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把电脑泡在纯水里,可以不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呢,是可以的!因为在纯水的状态下,水是不导电的,所以你的电脑在纯水中泡着也没有什么影响,而且工作也是很正常的。同时还有一点像你说的:减小了音量。但是说静音是不可能的,你的电脑在运作,肯定有震动,有了震动就必然有声音呐。
如果你的问题是要解决散热和减小音量,建议不要采用这样的方法,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但是你要考虑它的可行性。如果要散热,你可以参考如下方法
1.散热
CPU的散热方法及散热器件
CPU的散热方法和器件非常多,而且常有DIYer“发明”出新的散热工具和方法。
扩散法及散热片就是仅使用散热片,紧贴在CPU表面,以增大 CPU的散热面积、扩散热量。此法主要在早期的586以及笔记本电脑上使用,现在主要在板卡上的一些芯片上使用。一般散热片的散热面和质量越大,散热效果就越好。目前在CPU上,为取得好的散热效果,需要将散热片和其它散热器件配合使用。
风冷法及风扇是目前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主要由散热片、散热风扇辅以导热硅脂进行散热。对于散热风扇,当然是转速快、出风量大的好,以便迅速带走热量。目前市面上的普通风扇能满足CPU散热的正常需求,如果要超频,就需要换用大功率风扇和质量更好的散热片。
显卡散热风扇及显存散热片
水冷法及水冷散热器用密封性良好的水槽(一般用铝或铝合金制成的)贴在CPU表面,然后通以循环水来给CPU散热。此方法散热效果十分出色,但操作难度很高。
水冷散热器是专业玩家钟爱的东西,以前都靠玩家DIY,现在也有现成的商品可买了。水冷的原理是由水将散热器中的热量带走。由于水的热容量远大于空气,因此只要少量的水就可以很好地散热。水冷器的散热效果要远超过“风扇+散热片”的方案,在水中加冰加盐可以进一步降低水温。水冷散热器不需要风扇,没有噪声;缺点是要防止漏水。
水冷散热器+散热片只要安装适当,降温效果当然非凡。安装时要选择好位置,不然很容易因为局部冷凝而产生水珠(即“冒汗”现象),造成电路短路而损坏CPU。
制冷装置类似于电冰箱的原理,制冷装置实际上是一个微型压缩机,自然,其冷却速度非其它散热器件可比。例如丹麦ASETEK制造的 VapoChill,就是此类专业制冷散热装置,它采用沸点较低的液体作为 CPU冷却剂,通过处理器时很快就会沸腾并蒸发,能迅速带走芯片上的大量热量。接着汽化后的冷却剂从蒸发器进入冷凝器,在涡轮的帮助下重新变成液体,再从另一面的通道流回CPU,周而复始进行降温。
研磨法这是一种辅助的散热措施,方法是用砂纸打磨掉CPU外膜的那层锡,直至露出红色的铜,以便让CPU核心内的高温更快地传导出来。这种方法极具危险性,也只有大胆的高级玩家敢试。
导热硅脂
软件法即通过软件来控制CPU的使用,其原理是让降温软件常驻内存,时刻监测CPU的状态,一旦CPU空闲,降温软件就会发出HLT挂起指令,让CPU暂时停止工作,仅使CPU维持最小的能耗,从而降低温度,因为CPU空闲时,也要产生很多的热量,只有在挂起状态下,CPU产生的热量才很少。
Cpuidle是这类CPU降温软件中最先的产品,之后又陆续出现了 Waterfall Pro、Rain、SoftCoolerⅡ、CPUCool、KCPUCooler、 WinCooler等降温软件。其中Waterfall Pro适合PC和笔记本电脑使用,能为CPU降温,节省笔记本电脑电池;Rain是Waterfall的简化版,个头很小,功效可不差;SoftCoolerⅡ不仅能识别AMD、Cyrix、Intel 等类型的CPU,还可以针对不同的CPU进行优化降温;KCPU Cooler特别适合在意系统资源消耗的用户,可以在没有应用程序运行时将CPU挂起,节省能量,降低CPU温度。
导热硅脂与散热膏导热硅脂可以加强CPU表面和散热片间接触的紧密程度。在CPU和散热片接触面涂一层导热硅脂,填补散热片与CPU表面间的空隙,可以改善CPU与散热片的接触,增加导热性。建议把2B或4B 的铅笔芯用细砂纸慢慢磨成粉末,然后加到白色的散热膏里,注意不要加得太多,否则会影响CPU与散热装置的粘合。 显卡的散热方法
第三代显卡出现前,显卡的散热只需在显卡芯片上使用一个散热片即可。而现在的主流显卡因为GPU内核的温度都比较高,所以一般都在 GPU芯片上加风扇。
风扇+散热片显卡涡轮风扇是一种适合显卡上使用的高性能风扇,为许多优质显卡所采用
显卡散热套件更高级的方案除了显示芯片采用“风扇+散热片” 散热外,还在显存上也加上了散热片,这套散热器件组合可以称为显卡散热套件。例如有种显卡散热套件,包括一个ViceⅡXtreme散热器和八片显存散热片。安装该套件的步骤是:⑴将显卡上原有的散热风扇取下来,将显卡用防静电、防水的塑料袋包装好,注意密封,然后放到冰箱里冷冻30~40分钟;⑵取出显卡,将改锥插到显卡芯片的散热片底下,将散热片取下来;⑶涂上新的导热硅胶;⑷粘贴Vice Xtreme散热器; ⑸将显存散热片粘贴到显存芯片上。
水冷散热器的多种制作方法
打磨显卡芯片这是一种近似“疯狂”的显卡散热辅助方法,有 DIYer做过这种尝试,但奉劝大家不要仿效。
水冷法有人对显卡也使用水冷法散热,使用了显存/内存散热片,并且利用中间的小孔来穿过水管,起到了更好的散热效果。
为硬盘散热
有这样一个计算法:功耗正比于转速的2.8次方。因此7200RPM 硬盘的功耗比5400RPM或4500RPM的硬盘要大得多。对于4500RPM和 5400RPM硬盘,可以不用过多关心散热问题,但对于7200RPM的硬盘,其散热问题就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了。
最简单的散热措施是从机箱设计上想办法,即使用金属安装架,好让硬盘散发的热量尽快传送到计算机系统的机箱外。比较专业的做法是采用三风扇敞开式硬盘散热架,以便有效地降低硬盘温度。
制作很精致的显卡水冷装置
当然也可以采用硬盘散热套件为硬盘散热,其原理是通过风扇来带走硬盘产生的热量。其实这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将一个直径比较大的机箱风扇安装到硬盘上。不过由于硬盘是精密仪器,所以选购硬盘散热风扇时,风量还不是最关键的因素,最关键的是风扇产生的震动要最小。安装硬盘风扇前,要把硬盘拆下来,在硬盘底部预留有6个螺丝孔,把风扇所附的螺丝装在硬盘底部,固定好风扇,然后把风扇电源插头串接在硬盘电源插孔上。
为机箱散热
机箱内除了电源和CPU风扇外,为了散热,有必要再安装额外的系统风扇(System Fan)来加强空气对流,甚至再加个额外的抽气风扇。
系统风扇可安装在机箱的右下角,产生的风吹向板卡插槽位置。 抽风风扇应安装在电源的正下方,主要将机箱内空气抽出,为机箱内降温。也可以在机箱面板底部加装一个用于吸入冷风的抽气风扇,在靠近 CPU和显卡附近的高温区后面板上加装一个排气风扇,这样利用风扇的风力在机箱内形成对流,加速热空气的排散。最后整理机箱内排线,用橡皮筋捆扎多余线路,清理出宽敞空间帮助空气流动
2.减小电脑运行时的音量
电脑的噪音,无外乎来自这几个方面:电源风扇、CPU风扇、机箱风扇、显卡风扇的噪音;硬盘和光驱转动的噪音;共振的声音。我们听到的电脑运行时的“嗡嗡”声,就是这些声音的叠加,要有效降低电脑噪音,单独地使用一款静音电源或者是静音CPU风扇,往往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需要从每一个噪音源入手解决问题。
1、风扇噪音的消除 电源风扇与CPU风扇噪音是主要的噪音源。电源风扇噪音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直接购买一款静音电源就可以了。 电源风扇降噪的手段一般是降低风扇转速,而CPU风扇如果降低转速,势必影响到CPU的散热,因此CPU降噪方法主要还是在于轴承的润滑以及扇叶的结构设计。由于CPU风扇的高转速,使得CPU风扇噪音值要达到静音电源的水平还有点困难,但我们还是尽量选择具有静音功能的风扇。当然,自己动手给风扇轴承加点润滑油也是很好的办法。 显卡风扇和机箱风扇产生的噪音相对小些,不过机箱内安装了太多的机箱风扇,也会增加电脑噪音。尽量少安装风扇是降噪的有效手段,不过对于那些必须安装多个机箱风扇的电脑,可以选择一些大直径低转速的机箱风扇。
2、硬盘或光驱噪音的降低 由于硬盘技术的提高,硬盘读写数据时烦人的“咯咯”声已经基本上听不到了,不过某些硬盘转动是的“嗡嗡”声也是比较可观的。目前,硬盘厂家也陆续推出了一些静音概念的硬盘,如采用“液态轴承”技术的希捷硬盘和三星V系列硬盘,都是不错的选择。 光驱的噪音问题往往难以解决,某些光驱的噪音甚至达到了惊人的地步,用部分朋友的话说,读光盘的时候“就像直升机一样”。一些朋友安装了像DVD-ROM Utilities的软件,在使用光驱,主要是观看影碟时,有效降低了光驱噪音。
3、 共振噪音的消除 并不是每台电脑都会产生共振噪音,消除共振噪音的方法其实很简单,调整机箱的放置位置或者增加一些软垫子就可以了。在机箱内部增加吸音棉不是一个好方法,这样往往会影响机箱的散热。 以上只是常用的方法,其实大家多动点脑筋,噪音问题就算不上“问题”了
⑵ 日本在地下存了5万吨水,这些水究竟有何作用
日本虽然这个国家的土地面积还没有东三省大,但是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却是属于前列的,在这个国家有很多科研精英。在之前的时候,日本东京大学曾经发起过一个科研项目,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宇宙中存在的中微子。中微子是一种轻子,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可以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轻松穿越地球,所以它有着很大的科学价值。目前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科研精英都在研究他们,不过这种东西却是很难捕捉的。中微子是一种基本粒子,不带电,质量极小,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太阳内部核反应产生大量中微子,每秒钟通过我们眼睛的中微子数以十亿计。太阳体内有弱相互作用参与的核反应每秒会产生10个中微子,畅通无阻的从太阳流向太空。每秒钟会有1000万亿个来自太阳的中微子穿过每个人的身体,甚至在夜晚,太阳位于地球另一边时也一样。
⑶ 日本在地下存了五万吨水,究竟是为何
日本确实在地下建造了能储存50000顿纯水的大水箱,这个水箱相当于十几层高的建筑。这5万吨纯水的储备并不是为了备战备荒,而是为了探测中微子。
这个大水箱和周围配置的探测器,被称为超级神冈探测器,是日本东大建造在岐阜县深达千米的废弃矿井里的大型中微子探测系统。
中微子是基本粒子之一,不带电,由于它质量很轻,是电子的百万分之一,所以中微子速度很快,可以自由的穿透物体,从物理学家预言中微子的存在,到实际发现中微子,花了几十年的时间。
中微子穿透力及其强大,通过真个地球也不会减速,我们人体也时刻被来自宇宙的中微子所贯穿。
由于中微子只参与弱相互作用,很难观察,只能通过它与其他橡稿改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切伦科夫辐射来探测。
日本东京大学设计了这个5万吨水的大水槽,基本设计理念是:探测器首先要足够大,里面的介敬腔质要足够的透明,重要的是要屏蔽掉其他宇宙射线的烦扰。
所以日本花费巨资在地下1000米深的矿井里,建造了这个能存50000吨水的大水箱,在周围配置了上万个光电探测器,观察切伦科夫辐射,对中微子来进行探测。
通过神冈探测器,日本多次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由此尝到了甜头,日本计划启动最新的顶级神冈探测器,其规模预计是现有超级神冈探测器的5倍以上,将花费近千亿日元进行建设,来 探索 物质和宇宙的起源。
这个问题先说答案,日本这五万吨水是为了做物理实验,探测并捕获中微子的,项目名称“超级神冈”,下面有说一下为何需要这五万吨纯净水。
太阳、地球、核反应堆、超新星爆发、宇宙诞生的大爆炸等都产生大量的中微子。它们以接近光速飞行。据物理理论,每一秒钟,穿过一个人身体,有1000万亿个宇宙中微子。因为中微子几乎不与物质发生反应,发生反应的概率很小,因此需要建造庞大的探测器来“捕捉”它,”超级神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诞生的。
超级神岗源于神冈实验,神冈实验采用了3千吨纯净水和1千个极其灵敏、能够探测到单个光子梁判的光电倍增管。实验初衷是为了寻找质子衰变,但却有意外收获,发现 大气中微子反常 ,物理理论用 中微子振荡 解释大气中微子反常。科学理论需要实证,因此日本政府批准了“超级神冈”项目,采用了5万吨纯净水,13000个光电倍增管,这就是5万吨水的由来。当然超级神冈也不负众望,测到了足够的大气中微子,最终证实了中微子振荡理论。
5万吨纯净水要求超级纯,非常难得,但加拿大在一个地下2100米的镍矿中建造了萨德伯里实验用昂贵的重水来替代,从核电公司借了1千吨、价值约100亿人民币的重水,这也是很豪的。
各个有实力的国家也纷纷加入中微子探测器行列,,美国采用1-4万吨液氩探测器的加速器实验,印度采用5万吨铁的INO实验,韩国1.8万吨液闪实验,美国在南极的PINGU实验,法国在地中海的ORCA实验等。
中国有采用2万吨液闪探测器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建于广东江门开平市金鸡镇、赤水镇一带的打石山,打石山正好位于距阳江和台山反应堆等距的53公里处,符合位于距反应堆约60公里的要求,因为这个位置来自反应堆的中微子在此处振荡效应最明显。
当然作为中微子探测器的旗舰,“超级神冈”也是要升级的,采用了100万吨纯净水,变身为“超超级神冈实验”,是不是发现5万吨水也是小巫见大巫了!
针对题目本身语境,我多说一点题外话,日本在科学技术的许多方面是有领先独到之处,作为邻居的我们要客观看待,不要过分的吹嘘和自卑,随着国家经济实力提升,我们要相信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国也会有越来多旗舰项目诞生的。
科学视野,不同解读,感谢大家阅读!
中微子是一种极难被捕捉到的粒子,不带电的它可以轻松穿过宇宙中的物质,并且几乎不留下痕迹,每秒种都有数千亿上万亿中微子穿过人体,但人是绝对感觉不到的,而寻找到中微子最好的手段就是借助类似“超级神冈”这样的探测器。
中微子虽然速度快而且质量小,但它在穿越纯水时会留下微弱的痕迹,这种被称为契忍可夫辐射的现象就是寻找中微子的诀窍,纯水越多这种辐射就会越明显,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在近千米的矿井深处藏水的真相。
事实上这五万吨纯水也比较争气,1987年2月的神冈探测器和美国的中微子探测器一起接收到了新星1987A爆发时产生的中微子,这也是首次探测到的太阳系外中微子,90年代时又投资1亿美元把神冈升级为“超级神冈”,五万吨纯水就是这时候加进去的,1998年领导超级神冈探测器的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首次确认了中微子震荡现象,于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只是日本,我国在大亚湾也同样拥有中微子探测装置,主要目标是探测临近的大亚湾核电站进行核反应时产生的中微子,其主体部分也被包裹在纯水中。
其实这个装置叫超级神岗探测器,重要是用于探测中微子的,和我国的大亚湾探测一样。
探测中微子一定要用100%的纯水,任何杂质都不能有。
中微子被称之为宇宙的隐身者,因为它不带电,所以不会与物质发生电磁相互作用。这也导致中微子可以轻易穿透地球。
当然,中微子也可以轻易穿透水,那为什么探测中微子还需要纯水呢?
这是由于中微子在穿透纯水的时候会留下痕迹,也就是契忍可夫辐射。并会留下蓝色的辉光。
如果纯水的体积越大,那么留下的契忍可夫辐射就越明显。就更易研究中微子的规律。
日本的神岗探测器在一个神达1000米的矿井中。
其设备的高度有41米,长度39米。理论上可以装满5万吨的纯水。只要研究太阳发出中微子,以及质子衰变效应。
日本后续计划用该实验装置研究超新星爆发,依旧更多宇宙中微子。
这就要求该装置升级,后续日本政府打算在两年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更加巨型的探测器。
当然神岗探测器已经为日本人囊收了一次诺奖。也就是证实了中微子在反应堆中的震荡。该项目领军科学家小蔡昌俊也因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日本之所以会在地下存五万吨水,是为了测量中微子的运动而存在的,在日本的一个废弃砷矿中,日本东京大学在那里建造了“超级神纲”探测器。
超级神纲探测器是专门用来探测中微子的一个探测器,在这个实验矿洞里装有多达五万吨的纯水,工作人员光需要装填就装填了两周时间。
那么很多小伙伴可能就会有疑问,一万吨纯水怎么就会测量到中微子呢?用其他简答一点的方法难道不行吗?
这是因为中微子是不带电的粒子,所以也使得观测它较为困难,大多数情况下,它可以无视物质的存在直接传过去。
它可以轻而易举的传过地球,每秒中会有几十亿的中微子穿过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中微子的最小的质量仅有电子的百万分之一。
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率来观测中微子,我们都知道光在水中会折射,因此光在水中的速度会降低到75%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而中微子的速度是无限接近于光速的,中微子在纯水中行进时会对纯水中的光产生影响。
日本科学家尾田利用这一点观测到了中微子的震动性,并证实了中微子是拥有质量。
事实上在我们这个宇宙当中,有许许多多看不见的粒子,而在这些看不见的粒子当中,有一种粒子就叫中微子,中微子是轻子的一种,也是最基本的粒子之一。
就一些科学数据来看,每秒大概有上千万亿数量的中微子穿过人体,但人类却一无所知,所以寻找中微子就成了人类研究的方向之一。
但中微子的质量很小,且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很弱,如果要捕捉到中微子的踪迹,就需要要有一个非常强大的仪器,而且这个仪器必须要在地下。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隔绝外界环境的干扰,于是在种种前提之下,日本的超级神冈探测器就孕育而生。
超级神冈探测器内储存了数万吨的水,这些水为什么能捕捉到中微子呢?答案实际上很好解释,我刚才上面已经说了,中微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很弱。
但很弱就代表有非常少的一些中微子,在穿过物质的时候会留下一些痕迹,所以这数万吨的水,就是寻找那一丝丝的痕迹。
比如说中微子在和原子核接触的时候会产生轻粒子,而轻粒子最终就会产生一些可见和不可见的光。
那么为了顺利的捕捉到中微子的踪迹,超级神冈探测器有一万多个光电倍增管,光电倍增管的作用就是放大光的信号,让人们更有效的发现中微子的痕迹....
日本在地下存了五万吨水,究竟是为何?
咋一看还以为是日本又要搞啥阴谋了,当然作为有原罪的日本让各位有这样先入为主的感觉也并无不当,但这从这地下五万吨水的角度联想,很明显这是日本一个探测中微子的科研项目“超级神冈探测器”的主体探测部分!那么吃瓜群众有话要说了,你骗鬼呢!中微子都能穿透地球,那“一桶水”有个毛用啊!你还别说,真有用!
熟悉核反应堆蓝色辉光的朋友马上就知道这是切伦科夫辐射,这是在介质中运动的物质超过光在这种介质中的运动速度时发出的一种电磁辐射,特征就不用说了,上图那蓝幽幽的恐怖光芒就是,但可以放心会发出辐射并不是这种光!它是1934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切伦科夫发现,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种辐射!
超级神冈探测器结构示意图,非常明显,为隔离其他穿透力极强的宇宙射线影响,这些设施都位于极深的地下!
而镶嵌在内壁的一个个半透明玻璃球则是11200个极为敏感的光电探测器,而这个巨大的容器内部可以存放超过5万吨的纯水!探测原理就是“切伦科夫辐射”,因为中微子不会有任何物质阻挡它的前进,因此无论在什么物质中它的速度基本不会改变(中微子极其接近光速)!而光在水中的速度则只有真空中约75%,因此从表面上来看中微子在水中是超过光的速度前进的,因此所经之处会发出切伦科夫辐射!
通过光电探测器探测到的伦科夫辐射环,这就是隐藏在深深的地下却能窥探到宇宙奥秘的中微子天文学!超新星1987A爆发时产生的中微子就被神冈探测器和美国的中微子探测器一起接收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神冈探测器又经过升级成了上文中的超级神冈探测器!另中微子探测也让日本在诺贝尔奖上有所斩获,1998年领导中微子探测的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首次确认了中微子震荡现象,并在2002年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越来越离不开超级设备与工程的支持,我国在中微子探测方面也在追赶脚步,大亚湾核电站深处的岩层下就有超级阵列的中微子探测设备,当然原理一样!但研究的目标主要是核电站本身所产生的中微子!
大亚湾项目的建造目标也是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微子振荡!
因为中微子是轻子的一种,它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地球上每天都有大量的中微子“穿过”,它们主要来自太阳、超新星爆发等。
日本东京大学在一个废弃的矿山深处储存了五万吨的纯水,建造了这个深达1000米的超级神冈中微子探测器,最初的目的是探测质子衰变同时也用来寻找中微子。
前边已经说了中微子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几乎只参与弱相互作用。我们的身体每天都有大量的中微子穿过,人类探测它们很困难,但也并不是没有办法。中微子入射到探测器后会产生电子和μ子,而中微子探测器中的光电管便可侦测出它们的切连科夫辐射,而超纯水就是接受中微子的介质。
这个辐射最早由苏联的物理学家切连科夫在1934年发现,当高速带电粒子在介质中穿行时,如果速度大于该介质中的光速,那么就会产生一种方向性很强的光辐射,很容易被辨别出来。
好多国家都有类似的中微子探测器,日本的这个中微子探测器的发现已经让多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与此前有关报道的日本大量储备石油、天然气、稀土以及煤炭等战略资源不同,目前日本在地底下储存的50000吨纯水不是作为战略储备,而是日本东京大学的小柴、户冢、梶田三师徒共同创建的超级神冈探测器。
超级神冈探测器之所以要储存这五万吨100%的超纯水,主要是探测质子衰变以及被设计用来来寻找太阳、地球大气的中微子,并观测银河系内超新星爆发。
为了达到这一探测目的,日本于1983年在位于日本本州岛中部,距名古屋北30公里、大阪东150公里、东京西300公里,且具有“森林之国”、“山水之国”美誉的岐阜县境内建造了超级神冈探测器。为了阻隔其他宇宙射线的影响,该探测器建在位于一个废矿地底下约3300英尺处(1000米),设施的主体是一个高41.4米、直径39.3米的不锈钢圆柱形的容器,其高度几乎与15层楼相当,而仅内部探测器盛水的“水箱”直径为33.8米、高度为36.2米,体积约为3.14*(33.8/2)²*36.2=32464.72立方米。
不仅如此,神冈实验室资深学术顾问小柴昌俊还领导团队在不锈钢圆柱形容器的内壁上安装有11200个光电倍增管,利用超级神冈探测器庞大的体积和无任何污染的超纯水,并结合用于中微子个头小、不带电,且以接近光速运动,并且可自由穿过地球的特性,探测高速中微子在水中通过时产生的切伦科夫辐射。
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和研究,超级神冈探测器可谓是硕果累累,它使得小柴昌俊团队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取得较高成就,并因此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与此同时,超级神冈探测器还制造了数个诺贝尔物理学奖等级的成果。
为了是科学研究更加深入,在超级神冈探测器既有1000亿日元(约为60以人民币)投入上,日本政府还打算打造升级版超级神冈探测器,届时将会有哪些新的成果出现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题目中说的应该是日本的超级神冈探测器(内部装有五万吨水),这个科学装置因探测中微子以及证实了著名的中微子振荡而出名。
可能有些朋友感到疑惑,为什么探测中微子的装置需要用到五万吨超纯水呢?
中微子探测,听上去是多么的高大上,而且中微子几乎不与物质发生反应(仅参与弱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光用水就能生效了?
还真是这样,原理就是利用中微子与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次级粒子(电子)运动速度超过了水中的光速,由此产生切伦科夫辐射(散发出蓝色光芒被内部的光电倍增管探测)。当然了,探测中微子的办法并不是只有这一种,这里就不多举例了。
所以说,这五万吨水完全是科学研究所用,并没有什么其它含义。
⑷ 日本在地下储存五万吨“超纯水”, 20年未喝一滴, 到底有什么目的
水对于人类来说都是非常的重要的,而且在对于这样一个岛国日本也是非常的重要的,在地下储存5万吨纯净水不是为了节约纯净水,而是对于一个中微子的科学研究。
而这并没有对该领域的其他国家的科学家造成打击,他们始终都坚信中微子的存在,他们也一直都在想尽办法的证明这一观点,而各国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终于还是有了突破性的成果。后来美国科学家在南极洲的科学实验中发现了中微子的存在,这个发现也引起了该领域的震动,所以这样的科学精神还是值得学习的。
⑸ 日本在地下储存五万吨“超纯水”, 20年未喝一滴, 到底有什么目的
日本把5万吨超纯水存在地底下,20年没有喝一滴,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捕捉中微子。日本这个小岛国,虽然他们的国土面积非常小,但是科技确实非常发达的,在很多领域上面已经达到了世界的顶尖水平,而且也算得上是发达国家,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中国像他们学习,比如说他们将5万吨水存在地底下,20年前也没有喝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捕捉中微子,肯定很多小伙伴都不知道什么是中微子,而且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将这些多水放在地低下,接下来就在家好好的讲解一下。
对于这件事情你要是有什么好的想法,欢迎写在评论下方,我们一起讨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