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净水纯水 > 妙莲菩提净水哪里出

妙莲菩提净水哪里出

发布时间:2022-04-05 14:01:38

⑴ 观音菩萨原来是道教的吗

是的。

现在的观音菩萨是道教、佛教、儒家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影响、最后相互认同而形成的,各家都十分推崇观音菩萨。

1、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观音菩萨的原型为慈航道人,即慈航真人,又称慈航仙姑真人,也称慈航大士,是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登场的人物,天道圣人元始天尊的第九位弟子,慈航真人是元始天尊门下唯一的一位女弟子,十二金仙之一。

据《历代神仙通鉴》卷记载: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传商王时修道于此,已得神通三昧,发愿欲普度世间男女。尝以丹药及甘露水济人,南海人称之曰慈航大士。道场在普陀山。

据李善注引《灵宝经》曰:禅黎世界坠王有女,字姓音,生仍不言。年至四岁,王怪之,乃弃于南浮桑之阿空山之中。女无粮,常日咽气,引月服精,自然充饱。忽与神人会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姓音右手题赤石之上。语姓音:汝虽不能言,可忆此文也。遣朱宫灵童,下教姓音治弟之术,授其采书入字之音。于是能言。于山出,还在国中。国中大枯旱,地下生火,人民焦燎,死者过半。穿地取水,百丈无泉。王郄惧。女显其真,为王仰啸,天降洪水,至十丈。于是化形隐景而去。

2、在佛教经典中,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 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悲华经》叙述阿弥陀佛过去生中曾为转轮王无诤念,他有一千个儿子,长子名不眴,他出家在宝藏佛前发愿说,若有众生遭受种种苦恼恐怖,如果他能够忆念我,称念我的名号,即为其免除如此种种痛苦烦恼。宝藏佛即为他授记并命名观世音。

不空三藏所译出的密教《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经》中认为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另一名称),又名“得自性清净法性如来”、“观自在王如来”,在西方清净佛土中,他即现佛身。但在五浊恶世中,他即以观自在菩萨的形像出现。

《大悲心陀罗尼经》载,观世音菩萨亦称观世音自在、捻索、千光眼,具有不可思议的威神力,于过去无量劫中已然成佛,名为正法明如来。然以大悲愿力,以菩萨行广度众生。

(1)妙莲菩提净水哪里出扩展阅读

观音菩萨典载的道场:

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辅弼,所以他的根本道场,是西方极乐世界。

《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说,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位居补处的大菩萨。

《悲华经》说,观世音菩萨在阿弥陀佛入灭后继承佛位。

《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世音受记经》等也说,观世音菩萨常住极乐世界,师承并辅助阿弥陀佛。

《观无量寿经》说,观音菩萨宝冠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等诸圣众共同迎接众生到极乐世界。

南印度普陀山(方便有余土):补怛洛伽山。梵文:Potalaka,又译布怛落迦山、普陀洛迦山,简称为普陀山,义净译名海岛山,或小白华山,又名光明山。在此娑婆世界,南印度海边普陀落伽山,是观世音菩萨的古道场。

《华严经》说,光明山(Potalaka)有菩萨叫观世音。

《华严经探玄记》说,光明山在南印度南边,山上的花草树木常有光明,是观世音菩萨大悲光明的示现。

《千手经》提到释迦牟尼佛曾在补陀落山,而此地是观世音菩萨道场。

《大唐西域记》说,观自在菩萨居住在环境危险的布呾洛迦山(Potalaka),而有人不顾危险前往求见菩萨。

⑵ 佛教的节日有哪些怎么过的都是

佛教节日 诸佛菩萨圣诞(阴历) 具体怎么过由于字数限制,仅列举部分!
正月初一日:弥勒佛圣诞
正月初六日:定光佛圣诞
二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出家
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佛涅盘
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圣诞
二月廿一日:普贤菩萨圣诞
三月十六日:准提菩萨圣诞
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萨圣诞
四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圣诞
四月十五日:佛吉祥日——释迦牟尼佛诞生、成道、涅盘三期同一庆(即南传佛教国家的卫塞节)
五月十三日:伽蓝菩萨圣诞
六月初三日: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圣诞
六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成道——此日放生、念佛,功德殊胜
七月十三日:大势至菩萨圣诞
七月廿四日:龙树菩萨圣诞
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圣诞
八月廿二日:燃灯佛圣诞
九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
九月三十日:药师琉璃光如来圣诞
十月初五日:达摩祖师圣诞
冬月十七日:阿弥陀佛圣诞
腊月初八日:释迦如来成道日
腊月廿九日:华严菩萨圣诞

盂兰盆节农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节”是我国佛教中两个最大的节日之一,又称为僧自恣日、佛欢喜日,是佛教徒举行供佛敬僧仪式及超度先亡的节日。根据戒律的要求,僧尼在每年农历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必须结夏安居,即在此动植物生长繁衍期间,定居一处,一者可免伤虫蚁,二者可专心诵经或禅修。至七月十五日则须各作自我批评或介绍修行经验,称为“僧自恣”。经过三个月的专修,僧众的功行必然大有提高,令诸佛欢喜,因此此日被称为“佛欢喜日”。那么这一天怎么又成了盂兰盆节呢?这还得从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说起。该经说:以神通第一著称的目犍连尊者于禅定中见其亡母生饿鬼道中,虽使尽神通亦解除不了其母的饥饿倒悬之苦,于是向佛哭述。佛为说救济之法:七月十五日是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你应在那一天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自恣僧,仗十方众僧的威神道力救脱你的母亲。目犍连依言而行,他母亲果然脱离了饿鬼之苦。当目犍连问佛将来佛弟子是否也可以通过盂兰盆供救度各人的父母时,佛说:从今以后,凡佛弟子行慈孝者,都可于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佛欢喜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以使现世父母增福延寿,过去父母脱离恶道。这里的盂兰盆,为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救倒悬”,意为救度亡灵倒悬之苦;盆是华言,指盛食供僧的器皿。此经一译出,立刻受到敬祖先讲孝道的中国人的喜爱。南北朝时,梁武帝首次在汉地创办盂兰盆会。如义楚在《释氏六帖》四十五云:“《宏明》云:梁武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由于梁武帝的极力提倡,各阶层人士无不效法遵行。此后的历代皇帝以及百姓也都比较热衷于这一佛事活动,并不断丰富其内容,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盂兰盆节,不妨称之为“孝亲节”。如在唐代,盂兰盆供极为奢丽,往往饰之金翠,。当时长安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蜡、花瓶、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于殿前铺设供养,并伴有音乐仪仗,倾城巡寺随喜,甚是壮观;入宋以后,盂兰盆会逐渐由以盆供僧转变为以盆施鬼、放焰口超度亡灵的佛事活动,由孝亲变成祭鬼,寺僧于是日募施主钱米,为之荐亡,后世更有放河灯、焚法船之举,逐渐变成了一种民间习俗;元明时期,这类习俗仍十分流行,盂兰盆会亦成为寺院每年重要行事之一。如元明本《纪住庵清规》云:“七月十五日解制人事。此夜分启建盂兰盆胜会以济幽爽,以报劬劳。此会亦须预出经单,请大众随意披阅。此会有开甘露门一坛,请依而行之。”明袾宏《正讹集》中曾加以辩正云:“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为盂兰盆大斋会,此讹也。兰盆缘起目连,谓七月十五日,众僧解夏自恣,九旬参学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也。施食自缘起阿难,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国斛,亦非兰盆。盖一则上奉贤圣,一则下济饿鬼,严可得混!”从中可看出明代以后与前说法有别,仪式内容与形式亦有些差别。对此,清代仪润曾欲两全其道,谓日献兰盆,恭敬三宝;夜施斛食,普渡鬼神。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结夏安居制在我国未能得到全面有效地实行,僧自恣活动就更罕见了。而随着僧人素质及地位的下降,道风不振,盂兰盆会的徒具形式,由敬僧变为祭鬼的佛事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目前,已有极少数寺院开始恢复和实行结夏安居的旧制,有的寺院在盂兰盆节恢复了宣讲《佛说盂兰盆经》的法会。至于广大信众总愿在这一天打斋供众,并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或布施还愿,或放生,或求受三皈五戒、听法师讲经,或请僧人打普佛、放焰口等等。腊八节很早以来,我国老百姓即有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过“腊八节”的风俗,这是由中国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一个风俗。相传当年释迦牟尼为寻求人生真谛与生死解脱,毅然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麦一麻。后来他发现一味苦行并非解脱之道,于是放弃苦行下山。这时一位牧女见到他虚弱不堪,便熬乳糜供养他。释迦牟尼的体力由此恢复,随后于菩提树下入定七日,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据此传说,汉传佛寺每年的腊月初八都要以各种形式予以纪念。如《百丈清规》卷二中说“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馐,以申供养。”其中熬粥供佛成为常仪。佛教认为食粥有很多好处,因此寺院一般在早晨都有食粥的习惯。至于腊月初八煮腊八粥就更讲究,通常都用莲子、红枣、薏仁、云豆、白果、黍米、白糖花生等八种东西一起煮,称为“八宝粥”。不仅粥煮得好,而且煮得特别多,以满足前来寺院参加纪念法会的善男信女的需要。有的信众专门奔“粥”而来,认为腊八供过佛的粥特别吉祥,不仅自己食用,有时还带回家供家人享用。这样年复一年,寺院做腊八粥的传统便广泛传播到民间。值得一提的是,南传佛教国家一般认为释迦牟尼佛的诞辰、成道、涅盘都在5月的月圆日并于这一天举行浴佛等盛大的纪念活动。因此,腊八节吃腊八粥可以说是在中国形成的一个节日风俗。

藏传佛教节日传大召是藏传佛教一种仪式,意为“大祈愿”法会。法会从藏历正月初三至二十四日,拉萨三大寺僧众及卫藏、安多和康区各地信众(多至数万人)齐集大昭寺进行各种宗教活动。正月十五日夜拉萨八角街陈列酥油灯、酥油花,歌舞庆祝,称为灯节。法会上举行辩经,考选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格西。法会最后以送鬼仪式结束。传小召藏历每年二月下旬,为期十天,进行有关宗教活动。法会期间三大寺僧侣在大昭寺参加辩经,选拔二等格西,由于规模小于传大召法会,故名。 浴佛节浴佛节,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日,是我国佛教徒纪念教主释迦牟尼佛诞辰的一个重要节日,亦名佛诞节。相传在2600多年前,释迦牟尼从摩耶夫人的肋下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于是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因此各国各民族的佛教徒通常都以浴佛等方式纪念佛的诞辰。浴佛节前,佛教徒早已将寺院打扫一新,殿堂佛像搽拭一净。一般在四月初七日,许多善男信女即已云集佛寺准备参加于次日清晨举行的纪念法会。只见寺院幢幡宝盖招展,香花灯烛及各色供品林立。香花丛中的几案上安放着一个铜盆,盆中注满了用旃檀、紫檀、郁金、龙脑、沉香、麝香、丁香等配制成的香汤,汤中立着一尊铜质童子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即释迦太子像。沐浴开始前,寺院住持率领全寺僧众礼赞诵经,随后持香跪拜、唱浴佛偈或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僧众和居士们一边念一边依次拿小勺舀汤浴佛。浴完佛像后再用一点香汤点浴自己,表示洗心革面,消灾除难。若参加的人太多,则采取由僧人手持杨枝醮浴过佛的净水为信众点浴的方式。整个仪式庄严隆重,洋溢着一片吉祥喜庆的气氛。这一天,僧人在早斋或午斋前都要举行供佛祭祖仪式。善男信女都愿意在这一天来寺院烧香还愿,或礼佛诵经,或布施钱物,或打斋供众,或烧吉祥疏、荐亡疏,或听法师讲经,或请僧人做佛事等等;而在寺外,各种经贸和文娱活动亦丰富多彩。由于围绕浴佛节的这类活动往往持续多日,参加的人众多,以至年复一年,在许多寺院形成了传统的庙会。

泰国的佛教节日佛教的“四斋日”,泰国称“佛日”。每月有4个佛日,各在泰国阴历上半月的第8日和第15日,即初八、月望、廿三、月末。全年共48个佛日,其中以玛迦普差节、维莎迦普差节和阿莎叻哈普差节为最重要的佛日。届时佛教徒要去佛寺举行仪式。当日禁止杀生、以及赌博等不良行为。 一、玛迦普差节 “玛迦普差节”(MAGHAPUJADAY),也称万佛节,在每年泰历3月15日举行。如逢闰年,改为泰历4月15日。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于泰历3月15日在摩揭陀国王舍城竹林园大殿,向自动前来集会的1250名罗汉首次宣传教义,故称其为四方具备的集会。笃信小乘佛教的泰国佛教徒视该次集会为佛教创建之日,进行隆重纪念。泰国的佛教徒早在阿育陀耶王朝时期就开始纪念万佛节,至曼谷王朝五世王时,官方开始举行庆祝仪式,并于1913年将这一天定为节假日并成为泰国人民传统的佛教节。政府也举行庆祝万佛节仪式,国王亲自参加。万佛节的早晨,泰国男女老少带着鲜花、香烛和施舍物品前往附近寺院,进行施斋、焚香、拜佛活动。在万佛节,有些善男信女还持受五戒或八戒以表示对佛教的虔诚。 1996年3月3日发行的《玛迦普差节》邮票,泰国曼谷首日纪念邮戳,邮戳图案为释迦牟尼半身像,画面描述的是泰国佛教本生故事画。图1一4皆反映了佛的本生故事,如鹿王本生,佛的化身舍身救群,爱护幼小。佛舍身入海救难,不让恶鱼食众生等。1999年3月1日也发行了该佛节的邮票,展现佛祖端坐庙堂为传经说道,劝诲众生的情形。 二、维莎迦普差节 “维莎迦普差节”( VISAKHAPUJADAY)在泰历6月15日,人们把这天作为崇奉释迦牟尼诞生、顿悟、涅磐的日子。佛教徒相信轮回,认为释迦牟尼活了许多世。平民百姓在寺院内进行隆重的施斋并听僧人诵讲佛经。人们将佛像从佛殿里请出,安放在可以移动的小亭子内。佛像放着僧钵,众僧手捧僧钵相随佛像之后,列队而坐的信男善女将施舍的饭食放人僧钵内。人们还要进行奉施僧衣、施放黄布等活动。 1998年5月10日,泰国邮政发行的“维莎迦普差节”邮票,泰国曼谷首日纪念邮戳,邮戳图案为泰国佛寺和巴壤塔。泰国本生故事里倡导九个基本道理,主要是和平、牺牲、诚信、平等、无私、克利贪欲、禁戒残暴等,佛教绘画里都得到体现。图7-10展现了释迦牟尼一生传经说道,信徒守戒、听经、诵经的情形。 三、阿莎叻哈普差节 “阿莎叻哈普差节”( ASALHAPUJADAY),在泰历8月15日,即泰国守夏节前一日。“阿莎叻哈普差”来自巴利文,意为“八月供养”之意。泰国华人称该节日为“三宝节”,因这一天是佛祖成道后首次讲道的日子;有了第一个佛门弟子的日子;世上出现了第一个和尚的日子;也是佛教“三宝”(佛、法、僧)都齐备的日子。1961年,泰国僧伽(僧团)作出决定,要求佛教徒做仪式,并经政府、国王的同意定为佛教的重要节日。全国佛教徒、各佛寺届时都做举行守戒、诵经、听经、讲道等仪式。 1997年7月19日,发行了该佛教节日的纪念邮票。其极限片的邮戳图案为佛祖讲道。图11-13为佛祖劝诲众生的情形。泰国佛教教义中,妙莲能驱除群魔,使魔鬼不能近身,宝伞能消除众生的贪、怒、痴、慢、疑五毒,因此莲花和宝伞为佛宝物。
http://foli.goodweb.cn/jieri.asp 一、佛诞节(又称浴佛节、泼水节、花节),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汉族定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傣族定在清明节后十天。 二、佛圆满节,是纪念释迦牟尼逝世的节日,为每年五月中旬月圆日(农历四月十五日)。 三、成道节,是纪念释迦牟尼成道的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举行。汉族地区的僧尼在十二月八日皆要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俗称腊八节。 四、观音的纪念日,在中国主要有三个:农历二月十九为观音诞生;农历六月十九为观音成道;农历九月十九为观音出家。

佛教的节日节日,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浪漫。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乃至不同文化范畴的社会组织都有其不同的节日。人们把对过去美好的记忆赋予节日,也把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寄托于节日。人们通过节日忘掉过去的得失,面对新的开始。人们以昨天的各种“纪念日”承传和弘扬人间的浩然正气,人们开创今天的各种“文化节”促进经济发展,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佛教的节日有一个别于其他节日的特点:那就是每个节日都要敬佛布施。敬佛,是用自己的虔诚恭敬之心向寺庙或家里的佛菩萨供像敬献香、花、灯、烛、果、茶等供品;布施则有两种内涵:一是布施僧众,二是布施诸己。布施僧众,即向僧人及其他贫弱众生布施财物和爱心,也叫外布。佛教的“诸己”是指各种不健康的心念或心理。佛教认为,人有几种不健康的心理就有几个不同的自我存在,而形成各种不健康的人格。如果把诸多不健康的心都布施掉了,人们就不会见到自私的人、暴虐的人、狠毒的人、冷酷的人、多疑多妒的人,人就与天地同心同德,有一个健康完美的人格,即是圣人即是佛了。所以“布施诸己”即是布施我们自身的怨恨心、急燥心、妒忌心、贪娈心、淫欲心、偷盗心、欺诈心、陷害心、报复心、仇恨心等等,这也叫内布施。内布施正是佛教修行的根本。因此,敬佛布施的内涵和意义 不外乎助人思过而已。这“助人思过”有着无限的空间供人们去发挥。这是佛教节日的意义所在。 佛教有很多的节日。因为佛教净土中有千千万万数不清的佛菩萨,每个佛菩萨的出生、出家、成道、涅磐都在不同的崇拜群中形成节日,经过历史的演化传承,孕育出不同地区不同宗门各具特色的佛教节日。人们在这些佛教节日里,向自己心中崇拜的偶像敬献供品、忏悔己过、布施僧贫,以表达虔诚的宗教情怀和慈悲济世之心。中国佛教的节日主要有以下几个: 佛诞节。阴历四月初八是佛教创始人释牟尼佛出生的日子。传说释迦牟尼诞生时有九龙吐水沐浴其身。所以民间在这一天以各种香料浸水洗浴佛像,以各种香、花供奉佛像,这一天也必定斋戒布施,以纪念这个不寻常的日子。佛诞节也叫“浴佛节”,我国云南的“泼水节”就是由浴佛节而来的。释迦牟尼佛诞生人间,倡导众生平等,揭示了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之谛理。那么每一个人都是有佛性的,他们通过佛教的修行都能最终成佛。所以,纪念佛诞节,浴佛也浴己。这一天何不洗个香水澡来净身,焚香思过以净心,向寺庙或敬老院孤儿院或自己身边其他公益事业,布施点滴,帮助一二,可谓身心清净,情操高雅,不失为一种高雅的养身之道。 (2)成道节。阴历十二月初八,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禅思悟道,从此人间有了佛教,诞生了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佛教徒以百种果子煮粥供佛以示庆典,渐形成民俗,民间称作“腊八粥节”,所以,成道节又叫“腊八粥节”,简称“腊八节”。佛典中记载:粥有十利:一资色、二增力、三益寿、四安乐、五辞清、六辩说、七消宿食、八除风、九除饥、十消渴。在成道节这一天,施粥于人能长养别人的佛性,那么施粥于己则能长养自己的佛性了,何不斋戒布施,自度度人呢? (3)灯节。阴历正月十五是佛教徒欢庆释迦牟尼降魔的节日。主要以各种灯、烛敬佛。灯舞龙蛇,烛花百里,通宵达旦,气势宏大。从唐代起定为灯节,历经演化而形成民间的元宵灯会,又与中国道教的上元节相融合,也叫上元节、上元灯节。 (4)涅磐节。纪念释迦牟尼佛逝世的节日。汉传佛教定于阴历二月十五日。“涅磐”是佛教的最高境界。达摩有“涅磐者,涅而不生,磐而不死”之论,不生不死即是佛教“空”的境界。佛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可见不生不死的“空境”相当于道教的“太极”状态,也类似于中国阴阳学说的“阴阳平衡”状态。因此,佛教认为世界是空的,就相当于世界是阴阳平衡的,旧的阴阳平衡被打破,就立刻形成新的阴阳平衡,世界永远处在这种旧新阴阳平衡的破立状态之中,也就永远处于“空”的境界之中。万法皆空,亦即万事万物万情都是处于阴阳平衡的永恒变化之中,所以人不能太执住。执者固执,住者停留不动。 涅磐节这一天,寺庙举行涅磐法会,人们聚集法会,面对释迦牟尼佛圣像,诵听《佛遗教经》,并作各种供奉。不方便的也可在家诵读《佛遗教经》或念佛、向佛像供奉香、花、果、清水等各种吉祥物品。总之,只要有心,怎么做都行。正所谓佛法以无门为门,以无相为相。无门无相即是说修行无有固定的形式,只要心诚,方便即是门。 (5)盂兰盆节。盂兰盆为梵语的译音,意为救倒悬。据盂兰盆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目犍连以天眼观见其亡母在地狱中受倒悬之苦,求之于佛。佛教他于7月15日以百味果粥供养十方僧,可令七世父母及现生父母在苦厄中得以解脱。梁武帝大同四年据此设“盂兰盆斋”,唐代盛行民间,是日,人们到寺中敬献各种食品,广为布施僧贫,以解救先亡之苦。由此,献盂兰盆斋和盂兰盆节流传至今。宋代以后,民间以盂兰盆斋施鬼,渐称鬼节,又据道教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亦称中元节。 祭奠亡灵,是人们表达哀思的一种情感需要,愿先亡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安乐是人们对亲人情感的延续,是人间真切的未了情。将物品和纸钱化为灰烬施与鬼神,孰不知阳间做人都有许多过错罪孽,阴间为鬼亦是带罪之身,而物品金钱原本就是罪恶之源。所以,不如布施贫困,行善积德,将功赎罪,以感天地鬼神?阳间有德才孝祖和钱财孝祖之分,阴间又何尝没有德财之别?否则阴阳怎么平衡呢?! (6)佛吉祥日。世佛联定于公历五月的月圆日、农历四月十五日为“世界佛陀日”,中国佛协于1990年5月发出告:这一天为中国汉传佛教的佛吉祥日,将在各寺庙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

雪顿节雪顿节是西藏最大的节日之一。雪顿节的主要活动有晒大佛、跳藏戏和过林卡三大内容。拂晓时,在缕缕桑烟和低沉的法号声中,哲蚌寺众多喇嘛把巨大的佛像(大型唐卡)徐徐展开,无论开幕式那天气候是阴是晴,当佛像展开时,太阳都会喷薄而出,照在神圣的佛像上,人称此为"天神合一"。随后,人们到罗布林卡,载歌载舞,彻夜狂欢,西藏各地的藏戏团也汇聚到此,进行藏戏表演。雪顿节又称“晒佛节”、“藏戏节”。
传统节日:浴佛节净水浴佛,荡涤己心浴佛节是一个佛教的节日,不信佛教的大多数公众接触较少。这里只收集一些资料做简单的介绍。
夏历每年四月初八是浴佛节。这一天,佛教寺庙要举行浴佛法会,为民众祈福。浴佛,即以净水为佛像沐浴。漂满鲜花的净水香汤中,站立着一尊尊释迦牟尼的塑像。这种佛像是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时的形象,称为太子像。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僧众以小勺舀香汤浴太子像头上,沐像三次,再洒上香花。信教公众两人一组,依次浴佛。
有一个佛教的问答,问者曰:佛还要我们替他沐浴吗。答者曰:浴佛是在洗涤我们自己的尘垢,提醒我们时时保有一颗清净之心。
净水浴佛,荡涤己心。这就是佛教这一中国重要文明形态充满哲思的智慧。
浴佛节的产生恭维往昔三千年,花卉争妍四月天......让我们回到几千年前,无忧树下佛祖释迦牟尼诞生的奇幻时刻......
传说释迦牟尼佛的母亲摩耶夫人,在蓝毗尼园无忧树下诞生悉达多太子,那时候阳光普照,花卉争妍,悉达多太子出生的时候,有着种种殊胜的瑞相,他诞生不久,就能行走七步,每走一步,就是一朵莲花,预兆着将来舍身出家,普度众生的志愿。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此时天空中天女散花,九龙吐水,为太子浴身,他就变成一个普通正常的婴儿了。在悉达多太子十九岁时,一天走出东、南、西、北四城门,看到生老病死的现象,为了探求真理,救度众生解脱人生痛苦,终于决定出家修行。起先六年他到各地寻师访道,后来又修六年苦行,最后他觉得苦行无法究竟解脱,于是放弃苦行,步行到菩提场,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静坐冥想。终于在三十一岁时,夜睹明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即佛的觉悟),成为佛陀.
根据这一传说,于每年四月八日举行法会,在大殿里用一水盆供奉太子像(即释迦牟尼佛诞生像),全寺僧人和信徒用香汤为佛像沐浴,作为佛诞生纪念。
浴佛的仪式开始于印度,是从求福灭罪的一种宗教要求演变出来的。在佛教成立以前,婆罗门教早有一种浴像的风俗,起源于印度人使精神清洁的思想。 唐代义净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灌沐尊仪章》说:佛虽然已经灭度,但是形像仍然存在,所以应该尊敬佛像如佛在世一般。以香花供养佛像,能生清净心;经常灌沐佛像,能够去除烦恼。所以,在印度,浴佛是常用的仪轨。每当浴佛时,执事僧便鸣楗椎通知,在寺院内撑开宝盖,在殿堂的两边罗列香瓶。其次,取金、银、铜、石等的佛像,放在铜、金、木、石盘内,使僧众唱梵呗音乐,在佛像身上涂香,用香水灌沐,再用白毛巾擦拭干净,然后安置在殿堂内,散上各种花。所以,大佛像每半个月或一个月大家一起灌沐,小佛像随己所能每天都要灌沐。因为印度天气太热,僧人既然频繁沐浴,那么佛像也需要勤加灌沐。
随着佛教的传人,浴佛的仪式很早就在中国流传了。《三国志·吴书·刘繇传》记载笮融“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径数十里,人民来观及就食者且万人,费以巨亿计”。这大概可以看作“浴佛会”的滥觞。后来这种习俗逐渐流传到朝廷和仕宦之间,到了南北朝更是普遍流行于民间。
关于佛诞节的日子,东南亚各国的佛教徒以四月十五日为佛诞节,也是佛成道日、佛涅槃日,中国的蒙藏地区也是如此。中国佛典中对佛诞日的记载有二月八日、四月八日和十二月八日三种。北朝时多以四月八日为浴佛节,自南朝梁开始经过唐至辽初,大多在二月八日浴佛。宋代北方改在十二月八日,南方则在四月八日。元代《敕修百丈清规》规定四月八日为释迦如来诞辰,此后南北均以四丹八日为浴佛节,举行浴佛法会,至今相沿不变。
佛菩萨圣诞在汉地各寺院又流传一些不见于经典的诸佛、菩萨诞日的纪念仪式,如正月初一是弥勒菩萨诞日,二月二十一日是普贤菩萨诞日,三月十六日是准提菩萨诞日,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诞日,七月十三日是大势至菩萨诞日,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萨诞日,九月三十日是药师佛诞日,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诞日。特别是二月十九日是观音诞日,六月十九日是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是观音出家日。
这些节日的传说从何而起?已经很难说清。在这些佛菩萨中,除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是和释迦牟尼佛同时代的印度人以外,但是他们的生卒年月也是不可考证。至于其他佛菩萨都是释迦牟尼佛所称赞过的他方世界的佛菩萨,根本不可能用这个世界的时间来推算他们的诞日,何况也没有岁月的记载。但是,一些佛菩萨的圣诞是根据中国的高僧大德的生日来计算,如永明延寿禅师的生日是十一月十七日,而历来以永明为阿弥陀佛的化身,所以就以这一天作为阿弥陀佛的诞日;正月初一日是布袋和尚的诞日,而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所以就以这一天为弥勒菩萨的诞日。
至于观世音菩萨的诞日则是根据妙善公主的传说而形成的,在北宋时代蒋之奇曾根据当时传说写成一部表现观音成道因缘的《香山传》。至南宋兴隆二年(1164)祖琇所著《隆兴编年通论》卷十三,详细记载了道宣向天神问观音大士缘起,其中天神的回答讲述了完整、曲折的香山成道故事。大致情节是说往昔过去劫,有国王名庄严,夫人名宝应,生三女,长曰妙颜,次曰妙音,三曰妙善;妙善喜欢修道,不乐世情,拒婚出家;国王大怒,杀害尼众;妙善隐神到香山修道,施手目治父亲的恶疾;后来,父母和二姐同到香山,妙善示现千手千眼圣像。
释迦牟尼佛祝仪:香赞后,进行正常的早课。在三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后,唱佛宝赞:“佛宝赞无穷,功成无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觉道雪山峰,眉际玉毫光灿烂,照开六道昏蒙。龙华三会愿相逢,演说法真宗;龙华三会愿相逢,演说法真宗”。其次,唱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南无娑婆世界,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类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然后,出班绕佛,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最后,归位,面向佛前,进行拜愿,即两边分别唱拜,听引磬拜下与起来,主要是“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十二拜)、南无文殊师利菩萨(三拜,下同)、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弥勒菩萨、南无十方菩萨摩诃萨”。

⑶ 种下菩提子,开出黑莲花 出自哪里

是的,阴干就可以了,完后上些橄榄油就可以了,莲花菩提子包浆后的颜色就是黑褐色的。如果污渍比较多,可以浸泡在温水中一到两个小时,完后用刷子将污渍刷干净,完后放在没有太阳的地方阴干,干透后再上橄榄油就可以了。

⑷ 没有出家的人是不是不能发菩提心呢如果能发那要如何发呢

谁都可以发的

实贤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译白

(未经鉴定仅供参考)

不肖而愚下的凡夫出家僧实贤,悲伤不已,血泪交集,礼拜至诚,以悲哀之心告诉现前大众及当代专修净业的善男子、善女人等。希望你们生出慈悲之心,化一点时间听一听我的劝告,思考审察一下。常常听说修行佛道的重要门径,是以发心为首。修行最急要的,是以发愿为第一,发了愿,才能度众生,发了心,才能成就佛道。如果不发广大的慈悲心,不立坚固的大愿。纵然修行无量劫,依旧还在轮回之中,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所以《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菩提心是这样可怕,更不要说没有发菩提心。所以知道想学如来最上乘的佛法,必须先具备发菩萨的愿心,千万不要耽误了时间。
然心愿的差别,多种多样,如果没有指明,不知归向何处。今天为了大众,简单地说,有八种差别:即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就是这八种。什么叫做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呢?世间有一种修行的人,一向以来发心修行,不明了自己的真心。只是忙于外求,或求利益滋养、或喜欢名誉地位、或贪求现世的欲望和快乐、或希望来世的人天果报。这样发心,就叫做邪。如果不求名闻利养,又不贪欲乐果报,只是为了脱离生死轮回,为了自己觉悟和帮助别人觉悟。这样发心,就叫做正。如果每一个念头都是为了求证佛道,每一个心愿都是为了帮助众生脱离生死轮回;知道佛道修行且长又远,不生退怯;知道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好像登万仞之高山,一定要登上顶峰;好像上九层之塔,一定要把顶层造就。这样发心,就叫做真。有了罪不忏悔,有了过错不去改正,内心污浊而外表清净,开始勤奋而后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所夹杂;虽有善法,总被罪业所染污。这样发心,就叫做伪。众生度尽了,我愿方尽;佛道成就了,我愿才成就。这样发心,就叫做大。观察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就如牢狱,观察生死如同冤家,只想自度不想度人。这样发心,就叫做小。如果在自心之外,以为有众生,以为有佛道,以为自己可以度众生,以为自己可以成佛道。念念不忘自己的功德,执着自己的知识和见地把一切当做实有。这样发心,就叫做偏。如果知道自性就是众生,所以愿度;自性就是佛道,所以愿成。不会看见一种法,离开自性而独立存在。以广大之心,发广大之愿,行广大之行,证广大之果,也无广大之相可得。这样发心,就叫做圆。知道这八种差别,则知道如何审察,知道审察,就知道那一个要舍掉,那一个要求取。知道舍掉、求取,就可以知道如何发心了。什么叫审察?就是我所发之心,在这八种差别中,是邪?是正?是真?是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怎么样舍掉、求取呢?就是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像这样发心,才叫做真正发菩提心(为救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而誓愿成佛)。
此菩提心,是善中之王,必定要有因缘,才能发起。今天说因缘,简单说有十种。第一忆念佛恩深重的缘故。第二忆念父母恩的缘故。第三忆念师长恩的缘故。第四忆念施主恩的缘故。第五忆念众生恩的缘故。第六念生死轮回之苦的缘故。第七尊重自己本觉灵性的缘故。第八为了忏悔业障的缘故。第九为了求生净土的缘故。第十为念佛教正法得到长久住持的缘故。
什么叫做忆念佛恩深重呢?因为我们根本的老师释迦如来,最初发心,就是为了救度我们,才行菩萨道,经过了无量劫的时间,备受了种种苦难。我造作罪业的时候,佛悲哀怜悯我,采用种种方便的方法来教导我。那个时候我非常愚蠢痴迷,不肯相信接受。我堕入地狱的时候,佛又悲哀痛苦,想代我受苦,而我罪业太重,无法替代不能救拔。当我投生人道的时候,佛以种种方便,令我得种善根,每一生每一世,都跟着我,在佛的心中一刻也没有舍弃过我。佛当初应机出世的时候,我还沉沦在三恶道中,今世我得了人生,佛却已圆满寂灭。我不知道造了什么罪而生在这个末法时期,又不知道做了什么功德才有福出家,又不知道是什么障碍我看不见佛的金身,又不知道为什么有幸能礼拜供养佛的舍利。如此思惟,如果过去不种善根就不会听到佛法,不听到佛法,就不知道常常在受佛的大恩大惠。此恩此德,丘陵高山难以比喻。如果我不是发广大的心愿,行菩萨的道,弘法利生,救度众生。纵然粉身碎骨,此恩此德怎么能报答呢!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一因缘。
什么叫做忆念父母恩呢?可怜父母,生下我非常辛苦,十月怀胎、三年乳哺。夜间便溺,浸湿床单,母亲宁卧湿处,将自己移睡干处。不好吃的东西父母自己吃,把好吃的留给我吃。才见得儿女长大成人,希望子女能成家立业、继承先祖遗志。以此业绩来宽慰列祖列宗。今天我等僧众,既已出家,也称为释家弟子,非常惭愧我们也称为沙门(意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没有甘味供养父母,没有功夫去祭祀祖先。父母在世我们没有供养吃穿,父母去世我们也不能导其神识归于净土。活在这个世界白白消耗财富,而对于出离这个世间又没有什么利益。在世出世两个方面都丧失了,真的是重罪难逃。这样想一想,只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不过需要救度的并不只是这一生中的父母,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每一生的父母我都要去救度。也不只是救度我一个人的父母,每一个人的父母我都要帮助他们超越三界、往生净土。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二因缘。
什么叫做忆念师长恩呢?父母虽然能够生我养我,如果没有教学世间法的老师和长辈,就不知道礼义;如果没有教学出世间法的老师和长辈,就不能理解佛法。不知道礼义,就如同禽兽。不理解佛法,则与俗人没有区别。今天我们等人,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披在身上,受持各种戒品。这样的重恩,是从师长那里得来的。如果只是求证小果(声闻圆觉),只能帮助自己。今天为了求证大乘佛果,发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这样的话世间的老师和出世间的老师都得到了帮助。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三因缘。
什么叫做忆念施主恩呢?因为我等僧众,每天生活所需要的日用物品,不是自己的。每天三餐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需,凡是身口所需的,都是出自施主的力量,布施给我们用的。农夫们竭力亲自耕种,尚难糊口。而我安逸地坐在这里受用饮食,心里很不舒服。纺织女们不停的纺织,自己还非常艰难,而我安逸地坐在这里受用她们布施来的衣服还常常有余,还不知道爱惜。又茅草为屋的贫寒施主们,他们自己一生都不安宁。而我则在这广宇闲庭优悠自得度过一年又一年。用他们的劳动来供养我的安逸,我的心能安吗?将他们的利益滋养自己的身体,这个道理说的过去吗?如果我不是悲智双运,福慧二足,施主沾恩,众生受福。如果不是这样,施主的一粒米一寸丝都要加倍偿还,恶报难逃。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四因缘。
什么叫做忆念众生恩呢?因为我与众生,从无量劫以来,世世生生,曾经相互做过父母,彼此有恩。今天虽然因为隔世而昏迷,相互而不认识。但以此理推测一切众生都曾相互做过父母,岂能不去报效呢。今天的牛马猪羊等,你怎么知道过去没有做过它的儿子呢。今天的蚊虫蚂蚁,你怎么知道过去不曾做过我的父母呢。常常看到小孩子离开父母,长大以后容貌都忘了。何况过去生中的亲缘。今天不知道他姓张还是姓王已经无法记得了,他在地狱里面号呼哭叫受无量苦,宛转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饥饿无处可诉。我虽不见不闻,可他一定向他的子孙希求拯救。不是经典就不能陈说此事,不是佛就不能说清此话。不信因果的邪见之人,是不会知道和相信此事的。所以菩萨看见蝼蚁,知道都是过去生中的父母,也是未来的诸佛。常常想要利益他们,念念不忘要报答他们的恩情。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五因缘。
什么叫做念生死轮回之苦呢?因为我与众生,从无量劫以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上升和下沉就在片刻之间,一会儿天上,一会儿人间,一会儿地狱、畜生、饿鬼。早上走出了地狱的黑门,因为造罪晚上又回来了,刚刚离开了地狱的铁窟一会儿又进去了。登刀山的时候整个身体没有完整的肌肤;攀剑树的时候,身体的每一块肉都被割裂。热铁不除饥饿,吞下去肝肠都烂了;烊铜难解干渴,饮之则骨肉都縻了。利锯割截身体的时候,割断之后又重新接了起来,巧风一吹,死而复生。猛火城中,忍听叫号之惨;煎熬盘里,但闻苦痛之声。冰冻开始凝结,样子像青莲之蕊(rui),血肉都开裂了,就像红藕花开。一夜之中死死生生,在地狱里要经过一万遍,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经常不断地劳累狱卒。谁相信阎翁的教诫,受苦的时候,虽然悔恨但已经来不及了。脱离了苦道早已忘记了,照样像过去一样造作恶业。就像鞭驴出血之事,谁能知道是母亲的悲哀呢?牵豕(shi)就屠之事,又怎么知道是父翁的痛苦呢?吃了自己的儿子而不知道。就是文王也是这样,吃了自己的亲人而不认识,凡夫都是这样的。当年恩爱相处,今天变成冤家。过去是敌人仇人,今天成为骨肉兄弟。过去生中是母亲,今生变成妻子。过去生中是父亲,今生变成夫君。如果你知道过去生中的事情,则可羞可耻。用天眼来观察,则可笑可怜。粪秽丛中,十月包藏难过;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指出生时头朝下)。少时无知,东西不辨;长大了有了知识,便生出了贪欲之心;一会儿老病相寻,刹那间无常又到。临终时寒热相逼,神识溃乱不能自主,精血竭尽,皮肉自外干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龟之将烹,其脱壳不容易,神识要离开身体不知道要难上几倍。自心没有主宰,好像商人处处奔驰,身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似房屋而频频迁徙。如果把大千世界的每一粒尘点比作你的一次生死,也数不尽你的生死往返之身;四海的波涛,也计算不完别离之泪;累累白骨,堆积胜过高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一向没有听佛道破,这个事情谁能听见呢?没有看过佛经,这个道理谁能知道呢?如果仍然像从前一样贪恋,仍旧痴迷不悟,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生难得而易失,良时易逝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涂恶报,还要自己去受,痛不可言,没有谁能代替。说到这里,能不寒心。是故应该马上断除生死之流,出离爱欲之海。自他兼利,同登彼岸。旷劫已来殊胜的功勋,就在这一个举动。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六因缘。
什么叫做尊重自己本觉灵性的缘故呢?就是我现前一念心性,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为什么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还在做凡夫。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只有无量的业所系缚,烦恼生死缠缚。心性虽是一样,迷悟却有天渊之别。静下来细细的思考一下,岂不是很可耻吗?比如无价宝珠,沉没在泥土里,把它当做碎瓦片,不加爱护尊重。所以应该以无量的善法,对治烦恼。修行得法,始觉有功,则性德方能显前。就像污染的宝珠被洗净,悬在高处,洞达光明,映照一切。可谓不辜负佛的化度,不辜负自己的本觉灵性。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七因缘。
什么叫做为了忏悔业障的缘故呢?佛经说犯一吉罗(译恶作。属身口,不属于意)小罪,相当于四天王的寿命五百年(合人寿九百万年),堕在地狱中受苦。吉罗小罪,就要获这个报应。何况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常生活之中,一举一动,常常违反戒律。一餐一水,常常违反尸罗(译云戒),一日之中所犯的,就已经是无量数了。何况终身历劫,所犯之罪,更不可言说了。就以五戒来说,十人九犯。犯了之后少有发露忏悔的,多是包藏在里面。五戒还只是在家优婆塞戒,都不能具足无犯。不要说沙弥、比丘、菩萨戒了,更不用说了。问一问,说我是比丘。看一看实际情况,还不具足一个优婆塞的标准。岂不是很惭愧吗?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坏;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假如不想自己悲悯自己及别人,不是身口并作、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八因缘。
什么叫做为了求生净土的缘故呢?这就是说在此土修行,修道很难进步。如果能够往生西方净土,在那里成佛很容易。所谓容易就是一生就能办得到,所谓难就是累劫也不能成功。所以过去的圣贤之人,个个都要求生西方。千经万论,处处都指归净土。没有超过这个法门的。然而佛经中说缺少善根是不能往生净土的,要有多福才能去。说多福,就是要执持名号;说多善,就是要发广大心。是以暂时持名念佛的功德,就胜过一百年的布施。一发大心,就超过无量劫的修行。因为念佛就是为了作佛,如果不发大心,则虽念没有作为。发心原为修行,如果不往生净土,则虽发也容易退转,这个发心就好比是下菩提种子,如果采用念佛求生净土的方法来种这个菩提种子,那么道果就自然增长。这就是乘弥陀大愿之船,入于西方净土之海,决定往生西方。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九因缘。
什么叫做为了正法久住的缘故呢?因为世尊,无量劫来,为了我们,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圆果满,逐致成佛。既成佛已,应化度生,功德圆满,示现寂灭。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虽有如来教法,无有信解修证之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都是追逐名利。举目滔滔,天下都是这样,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悲伤不忍言,想到这里,不觉泪下。我作为一个佛子,如果不能报恩,对内无益于自己,对外无益于众人,生的时候蹉跎时光,死后亦无益于将来,天地所不容,那是极重的罪人啊!如果不能报恩这个罪不属于我那应该属于谁呢?这样一想真是痛不可忍,真的没有办法,顿时忘记了自己贫贱卑下的身份,忽然发了大心。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也一定要尽力护持正法于来世。是故同诸善友,共到道场,礼忏修法,仿弥陀如来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心心作佛,从于今日,尽此一生,誓归极乐,既得往生九品,华开见佛,得无生忍,然后回入娑婆,大作佛事,令使佛日重辉,法门再阐。众僧如海,各各持戒清净,无有染污,修诸梵行,人民悉皆被化,劫运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则区区之心,就是发菩提心的第十因缘。
如是十种缘都具备了,八种差别都知道了,则趋向涅盘城就有门头了,修行成佛就有了正确的目的地。再说我现在这个身体,居住在华夏之国,眼耳鼻舌身意都没有病,地水风火四大调和,身体轻安,具有足够的信心,庆幸自己没有魔障。何况今天我等,又出了家,受了具足戒,又遇到了好的道场,又闻到了佛法,又瞻仰了佛的真身舍利,又修了忏悔,又遇到了善友,又具有如此胜缘。不在今日发此大心,要等到什么时候呢?唯愿大众,怜悯我的愚诚,怜悯我的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此心。没有发的,今天发;已经发了,令其增长;已经增长的,当令相继不断。不要因为困难而退怯;不要把它当做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轻视;也不可欲速而不能持久;也不要懈怠没有了勇猛之气;也不要萎靡而不能振作;也不要得过且过期待来日;也不要愚钝而不肯进修;也不要以为自己根机浅薄而没有份。比如种树,浅根的树种下去长久了根就深了;又如磨刀,磨久了钝刀也会变的锋利了。怎么可以因为根浅就让它枯死、因为刀钝就放着不用呢?又比如以为修行很苦,其实不知道懈怠更苦。修行则是暂时的勤劳,却是永劫的安乐。懈怠则偷安一时,受苦多生。何况我们现在乘上弥陀大愿的舟船,就不要担心会有退转。花开见佛得无生为忍力,则不用忧虑有什么艰难。就是地狱罪人也在过去劫中发过菩提心,我们这些人伦佛子怎么可以不立大愿于今生呢!过去无始以来昏昏迷迷那就没有办法说了,而今已经觉悟,如果再昏昏迷迷,将来就要追究责任。所以迷惑而未觉悟,确实可怜,如果觉悟而不去实行,非常痛惜。如果害怕地狱的苦,则精进自然生起;如果念念不忘生死无常迅速,则懈怠就不会生起。又必须以佛法为鞭策,善友为提携。不管做什么都不要离开这个标准,就不会有退失的忧虑了。不要说这一念菩提心是那么轻微,不要说这是一个虚愿对我没有利益。心真则事真,愿广则行深。虚空并不大,心王才是大;金刚并不坚固,愿力才是最坚固的。诚望大众不要忘了我的话,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普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你怎么知道自己未来成就的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是从今日立愿开始呢!愿与大众共同勉励。幸运到了极点!幸运到了极点!

⑸ 藏区信佛为什么还是比较贫困(妙莲法师答疑)

最近,我对自己的学佛作了一个思考,我究竟为什么要学佛?这才发现虽然我很爱看佛学书籍,但始终都没有好好修行的决心。比如我今年虽然参加了金刚萨埵心咒共修,但我每天只念三千遍,完成了今天的数量就不想再多念,好象念咒子是件很无趣的事。在学《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过程中,我对以前不明白的很多事情知道了一些,但还是有很多不解。比如说皈依三宝有很大的功德,那我想藏族人是最虔诚的佛教佛了,但藏区却非常的贫困,佛菩萨为什么不照顾他们呢?又比如佛说人生是苦,但我从小到大好象并没有觉得有什么苦,那是不是因为西藏特别苦所以西藏的佛教信仰浓厚?我有一位朋友出差去青海,因为时间比较长,所以他在那里认识了不少藏族人,其中有好几位都是出家还俗的,他们都很有钱。他朋友感叹:只要有钱了,连藏族人都不出家了。所以我想是不是因为色达很穷,所以“色达山河一片红”?等色达富裕了,会怎样呢?答: 藏区贫困并非诸佛菩萨不照顾。因为诸佛菩萨大悲周遍,绝对不会有执著彼舍离此的偏袒之心。所以某一区域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可以说是这一区域众生的共业所感,除此之外,从佛法业果的角度讲并不存在一种所谓神奇的主宰力量随心所欲地让某区域贫穷、让某区域富裕。此时,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说区域的贫富是共业所感,而藏族人又都是共同虔诚信仰佛教,那为什么会感得贫困之果呢?回答:贫困之果并非由虔诚信仰佛教之因而感召,贫困自然有贫困的因,并且这种因也并不一定就是今生所造集的,很有可能是过去世所造集的贫困之因在今生成熟而感召贫困之果。也就是说一个今生虔诚信仰佛教的佛教徒虽然有可能会非常贫苦,但这与他虔诚信仰佛教并无丝毫关系,而是宿世业报的缘故。比如《百业经》中所讲小驼背的公案就是这样。经中讲道:小驼背虽然已断尽烦恼证得阿罗汉果,并且众比丘乃至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与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都尽力在帮助他,但因往昔业报现前的缘故,也使得这样一位罗汉尊者连续七日不得饮食,最终因饿死而趣入涅槃。宿世发愿、虔诚信佛、精进修行使他证得罗汉果位,而过去世活活饿死母亲的宿业又使他以罗汉身饥饿而死趣入涅槃。所以虔诚信仰佛教与物质贫穷匮乏之间并无丝毫必然的因果关系。 再者,佛法虽然能够赐予相信、修学它的众生种种世出世间的圆满,但佛法的最终目的却并不是让众生仅仅过上丰衣足食、温饱有余的所谓幸福生活,而是要让众生摆脱生死烦恼的系缚,超越轮回、跳出三界乃至最终成就无上正觉,这才是佛法真正的核心所在。如《法华经》中云:“佛以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间。”此“一大事因缘”并非是让众生敛财生银、仕途亨通,而是引导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虔诚信仰佛教的藏区人民略显贫困,倒也并非是什么奇异之事。物质生活的淡泊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有益于激发厌离尘欲、希求解脱的纯正道心。基于这一点,佛陀并不主张以世间的物质妙欲来满足众生的贪欲。 如《广大游戏经》中云:“在当嘎树下,世尊坐在长有形如夜叉芦苇的布拉那草的地上,当时当地出现饥荒,乞食十分困难,尊者目犍连请问世尊:‘大地之下具有妙味,以我能翻大地,连力士翻动一片水中树叶的困难也没有,我以左手把地居所有有情全部握住后,以右手能够一刹那间在大地及其周围找出妙味。’世尊说:‘以你虽能这样翻转,但众生一向住持妙味而愚痴,且妙味不会长久留存,将会隐没。’世尊未予开许。” 从这个角度来看,藏区物质生活的贫困不但不是诸佛菩萨不照顾他们,反而令人觉得是诸佛菩萨对他们的偏爱。也许正是由于他们对佛教有着不共的全民族的虔诚信仰,所以感动诸佛菩萨将他们享受物质生活方面的福报全都回向而转作解脱的善根。如果真是这样,那所谓贫困的藏区人民不但不是人们怜悯的对境,反而应成为人们羡慕效仿的楷模。因为真正希求解脱的佛教学人,所看重追求的是清心寡欲、寂静祥和的清净心地,并不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虽然有些藏区人民迄今为止连温饱问题都尚未彻底解决,但从精神财富的角度讲,他们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因为千百年来,他们世世代代从未间断过享用最纯净、最丰富的精神食粮——佛教思想。您在问题中提到,虽然佛陀说人生是苦,但您从小到大好象并没有觉得有什么苦。这并不奇怪。因为普通人所认为的苦仅仅是缺衣少食、饥寒交迫、体不康健、地位卑微等逼迫性的苦苦所摄,普通世间人对苦的认识与体会只能局限于苦苦的范畴,甚至在苦苦的范畴中,也只是非常有限的一部分而已,而佛陀的教义中明确指出:不要说人间的显赫声名、锦衣玉食等种种的享受,乃至欲界诸天的种种妙欲之乐,以及色界三禅以下种种极其微妙的禅定乐受也都是坏苦所摄,而色界四禅与无色界也没有超越有漏行苦的范畴。所以佛陀说:“三界如火宅,有漏皆是苦。”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中士道部分有详细的说明。如果您能对这部分法义作一番刻苦精进的闻思修行,相信您一定会在对苦的认识、体会等方面有更加深广细腻的觉知。 您在问题中还问道:是不是因为西藏特别苦,所以西藏的佛教信仰浓厚。相比于内地来讲,西藏的经济并不发达,以及藏区人民对佛法的信仰特别浓重虽然均属事实,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说此二者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因为如果仅仅以贫苦来作为对佛教产生浓重信仰之根本因的话,那比藏民更贫苦的非洲难民应该是世界上最虔诚的佛教徒,而匮乏至极、饥渴交迫的饿鬼世界则更应当是信仰坚固的佛国领地,但这些显然不可能成立。并且佛教氛围比较浓重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不乏经济发达的,如台湾、香港、新加坡、泰国等。所以某地区佛教信仰浓厚,可以说是多种善因缘聚合之后所显现的善果,并不一定是贫苦所导致。 您最后的一个问题是等色达富裕了,佛法会怎么样呢。对此的回答是:既然贫苦并非是导致对佛教信仰浓厚的因,那么富裕也不见得就一定会使佛法衰微。比如中国的唐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达到巅峰的时期,而这一时期又恰恰是人们对佛教的信仰、交流、弘传、修证等各个方面均已达到鼎盛的时期。从这也可以推知,富裕与佛法的衰微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而色达富裕后,具体情况会怎样,毫无神通又丝毫不懂预测方术的末学实在是没有估评的能力,还望见谅。 最后让我们共同祈祷,愿十方有情都能对有漏三界生起真正的厌离之心,勤求解脱! 推荐阅读:数百年来藏地出现的最伟大密宗上师土登尼玛活佛活着的意义、菩萨的堕落(慈诚罗珠堪布)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投胎转世实验上师开示佛弟子共修祈雨的方法为什么大成就者多选择去极乐世界(二)如何巧妙化嗔恨心为大福报密宗行者要开悟有何诀窍?大圆满行者的四种神秘死亡方式藏密弟子如何做功课(转载)藏传密宗和藏传佛教不可混为一谈伏藏大师德钦朗巴亲游莲师净土的详细记录争鸣:密宗虹化与禅宗火光三昧密宗弟子必须牢记的守则:《保密窍诀》2 佛弟子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仅念一遍即可获巨大功德的诸佛如来名号活佛众目睽睽下飞空失踪西方极乐世界四种国土详情及生因揭秘 诽谤圣者会遭惨重恶报(附毁谤的种类及罪业… 为何成就者能有神通可随意改变外境? 证悟了空性就能穿越岩石、飞入天空?

⑹ 如何才能盘出好的星月菩提求详细教盘法。

盘玩一挂新星月的具体流程:

新星月建议大家不要着急直接上手盘玩,先把整条籽拆散,放入一个棉布的袋子里(搓澡巾最好)搓盘1-2月,这是一个物理的抛光过程,经过一段日子的搓盘,籽的表面已经非常非常亮了(挂瓷)。如果不想将籽拆散,也可以用棉布手套盘玩,但是这样见效慢,需要更长时间的盘玩。

棉布盘玩一段时候后,我们将散籽重新穿好,现在就可以直接上手盘玩了,直接上手盘玩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星月的上色均匀问题,我们的手上会不停的分泌汗液,如果汗不能均匀的分布在整条的星月上,那么就会造成色差现象。

星月切记多盘少戴!戴在脖子上的时候没事多转转圈,让脖子上的汗均匀的分布到星月上

1、盘玩的时候尽量把绳子放长一些,孔道两边尽量盘到,这样包浆会更均匀。

2、一年之中夏季汗较多,盘玩籽儿的时候很容易吃汗,但汗全部沁在星月上后,尽量多盘,如果不玩的时候,把籽儿必须盘干,让表面的水分挥发,以免籽儿花花的。

3、如果是天天把玩,建议每月用湿毛巾屡一下,一来可以祛除表面的赃物,二来也对珠子算是一种表面的保养,但屡完之后一定要把玩干爽在搁置一边。

4、最后一点就是一定要干净的手去玩,脏乎乎的怎么玩都不漂亮~~

星月的颜色一点一点的变深了,从顺白到浅黄,从浅黄到深黄,无尽的岁月让星月一天一天的变化着,终有一天到开片,这是一个考验玩家定力的过程,星月菩提盘后效果。

⑺ 妙莲法师:有钱不做好事 菩萨能让你发财吗

妙莲法师---其实在《楞严经》上告诉过我们,观世音菩萨太慈悲了,求财得财,求子得子。但是这也要看你是用什么心去求的?你求财有了财后,是不是会去做好事呢?若有钱不做好事,菩萨能给你财吗?


佛法讲因果,其实说来应该是因缘果报,还要注意时间这一因素。只要因缘、时间相聚会,则果报自然成,大至宇宙,小至微尘,皆离不开此理。

俗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苦瓜怎能生出甜豆来呢?如是因,如是果,丝毫不爽。如果你种的是善因,就会得善果;种恶因,就会得恶果。有因而无果,那只是时间未到而已。谚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是不报,时候未到。”

所以我们要探讨因果之前,必须对时间有正确的知见,因果是讲三世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般凡夫俗见,眼光短浅,只信有现在世,不信有过去世,更不信有未来世,凡事只以眼前所见为真、为有。殊不知此三世时间观极为浅显易明,今举眼前之例证明之。

人人皆知道有昨天、今天、明天,若从今天逆推,则有无量无数的昨天,此无穷极之昨天,就是过去无始啊!若再由今天顺推,则亦有无终无尽的明天,此浩瀚无际的明天,不就构成了未来无终吗?

我们怎可说未看到明天,就不承认有明天的存在;回忆不起昨天的事,就说没有昨天呢?相同的道理,如果你只知有现在世,而不知有过去世、未来世,那简直像小孩子一样,太幼稚太可怜了。请你好心学习,增长智慧,不可再愚痴狂妄,辜负己灵。

具备以上的正知见,你就不会为行善之人遭受恶报而心愤不平,见行恶之人自在安乐而抱怨上苍不公了。善人遭恶报,那是他过去造的恶因所感;恶人受善报,那是他过去有善因,所种的福犹未享尽。切不可只就一世来论,而昧于三世原理之真谛!若明于此因果通三世的道理,即知只要时间一到了,善恶因缘成熟,必然是种善必有善报、种恶必有恶报的。所以我常说: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善人,亦没有百分之百的恶人;众生因为所造善恶因缘之不同,故所受的苦乐果报亦各有差别。怎可因今生行善或做恶之人好像不得其应有的善恶果报,就怨天尤人呢!

明白以上的道理,那么就只须讲耕耘,不须问收获。因为有耕耘,必会有收获。虽不是马上有收获,你总不可能今天播种就要它明天结果吧!

学佛亦是如此,你今天上山来拜观世音菩萨,就要求菩萨即刻保佑你,那你心太急了吧!说不定你今天拜了观音,下山时不小心跌倒,摔断了一条腿,那你能说观世音菩萨不慈悲吗?学佛人头脑一定要冷静,才不会颠倒是非。其实观世音菩萨对你可说是太慈悲了,你不求,菩萨照样会保佑你,如慈母之对待子女,难道还要子女开口求母亲保护、母亲才会给予保护吗?说不定你今天会遭受生命垂危之报呢!就是因为你拜佛的功德,才只受折腿创痛而已,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慈悲保佑,让你重报轻受而你不自知而已。这点正信都没有,你还能叫做虔诚佛教徒吗?对这种不信因果、颠倒是非而不受劝化的人,那我们惭愧自己智慧德行有限,没法化度他,真无话可说了。

你今生能修行种善因,恶报就会减轻,如果没减轻很多的话,那就是你种的善因还不够,应该生大惭愧,再努力行善。譬如一盆滚开的热水,如果只加了一杯的冷水,对于这盆热水而言,其热度是不会感觉有降低的,除非你继续不断地加上冷水,它才有可能变冷。所以今生行善,还不能摆脱恶劣环境的话,那就代表你所行的善还不够。应该再精进用功才对。怎可说观世音菩萨不慈悲,不感应呢?此番道理,只可与智者道,不足为愚者言了。

谈到感应,有的人一求就有,有的人再怎么求佛菩萨好像视若无睹。这是怎么同事?譬如一个认真用功,守规矩的孩子,向母亲要钱,一开口就有;另一个懒惰懈怠不学好的孩子,向母亲要钱,其母亲一毛钱也不会给的。学佛亦是如此,有求而不应,是佛菩萨不慈悲吗?其实在《楞严经》上告诉过我们,观世音菩萨太慈悲了,求财得财,求子得子。但是这也要看你是用什么心去求的?你求财有了财后,是不是会去做好事呢?若有钱不做好事,菩萨能给你财吗?

感应有顺有逆,不论顺逆都是佛菩萨的慈悲。顺境固然是好,但唯有在逆境之中才谈开智慧。譬如春天温和,固然可使百花齐放、万物生长,但如果没有秋、冬怎么会有结果呢?没有严寒的冬天,怎会绽开清香扑鼻坚忍高贵的梅花呢?

所以真正有智之士,学佛愈是遭遇不顺,其道心愈是坚固,愈能成就菩提道。古今多少高僧大德,上根利器者,莫不是在苦境、逆境中成就的啊!最后祝福诸位!新年万事吉祥如意,道业广增长,早日成佛道。

⑻ 莲花菩提子哪里产的

你好一般莲花菩提子的主产地在印度尼泊尔,不过本地也有,那都是嫁接的,密度不好,品相也不好,我一直在网络 慕容阁小薛 那请您要不去那看看,另外还赠送莲花菩提鉴赏手册哦,真心不错。

⑼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异物何处惹尘埃,怎么解释

菩提
唐朝初年,禅宗六祖慧能写了这么一首关于菩提树的诗,流传甚广,所以后世许多人都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菩提树,其实是人们误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树不仅存在,而且又名思维树,是一种桑科榕属常绿大乔木。慧能所写的“菩提本无树”这一诗句,大概是从佛家理论“四大皆空”里作了引伸而来的吧!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 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菩提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岁月如水,两千多年过去了,佛祖当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树经受了无数风风雨雨,有着神话般的经历,在佛教界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我国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览馆内至今陈列着四片菩提树叶,据说就是从这棵树上采摘下来的,所以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倍加珍惜。1954年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来华访问,带来一株从这棵树上取下的枝条培育成的小树苗,赠送给我国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以示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周总理将这棵代表友谊的菩提树苗转交给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养护,植物园的领导和职工都十分重视,精心养护,使之生长茁状,枝叶茂盛。每当国内外高僧前来时,植物园的这棵菩提树就会被请出来,接受高僧们的顶礼朝拜。“文革” 动乱期间,植物园被冠以“封资修”、“花花草草”等罪名,建制撤销,人员流散,这棵菩提树也被迫离开植物园,流离失所。值得庆幸的是,有心人悄悄地把它藏起来,并用心管理,使之大难不死。十年浩劫之后,植物园的领导和职工四处寻找这棵菩提树,先后访问了几十个园林单位,几经周折,才最终把它找回来。目前,经过植物园职工的精心养护,这棵菩提树长势良好,枝繁叶茂,欣欣向荣,似乎象征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永放光芒,中印两国人民友谊永存。

据考证与考察,我国原来并没有菩提树,它最初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被引进的。据史籍记载,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药三藏大师从西竺国(印度)带回菩提树,并亲手种植于广州王园寺(后来该寺改名为光孝寺)。从那以后,我国才开始有了菩提树,并在南方各省区寺庙中广为传播。今天,广州海幛寺仍然还有3株300多年树龄的古菩提树呢!

西双版纳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对菩提树十分敬重、虔诚,几乎每个村寨和寺庙的附近都栽种了许多菩提树。如果谁家人口不安宁,猪瘟鸡死,五谷欠收,也要在村寨和寺庙附近栽种一些菩提树,乞求佛祖的保佑。每到佛节,信男信女们就在大菩提树干上拴线,献贡品,顶礼膜拜。傣家人什么树都可以砍伐,但菩提树却是千万千万不能砍伐的,即使是菩提树的枯枝落叶也不能当柴烧,砍伐菩提树就是对佛的不敬,就是罪过。解放以前,傣族封建领主制定的法律里就有这么一条:“砍伐菩提树,子女罚作寺奴”。在傣家人的文学艺术里,菩提树则是神圣、吉祥和高尚的象征。在举行婚礼时,歌手总会唱道:“今天是菩提升天的日子”。在情歌里,少女们则会对心爱的男友唱道:“你是高大的菩提树”或“你象枝叶繁茂的菩提树”等。此外,在傣家人的谚语里,还有“不要抛弃父母,不要砍菩提树”这样的词句。

走进西双版纳,菩提树随处可见,但其中有两株却特别值得一提。一株在景洪市勐龙镇曼达赫村,胸径近2米。人们通常所见的菩提树都是青枝绿叶,而这株菩提树则在生长青枝绿叶的同时,还会长出一种白色枝条,白如霜雪,毫无青绿之色,且每年都长,每次仅长出一至二枝,决不超额。据当地民间传说,当年佛祖释迦牟尼出游传教时,曾在这株菩提树下小憩,于是,此树感佛祖厚爱之恩,特长出白色枝条作为回报。当地傣族群众视此树为“神树”,在其四周砌起砖墙进行保护。每年此树长出白色枝条时,膜拜者、参观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另一株在景洪市郊曼厅公园的旁边,树干十分粗大,要5个成年人张开双臂才能合围,据说其树龄已有800多年,但长势依然旺盛,枝叶成荫。据说,此树与泰国的一株同龄菩提树是“兄弟树”,系当时中泰两国两位身居王位的挚友互植。这两位挚友原来都是有志的平民,经过艰苦努力,奋发拼搏,分别在泰国和西双版纳获得王位,那位泰王前来西双版纳亲手种下这株菩提树,西双版纳王也远赴泰国种下一株菩提树。他们共同的愿望是让两株菩提树同生共长,中泰两国人民永远和平共处,友谊长存。至今,西双版纳的傣族群众仍然十分爱护这株菩提树。

菩提树不仅身世丰富,且实际用途十分广泛。它树干粗壮雄伟,树冠亭亭如盖,既可做行道树,又可供观赏;叶片心型,前端细长似尾,在植物学上被称作“滴水叶尖”,非常漂亮,如将其长期浸于寒泉,洗去叶肉,则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轻纱的网状叶脉,名曰“菩提纱”,制成书签,可防虫蛀;枝杆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后可制硬性树胶;用树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药有发汗解热、镇痛之效;枝干上会长出气生根,形成“独树成林”景观;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的某些地方,人们将其气生根砍下来,作为大象的饲料。

1::(一)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菩萨地持经卷三无上菩提品、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菩提心经卷一、旧华严经卷三十八、卷五十二、新华严经卷七十、维摩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一、卷二十七、大智度论卷四十四、成唯识论卷一〕
(二)即唐代时来华之菩提仙那。

2::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菩提心”,或云“大乘心”,或云“普贤心”,再简云“发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

在佛法的修学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只有发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见会才有着落处。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足于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萨的修行都是以发菩提心为开始,不同的只在于愿力的体现。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诸大愿等等,诸佛菩萨的愿力都是菩提心的体现。

发菩提心、走菩萨路、学佛做人、利益众生。这就是学佛人走的路。

3::菩提(梵bodhi,巴bodhi,藏byan%-chub)
指开悟的智慧。梵语bodhi,系从有‘知’或‘觉’之义的动词budh转化而来的名词,意译智慧、知、觉。旧译又翻为道。《大智度论》卷四十四云(大正25·380b)∶‘天竺语法,众字和合成语,众语和合成句,如菩为一字,提为一字,是二不合则无语,若和合名为菩提,秦言无上智慧。’《无量寿经》卷上等,称无上菩提为无上道;《大乘义章》卷十八依果德圆通之义,将菩提翻为道。然而,《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云(大正43·235c)∶‘言正解者,正觉异号。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末伽言道,游履义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

菩提为佛教的根本理念。佛教主要即在说明菩提之内容,及证取菩提的实践修行方法。佛教的礼拜对象,即为获得菩提的觉者,即佛陀。佛陀所觉悟的菩提,其内容是诸法皆空,即所谓一切万有皆无实体的真理。然而从觉悟诸法皆空的觉者而言,万有乃超越有、空之实在本身,故为诸法实相。依佛教的发展阶段来说,系从否定的觉到肯定的觉;约略而言,否定的觉即是小乘佛教,肯定的觉为大乘佛教。对此,《大智度论》等书曾揭三种菩提、五种菩提之说。

由于圣者可分三类,故菩提亦有三种。(1)声闻(阿罗汉)所得的声闻菩提(阿罗汉菩提);(2)独觉所得的独觉菩提;(3)佛所得的佛菩提。此中,前二种菩提系唯断烦恼障而得之菩提;而佛菩提则一并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而悟得者,乃究极而无胜之者,又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菩提、无上正等菩提、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正等菩提、等正觉、正觉等、无上菩提、无上道。又,声闻菩提系依师之指导,经三生修行而得;独觉菩提系为求自利,无师指导,经百大劫修行而得;佛菩提乃愿自利、利他,且不依师,经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而得。

对于此三种菩提,后世曾有种种解释。如《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五谓以上智观察缘性称为佛菩提,若以中智观察缘性称为独觉菩提,以下智观察缘性称为声闻菩提。《显扬圣教论》卷七则约种性等五种加以分别,其文云(大正31·516b)∶
‘菩提五种分别者,(一)种性,(二)方便,(三)时,(四)证觉,(五)解脱。种性者,声闻菩提依钝根种性,独觉菩提依中根种性,无上正等菩提依利根种性。方便者,声闻菩提由行六处善巧方便,独觉菩提由多分行甚深缘起善巧方便,无上正等菩提由五明处善巧方便。时者,声闻菩提极少三生修行而得,独觉菩提由百大劫修行而得,无上正等菩提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行而得。证觉者,声闻菩提由师证觉,独觉菩提唯誓自利无师证觉,无上正等菩提自利利他无师证觉。解脱者,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所证转依,解脱烦恼障、解脱身摄;无上正等菩提所证转依,解脱一切烦恼障及所知障,解脱身摄及法身摄。’

此外,《大智度论》卷五十三又说佛菩提有五种,即∶

(1)发心菩提∶于无量生死中发心,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菩提。此为因中说果。

(2)伏心菩提∶折诸烦恼,降伏其心,行诸波罗蜜。

(3)明心菩提∶观三世诸法本末总相别相,分别筹量,得诸法实相毕竟清净。此即所谓般若波罗蜜之相。

(4)出到菩提∶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着般若波罗蜜,灭一切烦恼,见一切十方诸佛,得无生法忍,出三世,到萨婆若。

(5)无上菩提∶坐道场,断烦恼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法华经论》卷下谓佛菩提有应佛、报佛、法佛三种菩提,伽耶成道名为应佛菩提,十地行满而得常涅盘证名为报佛菩提,如来藏性净涅盘名为法佛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无上菩提义〉中,认为无上菩提有方便菩提、性净菩提二种。又,有关无上菩提之体性,《菩萨地持经》卷三〈无上菩提品〉谓以二种断、二种智,及清净智、一切智、无碍智,并百四十不共佛法等为其体,具七无上,于一切菩提为最上,故名无上菩提。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为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为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单称菩提心。顺趣菩提之三十七种行品,称为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或菩提场;其道场树称为菩提树。其他,日本有所谓增上菩提与菩提讲。前者指祈祖先成佛而修冥福,后者指结讲念佛而广祈众生增进佛道。

◎附∶印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摘录自《般若经讲记》)

二道,为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的过程中,所分的两个阶段。从初发心,修空无我慧,到入见道,证圣位,这一阶段重在通达性空离相,所以名般若道。彻悟法性无相后,进入修道,一直到佛果,这一阶段主要为菩萨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依《智论》说∶发心到七地是般若道——余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道。般若为道体,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般若即菩提,约菩提说∶此二道即五种菩提。(1)发心菩提∶凡夫于生死中,初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名为发心菩提。(2)伏心菩提∶发心以后,就依本愿去修行,从六度的实行中,渐渐降伏烦恼,渐与性空相应,所以名为伏心菩提。(3)明心菩提∶折伏粗烦恼后,进而切实修习止观,断一切烦恼,彻证离相菩提——实相,所以名为明心菩提。这三种菩提即趣向菩提道中由凡入圣的三阶,是般若道。这时,虽得圣果,还没有圆满,须继续修行。明心菩提,望前般若道说,是证悟;望后方便道说,是发心。前发心菩提,是发世俗菩提心;而明心菩提是发胜义菩提心。悟到一切法本清净,本来涅盘,名得真菩提心。(4)出到菩提∶发胜义菩提心,得无生忍,以后即修方便道,庄严佛国,成熟众生;渐渐地出离三界,到达究竟佛果,所以名为出到菩提。(5)究竟菩提∶断烦恼习气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即圆满证得究竟的无上正等菩提。二道各有三阶,综合凡五种菩提,总括了菩提道的因果次第。

〔参考资料〕 《解夏经》;《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卷二十四、卷二十六;《维摩经》卷上;《大智度论》卷四;《俱舍论》卷二十五;《成唯识论》卷一;《摩诃止观》卷一(上);Har Dayal《The Bodhi-sattva Doctrine in Buddhist Sanskrit Li terature》。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阅读全文

与妙莲菩提净水哪里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水壶每次烧完水都有水垢 浏览:880
illy胶囊咖啡机除垢模式 浏览:133
分流属于蒸馏吗 浏览:861
电离子去宫颈糜烂效果好吗 浏览:906
300吨污水处理需要什么条件 浏览:598
360浏览器提升下载速度 浏览:826
容声ro34净水机怎么样 浏览:99
太阳能污水处理站运营怎么样 浏览:690
小米饮水机怎么单独接水管 浏览:212
胶南纯净水桶哪里有卖 浏览:807
做保养空气滤芯没换有什么事吗 浏览:556
污水区英语怎么写 浏览:278
含铍的污水怎么处理 浏览:236
生活废水纳管证明哪里开 浏览:646
纳滤和ro的区别 浏览:201
污水综合 浏览:752
小米空净什么时候换滤芯 浏览:647
树脂是加聚反应 浏览:958
纯水养什么最好 浏览:886
用什么洗水垢 浏览: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