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通过什么来判断反渗透膜的好坏
在评价反渗透膜的质量时,我们主要关注回收率、产水量及通量、脱盐率这三个关键指标。
回收率是评估反渗透膜效能的重要参数,计算公式为回收率=产品水流量(纯水出量)÷进水流量,它反映了进入膜元件的进水中有多少转化为了产品水。
产水量及通量则表示反渗透膜在特定压力条件下,单位时间内能产生多少纯水。衡量产水量的单位包括GPD(加仑每天)和LPH(升每小时),而通量通常使用GFD(加仑/平方英尺×天)或立方米/平米×天来表示。膜元件的产水量计算公式为膜元件产水量=通量×有效膜面积。
脱盐率是评估反渗透膜去除水中杂质能力的重要指标。反渗透膜元件对不同物质的去除率存在差异,总体来看,对多价离子和复杂离子的去除率高于单价离子和简单离子。此外,对分子量低于100的有机物去除率较低,对氮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去除率也较低。
脱盐率可分为表观脱盐率和实际脱盐率两种。表观脱盐率的计算公式为1—产水含盐量/进水含盐量,而实际脱盐率则更为复杂,计算公式为1—2×产水含盐量/(进水含盐量+废水含盐量)÷2×A,其中A代表浓差极化系数,一般在1.1—1.2之间。
B. 反渗透原理的主要指标
1、脱盐率和透盐率
脱盐率——通过反渗透膜从系统进水中去除可溶性杂质浓度的百分比。
透盐率——进水中可溶性杂质透过膜的百分比。
脱盐率=(1–产水含盐量/进水含盐量)×100%
透盐率=100%–脱盐率
膜元件的脱盐率在其制造成形时就已确定,脱盐率的高低取决于膜元件表面超薄脱盐层的致密度,脱盐层越致密脱盐率越高,同时产水量越低。反渗透对不同物质的脱盐率主要由物质的结构和分子量决定,对高价离子及复杂单价离子的脱盐率可以超过99%,对单价离子如: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的脱盐率稍低,但也超过了98%;对分子量大于100的有机物脱除率也可过到98%,但对分子量小于100的有机物脱除率较低。
2、产水量(水通量)
产水量(水通量)——指反渗透系统的产能,即单位时间内透过膜水量,通常用吨/小时或加仑/天来表示。
渗透流率——渗透流率也是表示反渗透膜元件产水量的重要指标。指单位膜面积上透过液的流率,通常用加仑每平方英尺每天(GFD)表示。过高的渗透流率将导致垂直于膜表面的水流速加快,加剧膜污染。
3、回收率
回收率——指膜系统中给水转化成为产水或透过液的百分比。膜系统的回收率在设计时就已经确定,是基于预设的进水水质而定的。
回收率=(产水流量/进水流量)×100%
C. 反渗透原理
TDS值代表水中总固体溶解量,单位是PPM。相对来说,水越纯净,它的TDS数值就越低,反之就越高。(我公司从事超纯水系统设备,如有需要可以联系)
反渗透原理:渗透是水从稀溶液一侧通过半透膜向浓溶液一侧自发流动的过程。半透膜只允许水通过,而阻止溶解固形物通过。
浓溶液随着水的流入而不断被稀释。当水向浓溶液流动而产生的压力足够用开阻止水继续净流入时,渗透处于平衡状态。平衡时,水通过半透膜从一边向另一边流入的数量相等,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而此时的压力称为溶液的渗透压。
当在浓溶液上外加压力,而且该压力大于渗透压时,浓溶液中的水就会通过半透膜流向稀溶液,使得浓溶液的浓度更大,这一过程就是渗透的相反过程,称为反渗透。
渗透是自发流动的过程而反渗透是非自发流动的过程。反渗透同样科视作因溶液中水的化学势不同的引起水的移动过程。
D. 微滤、纳滤和反渗透处理水质有什么要求(进水控制指标)
这三个可分成2种
微滤:主要控制悬浮物或浊度、兼顾pH,
纳滤和反渗透:影响较大的是TDS含盐量,主要控制重金属离子、氧化性物质、pH
E. 如何通过SDI值判断水是否适合反渗透处理
在水处理领域,衡量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参数是SDI值(Silt Density Index,也称为FI值)。它反映了水中悬浮颗粒、胶体和可能堵塞净化设备的其他物质的含量。测定SDI值有助于选择适合的净化技术和设备,ASTM方法4189-95对此方法有行业认可。
在反渗透水处理中,SDI值是评判进水质量的关键指标。它用于检查预处理系统是否满足反渗透设备的进水标准,对系统的运行寿命有直接影响。
SDI值的计算是通过测量水流通过47mm直径,0.45um孔径膜后的流速衰减。选择0.45um孔径的膜,是因为在这个尺寸下,胶体物质相较于硬质颗粒(如沙子、水垢)更容易堵塞膜。
流速的衰减会被转化为一个1到100的数值范围,即SDI值。数值越低,意味着水对膜的污染阻塞风险越小。从经济和效率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反渗透设备制造商建议反渗透进水的SDI值应控制在5以下,以保证最佳性能。
F. 关于RO反渗透的进水指标的问题——请工业给水、RO专业人士点拨一二。拜谢
水温对RO膜的性能有着显著影响。温度过高会导致产水电导率上升,而温度过低则会使得产水量显著下降,每下降一度温度,产水量大约减少3%。为了确保膜的稳定运行,进水的pH值需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过高或过低的pH值不仅会损害膜的使用寿命,还会在清洗过程中对膜造成损伤。
总溶解固形物(TDS)过高同样会对膜产生不利影响,缩短其使用寿命。在进行RO处理前,建议使用絮凝剂和阻垢剂等廉价耗材对进水进行预处理,以减少对RO膜的负担。余氯是RO膜的大敌,其损伤是不可逆的,而臭氧虽然可以作为消毒手段,但并不适合用于RO前处理,活性炭是去除余氯的最佳选择。
RO膜对溶解性盐具有去除作用,包括金属阳离子。这是膜厂商为保证产品品质而设定的标准,一般无需过多考虑。当膜通量下降,即产水量不足时,可通过使用酸性药剂进行清洗来解决问题。
在RO系统中,化学需氧量(COD)是一个次要指标,SDI值则更为重要。一般要求SDI值小于5,低于4则显得过于苛刻。RO的进水要求主要包括温度、pH值、SDI值和余氯。实际操作中,pH值可以稍微放宽一些。
如果进水水质较差,建议在RO前增加前处理步骤,如使用抗污染膜,这样不仅能延长RO膜的使用寿命,还能降低清洗频率,节约水和电能。许多情况下,不能完全按照RO膜厂家的要求来处理进水,否则将无法进行有效的处理,尤其是中水回用工艺。
最后,我们要明白,RO膜的作用是处理水,而非使水变得完全纯净。如果水已经很干净,就没有必要使用RO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