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雨水回用水作为绿化浇灌采用喷灌形式行吗
实际上,作为从节能的角度讲,把雨水回用水作为绿化浇灌是最好的方法,也是国家政策专扶持的措施之一。属但采用喷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尽量建立沉淀池,二是如有可能尽量设置过滤器。因为喷头的喷嘴直径较小,稍有杂物就会堵塞,而又不可能因为个别的喷嘴堵塞把泵全部停掉。
建议:如有需要,可在喷灌的首端添加施肥或施药装置,可以省好多事。
㈡ 城市雨水收集与回用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城市雨水的收集利用会逐步发展起来。这也就需要有关部门转变城市治水思路,先发展雨水利用工程,再建雨水外排系统,积极推动城市雨水利用与管理进程,使雨水利用系统能够在大多数城市得到推广和应用。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城市雨水收集与回用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伴随着城市化建设,城市中建筑屋面、路面、广场、停车场地等表面大部分均进行了硬化处理,这些硬化处理虽然满足了美观、舒适、整洁的要求,但也为人类带来了一定的隐患。降落的雨水主要依靠地表径流;而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致使暴雨、特大暴雨频发,我国多个城市(北京、武汉、深圳、厦门等)发生内涝灾害,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的正常运行。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存在城市排水标准偏低、缺乏应对特大暴雨的内涝防治系统、相应的预警及应急措施不完善等问题,这直接削弱了城市抵御暴雨等气象灾害的能力。为解决此类问题,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区积极推进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采取蓄、滞、渗、净、用、排相结合,实现生态排水,综合排水。
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在国外发达国家及地区已普及几十年,国内则刚起步。2011年将LID(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首次写入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应采取雨水渗透、调蓄等措施,从源头降低雨水径流产生量,延缓出流时间[1]。LID强调从源头开始,全过程实施流量控制,能有效地削减降雨期间的流量峰值,减轻排水管道的压力,降低城市内涝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雨水收集及回用是指针对因建筑屋顶、路面硬化导致区域内径流量增加而采取的对雨水进行就地收集、入渗、储存、处理、利用等措施。主要包括收集、储存和净化后的直接利用;利用各种人工或自然水体、池塘、湿地或低洼地对雨水径流实施调蓄、净化和利用,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通过各种人工或自然渗透设施使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本文重点介绍源头也即住宅区等小区内的雨水收集与回用。
1、雨水的收集
1.1屋面雨水收集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优先收集屋面雨水,不宜收集机动车道路等污染严重的下垫面上的雨水[2]
目前建筑屋面大多采用对雨水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材料,屋面雨水水质相对较好,受外界污染影响相对较小,且其径流量大,便于收集。
屋面雨水排放主要有以下两种收集方式:
①屋面雨水经雨水斗收集排放至室外雨水管,经雨水管排至市政雨水管网,或者是排至室外雨水收集池,经雨水收集池溢流的部分再排至市政雨水管网。
②采用屋顶花园雨水利用系统,在确保屋面不漏水,多余雨水水流通畅排放的前提下,植物的生长所需水量和土壤的吸水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
1.2 地面雨水收集
地面雨水收集系统主要是收集硬化地面上的雨水和从屋面引至地面的雨水。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年版)要求,地区整体改建时,对于相同的设计重现期,改建后的径流量不得超过原有径流量,可采取的综合措施有下凹式绿地,设置植草沟、渗透池等,人行道、停车场、广场和小区道路等可采用渗透性路面,促进雨水下渗,既达到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又不增加径流量[1]。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要求新建地区的硬化地面中,透水性地面的比例不应小于40%[3]。与传统的路面相比,常见的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草皮砖等透水地面,在使用上其透水性能有的还优于自然土壤的渗透能力。将地表径流改为地下入渗,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尽快补充地下水,并且更有利于环境的发展。
1.3 雨水的储存设施
为便于回用,雨水的收集系统应设置雨水储存调蓄设施。
储存设施可以采用区域内景观水体、水池等,其材料宜耐腐蚀、清洁、环保。
调蓄设施应尽量采用小区内天然的洼地、池塘等地面设施。天然条件不满足时,可建造室外调蓄池。
1.4 雨水的弃流与外排
受空气中粉尘及污染物的影响,初期雨水水质较差,回用较麻烦且成本高。考虑到雨水水量大,考虑将初期的雨水进行弃流,将中后期雨水进行收集回用。通过弃流初期径流雨水就可以降低整体雨水收集的污染物浓度指标,收集到更优质的雨水。
雨水的降落量、大自然的变化多端都是无法控制的。所以,设有小区雨水系统的收集设施应设置相应的外排措施,当实际的降雨量超过了雨水系统收集设施的蓄水能力时,多余的雨水就会形成径流、溢流,汇到相应的雨水管道,通过雨水排水系统外排至市政雨水管网。
2、雨水的回用
2.1雨水回用的设计原则
雨水回用的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小区规划中设有景观水体时,在景观水体的设计中,应优先选用雨水进行调蓄、补充,并设置雨水储存设施。
②小区规划中未设置景观水体时,应优先考虑绿地、植草沟、透水铺装等入渗方式,其次考虑天然洼地、池塘等作为调蓄池,把径流的高峰流量蓄起来,从而达到收集、处理、回收的目的。
③雨水收集回用应优先选用水质污染少,并且集水效率高的屋面雨水。屋面雨水可采用雨水入渗、收集回用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应根据当地的缺水情况、雨水的需求量和水质要求、杂用水量和降雨量季节变化的吻合程度、室外土壤的入渗能力以及经济合理性等因素综合确定。
2.2雨水回用的几种方式
雨水回用是通过规划和设计,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将汛期雨水蓄积起来并作为一种可用水源,不仅可以增加城市水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减小城市径流量。雨水收集回用系统主要由收集、贮存、处理设施及回用水管网组成。雨水收集后需经过水质净化设施对雨水进行水体净化处理,当达到所需用水区域相应的排放标准后才可以使用,另外还可以起到削减外排雨水总流量及总量的作用。
目前,这些用水区域常见的雨水利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屋面雨水集蓄运用,运用屋顶做集雨面用于家庭、公共和工业等方面的非饮用水,如灌溉、冲厕、洗衣、冷却循环、道路及广场浇洒、消防水用水、景观水补水等中水体系。
(2)屋顶美化雨水运用,屋顶美化是一种减少径流量、减轻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调理修建温度和美化城市。
(3)小区雨水集蓄运用,绿洲入渗,保护绿洲面积。
(4)雨水回灌地下水,在一些地址条件比较好的当地,进行雨洪回灌,人工补给地下水。
3、结语
小区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对实现雨水资源化、节约用水、雨水资源化、缩小雨水管网管径、修复水环境、减轻城市的洪涝灾害及缓解内陆湖泊的面源污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存在显著时空不均。近年来我国为缓解北方严重缺水的局面进行了南水北调工程,该项目工程量大、工期长。作为缺水地区不能坐等外部调水,应充分开发和回收利用当地一切可能的水资源,其中城市雨水就是长期忽视的一种水资源。通过雨水的合理收集与利用,补充地下水源,削减城市洪峰流量,有效控制地面水体的污染,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局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㈢ 政策情报站:《建筑给水排水与节水通用规范》2022年4月1日实施
政策情报站:《建筑给水排水与节水通用规范》于2022年4月1日实施,旨在规范建筑给水排水与节水工程,确保其在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时具备能力,设施运行管理单位需制定相关应急预案。此规范强调以下几点:
1. 建筑给水排水与节水工程需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设施运行管理单位应制定应急预案,确保设施安全运行。
2. 防洪、防涝标准不应低于所在区域城镇设防相应要求,确保排水系统在雨季安全运行。
3. 材料、产品与设备必须质量合格,尤其涉及生活给水的材料与设备还必须满足卫生安全要求。
4. 选用工艺、设备、器具和产品应为节水和节能型,促进资源节约。
5. 生产安全、环境保护和节水设施建设应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施工和使用,确保全面性。
6. 运行、维护、管理应制定相应操作标准并严格执行,确保设施持续高效运行。
7. 噪声、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不得对建筑环境和人身健康造成危害。
8. 设备与管道应方便安装、调试、检修和维护,确保设施的可操作性。
9. 管道、设备和构筑物应根据其介质的腐蚀性质及环境条件,采取防腐蚀及防冻措施,保证设施安全。
10.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下给水排水管道,应按湿陷性等级采取相应防护措施,确保管道安全。
11. 公共场所的给水排水管道、设备和构筑物应采取防护措施,确保公众安全。
12. 设备与管道应方便安装、调试、检修和维护。
13. 管道、设备和构筑物应根据其介质的腐蚀性质及环境条件,采取防腐蚀及防冻措施。
14. 建筑室内生活饮用水管道的布置应避免接触易燃、易爆及有毒化学危险品。
15. 二次加压与调蓄设施不得影响城镇给水管网正常供水,确保供水稳定。
16. 自建供水设施的供水管道严禁与城镇供水管道直接连接,生活饮用水管道严禁与其他非生活饮用水管道连接,避免污染。
17. 城镇给水管网与小区或建筑给水系统连接时,应采取防回流措施,防止污染。
18. 从生活饮用水管网向消防、中水和雨水回用等其他非生活饮用水贮水设施充水或补水时,补水管应从水池或箱体上部接入,并应具备相应的空气间隙。
19. 设置倒流防止器以防止回流污染,确保饮用水安全。
20. 防止回流设施应设置在有害场所或设备的连接管上,以保护健康。
21. 设置真空破坏器等防止回流污染措施,确保用水安全。
22. 生活饮用水水池(箱)应采取保证水质不变质、不冻结的措施,且应设置消毒设施。
23. 生活给水系统水泵机组应配备备用泵,以提高供水可靠性。
24. 可能发生水锤的给水泵房管路应采取消除水锤危害的措施,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25. 设置储水或增压设施的水箱间、给水泵房应具备防淹和排水设施,确保设备安全。
26. 生活饮用水水箱间、给水泵房应设置入侵报警系统等技防、物防安全防范和监控措施,提高安全性。
27. 给水加压、循环冷却等设备不得设置在特定敏感区域,以避免影响居住环境。
28. 供水、用水应按照使用用途、付费或管理单元,分项、分级安装计量装置,实现精准计量。
29. 给水系统应使用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件和阀门等,减少漏损。
30. 非亲水性的室外景观水体用水应采用其他水源,如雨水回收等,减少自来水使用。
31. 配水支管水压大于0.2MPa时应采取减压措施,满足用水器具工作压力要求。
32. 公共场所的洗手盆水嘴应采用非接触式或延时自闭式水嘴,提高节水效果。
33. 生活给水水池(箱)应设置水位控制和溢流报警装置,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4. 集中空调冷却水、游泳池水、洗车场洗车用水、水源热泵用水等应循环使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5. 绿化浇洒应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减少水浪费。
排水系统设计方面:
36. 排水管道及管件的材质应耐腐蚀,应具有承受高温且连续排水的耐温能力,确保管道使用寿命。
37. 生活排水应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或处理后达标排放,确保环境安全。
38. 生活饮用水箱、中水箱、雨水清水池的泄水管道、溢流管道应采用间接排水,避免与污水管道直接连接。
39. 卫生器具与水封设置应符合规范要求,确保排水卫生和防臭效果。
40. 生活排水系统应具有足够的排水能力,迅速及时地排除污水和废水。
41. 通气管道不得与风道和烟道连接,确保空气流通和安全。
42. 设有淋浴器和洗衣机的部位应设置地面排水设施,以应对可能的积水情况。
43. 排水管道不得穿越敏感区域,如卧室、病房等,避免影响居住环境。
44. 地下室、半地下室中的卫生器具和地漏应采用压力流排水系统,确保污水安全可靠地排出。
45. 生活排水设备与构筑物应采取间接排水方式,防止污染。
46. 雨水系统应有组织排放,确保及时排除雨水。
47. 屋面雨水应有组织排放,系统设计应考虑安全、环保和排水能力。
48. 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应独立设置,减少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49. 屋面雨水收集或排水系统应采用源头减排原则,建设相关设施,减少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50. 雨水人渗设施应合理选择,避免地质灾害和损害建筑物基础。
51. 雨水控制利用设施的建设应充分利用周边天然湖泊、沼泽地、湿地等自然水体。
52. 热水系统设计需确保热源可靠,并根据当地条件、用户需求确定。
53. 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应设热水循环系统,保证热水供应温度稳定,满足用户需求。
54. 热水用水定额、水质、水温的设定应与建筑给水定额匹配,满足使用要求,同时采取灭菌措施,保证水质安全。
55. 热水系统和热媒系统使用的管材、管件、阀件、附件等应能承受相应系统的工作压力和工作温度,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56. 热水管道系统应有补偿管道热胀冷缩的措施,设置防止超温、超压的安全装置,保证系统功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57. 膨胀管上严禁设置阀门,以避免影响系统热膨胀性能。
以上是《建筑给水排水与节水通用规范》的主要内容摘要,旨在确保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安全、高效、节水,同时保护环境,满足用户需求。
㈣ 如何综合利用雨水是解决城市的水资源不足和短缺有效途径
如何综合利用雨水,是解决这些城市的水资源不足和短缺的有效途径。是今天所要讲述的内容,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通过对雨水的回用,一是解决浇灌绿化、洗车等用水短缺问题,二是解决暴雨季节雨水泛滥所引起一系列的矛盾,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正好可以合理地环节这两大矛盾,三是解决雨水中所掺杂的杂质造成污染与都市的问题。根据经验,雨水利用技术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
雨水的回收利用初探
1.1雨水收集
平时做好屋顶和房檐雨水槽,雨水管和雨水储存罐等维护工作,以保证收集的雨水有良好的水质,并且应尽量扩大集雨面积。
1.1.1收集经过简单过滤处理并去除水中悬浮颗粒物的雨水
摒弃初期污染雨水(屋顶等集雨面积上堆放物和附着物会污染雨水,尤其在干旱期过后的第一次降雨污染较重。初期降雨的第一毫米雨水含污染物最多,即使作为非饮用水也不能使用,所以初期雨水必须排走不能收集)。
1.1.2雨量大时排放多余雨水避免雨水漫流。
从公路和轻轨路面收集的雨水多含有油类、垃圾、烟灰、金属粉末和其他有害物质,必须过滤处理,并只能限于冲洗厕所。
雨水在降落过程中,空气中的溶解性气体,溶解或悬浮状固体,重金属及细菌等会进入其中。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降雨对地表的冲刷,所以地表沉积物是地表径流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地表沉积物的组成决定着地表径流污染的性质。因此,雨水的水质会因地点、时间的不同有所差异。从雨水质分析结果看,天然雨水中主要考虑的污染指标为SS、COD、硫化物、氮氧化物等,但浓度相对较低。
2.1雨水处理
通常收集来的雨水作为中水原水进行处理。用途主要是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类中的城市杂用水类,城市杂用水包括绿化用水、冲厕、街道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消防等。污水再生利用按用途分类,包括农林牧渔用水、城市杂用水、工业用水、景观环境用水、补充水源等。依据不同的用水要求进行不同深度的处理净化。常用处理工艺流程:
2.2雨水储存
2.2.1防捞抗旱
以达到基本的防捞抗旱作用为依据来合理设计能满足雨水利用要求的储存设施和建筑物,即有可靠的调储容量和溢流排放设施。随着雨水利用工作的逐渐普及,因地制宜开发了各种不同的雨水利用设施和系统。
2.2.2水量平衡
储存系统设计应进行水量平衡计算。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往年雨水量和使用水量的平衡和稳定、系统的技术经济合理性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系统中储存池的调节容积应按雨水量及处理量的之间关系求算。
2.2.3宜采用耐腐蚀、易清垢的材料制作
钢板池内、外壁及其附配件应采取防腐蚀处理。
2.2.4配备自来水补水管应采取自来水防污染措施
补水管出水口应高于雨水储存池内溢流水位(并且安装自来水水表)。
2.3雨水利用
(1)管道严禁与生活饮用水给水管道连接
(2)雨水管和自来水管不要接错、管道外壁应按有关标准的规定涂色和标志。
(3)主要水质指标定期检测,对常用控制指标(水量、主要水位、PH值、 浊度、余氯等)实现现成监测,有条件的可实现在线监测。
(4)尽量收集溢流出来的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5)为了收集到清洁的雨水,保持集雨面的清洁,雨水利用设备的维护和管理至关重要,必须不懈怠慢地进行维护管理工作(集雨面、沉砂池、沉淀池、滤网、雨水储存罐、水泵及动力设备等)。
雨水资源化在我国处于初级阶段、但今年来大部分城市工业、农业、生活节水已取得很大成效,水资源保护和污水处理改善水环境的各项措施正在逐步实施。根据各缺水城市自然特点,千方百计提高有限水资源的利用程度,采取措施拦蓄雨水加以利用,减少暴雨径流,就地开源是一项近期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的重要措施,也为远景调水奠定高效用水的基础。
2.4雨水蓄水与渗透
2.4.1建造雨水蓄水和适当处理设施
利用城市建筑屋顶、庭院等不透水面收集雨水,修建雨水蓄水设施,汇集贮存城市雨水作为城市非饮用水的直接水源,可用于冲厕、洗车、消防、浇晒绿地、洗衣服,必要时可以用作工业用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城市供水压力,减轻水体污染和城市洪涝压力。
2.4.2利用雨水涵养地下水,实现雨水渗透
采用绿色植被与土壤之间增设贮水层、透水层等办法减缓雨水地表径流的速度,增加雨水渗透,补充、涵养地下水源,缓解地面沉降,防止沿海城市的海水入侵。根据方式不同,雨水渗透可分为分散式和集中式两大类。可以是自然渗透,也可以是人工渗透。
2.4.3低势绿地
绿地是一种天然的渗透设施。它具有透水性好、节省投资、便于雨水引入就地消纳等优点,同时对雨水中的一些污染物具有一定的截流和净化作用。目前我国城市规划要求有较高的绿化率,可以通过改造或设计成低势绿地,以增加雨水渗透量,减少绿化用水并改善环境。
2.4.4人造透水地面
人造透水性地面是指各种人工材料铺设的透水地面,如多孔的嵌草砖、碎石地面,透水性混凝土路面等,能利用表层土壤对雨水的净化能力,对于处理要求相对较低,技术简单,便于管理。
2.4.5渗透管(渠)
渗透管(渠)是在传统雨水排放的基础上,将雨水管或明渠改为渗透管(穿孔管)或渗透渠,周围回填砾石,雨水通过埋设地下的多孔管材向四周土壤层渗透。渗透管(渠)占地面积少,便于在城区及生活小区设置,它可以与雨水管系、渗透池、渗透井等综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在用地紧张的城区,表层土渗透性很差而下层有渗水性良好的土层、旧排水管系得改造利用、雨水水质较好、狭窄地带等条件下较适用。一般要求土壤的渗透系数K明显大于10-6m/s,距地下水位应有1m以上的保护土层。
2.4.6渗透池(塘)
渗透池(塘)是利用地面低洼地水塘或地下水池对雨水实施渗透的设施。当可利用土地充足且土壤渗透性能良好时,可采用地面渗透池。其最大优点是渗透面积大,能提供较大的深水和储水容量,净化能力强,对水质和预处理要求低,管理方便,具有渗透、调节、净化、改善景观、降低雨水管系负荷与造价等多重功能。渗透池(塘)一般与绿化、景观结合起来设计,充分发挥城市宝贵土地资源的效益。当地面土地紧缺时,可以考虑采用地下渗透池,实际上它是一种地下注水渗透装置,利用混凝土砌块、穿孔管、碎石空隙、组装是构建等调蓄雨水并逐渐下渗。
2.4.7屋顶雨水收集和储蓄
在建筑物顶上设计雨水收集和储蓄设施,将收集到的雨水直接用于消防、小区浇晒路面、植树用水、洗车、冲厕所灯,是实现厕所雨水资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大型建筑越来越多,建筑物顶部面积越来越大,建筑雨水收集大有作为,因此,在我国要实现雨水资源化,在建筑物上设计雨水收集和贮存设施,达到直接将雨水用做“中水”的措施势在必行。
在我国这个水资源很贫乏,但降水资源相对丰富,如何开发利用巨大的降水资源,实现降水资源化,并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率,目前,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任务所在。但在建设过程中应做到:
3.1树立建设理念
做到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功能净化、生态修复、健康循环。
3.2实现目标
做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同步。
3.3实施途径
遵循政府主导、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途径。
雨水利用设施建设不可能高有完全相同的解决方案,应实行一城一策,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不能生搬硬套,做成样子工程,造成经济浪费。
㈤ 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对于雨水回用系统设计的要求建筑工程介绍
制定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是为规范江苏省绿色建筑,提高绿色建筑建设水平。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适用于江苏省新建、改建和扩建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其中,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对于雨水回用系统设计的要求是如何的呢?下面是建筑网带来的关于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对于雨水回用系统设计的要求的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结合本地降雨特性,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减少雨水地表径流。
结合总图景观设计合理确定雨水入渗范围,采取雨水入渗措施,入渗下垫面面积不少于项目除屋面面积之外的占地面积的50%。
充分利用绿地、水体或场地空间合理确定雨水生物滞留设施的形式和规模。
采取与景观相匹配的生态措施,对屋面等不透水下垫面雨水进行引导、调蓄和净化,降低径流污染。
场地雨水实行径流总量控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宜低于55 %。
场地雨水外排设施的设计排水流量应按未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条件进行校核,其排水能力不小于未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情况下的外排能力。
雨水回用系统方案及设计规模宜通过水量平衡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回用雨水的用途宜根据可回用水量、用水时间变化规律、水质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雨水回用系统水处理方案宜根据雨水收集范围和回用雨水用途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合理确定。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㈥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措施有哪些
关于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措施
1、完善各种集水面雨水收集系统,如采取源头截污措施,初期雨水弃流或分流。
2、合理设置调蓄池(塘)有条件时尽量减少多功能调蓄设施
3、各种渗透装置及其配水系统
4、合理选择处理净化工艺和措施,有条件时重点选用雨水湿地,雨水生态塘、雨水花坛扥自然生态处理措施
5、发展和建设人工水体自净和水质保障系统,大力推广植被浅沟技术
6、考虑雨水回用与景观园林相结合(喷灌,绿化,喷泉等)
7、考虑雨水循环利用的可行性,并合理设置相应的提升系统和安全溢流系统等。
㈦ 雨水收集系统处理水质净化方法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采用弃流-过滤-储存-水质净化-回用流程,确保所收集雨水水质。初期雨水通过多道预处理,提升水质。蓄水模块或成品储水罐确保雨水安全储存,雨水一体化设备进行有效处理,保证蓄水水质,同时节约空间,施工简便,环保安全。通过雨水提升泵和雨水控制柜将雨水输送至使用点,雨水智能控制柜实时监控水位,掌握储水量。
该系统通过多道预处理流程,确保收集雨水达到使用标准,有效提升水质。蓄水模块或成品储水罐设计,确保雨水安全储存,同时不占用空间,施工简便。雨水一体化设备进行有效处理,保证蓄水水质,且环保安全。通过雨水提升泵和雨水控制柜将雨水输送至使用点,确保供水流畅。雨水智能控制柜实时监控水位,精准掌握储水量,提升系统运行效率。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通过弃流-过滤-储存-水质净化-回用流程,有效提升水质,确保雨水安全储存,同时节约空间,施工简便。雨水一体化设备进行有效处理,保证蓄水水质,且环保安全。通过雨水提升泵和雨水控制柜将雨水输送至使用点,确保供水流畅。雨水智能控制柜实时监控水位,精准掌握储水量,提升系统运行效率。整个系统设计合理,操作简便,确保雨水收集回用的安全、高效。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通过弃流-过滤-储存-水质净化-回用流程,有效提升水质,确保雨水安全储存,同时节约空间,施工简便。雨水一体化设备进行有效处理,保证蓄水水质,且环保安全。通过雨水提升泵和雨水控制柜将雨水输送至使用点,确保供水流畅。雨水智能控制柜实时监控水位,精准掌握储水量,提升系统运行效率。整个系统设计合理,操作简便,确保雨水收集回用的安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