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脱盐的定义
脱盐简单地说就是去除水中的阴阳离子。脱盐的方法有电渗析和反渗透法等。衡量反渗透膜性能的指标:脱盐率和透盐率
脱盐率――通过反渗透膜从系统进水中去除可溶性杂质浓度的百分比。
透盐率――进水中可溶性杂质透过膜的百分比。
脱盐率=(1-产水含盐量/进水含盐量)×100%
透盐率=100%-脱盐率
㈡ 反渗透除盐率的定义
脱盐率和透盐率:脱盐率--给水中溶解性总固体(TDS)中未通过膜(即被回膜脱除掉)部分的百分数。答
透盐率--进水中可溶性杂质透过膜的百分比。
脱盐率=(1-产水含盐量/进水含盐量)×100%
透盐率=100%-脱盐率
膜元件的脱盐率在其制造成形时就已确定,脱盐率的高低取决于膜元件表面超薄脱盐层的致密度,脱盐层越致密脱盐率越高,同时产水量 越低 。反渗透对不同物质的脱盐率主要由物质的结构和分子量决定,对高价离子及复杂单价离子的脱盐率可以超过99%,对单价离子如:钠离子、 钾离子、氯离子的脱盐率稍低,但也超过了98%;对分子量大于100的有机物脱除率也可达到98%,但对分子量小于100的有机物脱除率较低。
㈢ 通过什么来判断反渗透膜的好坏
怎么判断反渗透膜的好坏?
一般来说,衡量反渗透膜性能的主要指标有回收率、产水量及通量、脱盐率三个指标构成。
反渗透膜性能指标一:回收率
回收率是表示反渗透膜元件或者反渗透系统能效的一个重要指标,用来表示进入膜元件的进水中有多少成为了产品水,用公式表示为:回收率=产品水流量(纯水出量)÷进水流量
反渗透膜性能指标二:产水量及其通量
产水量是表示反渗透膜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产生纯水体积多少的指标。衡量单位常见到有GPD(加仑每天)、LPH(升每小时)。通量是指单位面积的反渗透膜片在单位时间内能产生的水的体积的多少,一般用加仑/平方英尺×天(GFD和立方米/平米×天来表示。膜元件产水量=通量×有效膜面积。
反渗透膜性能指标三:脱盐率
脱盐率是表示反渗透膜对水中杂质的去除能力。一般来说反渗透膜对相关杂质的脱除率可以用表示如下:
反渗透膜元件对不同物质的去除率不同,总体来说有以下规律:
1.对多价离子的去除率高于单价离子;对复杂离子的去除率高于简单离子;对分子量100以下的有机物去除率较低;对氮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去除率较低。
2.脱盐率表现为表观脱盐率和实际脱盐率。表观脱盐率=1—产水含盐量/进水含盐量
实际脱盐率=1—2×产水含盐量/(进水含盐量+废水含盐量)÷2×A,其中A代表浓差极化系数(一般在1.1—1.2之间)。
㈣ 脱盐脱盐方法
在水处理中,脱盐技术主要有多种方法,其中多效蒸发和反渗透是常用手段。多效蒸发通过逐级减压,使得溶液沸点降低,前一效的蒸汽被用于后效加热,同时后效的冷却室处理前效的废蒸汽,冷凝水中盐分已去除。反渗透则是利用机械压力,让水分子通过RO膜,氟离子则被阻止,这使得纯净水和除氟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处理过的水矿物质含量极低,仅适合临时解渴,不适合作为日常饮用水。
电渗析法则是上世纪的海水淡化技术,通过阴阳离子膜的选择透过性去除离子,虽然早期效率较低,但新开发的EDR集成技术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使其更具竞争力。正向渗透,又称正渗透,是一种新型的水处理技术,其非加压吸附渗透法让水通过多孔膜进入吸附剂,无需外加压力,但需注意溶液中的盐分容易蒸发。邓宇在1992年发明的固态盐解吸附法,被收录于《美国化学文摘》,为海水淡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的来说,每种脱盐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水质、成本、效率和使用需求。在苦咸水地区,混合型设计可能更为合适,既能改善水质口感,又能保持适量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现代技术如EDR和正向渗透法,虽然有其改进之处,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优化。
脱盐就是将“化学盐”脱除的方法或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去除水中的阴阳离子。脱盐的方法有电渗析和反渗透法及新近重新热火起来的正向渗透等。衡量反渗透膜性能的指标:脱盐率和透盐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