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废水知识 > 污水处理站水解酸化池设计计算

污水处理站水解酸化池设计计算

发布时间:2025-02-04 11:11:22

Ⅰ 水解酸化池的上升流速是什么意思

水解酸化池的上升流速是设计水解酸化池的主要参数。水解酸化池上升流速关系到池内污泥层的高度和污泥浓度,污水处理厂早晚水量变化较大,应选取最大流量、最小流量和平均流量下的上升流速分别验算,在最大流量条件下,污泥层由于膨胀而造成污泥浓度降低,同时会导致污泥层的沉淀速度提高,可自动保持池内的污泥浓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而在最小流量时污泥浓度将增加,沉速降低使污泥浓度可达到动态平衡。根据北京密云污水处理厂的数据,在最高流量条件下污泥浓度为20g/L,在最低流量条件下污泥浓度可达60g/L,水解酸化池污水上升流速为1.5-2.0m/h。黑龙江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2.0万t/d,水解酸化池内污水最大上升流速为1.76m/h,污泥浓度波动范围为15-20g/L。

Ⅱ 水解酸化池中Sv控制多少

1、水解酸化池的原理:污水进入水解酸化池后,水解池出水氨氮高于进水。根据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情况,水解酸化池水力停留时间为4.4小时,污泥龄在6d左右,水解酸化池氨氮平均去除率达到42.34%,凯氏氮去除率为40.1%,总氮去除率为37.92%。
同化实现后,同化去除率一般小于10%,没有硝化反硝化的一般条件,如溶解氧、水力停留时间等。因此,必须有另一种形式的氨氮脱除反应,并初步分析可能存在的厌氧氨氧化现象。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2、水解酸化池的作用:
(1)提高废水可生化性:能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
(2)去除废水中的COD:既然是异养型微生物细菌,那么就必须从环境中汲取养分,所以必定有部分有机物降解合成自身细胞。
3、水解酸化池的运行过程:厌氧发酵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水解阶段、酸化阶段、酸降解阶段和甲烷化阶段。在水解酸化池中,反应过程分水解和酸化两个阶段进行控制。在水解阶段,复合填料可将固体有机物降解为可溶性物质,将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物质。
在产酸阶段,碳水化合物和其他有机化合物降解为有机酸,主要是乙酸、丁酸和丙酸。水解和酸化反应进行得相对较快,通常很难将其分离。这一阶段的主要微生物是水解酸化菌。
水解酸化池应注意的问题
① 保持水解 (酸化) 池污泥区泥床高度基本恒定和污泥区有较高的污泥浓度(20g/L)。
② 保持水解 (酸化) 池排泥系统畅通,若发生排泥不畅与淤堵现象,应安排人员及时疏通。
③ 污泥排放采用定时排泥,日排泥次数控制到1~2次。
④ 根据污泥液面检测仪和污泥面高度确定排泥时间,矩形水解 (酸化) 池采用排泥沿池纵向多点排泥。
⑤由于反应器底部可能会积累颗粒和细小砂粒,应间隔一段时间从下面排泥,以避免或减少在反应器内积累的沙砾。
维护与管理
① 保证配水及计量装置的正常。
② 冬季做好对加热管道与换热器的清通与保温,防止进出水管、水封装置的冻结。
③ 每隔一定时间清除浮渣与沉砂。
污泥沉降比(SV)
SV30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污泥的沉降浓缩性能,又反映污泥浓度的大小,当沉降性能较好时,SV30较小,反之较高。当污泥浓度较高时,SV30较大,反之则较小。当测得污泥SV30较高时,可能是污泥浓度增大,也可能是沉降性能恶化,不管是哪种原因,都应及时排泥,降低SV30值。
采用该法排泥时,应逐渐缓慢地进行,一天内排泥不能太多。例如通过排泥要将SV30由50%降至30%时,可利用3~5天逐渐实现每天排出的污泥均匀地增加,切不可忽大忽小,避免造成整个活性污泥系统被破坏或者能力下降。

Ⅲ 水解酸化池的尺寸大小,计算方法

看你时间了,一般8小时,长宽2:1 自己算算 根据场地 分两个到4个

Ⅳ 水解酸化工艺

长期以来,污水处理领域一直依赖好氧生物处理技术。然而,随着合成有机物和有毒化学物质的增多,传统处理技术已无法满足需求。好氧法高运行费用与剩余污泥处理难题日益凸显。水解酸化处理技术因其高效、低耗、投资省的优点,日益受到关注。

水解酸化工艺结合了水解与酸化特点。水解是大分子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小分子的过程;酸化则是将小分子有机物转化为简单化合物并分泌至细胞外,产物如挥发性脂肪酸、醇类、乳酸等。在污水处理中,通过提高污泥浓度与厌氧环境,实现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分解,降低处理成本,提高效率。

水解酸化工艺原理:有机物厌氧降解分为四阶段:水解、发酵、产乙酸、产甲烷。水解酸化工艺通过控制反应时间在厌氧处理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即大量水解细菌、酸化菌作用下,实现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难生物降解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改善有机废水的可生化性。

水解酸化工艺特点包括:提供优良进水水质条件,简化控制运行条件,减少设备体积,节省后续处理反应时间与能耗;产泥量远少于好氧工艺,易于处理,同时可回收至厌氧段;减少好氧段需氧量,降低运行费用,降低工程造价;改善污水处理厂环境;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缓冲作用佳;水力停留时间短,土建费用低,运行费用低,电耗低,污泥水解率高。

影响水解酸化反应的因素包括:污水成分、水力停留时间、营养物质、pH值、温度、粒径和污泥浓度。通过选择合适的运行参数,保证处理效果。

水解酸化工艺对后续处理的影响包括:提高出水B/C值,溶解性有机物比例增加,有机物停留时间延长,抑制后续处理的有机物,扩大好氧处理工艺选择范围;降低氨氮负荷,提高出水稳定性;增加溶解性COD和BOD5数量,提高可生化性,降低后续好氧处理需氧量,减少运行费用;高去除率COD、悬浮物,利于后续处理,减少停留时间和曝气量,降低总投资、能耗和运行费用。

水解酸化反应器类型分为:悬浮式反应器、接触式反应器和复合式反应器。悬浮式反应器适用于含固率较高污水;接触式反应器适用于含悬浮物浓度相对较低污水;复合式反应器适用于难生物降解废水。

水解酸化池设计参数包括:水力停留时间、上升流速、配水方式、排泥系统等。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为4-6小时,具体参数需根据水质类型确定;上升流速关系到池内污泥层高度和浓度,需在最大、最小流量下验算;配水方式应兼顾均匀性和搅拌功能;排泥系统应考虑污泥界面稳定,采用多点排泥。

水解酸化工艺在生活污水、混合型城市污水、石化废水处理中广泛应用,显著提高处理效果与效率,降低运行费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Ⅳ 水解酸化的设计参数

对于设计来说较难掌控的是水解酸化池的停留时间,因为废水的种类不同,所含的有机物水解速度不同,所以停留时间自然不会相同。这就需要对所做的工程总结经验数据,或者通过做实验确定。对于水解酸化工艺本人并没有什么实际经验,从理论来看,觉得可以放大停留时间,保证水解时间,让其适当过渡到厌氧后两个阶段。
本文的设计计算部分摘录了《水解(酸化)反应器在工程应用中的研究与展望》—中山市环境科学研究所论文的内容,另外该论文里有介绍了水解(酸化)反应器的类型及其在工程应用中的效果,其常规设计的两个参数如下:
1、停留时间:一般为2.5-4.5h,考虑综合情况。
2、池内上升流速:一般控制在0.8-1.8 m/h 较合适。
水解酸化主要用于有机物浓度较高、SS较高的污水处理工艺,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工艺。如果后级接入UASB工艺,可以大大提高UASB的容积负荷,提高去除效率。水中有机物为复杂结构时,水解酸化菌利用H2O电离的H+和-OH将有机物分子中的C-C打开,一端加入H+,一端加入-OH,可以将长链水解为短链、支链成直链、环状结构成直链或支链,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水中SS高时,水解菌通过胞外粘膜将其捕捉,用外酶水解成分子断片再进入胞内代谢,不完全的代谢可以使SS成为溶解性有机物,出水就变的清澈了。这其间水解菌是利用了水解断键的有机物中共价键能量完成了生命的活动形式。但是COD在表象上是不一定有变化的,这要根据你在设计时选择的参数和污水中有机物的性质共同确定的,长期的运行控制可以让菌种产生诱导酶定向处理有机物,这也就是调试阶段工艺控制好以后,处理效果会逐步提高的原因之一。水解工艺并不是简单的,设计时要考虑污水中有机物的性质,确定水解的工艺设计,水解停留时间、搅拌方式、循环方式、污泥回流方式、设计负荷、出水酸化度、污泥消解能力、后级配套工艺(UASB或接触氧化)。
有人提到水解后COD不降反升,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复杂有机物在COD检测中不能显示出来,但是水解后就可能显示COD;另一种可能是调试时,运行参数控制不准确,造成水解菌胶团上升随出水流失;再一可能是没有考虑有机物的生物毒性浓度和系统的生物忍耐性,造成菌种中毒流失,流失的菌胶团在出水检测中显示COD增高,这就要求调试时加强生物相的观察和记录对比。

Ⅵ 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的目录

第一章 城镇污水处理的内容 方法和工艺1
第一节 城镇污水的水质及危害1
一 城镇污水的组成1
二 城镇污水的水质1
三 城镇污水中污染物质的危害3
第二节 城镇污水处理方法4
一 物理处理法4
二 化学处理法5
三 生物处理法5
第三节 城镇污水处理的级别与工艺7
一 城镇污水处理的程度7
二 污泥的处理方法8
三 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10
第二章 调节 池 配水井及计量设施11
第一节 调节 池11
一 设计概述11
二 计算例题12
例2.1按逐时流量曲线计算水量调节 池12
例2.2按累计流量曲线计算水量调节 池14
例2.3用于SBR池的水量调节 池设计计算14
第二节 配水井16
一 设计概述16
二 计算例题17
例2.4堰式配水井设计计算17
第三节 计量设施17
一 设计概述17
(一)类型和构造17
(二)一般规定19
二 计算例题20
例2.5巴氏计量槽设计计算20
例2.6计量三角堰设计计算21
第三章 预处理设施23
第一节 格栅23
一 设计概述23
二 计算例题24
例3.1格栅设计计算24
例3.2格栅除污机设备选用计算26
第二节 沉砂池26
一 平流式沉砂池26
(一)设计概述26
(二)计算例题26
例3.3平流式沉砂池设计计算26
二 竖流式沉砂池28
(一)设计概述28
(二)计算例题29
例3.4竖流式沉砂池设计计算29
三 曝气式沉砂池30
(一)设计概述30
(二)计算例题30
例3.5曝气式沉砂池设计计算30
四 涡流式沉砂池31
(一)设计概述31
(二)计算例题33
例3.6涡流式沉砂池的选型计算33
第四章 初次沉淀池35
第一节 平流式初次沉淀池36
一 设计概述36
二 计算例题38
例4.1平流式初次沉淀池设计计算38
第二节 竖流式初次沉淀池40
一 设计概述40
二 计算例题40
例4.2竖流式初次沉淀池设计计算40
第三节 辐流式初次沉淀池42
一 设计概述42
二 计算例题44
例4.3辐流式初次沉淀池设计计算44
第四节 斜板 (管)初次沉淀池45
一 设计概述45
二 计算例题46
例4.4斜板(管)初次沉淀池设计计算46
第五章 强化一级处理设施48
第一节 水解 (酸化) 工艺48
一 设计概述48
二 计算例题49
例5.1水解(酸化)池设计计算49
第二节 化学絮凝强化工艺50
一 设计概述50
二 计算例题51
例5.2化学絮凝强化设施计算51
第六章 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设施53
第一节 传统活性污泥法53
一 设计概述53
二 设计例题54
例6.1按污泥负荷法设计推流式曝气池54
例6.2按污泥龄法设计推流式曝气池60
例6.3完全混合式曝气池设计61
例6.4阶段曝气活性污泥工艺设计计算64
例6.5吸附再生活性污泥工艺设计计算67
第二节 脱氮除磷活性污泥法68
一 A1/O生物脱氮工艺69
(一)工艺特点69
(二)设计参数及设备69
(三)计算例题70
例6.6A1/O生物脱氮工艺设计计算70
二 A2/O生物除磷工艺76
(一)工艺特点76
(二)设计参数及设备77
(三)计算例题77
例6.7A2/O生物除磷工艺设计计算77
三 A2/O生物脱氮除磷工艺79
(一)工艺特点79
(二)设计参数及设备80
(三)计算例题80
例6.8A2/O生物脱氮除磷工艺设计计算80
四 改良A2/O生物脱氮除磷工艺83
(一)工艺特点83
(二)设计参数及设备83
(三)计算例题83
例6.9改良A2/O生物脱氮除磷工艺设计
计算83
第三节 吸附.生物降解活性污泥法87
一 工艺特点87
二 设计参数及设备88
三 计算例题88
例6.10AB法工艺设计计算88
第四节 氧化沟92
一 概述92
二 技术特点93
三 氧化沟的类型和基本形式93
四 奥贝尔氧化沟93
(一)技术特点93
(二)设计参数及设备94
(三)计算例题95
例6.11奥贝尔氧化沟工艺设计计算95
五 帕斯维尔氧化沟100
(一)工艺特点100
(二)主要设计参数及设备100
(三)计算例题100
例6.12帕斯维尔氧化沟工艺设计计算100
六 交替工作式氧化沟104
(一)工艺特点104
(二)设计参数及设备104
(三)计算例题104
例6.13三沟式氧化沟工艺设计计算104
七 卡鲁塞尔氧化沟108
(一)工艺特点108
(二)设计参数109
(三)计算例题109
例6.14卡鲁塞尔氧化沟工艺设计计算109
八 改良卡鲁塞尔氧化沟112
(一)工艺特点112
(二)设计参数113
(三)计算例题113
例6.15改良卡鲁塞尔氧化沟工艺设计计算113
第五节 间歇式活性污泥法117
一 设计概述117
二 计算例题118
例6.16经典SBR工艺设计118
例6.17CASS工艺设计计算120
第六节 应用活性污泥数学模型设计生物反应器122
一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ASM1)简介123
二 活性污泥模型的作用127
三 应用ASM1进行设计的步骤127
四 计算例题128
例6.18用ASM1设计完全混合曝气池128
例6.19用ASM1设计阶段曝气工艺曝气池134
例6.20用ASM1计算推流式曝气池137
例6.21用ASM1计算吸附再生工艺139
例6.22用ASM1计算A/O脱氮工艺141
第七节 膜生物反应器143
一 设计概述143
二 计算例题145
例6.23浸没式MBR设计计算145
第八节 复合生物反应器148
一 设计概述148
二 计算例题149
例6.24复合生物反应器计算149
第七章 生物膜法处理设施151
第一节 生物滤池151
一 滤池种类及参数151
二 普通生物滤池151
(一)一般规定151
(二)计算例题151
例7.1用容积负荷法计算普通生物滤池151
例7.2用动力学公式法计算普通生物滤池152
三 高负荷生物滤池153
(一)一般规定153
(二)计算例题153
例7.3用面积负荷法计算高负荷生物滤池153
例7.4用容积负荷法计算高负荷生物滤池154
四 塔式生物滤池155
(一)一般规定155
(二)计算例题155
例7.5塔式生物滤池计算155
五 生物滤池需氧量156
例7.6生物滤池需氧量计算156
六 生物滤池布水系统157
(一)一般规定157
(二)计算例题157
例7.7固定式喷嘴布水器计算157
例7.8旋转式布水器计算158
七 生物滤池排水通风系统160
八 生物滤池污泥量160
例7.9高负荷生物滤池污泥量计算161
第二节 生物转盘162
一 设计概述162
二 计算例题163
例7.10生物转盘计算163
第三节 生物接触氧化法165
一 设计概述165
二 计算例题166
例7.11二段式生物接触氧化池计算166
例7.12接触沉淀池计算(二段式)168
例7.13一段式生物接触氧化池计算170
第四节 曝气生物滤池171
一 设计概述171
二 计算例题172
例7.14DC型曝气生物滤池计算172
例7.15N型曝气生物滤池计算175
例7.16分建式DN型曝气生物滤池计算176
例7.17合建式DN型曝气生物滤池计算178
第五节 生物流化床179
一 设计概述179
二 计算例题180
例7.18好氧三相流化床容积计算180
第八章 自然净化设施181
第一节 稳定塘181
一 稳定塘的种类和选用181
二 好氧塘182
(一)设计参数182
(二)计算例题182
例8.1用面积负荷法计算普通好氧塘182
例8.2用奥斯瓦德法(Oswald)计算普通好氧塘183
例8.3用维纳.威廉法(Wehner.Wiehelm)计算普通好氧塘184
三 兼性塘185
(一)设计参数185
(二)计算例题186
例8.4用面积负荷法计算兼性塘186
例8.5用曲线图解法计算兼性塘187
四 厌氧塘188
(一) 设计参数188
(二)计算例题188
例8.6厌氧塘计算188
五 曝气塘190
(一)设计参数190
(二)计算例题190
例8.7等容积串联好氧曝气塘计算190
例8.8用去除率计算好氧曝气塘191
六 稳定塘污泥量192
例8.9稳定塘污泥量计算(1)192
例8.10稳定塘污泥量计算(2)192
七 稳定塘对氮和磷的去除193
八 稳定塘其他有关设计计算193
(一)进出水口设计计算193
例8.11稳定塘进出水口设计计算193
(二)稳定塘长宽比设计195
(三)导流墙设计195
(四)稳定塘组合工作及处理效率196
第二节 土地处理197
一 土地处理的类型和参数197
(一)适用条件197
(二)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197
二 慢速渗滤系统198
(一)设计条件198
(二)计算例题198
例8.12慢速渗滤系统计算198
三 快速渗滤系统201
(一)设计条件201
(二)计算例题201
例8.13快速渗滤系统计算201
四 地表漫流系统202
(一)适宜条件和设计参数202
(二)计算例题203
例8.14地表漫流系统计算203
五 湿地处理系统204
(一)设计条件204
(二)计算例题204
例8.15地表流湿地处理计算204
例8.16潜流湿地处理计算205
六 土地处理进出水设计206
(一)土地处理进水设计206
(二)土地处理出水设计208
第九章 二次沉淀池210
第一节 二次沉淀池的特点和设计要点210
一 二次沉淀池与初次沉淀池的区别210
二 池型选择210
三 设计要点211第二节 平流式二次沉淀池213
一 设计概述213
二 计算例题215
例9.1按沉淀时间和水平流速计算平流式二沉池215
例9.2平流式沉淀池进出水系统计算216
例9.3根据沉淀试验计算二沉池面积217
第三节 辐流式二次沉淀池218
一 设计概述218
二 计算例题220
例9.4普通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220
例9.5向心流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223
第四节 斜板(管)二次沉淀池224
一 设计概述225
二 计算例题225
例9.6 斜管二沉池设计计算225
第十章 消毒设施227
第一节 液氯消毒227
一 设计概述227
二 计算例题229
例10.1液氯消毒工艺设计计算229
第二节 二氧化氯消毒230
一 设计概述230
二 计算例题230
例10.2二氧化氯消毒设计计算230
第三节 臭氧消毒231
一 设计概述231
二 计算例题234
例10.3臭氧消毒工艺计算234
第四节 紫外线消毒234
一 设计概述234
二 计算例题236
例10.4紫外线消毒工艺计算236
第五节 接触池237
一 设计概述237
二 计算例题238
例10.5接触池工艺计算238
第十一章 污泥处理及除臭设施239
第一节 污泥处理的目标和工艺流程239
第二节 污泥产量计算240
一 设计概述240
二 计算例题242
例11.1污泥含水率计算242
例11.2污泥相对密度计算242
例11.3消化污泥量计算242
第三节 污泥的管道输送243
一 设计概述243
二 计算例题245
例11.4污泥输送管道计算245
第四节 污泥浓缩245
一 设计概述245
二 计算例题248
例11.5用试验法设计连续式重力浓缩池248
例11.6用污泥固体通量设计连续式重力浓缩池250
例11.7气浮浓缩池设计计算251
第五节 污泥的厌氧消化252
一 设计概述253
二 计算例题255
例11.8消化池容积计算255
例11.9中温污泥消化系统热平衡计算257
例11.10消化池污泥气循环搅拌计算261
例11.11污泥消化池沼气收集贮存系统设计262
第六节 污泥的好氧消化263
一 设计概述263
(一)基本原理及特点263
(二)设计要点264
二 计算例题265
例11.12污泥好氧消化池和需气量计算265
第七节 污泥的干化与脱水267
一 设计概述267
二 计算例题268
例11.13污泥干化场设计计算268
例11.14污泥真空转鼓过滤脱水机设计计算269
例11.15污泥板框压滤机设计计算270
例11.16滚压带式压滤机污泥脱水设计计算271
第八节 污泥的干燥与焚烧272
一 设计概述272
二 计算例题275
例11.17污泥干燥与焚烧设计计算275
第九节 污水处理厂除臭设施277
一 设计概述277
二 设计要点279
三 计算例题280
例11.18进水泵房和粗格栅车间除臭计算280
例11.19初沉池高能离子除臭计算280
第十二章 城镇污水三级处理工艺设施282
第一节 三级处理的目的 内容和方法282
一 三级处理的目的282
二 三级处理的内容282
三 三级处理的方法283
(一)工艺技术283
(二)方法作用283
第二节 高密度沉淀池284
一 构造和特点284
(一)工艺构造284
(二)技术特点285
(三)性能特点286
二 关键部位设计286
三 计算例题287
例12.1高密度沉淀池设计计算287
第三节 过滤设施291
一 V型滤池291
(一)设计概述291
(二)计算例题293
例12.2V型滤池设计计算293
二 流动床滤池297
(一)设计概述297
(二)计算例题299
例12.3流动床滤池设计计算299
三 表面过滤滤池301
(一)设计概述301
(二)计算例题303
例12.4转盘滤池选型计算303
第四节 脱氮与化学除磷设施304
一 脱氮设施304
二 化学除磷设施305
(一)设计概述305
(二)计算例题305
例12.5化学除磷药剂投加量的估算305
第十三章 污水处理厂竖向设计计算307
第一节 竖向设计的目的 意义和要求307
一 目的和意义307
二 一般规定307
第二节 竖向设计流程计算307
例13.1污水处理厂竖向布置流程
计算307
附录328
附录一《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328
附录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摘)334
附录三《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 343—2010)(摘)341
附录四不同纬度地区海平面逐月可见光辐射值342
附录五全国主要城市日照时数及日照百分率343
附录六不同海拔高度大气压力345
附录七城市污水处理常用生物反应化学计量参数和动力学参数345
附录八常用建筑材料的热工指标346
附录九氧在蒸馏水中的溶解度(饱和度)346
参考文献347

阅读全文

与污水处理站水解酸化池设计计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污水管道中线怎么检查 浏览:783
ro膜清洗剂的选用 浏览:607
cero中过滤命令中没有反应 浏览:174
如何固化丙烯酸胶粘剂树脂 浏览:909
玻璃水和汽油滤芯有什么区别 浏览:413
沥滘污水处理厂三期中标通告 浏览:421
净水机水有味什么原因 浏览:791
电开水煲怎样除水垢 浏览:318
除醛净化器是什么 浏览:927
润发一世纯净水桶多少升 浏览:781
为什么鲜笋要焯水处理 浏览:969
饮水机为什么突然少很多 浏览:890
现代悦纳空调滤几个 浏览:18
正定污水处理设备多少钱 浏览:28
生活污水偷排处罚 浏览:958
饮水机绿色是什么意思 浏览:38
广西格力净水器怎么样 浏览:146
美的净水器花生400怎么安装 浏览:783
逍遥模拟器如何提升为8核 浏览:846
单级反渗透加抛光树脂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