市产业园区新拓展面积56.6平方公里,累计拓展面积171.7平方公里,新入驻企业58户,其中投资亿元以上企业42户,累计入驻企业达705户。完成基础设施投入85.9亿元,增长31.9%,新建标准厂房199万平方米,新建道路93公里,铺设管网205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2座,新建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2座,建成供水厂2座、供气站1座。邻水经开区、武胜经开区创建为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功能示范区,四川得丰电气成功创建为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功能企业。
建筑业
2014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为107.4亿元,增长16.5%,对经济的贡献率为18.6%,拉动GDP增长1.9个百分点。四级以上资质等级建筑企业纳入统计共105户(不包括劳务分包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31.6亿元,增长23.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40.9万平方米,增长19.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848.6万平方米,增长15.1%。 国内贸易
广安市区核心商圈有广宁路商圈、会展中心商圈、广安国际商业中心商圈、恒大中天国际广场商圈、龙马广场商圈和北街商圈。
2014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30.4亿元,增长13.1%,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零售额分别为47.1亿元、233.3亿元、5.0亿元和45.0亿元,增速分别为12.0%、13.3%、15.0%和13.1%。其中,城镇、乡村零售额分别为253.4亿元、77.0亿元,分别增长13.0%、13.4%。限上商贸单位实现零售额178.9亿元,增长15.0%。
旅游业
2014年成功举办“5.19”中国旅游日主会场系列活动,编制完成华蓥山旅游产业园区总规,游客中心、红色文化影视城等项目建成营运,协兴历史文化街区、翰林旅游小镇等项目加快建设,武胜白坪-飞龙、华蓥高兴-阳和等6条乡村旅游带成功打造,宝箴塞、华蓥山天意谷、神龙山巴人石头城等4个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华蓥市成功创建四川旅游强县,武胜县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年实现旅游收入194.6亿元,增长43.8%,接待旅游人数2768.2万人次,增长38.6%。
邮电业
2014年邮电业务总量为16.8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6亿元;电信业务总量14.2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1.4万户,下降4.7%;移动电话用户233.4万户,增长11.5%;宽带用户29.6万户,增长30.8%。
金融业
201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65.2亿元,比年初增加151.2亿元,增长13.6%;住户存款902.5亿元,比年初增加106.3亿元,增长13.4%。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15.0亿元,比年初净增90.3亿元,增长21.3%。
2014年全市现有驻市保险机构21家,其中,财险公司10家,寿险公司11家。全年共收保费32.5亿元。其中,财险收入保费7.5亿元,寿险收入保费25.0亿元,全年各项赔款给付11.7亿元。
对外经济
2014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家、增资扩能项目1个,实际利用外资4194万美元,增长2.2%;外贸进出口总额11.1亿美元,增长12.0%,其中出口10.8亿美元,增长9.6%;岳池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外派劳务公共服务平台,新获省厅批准境外投资企业1家,四川省华蓥市南方送变电有限公司获批对外劳务经营资格,实现广安市对外劳务经营资格“零”的突破。全年引进项目950个、到位资金815.6亿元。

4. 呼和浩特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09年工作回顾

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形成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通过努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主要指标明显好于上年,好于年初预期。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20亿元,同比增长15%。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201亿元,增长26.9%。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600元和7900元,均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年初承诺的8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落实。
一年来,在应对危机的重大考验中,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关注民生、依法治市、优化环境、诚实守信、服务全区的工作理念,做了以下主要工作:(一)全力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针对年初经济下行压力日趋增大的严峻形势,我们迅速行动,主动出击,全面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一揽子”计划,切实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实施了一大批投资项目,发挥投资拉动作用,使国民经济较快企稳回升,逐月向好发展。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8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三次产业分别完成投资47.7亿元、249.2亿元和503.9亿元,增长93.6%、34.4%和17.1%。
把保工业作为保增长的重中之重,及时出台《呼和浩特市关于扶持困难工业企业的意见》等文件,从贷款贴息、减免税费、缓缴减缴社保费、落实电力多边交易政策等方面对企业予以大力扶持,使停产半停产企业较快恢复生产。以科技引领企业发展,较大幅度地增加了重大科技专项资金,支持重大科技专项57项,争取上级科技扶持项目77项,有力推动了各行业的技术进步。狠抓工业园区建设,明显提高了园区承载能力,为未来工业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狠抓工业项目建设,完成工业投资236亿元,同比增长达30%,是历史上工业投资力度最大的一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5亿元,增长16%。
充分发挥首府优势,全力推动服务业发展,使服务业成为保增长的重要力量。一批具有首府特点的商业集聚区加快形成。拥有20多家大型商场、260多家知名品牌专卖店的中山西路,商业集聚效应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区“商业第一街”。建成京源港国际汽配城、金海五金机电城、保全庄蔬菜批发市场等7个规模较大的专业市场。新建和改造农家店120家、农村商品配送中心3家。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1亿元,比上年增长19%。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125.7亿元和1970.5亿元,同比增长30%和36%。实现旅游收入141.6亿元,增长31%。预计全市服务业增加值854亿元,增长15.5%。服务业在我市的第一大产业地位、我市服务业在全区服务业中的首要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毫不松懈地加强“三农”工作,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使农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达到125.2万吨。奶牛养殖业全面恢复,规模化、现代化养殖步伐明显加快,新建成标准化养殖场45个,全市奶牛存栏95万头,鲜奶产量423万吨。新发展百只以上养羊专业户1108户,全年肉羊饲养量358万只。近几年建成的1.67万亩蔬菜保护地,90%已经投产。马铃薯中棚种植技术加快推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土地流转试点积极推进,农牧业机械化、科技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加大,又有3.2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二)着力提升城乡建设与管理水平。经过几年努力,《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2020)》的修编任务基本完成,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呼和浩特市“一核双圈”总体规划纲要》,编制完成了《呼和浩特市“一核双圈”组团发展区规划》,绘就了城乡建设蓝图。
城乡一体化道路交通建设加快推进。绕城高速公路及国道109线清水河至大饭铺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呼市至武川省道104复线、金桥开发区至和林盛乐园区道路以及呼市至土左旗土默川路等连接城乡的骨干公路建设项目快速推进,城区与五旗县之间的半小时交通网正在加快形成。乡村公路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建改建通乡公路7条、通村公路34条。大包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完工,集包铁路三四线呼市段工程顺利推进。主城区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全市最大的综合商业项目海亮广场一期工程建成开业,二期工程启动。对中山西路商业街实施街景整治,进一步提升了中心商业街的形象与品位。铁路东客站主体工程完工,呼和浩特乒乓球训练中心建成,传媒大厦、群众艺术馆、青少年文化宫、城市规划展览馆、大盛魁文化产业创意园等各项公共工程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长66.4公里的环城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全线启动。着力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新建续建道路20条、桥梁和地下人行通道4座,改造小街巷29条,对21个交通“瓶颈”路口实施展宽改造和交通渠划改造。新购公交车100台,新增出租车901台。城市给排水管网及供气、供热管网的改造力度加大。
“三城同创”取得实质性进展。创建活动更加深入人心,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主要定性定量指标已经达标。“创模”方面,公主府、章盖营、辛辛板三个污水处理新建扩建项目建成运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达到26.4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6%以上;各旗县和重点工业园区都新建和续建了污水处理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6%,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计划范围内。城区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又比上年增加5天,达到346天。水、土地、矿产等各类资源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创模”已通过国家环保部技术评估验收。创森”方面,“三北”四期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北部风蚀沙化治理、乌素图生态区、高速公路绿化隔离带、标准农田防护林等各项生态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完成林业生态建设总面积109万亩,是近年来完成任务量最大的一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9.8%。实施了成吉思汗公园、扎达盖公园、南湖湿地公园等一批城市园林绿地项目,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16平方米。“创森”已进入迎接国家正式考察验收阶段。“创卫”方面,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对城区604个无物业老旧小区实施了综合整治,将29个城中村纳入城乡一体化环卫管理,全市新建改建水冲式公厕20座、压缩式垃圾转运站20座,二环路等重点路段实现机械化清扫。建成西郊无害化垃圾处理厂一期工程,新增日处理垃圾能力550吨,并启动了生活垃圾生化处理厂搬迁项目。“创卫”的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去年我们成功举办全市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暨土左旗、托县现场会,有力推动了各旗县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多数旗县的面貌发生明显变化,“一核双圈”城镇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三)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商品林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企业间并购重组积极推进。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特别是进一步加大了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取得突破,原市商业银行重组为内蒙古银行,原城郊信用社改组为呼和浩特金谷农村合作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共有56家获得批准,其中37家正式营业。文化体制改革开始启动。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市场监管,加快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成功承办和举办中国第三届民族商品交易会、中日经济合作会、呼和浩特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一系列大型经贸和招商活动,积极开展区域交流与合作,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预计全年引进国内资金430.75亿元,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7.8亿美元,增长9.7%。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完成进出口贸易额7.1亿美元,其中出口3.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全年接待了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团组来访,特别是抓住中蒙、中俄建交60周年的机遇,与蒙古国和俄罗斯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
(四)全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2009年新增可用财力的88.4%用于民生工程和直接服务于城乡居民的社会各项事业,其中用于低保、廉租房、社保、农林水事务、教育、卫生方面的财政支出同比分别增加0.95亿元、1.1亿元、4.4亿元、5亿元、4亿元和2.8亿元。认真落实就业促进政策,切实加大发展中小企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小额担保贷款等工作力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584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473人,帮助391户“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普惠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实施,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为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每月增加130元养老金。为环卫一线清洁工人每月增加200元绩效工资。新建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社会福利院。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管理得到规范。特殊困难群体的专项救助力度加大,城市低保家庭高中生全部纳入全额低保范围。全市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76万平方米,新建廉租房3553套,人均住房面积13平方米以下的城镇低保家庭住房问题基本解决。切实关心劳动模范,劳模待遇得到较好落实。
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在基本解决包括外来人口子女在内的“上学难”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实施国家“校安工程”及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着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农村撤点并校任务基本完成,集约化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制定并实施了新一轮17个项目的学校建设计划,其中10个开工,7个投入使用,新增239个教学班。高考整体水平在全区继续保持领先。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加强,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招生比例达到6∶4。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新校区如期建成招生,扩招学生2000名,在校生规模达1.4万人。民办教育稳步发展。民族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公开招考了418名中小学教师和99名特岗计划教师。
卫生事业发展稳步推进。市第一医院新大楼建成使用,口腔医院完成搬迁。启动了4所旗县医院的扩建项目,84个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完成,为643个村卫生室装备了医疗设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9%,住院报销比例平均达到40%,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住院报销比例分别上调5%和20%。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得到加强,有效开展了甲型
H1N1流感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与改善民生政策有效衔接,县乡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
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是全区唯一获此荣誉的城市。成功举办昭君文化节、第三届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等大型文化活动。2007年以来中央下达我市的40个乡镇文化站建设任务,22个已经完工。文化惠民工程受到群众普遍欢迎。7件文艺作品荣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和入选作品奖。文献历史纪录片《大盛魁》被评为“2009年全国十大纪录片”,同名电视剧《大盛魁》开机拍摄。实景舞蹈诗《昭君情缘》多次赴国内外演出。公主府博物馆建成开馆,一批博物馆和纪念馆免费开放。农村新一轮“无线覆盖”工程扎实推进。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全民健身运动得到群众广泛参与,成功举办了全市第二届运动会,举办和承办各类体育赛事81项。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我市运动员夺得5枚奖牌,在全区中学生运动会上取得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管理和维护稳定各项措施,有效开展一系列“风暴”行动,圆满完成国庆60周年维稳任务,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安全生产态势总体保持平稳。开展“积案化解年”活动,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工作,一批信访突出问题得到解决。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各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扎实推进。重视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支持残疾人、妇女儿童和老龄事业发展。外事、侨务、人防、地震、防汛、消防、气象、档案、慈善、红十字会、老区建设促进会、关心下一代等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
(五)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我们高度重视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市政务服务中心成功实施集中审批服务,使行政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同时,大力推动各旗县区政务服务中心和市民服务中心建设,三个市民服务中心、两个旗县政务服务中心已投入运行。加快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站,市四区193个社区中有151个建成一站式服务大厅,2个城区、1个街道、4个社区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称号,初步形成大市民服务格局。我市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高度重视民主法制建设。市人民政府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审议意见,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意见。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交付政府组织实施的3件议案基本落实,代表建议以及市政协委员提案均予以认真办理和答复。加大行政监察力度,确保了中央和自治区扩内需保增长一系列重大决策的落实。加强固定资产投资、专项资金审计,资金运行进一步规范。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深入推进了政务公开。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顺利完成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加强了立法工作,市人民政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4件,制定政府规章8件。“五五”普法工作积极推进。基层司法所建设明显加强。注重倾听基层和群众的呼声,始终重视市长热线、城建服务热线等群众诉求的受理工作,切实把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许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高度重视公务员队伍建设,在全市各级行政机关党员干部中认真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解决干部队伍中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切实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与管理,取得明显成效,为完成全年工作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极其不易。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结果。这里,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经受复杂形势考验、在我市建设与发展中付出辛勤劳动与汗水的全市各级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呼和浩特市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定,发展的动力还不够强劲,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还比较困难。二是产业发展层次还不够高。农业基础仍较薄弱;工业中高端大项目不够多,产业集群化程度较低;服务业发展还不够充分,特别是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不够发达。三是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城市长效化管理机制不完善,交通拥堵等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四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就业、物价、住房、社保、教育、卫生、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五是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一些部门还程度不同地存在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态度不好、工作作风不实、工作落实力度不够、执法行为不规范甚至以权谋私、消极腐败等现象。这些问题,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5. 咸阳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作回顾

一是坚持工业主导,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工业经济持续增长。针对工业经济增速一度下滑的严峻局面,及时成立协调指挥中心,出台了保工业增长的九条意见和扶持大企业发展的八条措施,制定了《咸阳市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意见》,加快发展产业集群。争取中、省各项工业扶持资金4700万元,落实各类贴息和技改扶持资金4800多万元。完成了华星电子、陕西玻璃厂等16户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任务。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02户,总数达到543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976.2亿元,增长20.4%;增加值完成332.7亿元,增长16.3%。
二是坚持项目支撑,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投资增长势头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1.5亿元,增长40.7%。103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67.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38.9%。争取国家和省上扩内需保增长项目投资20.6亿元,全年新增贷款 102.5亿元,首次成功发行企业债券17.5亿元。大唐彬长电厂、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专用高速公路、天宏多晶硅等35个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风电设备、青岗坪煤矿、咸旬高速等68个项目进展顺利。全市引进招商合同项目247个,合同引资67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03.8亿元,增长62%;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3个。投资35亿元的文家坡煤矿、40亿元的孟村煤矿、43亿元的海螺水泥等一批大项目顺利开工。我市荣获2009年度全省招商引资工作一等奖,秦都、兴平荣获全省招商引资先进县市区奖。
三是坚持产业富民,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群众收入显著提高。粮食总产208.1万吨,实现六年连续丰收。水果总产458.2万吨,其中苹果378万吨,产量居全省第一;新增设施蔬菜2.2万亩,蔬菜、肉、奶、禽蛋总产分别达到315.5万吨、16.6万吨、62.6万吨和8.6万吨。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3万人,常年在外务工95万人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6元,增长19.8%。在彬县全县及其它县市区的12个乡镇启动了新农保试点工作,这标志着全市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将逐步实现“养老不发愁”!
四是坚持内需拉动,多措促进三产发展,城乡消费日趋旺盛。积极开展节庆促销,发放各类消费券2178万元,拉动消费4562万元。认真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向农民兑付补贴5690万元。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和“信福”工程,建设改造“农家店”750个。成功举办了首届“花馍艺术节”、“中华养生节”。接待国内外游客125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0.6亿元,增长19.6%。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原市商业银行顺利并入长安银行。
五是坚持统筹发展,推动县区争先进位,县域经济实力增强。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6家、“一村一品”示范村66个,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59家。县域工业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1.6亿元,实现产值600亿元,增长17%。省政府确定的11个重点镇已开工项目34个,完成投资1.6亿元;21个建制镇被列入“关中百镇”项目。深入开展县域经济争先进位竞赛活动,全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达到50.2亿元,8个县市区的地方财政收入超过亿元。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营业收入990亿元,增长15.3%;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48.1%。
六是坚持城镇带动,加快建设咸阳大城市,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制定了贯彻《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的《实施意见》,泾渭新区、沣渭新区已提升到省级层面快速推进。城建“十大工程”进展顺利,上林大桥提前建成,兰池大道路基工程完工,咸兴大道顺利开工。“植万棵树、造千亩林”工程共栽植树木2.8万棵,成活率达到97%,城市造林1000亩,建成渭河近堤绿化带82.3公里。旧城改造工作完成了16个城中村和52万平方米棚户区拆迁任务。集中供热西郊热源项目提前完工,城区新增供热面积64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达到43%。西咸公交顺利对接,全市乘坐公交出行突破1亿人次。“气化咸阳”工作有序推进,市区气化率达到96%,实现了县县通气目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省级考核鉴定,武功县通过省级卫生县城验收。
七是坚持永续发展,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8%,COD削减1.8万吨,SO2削减1.85万吨,超额完成省上考核目标。持续推进造林绿化,完成造林面积56.2万亩。各县市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运,在全省居于领先地位;彬县、淳化、泾阳等县垃圾填埋场建成运行。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成效明显。“七河一渠”水环境持续好转,渭河咸阳段提前3年完成了渭河五年治理规划,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15天。
八是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城乡群众得到更多福祉。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就业的十条意见》,新增城镇就业人口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404元,增长24.2%。全年安排民生八大工程项目3003个,建成1700个,完成总投资31.5亿元。引石过渭工程建成通水,建成农村人饮工程410处,解决了40.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1594.3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油路(水泥路)目标。廉租房施工面积23.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完成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基本实现。150个乡镇机关卫生厕所建设和干部洗澡问题得到解决。建成扶贫开发重点村182个,16万群众实现脱贫,“三告别”工程顺利实施。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争取中省教育基础设施投资16.1亿元,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成110.6万平方米,“蛋奶工程”覆盖面达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56.7%,位居全省第一;全市高考一、二本上线人数12491人,较上年增加422人,增幅居关中四市之首。1332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完成。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成开通,咸阳门户网站名列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政府网站第33名。甲型H1N1流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建成规范化农村卫生室2135个,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3.5%,为112.3万农民报销医药费3.1亿元。农村育龄妇女健康检查率达到94.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我市被国家人口计生委评为全国首批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永寿县被命名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
九是坚持和谐发展,强化社会管理职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制定出台了《市级领导干部接访工作意见》,实行市长信访问题季度协调制度,开展县市区和市级部门主要领导大接访活动。全市进京非正常访下降8.4%,赴省集体访批数和人数分别下降27%和61%。开展了打黑除恶专项行动,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91.5%。应急管理工作居于全省前列。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安全事故起数下降11.1%。我市被评为全国军转安置工作先进集体,市政府被评为全省第六届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旬邑县政府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十是坚持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干部作风明显好转。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共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870件,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8.2%。市级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到位,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启动。修订了市政府常务会议事规则等制度,制定了精文减会有关规定,实行了两次“无会月”制度。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行政工作“三促进”和“千名年轻干部进企业”等活动,扎实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行政效能明显提高。
同时,司法、国土、体育、统计、民族宗教、人防、地震、盐务、地方志、外事与接待、物价、工商、质监、电力、气象、烟草、邮政、通讯、侨务和对台事务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一年的实践启示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必须科学研判,积极应对,果断决策,找准宏观政策与全市发展的对接点,提高决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坚定信心,突出重点,迎难而上,按照“一主导三带动六突破”的总体思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步伐;必须贴近民心,保障民生,凝聚民力,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求真务实,提高效能,狠抓落实,以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作风和科学规范、高效严明的管理,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支持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全市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驻咸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与此同时,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人均量更小;二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二、三产不强,在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咸阳三次产业比例为18:51.6:30.4);三是招商项目和重大项目储备不足,尤其是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偏少;四是城乡群众增收难度大、就业困难多、住房压力大等问题比较明显;五是社会稳定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方面还存在不确定因素;六是在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效能提高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6. 瑞昌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取得较快、健康发展的一年;是大力实施“强工兴城”战略,启动项目最多、财政投入最大的一年;是不断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全面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年;是全市上下喜迎撤县设市二十周年,向心力、凝聚力和干事创业热情空前高涨的一年。一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市政府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三保一弘扬”指示精神,一心一意谋发展,创新克难求突破,齐心协力抓落实,圆满完成了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突出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亿元,达到52亿元,同比增长15%;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达到105亿元,增长2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5%,总量达到63.8亿元;财政收入“跨五过六”,完成6.35亿元,增长31.6%,总量排名九江第一;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71亿元,税收收入完成5.78亿元,乡镇财政收入突破1.7亿元,三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国税完成2.81亿元,地税完成2.46亿元,分别净增5541万元和6247万元,增长27.7%和36.1%;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91%,财政收入占GDP比重1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00元;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2%,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9%和6%。
——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积极帮扶企业发展,全力以赴主攻项目,狠抓园区平台建设,全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总数达到96家,位居九江市第一,工业经济占GDP比重继续保持60%以上。招商引资实现突破。推行市本级带头招商,部门单位跟进招商,乡镇及条管单位自主招商工作机制,规范优惠政策,多次召开项目建设现场会,定期召开项目推进调度会,全市上下招商氛围浓厚,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5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个,5—10亿元项目3个,投资28亿元的亚泥五六期、投资20亿元的诚坤造纸、投资6亿元的凌珂针织、投资5亿元的蔡氏造纸设备制造、投资3.37亿元的武山铜矿尾砂库等重大项目纷纷落户。全年引进外资3413万美元,其中外汇3133万美元,居九江市第三位;外贸出口完成2089万美元,同比增长14%。工业企业运行稳健。研究16条具体措施,帮扶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市财政安排工业发展基金1000万元,支持企业发展壮大,每月召开一次现场调度会,研究解决工业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规模以上企业平稳健康发展,骨干企业扩张势头强劲,投资9亿元的亚泥四期生产线进展顺利,投资1.45亿元的江联沿江舾装码头建成并投入使用,投资2.6亿元的武山铜矿二期技改项目全面竣工;财政注入资金1500万元,成立两家贷款担保公司,帮扶企业融资6.3亿元;兑现园区企业奖励、优惠资金1161万元,开展帮办房产证、帮招工活动,一周之内办好33家企业22万平方米厂房产权登记证,增强了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召开乡镇专场招聘会,组织小分队赴湖北、河南、贵州招工,为34家企业招工3692人,企业用工难题较好解决。全年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86.4亿元,同比增长2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3%。平台建设有效推进。完成园区赤乌东路、杨林湖大街及460亩工业用地征地工作,开展园区“闲置土地、闲置厂房”专项清理,收回6家企业闲置厂房,占地350亩,收回闲置土地827.9亩;全年新增厂房4万平方米,入园企业累计140家,投产企业115家,经济总量继续位居九江市县级园区前列。码头工业城“三路一渠”工程全面竣工并通过审计验收,公用港口规划基本完成。
——城市建设管理亮点纷呈。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城市管理,城市对外形象大步跃升。城市规划不断完善。投资290万元,全面完成新一轮《瑞昌市城市总体规划》、《秦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人防建设专项规划》、《消防专项规划》、《安定湖新区详细规划》和火车站广场改造、人民公园改造等15项详细规划设计;投资100万元的规划展示馆投入使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和码头镇、白杨镇等六个重点乡镇规划通过专家组评审并批复。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全面推进有史以来项目开工最多、投入最大的城市建设“2357”工程,总投资12亿元。投资2亿元,全省县级一流的行政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人民公园改造三大标志性工程全面竣工,集中展现了瑞昌城市建设的大气和品位;投资1000多万元的火车站广场改造、市民广场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投资4.5亿元的杭瑞高速公路连接线和瑞码大道工程进展顺利,路基工程基本完成;投资5000万元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全面竣工,成为全省第二批最早投入运营的县级污水处理项目;投资近4000万元的中医院搬迁主体工程竣工;投资近1600万元的创业孵化中心主体工程封顶,体育中心、星级宾馆、长江地表水厂等项目推进顺利。投资3300万元,完成城市道路硬化3.5万平方米,铺设人行道板2.7万平方米,铺设排水管道7649米,市民高度关注的建设东路东段、洋鸡山路建设进展顺利。市容管理效果明显。全力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实行“三级十包”,实施部门联动,实现全民参与,车辆乱停乱放、行人不走斑马线行为基本规范;城市净化、绿化、亮化水平不断提高,投资106万元,升级改造城区垃圾中转站、公厕、环卫设施,扩大市容环卫保洁和城市管理范围,城市卫生状况明显改善;投资80万元,城区新增树木5.2万株、新增绿地2万平方米,城区绿化率40.2%;投资98万元,新增路灯591盏、更换新型节能灯及景观灯1130盏。城市经营业绩突出。有效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精心策划,实现土地经营效益最大化,全年筹措资金4081万元,收购土地18宗,面积2326.3亩。出让土地10宗,386亩,全部依法招拍挂,原仙池乐园97.93亩地块,从1.7亿元起价拍卖到2.3亿元,净增6000万元,促成了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商业面积9万平方米的瑞昌联盛国际商贸中心项目;全年土地出让收益4.5亿元,是前三年的两倍,再创历史新高。全力保障发展用地,上报用地14批次18宗,面积5052亩,已获批复用地11批次15宗,面积3016.9亩。
——三农工作发展步伐加快。全面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注重农村面貌改善,加大农业投入,增加农民收入,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安排专项资金410万元,加大农业产业扶持力度,粮食面积22万亩,总产量1.6亿斤,实现了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油菜种植面积16万亩,被农业部列为万亩油菜示范县,获江西省油料生产先进县称号;生猪出栏32万头,南义、横港、范镇、桂林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建设进程加快;小龙虾养殖面积3.8万亩,产业发展经验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水梨种植面积3.5万亩,增长21.9%。落实农机购置补贴211万元,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全市农机功率净增5.14万千瓦,机耕、机收水平分别达到62%和53%。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综合得好、服务得好、探索得好,接受九江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题调研,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改革项目试点,并代表我省赴农业部作经验介绍。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按照“发展为先、富民为本、文明同步、整体和谐”思路,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攻坚月”活动,整合资金4460万元,115个新农村建设点改水、改厕、改房、改路全面完成,整村推进、新能源利用成为最大亮点,综合成绩继续位居九江市前列。完成农村水泥路面硬化改造270.3公里,成为全省率先实现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的县(市),江家岭等4个渡改桥项目、范镇大桥等2个危桥改造项目全面启动;投资500万元的红旗、龙源、大壤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成,投资2000万元的高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体基本完成,投资3000万元的横港、石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经启动。争取国家投资2026万元,完成范镇桂林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596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市财政投入45万元,支持三个乡镇新建办公楼;整合各类资金7200万元,大力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完成造林面积6.65万亩;万亩生物防火隔离带发挥重要作用,森林防火十年来首次获得上级表彰;投资100万元,扎实推进城乡结合部、乡镇集镇、378个新农村建设点和交通要道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卫生状况明显改善,被评为全省农村生态建设先进县(市)。
——各项改革创新迎难而进。继续深化改革攻坚,破解发展难题,创新体制机制,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国企改革稳步实施。按照“统一安排、统一政策,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口打包、分块打包”原则,全面启动49户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并完成改制成本核算,克服企业债务重,财政压力紧的双重压力,安排资金1000万元,化解银行债务1.16亿元;安排资金1.6亿元,其中财政筹资7000万元,列入省考核任务的15户国有工业企业2883名职工安置费全部发放到位,职工劳动关系依法协解,养老保险证和医疗保险证做到统一办理和统一发放,后顾之忧妥善解决。机制创新成效明显。针对基本建设项目多、投入大的实际情况,从严执行工程招投标制度和《瑞昌市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工程预算、设计、招投标等环节管理,审查审核项目资金3.14亿元,审定金额3.02亿元,依法公开招标35项,总招标价4.7亿元,中标价4.01亿元,分别节约投资成本1138万元和6900万元。整合经营性国有资产,投资公司权益资本金由4000万元扩大到8200万元,资产总量1.93亿元,全年累计融资1.01亿元。坚持政府主导,促进银企对接互动,成立九江市第一家县级金融办公室,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3.6亿元,增长34%,比年初净增8.1亿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得到创造性落实和运用,全年争取中央资金1.02亿元。为民服务水平提升。积极构建立体式便民服务网络,按照“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收费、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模式,组建了行政服务中心,进驻中心窗口单位24家,代理窗口单位7家,全年审批项目1.3万件;21个乡镇全部建立便民服务中心,157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便民服务室,416个村落社区基本建立便民服务点,全年代理各类服务事项3.2万件;组建集工程交易、土地交易、产权交易、政府采购于一体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全年受理交易88件,交易额9121.5万元,节约和增值资金800万元。
——民生保障措施更加有力。整合筹措各类资金2.7亿元,市本级配套7099万元,不折不扣落实民生工程,全力保障民生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就业形势继续好转。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新增城镇就业837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423人,城镇就业率99.6%,零就业家庭安置率100%;完成城镇职业培训715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57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82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246万元,就业困难群体“托底”安置450人。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总额1.02亿元,村(居)“两委”258名正职干部全部参保,全市新增参保人数1.2万人,总数6.1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征缴5974万元,参保人数8.3万人,覆盖率100%;工伤保险人数7.7万人,其中,农民工工伤保险2.1万人;劳动者合法权益到得维护,开展劳动监察1096次,追讨农民工工资155.7万元;新农合参合农民29.72万人,统筹资金使用率96%,参合农民一次性报帐率近100%。救助范围不断扩大。全市4609户9046名城市居民和6213户1.5万农村居民享受低保补助,城乡低保对象人均月补助分别达到168.5元和70.5元;城乡医疗救助3万人次,救助金额806.5万元,医疗救助金使用率98%以上;安排资金16万元,落实450名9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安排资金1300万元,为教师发放津贴;开展农村敬老院星级创建活动,全市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87.5%,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完成法律援助221件,占目标任务的138%;积极解决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投资1471万元,完成6栋1.02万平方米廉租房建设,通过公开摇号,204户困难家庭春节前可入住新居。社会秩序更加和谐。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刑事犯罪,连续三年刑事破案突破千起,连续四年没有发生命案,绑架等四类恶性案件为零,社会治安形势持续稳定;成功举办九江市解决信访维稳突出问题现场推进会,建立健全领导开门接访、包案调处、集中下访等长效机制,赛湖农场“两田制”,江联造船厂区封闭搬迁户安置,亚泥三、四期拆迁户安置等热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宣教、执法行动,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形势良好。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立足构建人民满意的和谐瑞昌,加大公共服务力度,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市庆活动圆满成功。本着“节俭、安全、实在”的原则,举行庆祝大会,各界人士座谈会,三大项目竣工、八大项目开工仪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和体育活动,充分展现了20年来我市改革发展的新成就、新面貌、新风采,营造了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良好氛围,凝聚了瑞昌人民铭记党恩、热爱家乡的向心力,达到了“展成就,振精神,促发展”效果,展示了瑞昌人民“开明开放,求实求新”的良好形象,为推动瑞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源泉。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基本完成了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财政安排资金8000万元,成功完成瑞昌一中收回管理移接交工作;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全市中考700分以上人数27人,占九江市人数的27.8%,高考二本上线率28.3%,同比增长 5个百分点,中考、高考综合成绩稳居九江市第一;现代职业中专跻身国家重点,幼儿教育进入九江先进行列;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完成原九江学院瑞昌附中103名教师转编,全年选聘新教师58名,选派支教教师10名;教育普惠政策全面落实,为义务教育阶段4.3万名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发放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281.86万元,职中贫困生助学金和普高助学金364万元,高考入学贫困生政府资助金119.5万元。文广事业全面发展。投资近亿元、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的文化艺术中心,集大剧院、电影院、电视演播厅、广电网络传输中心、城市规划馆、展览馆、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为一体,功能齐全,设施全省一流,揭开了瑞昌文化事业发展的新篇章;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竣工,37个农家书屋全面建成;广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三下乡”活动农村文艺演出206场,电影放映2404场;大力推进文艺精品工程,瑞昌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大,铜岭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编修进展顺利;基本实现有线广播电视市乡村三级联网。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实行药品统一配送制度,医疗单位药价平均下调8%;人民医院、中医院“二甲”复审和妇幼保健院“二甲”评审工作全面完成;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置和重大疾病控制工作成绩突出,全市未发生一例甲型H1N1流感及手口足病确诊患者;积极推进“光明·微笑”工程,完成白内障手术1083例,唇腭裂手术63例;接收14名“三支一扶”毕业生,向社会公开选聘32名医学院校大中专毕业生,有效充实了基层卫生队伍,荣获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称号。其他各项事业均衡发展。完成计划生育四项手术1982例,社会抚养费890万元,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项整治扎实开展,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全面落实,出生人口性别比同比下降4.27,计划生育率提高6.8个百分点;启动《瑞昌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新增“万村千乡”农家店73家,发放家电下乡补贴322.6万元;《瑞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投资900万元,落实粮食仓储设施“退城进郊”政策,新扩建万吨储备粮库;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群众性体育水平;积极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瑞昌市志》完成首轮编纂并成功首发;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权益得到保护;公民道德建设得到加强,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周俊军,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肖敦木,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黄河,江苏省启东市“首届道德模范”张绪柱等先进典型;国防动员和人民武装工作进一步加强,超额完成全年征兵任务,军事训练工作获全省先进;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统计、审计、物价、地震、信息化等工作得到较大发展,供电、烟草、工商、税务、质监、药监、邮政、通讯、气象等部门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机关工作效能不断优化。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集体领导、会议决策”,全年召开常务会12次,研究议题153个,召开市长办公会66次,既有效推进了工作,又坚持了集体领导。出台《瑞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依法行政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瑞昌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规范执法单位行政执法权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出台《瑞昌市重大投资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施暂行办法》,建立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绿色通道,确保重大项目审批运行快捷。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9件,政协委员提案98件,办结率、满意率均为100%。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集中开展行政审批事项,不合理收费项目,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和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服务收费“四项清理”,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政府基金318项,取消收费项目43项,实现了“三个缩减30%”目标;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开展民主评价科(股)长活动;集中整治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经济领域欺行霸市、制假售假、传销诈骗等七个方面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被评为九江市效能建设先进单位。扎实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有序推进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全面推行市直单位“一把手”不直接分管人事、财务、工程招投标和物资采购制度,积极清理超标超编公务用车,严格规范公务接待、公务消费、公务用车和公款出国(境)四项经费,实现了四项支出同比负增长。全市产权交易、政府采购、事业单位人员选聘和退伍军人安置均做到“阳光操作”。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全市上下承受了许多压力考验,战胜了许多艰难困苦,破解了许多发展难题,广大干部群众用勤劳、智慧和汗水,在瑞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留下坚实的足迹,谱写了新的华章。一年的辛劳与收获,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份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积极参与、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瑞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土地和资金瓶颈仍然存在;支撑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深化改革的任务还十分紧迫;改善民生的措施需要进一步强化,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更好解决;政府自身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引起高度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7. 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毛利率是多少

一般情况下,水处理行业正常的利润率应该在30%左右,但是由于国内种种因素牵制,多数企业却是另一番景象。锦工风机已为世界各地几千家污水处理厂提供了近5万台罗茨风机、回转式鼓风机、离心风机等曝气设备,可以说业内“砖”家了,那么今天锦工就以大家能看得懂的大白话给大家拆解一下污水处理行业利润真实状况。

污水处理项目的运营模式

生活污水处理厂隐含公用事业的属性,理论上应由政府出钱建设、运营及维护。但实际上不论是因为财政拮据,还是由于运营经验欠缺,我们看到早期政府总是吝啬于投资建设新厂或者已投运的处理厂运营效率极其低下。这种情况下,一大批民营企业开始进入,从政府手里获得特许经营权(一般经营期25-30年),替政府出了第一笔建厂的钱,并且在处理厂建成投运之后负责运营维护,而这一切投资和收入都通过定期向政府收取处理费的方式在经营期内收回,这就是目前污水处理厂的盈利模式。

总结一下哈,国内污水处理项目基本分为三种模式:1、政府自投自建自营,收益为公共事业基金收益;2、特许经营模式,社会资本购买污水处理项目的特许经营权并获得污水处理厂的物权,特许经营期满移交回政府实施机构或政府指定机构;3、PPP模式,其中较为典型的模式是社会资本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并实施运营,期间获得使用者付费,收回建设投资并获取收收益。

污水处理项目的实施流程

从土建到运营基本为:政府进行三通一平,提供工程所必须的水电;具备土地证,工程建设许可等开工必备的手续;人机物料进场,监理签发施工许可,建设开工,实施建设,污水管网一般为政府建设;采购安装污水处理设备,申请政府提供污水,并运转;实施竣工验收;开始运营,收取处理费用。

如果再深入一步,可以看看哪些因素会影响污水厂的盈利能力?

首先是水价。而处理费会因水质成分、排水标准、区域等因素产生较大差异,例如锦工风机客户山东高密一期污水处理厂的水价最早仅0.7元/方,而二期处理厂的水价高达2.17元/方,二者相差3倍多。

其次是财务成本。由于一间处理厂的投资规模较大,公司一般采用30%的自有资金外加70%的贷款来锁定资金来源。例如锦工客户某污水处理厂的例子,企业则需要自己一次性出资2.3亿*30%=6900万,一般小规模的民企无法承受。其次,杠杆的部分也需要成本,银行会根据企业自身规模和效益给出贷款成本,这个直接影响水厂盈利,当然贷款利率越低水厂效益更好,例如一般民企贷款利率为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甚至还要上浮,而像光大、北控这样的国企可借助境外低成本贷款,利率连4%都不到。

总之,污水处理成本主要为能源消耗成本、药剂消耗成本、大修成本、维护成本、污泥处置成本、出水消毒成本、人员成本、管理成本、固定资产折旧、财务融资成本及其它成本。 各地污水处理厂所面临的情况各不相同,需根据企业的处理规模、污水、污泥处理工艺等估算污水处理成本。详见相关阅读:处理一吨污水需要多少钱。

污水处理厂行业利润如何?

国内规模以上的污水处理企业的财务状况普遍不理想,至少没有达到项目可研报告中的预期(即使已经达产)。国内污水处理龙头如碧水源、桑德工程,都是大而不强,而且都沦为了政府“甩包袱”、转嫁财政支出压力的受害者。作为国内污水处理的头部企业,两家企业的发展轨迹具有很高的相似度,两家企业的发展大致都历经“蓬勃发展—行业领先—债务规模过高—资金链枯竭—债务违约–‘国家队’出手–创始人失去企业控制权”的演化过程。

碧水源和桑德工程主要以EPC、PPP模式开展业务。由于两家企业在各地项目公司(SPV)中都以控股股东身份出现,随着承揽项目数量的增加,合并计入两家企业财务报表的债务也随之增加(通常情况下,在SPV公司的融资结构中,PPP项目资本金比例在30%以下,资本金通过政府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出资筹措,政府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出资比例一般为2:8——早些年金融圈流行过“夹层资本”业务,主要是商业银行作为实际出资方,借助信托、券商、私募等通道,通过“明股实债”形式解决资本金不足问题;资本金之外的项目资金则主要通过银行借贷或发行债券来筹集)。众所周知,PPP项目周期长、回报慢、客户强势,企业承揽的项目越多,现金流窟窿越大,入不敷出风险就越高。目前,两家企业都已被国有化。

做污水厂的头部企业利润状况尚且如此,其他小厂就可想而知了,大家自行脑补吧。

污水处理行业除了做大块头的污水厂以外还可以做污水处理工程、污水处理设备、污水处理药剂,污水环保公司等。咱再分别看看这些细分行业的利润如何?

污水处理工程利润很大,但是单子比较难接,好项目需要有很硬的人际关系。现在有关系能拿到项目自己不会做也可以找专业公司转包出去,利润关键还是看业务能力。

在市场前景看好的水处理行业,由于技术门槛较低,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已经卷入价格战的漩涡,利润率水平比前几年明显下降。现在水处理行业是一个市场充分竞争的行业,如果不是一手,一个项目做下来,去掉财务成本,净利润如果能够做到15%已经是相当好了,同样的项目,如果换规模大一点的企业,利润率可能还达不到10%。

土建工程利润现在已经非常透明,特别是外地的土建,往往当地的一些势力掺和,不太好做,最关键是关系,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环保工程利润一般是在采买设备上,通常毛利润在30%-50%,特别是非标设备,利润相当可观,因此在厂家选择上利润差别就大了。生产环保设备的厂家众多,竞争非常充分,价格也比较透明,制造企业一般求销量不图单笔利润,多数机械设备综合毛利10%左右,甚至像我们锦工为了吸引一些优质客户,有时候为有些项目供设备还是保本甚至亏本做的。这对做污水工程的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条件。

污水处理药剂,像聚丙烯酰胺(PAM),聚合氯化铝(PAC),活性炭,需求量都很大。像PAM,PAC的价格每吨都在15000以上,这是非常有市场的,不过竞争对手也很多,特别是聚丙烯酰胺和聚合氯化铝的厂家实在是太多了,但能稳定供应一些污水厂或环保公司利润也是相当可观的。

此外,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污水处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才刚起步。别看不上这些小项目,虽然一个村的标的不大,但这种项目一般都是一个县一个县的搞,每个标的不大,打成一个大包就是肥肉了,非常适合中小企业来做,尤其是山区的项目,都看不上。实际上在山区环境能够承载的范围内是不用考虑污水厂,靠环境的自净作用即可清除污染。国家有这些政策,完善基础设施,下面当然会不遗余力的修建。建好后污水来源少污水处理厂运行困难。其实一系列的事情都是钱。

国家的出发点是很好的,但实际情况不是很美好。环保督察也只是看在没在运行,出水达不达标,整没整改。中间的这些事情他是管不到,也无法管。比如需不需要修建,可不可以修建,修建成什么样,能不能达到效果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会产生各种利益关系,你懂的。

相信各位通过这篇文章,对污水处理行业利润状况的轮廓应该有了大体上的了解。锦工制造风机行业二十余年了,也与环保行业的客户打了10多年的交道了,经常因风机与污水行业内人士进行探讨,所以让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的污水行业经验,但毕竟我们是制造行业,视角不同。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遗漏,欢迎补充。

8. 水处理行业前景怎么样

前景是非常好的,我们是做水处理配套塑料水箱的,水处理行业的需求非常大

阅读全文

与规模以上污水处理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树脂格构梁施工 浏览:748
昆山碧丽净水器哪个品牌好 浏览:314
夏普空气净化器用什么水 浏览:747
污水消毒氯片桶 浏览:636
水蒸气蒸馏要求蒸汽压不少于 浏览:140
诊所医疗废水登记表样本 浏览:597
番茄除垢 浏览:133
聚合硫酸亚铁怎样去氯离子 浏览:277
相片放入树脂 浏览:628
用完的树脂如何处理 浏览:92
砂缸过滤器反冲要多久 浏览:811
小米空气净化器一一天耗多少电 浏览:529
反渗透细软管叫什么名称 浏览:68
壳芯树脂砂缺点 浏览:595
超纯水机质量怎么样 浏览:249
安吉尔滤芯壳怎么拆 浏览:613
反渗透膜的装备 浏览:133
特种聚乙烯醇树脂 浏览:61
干燥过滤器是节流阀吗 浏览:55
隔多少米布置一条污水管 浏览: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