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桂林市近十年的城市建设情况
2004年开始,市政府把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绿化、美化城市环境的触角延伸到小街小巷和社区。目前已完成165条小街小巷的改造,仅2005年,改造道路总长度约30公里,面积约45万平方米。
两江四湖:市民美丽的后花园
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两江四湖无疑是最亮丽的一笔。市民代表在短短30分钟的游程,深深地感受到了什么叫什么惊世之美、巧夺天工!
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可以说是桂林城区的灵魂。绸缎似的江,翡翠般的湖,给中外游客的感受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得天独厚、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使得两江四湖成为桂林城区的主打名片: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AAAA级景区、广西十佳景区……层层的光环,打造出桂林市民绝美的后花园。
体育中心建设:比赛训练健身一个都不能少
桂林市体育中心位于桂林高新区,与风景秀丽的穿山景区毗邻,占地168亩,总投资1.5亿元,是目前广西一流的大型综合性体育中心。2003年8月建成开放以来,体育场、游泳馆、射击馆、网球馆、举重馆等场馆一应俱全,场馆布局合理,造型设计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目前已开设的健身项目有游泳、健身操、网球、高尔夫球、足球、攀岩等10余种,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市民的运动需求,还承办过几次国际性的大赛事。桂林是著名风景旅游历史文化名城,体育场馆建设过去却相当落后,这与桂林国际旅游名城很不相称,与老百姓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不符。市政府决策修建了体育中心是应顺应民心的,也是桂林城市发展的需要。前不久举行的中日韩三国青少年体育运动会,就让桂林实实地火了一把,扩大了桂林的影响。目前,体育中心主任秦举生说在体育场外的露天场所锻炼的市民,每天不下1000人。
防洪堤建设:抵制"洪水猛兽"盾牌
桂林市城区防洪堤长度达到42.2公里,后陆续建造的虞山排涝泵站、篦子园排涝泵站等4个泵站和多处拦洪闸,都是按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计的,为解决桂林城区的外洪内涝、抵制"洪水猛兽"的侵袭、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树起了道道坚固盾牌。他还透露说,漓江上游正准备建三个水库,这样,桂林的防洪工程就能提高到百年一遇的标准了。
规划成果:再造一个新桂林
西部五条路网建设规划图就像一张硕大的蜘蛛网,稠密而有序;桂林西部"三县三区"的组团分布,昭示着这里将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桂林市向西发展战略规划模型形象而直观,使得成果展"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主题更加鲜明……在桂林市城乡规划成果展展厅里,12名市民代表为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与美丽的桂林约会结束,坐在加长版的"凯迪拉克"国宾车里,市民代表几乎都表达着同一种心情:"作为一名桂林市民,一直以来都感到幸福,经过这次'看桂林说变化'活动,这种幸福感又大大加深了!"
桂林城市建设的主要特色是“显山露水、连江结湖、开墙通景、增绿减尘”。“两江四湖”工程,连接漓江、桃花江、沟通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构成环城水系,引水入湖,修建了十八座名桥,再现“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景观,水上市区游的梦想成为现实。桂林城市基本完成了主、次干道改造和立面“穿衣戴帽”工程,建立了比较先进的路灯控制网络和夜景灯光系统。大规模改造后的桂林市,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有大中型水厂5座,自来水年供水9038万平方米。至2003年底,全市有污水处理厂4座,年处理污水能力达6515万吨。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7平方米,整个城市为世人展现了“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独特风貌。
在2003年度报告中,桂林市再次在显赫的位置出现——综合排名全国第二,而且是环境质量最好的五个城市中唯一的内陆城市。被全国人大环资委曲格平主任赞誉为“全国最适合人类居住的三个城市之一”。
获得:国家园林城市
全国卫生城市
绿化十佳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
B. 临桂新区临桂县概况
临桂新区位于桂林市的临桂县,县内行政区划包括5个镇、4个乡和2个民族乡:临桂镇、五通镇、六塘镇、两江镇、会仙镇,以及南边山乡、四塘乡、中庸乡、茶洞乡和两个瑶族乡:宛田瑶族乡、黄沙瑶族乡。全县总面积220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7万人,共设有11个乡镇和165个村(居)委会。
地理位置上,临桂紧邻桂林市中心,距离仅5公里,而且交通便利,桂林两江国际机场距县城仅10公里。临桂的优势地理位置体现在桂(林)海(北海)高速公路、桂(林)梧(州)高速公路、321国道、306省道以及湘桂铁路都贯穿于此,即将建设的桂林至三江高速公路和贵广铁路也贯穿县境。
临桂县的物产丰富,以“中国罗汉果之乡”闻名,年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农业方面,水稻复种面积广阔,是全国的商品粮基地县,年产毛竹120万根,是国家毛竹基地之一。此外,临桂还盛产甘蔗、马蹄、茶叶、香菇、木耳和灵香草等农产品。
旅游资源方面,临桂县拥有九滩瀑布、李宗仁故居、罗山水库、义江风光、华岩、古桂柳运河、八仙湖、水仙岩等多个景点。其中,九滩瀑布是国家水源林保护区,瀑布壮观且沿途风景独特;李宗仁故居则坐落在马鞍山下,具有民国初年庄园建筑风格;罗山水库则是一处宁静的自然胜地,正在建设中;义江风光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适合开发旅游业。
华岩是当地历史悠久的庙宇,有丰富的传说和香客活动。古桂柳运河则是南国水乡风光的代表,是《刘三姐》电影的拍摄地。八仙湖则是一个集水上运动和民俗表演于一体的休闲度假胜地,而水仙岩则以其洞穴和珍贵的黄枝油松吸引游客。
大江水库和飞虎队遗址也是临桂县的特色景点,前者是大型水利工程,后者是二战时期美国飞虎队的驻扎地,具有历史教育意义。临桂县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古以来人才辈出,被誉为“状元之乡”、“将军之乡”和“冠军之乡”。
近年来,临桂县致力于科学发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经济快速发展。县城建设方面,如临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提升,以及旅游景点的整治都取得显著成果。工业经济方面,引进项目投资,优化产业结构,节能减排。农村经济方面,农业产量增加,家禽养殖规模化,水果种植、食用菌生产、沼气建设等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加强。
C. 桂桂临桂人民路污水外理厂是临时还是长期的
你是想问“临桂新区人民路污水处理厂是临时还是长期的吗?”
是长期的,由于临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容量已饱和,现已满负荷运行,且污水处理厂三期尚未建好,污水管道水位居高,人民路周边新建小区的污水无法接入市政管道。如果不采取应急方式建设临时处理设备,人民路周边小区的污水无法接入市政管道,将影响小区的验收和交付使用;入住后产生的生活污水也无法排入污水厂进行处理,污水将很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所以人民路与万福路交汇处的临时应急污水处理设备的建设势在必行。
D. 临桂新区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临桂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原则,围绕“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战略目标,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县城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08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9.4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1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47.9亿元,增长20.9%;第三产业增加值17.4亿元,增长9.9%。组织财政收入突破7亿元,达到7.04亿元,同比增长21.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同比增长2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62元,同比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5033元,同比增长11.5%。
——城镇品位大幅提升。围绕“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战略目标,积极主动的配合市里开展工作,完成了临桂新区建设规划,总体规划已获得自治区批复。积极稳妥的做好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完成新区土地征收5077亩。启动人民路延长段、环湖路建设和大圆盘改建工程,加快推进桂林西城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和会仙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站建设。对机场路、世纪大道、榕山路、人民路、金水路等道路两旁的建筑进行立面改造,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加大对“风情义江”、十二滩漂流等精品景区的投入力度,旅游和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采取强化日常监管与集中突击整治相结合的办法,对县城、城郊结合部、铁路沿线和市场周边的积存垃圾和卫生死角进行集中清理整治,确保县城主次干道全天候干净整洁,垃圾清收无遗漏。随着“城乡清洁工程”的不断深入开展,各乡镇加强对集镇的管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工业经济破浪前行。多渠道筹集资金1亿多元,高标准修建秧塘园区秧一路、秧六路和5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全年引进审批项目83个,合同投资总额31.74 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7.88亿元,同比增长40%;引进外资项目4个,合同投资额1.6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90万美元,同比增长45%。强化骨干带动,提高工业运行质量。全年新上规模企业13家,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95家,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87.9亿元,同比增长42.2%,带动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19.2亿元,同比增长35%。实行项目跟踪服务责任制,切实解决项目用地、用水、用电等难题,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投资9.36亿元的三金产业园、投资8.3亿元的福达产业园、投资2.68亿元的莱茵产业园、投资2.5亿元的正菱工业园、投资4亿元的广西广汇低温设备、投资2亿元的天和中药产业化、投资1.8亿元的华力重工等项目建设正按预期计划有序推进。狠抓节能减排工作,依法关停2家小纸厂、16家开口窑小砖厂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以被列为全国良种补贴县为契机,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被列为“全区粮食高产创建生产示范县”。加强对温氏、桂柳等龙头企业的服务,有力推动家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和产业化。2008年养殖龙头企业实现畜牧业产值10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占全县畜牧业产值的65%,带动全县生猪出栏60.42万头,比上年增长4.9%;家禽出笼3950万羽,比上年增长14.2%。扩大国道321线两侧和机场路两侧以及两江、四塘、临桂镇等以柑橙为主的水果基地建设,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达18万亩,被列为“自治区创建无公害水果示范基地县”;建立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4个,带动全县种植食用菌面积400万平方米;建立马铃薯、葛根、淮山、大白菜等示范点35个,带动全县完成蔬菜种植面积34.5万亩;种植罗汉果3万亩,总产值2.33亿元。植树造林6万余亩,新建沼气池4203座,均超额完成任务。建立朱家、金岭等1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完成100个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化及村容村貌整治、创建了1018户新农村建设样榜户,完成413个村庄地形测绘和411个村庄规划方案编制工作,46个市级文明卫生村创建任务圆满完成。启动飞机坪至南边山53公里通乡水泥路项目,黄沙至翻水、浔江至白马等9项通达工程共99公里公路全部竣工。启动11处国管水库修复工程,对马鞍、新寨、付合、古窑里4座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完成34个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建设,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5万亩。修复黄沙水厂、宛田水厂、六会水厂,完成14处农村人饮项目,解决2万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9个乡镇兽医站的新(改、扩)建任务。97个“户户通电”工程项目全部完工,解决边远山区1998户农户用电难题。
E. 桂林的资料
桂林(著名旅游城市)[guì lín]
。
桂林[1] ,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永久举办地。“世界最美赛事”的世界女子九球锦标赛于2014年在桂林举办。中国首个以城市为单位建设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并于2012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桂林地处广西东北部,是桂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两铁”建成后,与长沙、南宁、贵阳、广州等距3小时经济圈,将成为连接湘、桂、黔、粤4省区乃至西南、中南、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
桂林北接湖南贵州,西面与南面与柳州市相连,东面与贺州市毗邻,区位条件非常优越。桂林市属山地丘陵地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经亿万年的风化浸蚀,形成了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独特景观。桂林市属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900毫米,全年无霜期30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1550小时以上,平均温度19°C,冬无严寒,夏无酷暑。[2]
快速导航
旅游预测
中文名称
桂林市
外文名称
Guilin, Гуйлинь, 계림,กุ้ยหลิน,
别 名
风水宝地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华南地区
下辖地区
6区、9县、2自治县
政府驻地
临桂区西城中路69号
电话区号
0773
邮政区码
541000
地理位置
广西东北部
面 积
2.78万平方公里
人 口
520.21万(2012年)
方 言
西南官话-桂柳片 桂林话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桂林漓江、桂林独秀峰、桂林象鼻山
机 场
桂林两江国际机场
火车站
桂林站、桂林北站、桂林西站、五通站
车牌代码
桂C
GDP
1657.90亿元(2013年)
美 誉
山水甲天下
市 花
桂花
著名学府
广西师范大学 电子科大 桂林理工
行政代码
450300
目录
1建制沿革
2行政区划
3地理环境
▪ 位置
▪ 地形
▪ 气候
▪ 土壤
4资源状况
▪ 矿产资源
▪ 水利资源
▪ 动植物资源
5人口
6社会
▪ 文化事业
▪ 医疗卫生
▪ 体育
▪ 环境
7城市建设
▪ 概述
▪ 支柱产业
▪ 农业
▪ 工业
▪ 建筑业
▪ 商业
8教育
▪ 科技
▪ 学校
9交通
▪ 公路
▪ 铁路
▪ 航空
▪ 水运
▪ 邮电
10文化
▪ 文化名片
▪ 文化遗产
11旅游
▪ 时间
▪ 著名景点
▪ 旅游产业
▪ 桂林高铁
▪ 餐饮
▪ 民俗风情
▪ 桂林特色
▪ 名人评价
12政治
13历史大事
14城市荣誉
▪ 国内荣誉
▪ 国际荣誉
15著名人物
1建制沿革编辑
秦始皇公元前214年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3] 在距今约一万年前,根据市区宝积岩和甑皮岩洞穴发现的遗物考证,甑皮岩人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夏商周时期 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秦始皇(前214年)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
桂林象鼻山
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当时的桂林郡治在布山,位于今天的桂平市西南。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一说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在这里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
东汉改属始安侯国。三国先属蜀,后归吴。甘露元年(265年) 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南朝改为桂州。隋唐时属岭南桂州总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年) 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贞观八年(634年) 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光化三年(900年) 属静江节度。
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655年以后,5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756年(肃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东道治广州,西道治邕州,是两广分为东西的开始[4] 。
五代十国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宋时,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军)、县三级。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4] 。
元属于湖广行省,后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明、清均属广西省桂林府。
1911年为广西省会。1914年(一说1912年) 改名桂林县。1940年始设桂林市。1944年11月-1945年7月 为日寇占领。光复后为广西省辖市。
1958年 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桂林城区和郊区。1981年7月1日、1983年10月8日,阳朔、临桂划归桂林市管辖。1990年2月3日,撤销恭城县,设立恭城瑶族自治县。
1996年12月22日,桂林市委、市政府按国务院,自治区批复的方案,实行区划调整,将郊区更名为雁山区。1998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新的桂林市。
2013年1月18日,撤销临桂县,设立桂林市临桂区。[5-6]
2行政区划编辑
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广西东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
© 2014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桂林电子地图
心。桂林市现辖6个市辖区、9个县、2个自治县,市民通称“五城区,十一县”,即秀峰、叠彩、七星(高新)、象山、雁山、临桂区和灵川、兴安、全州、灌阳、资源、永福、阳朔、荔浦、平乐县和龙胜各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乡级行政区有165个。市人民政府驻临桂区。1995年起资源县为自治县待遇县。[5]
桂林市中心
主城区
象山区
秀峰区
七星区
叠彩区
临桂新区
郊区
原临桂县城外其他乡镇以及雁山区
市辖区:秀峰区、叠彩区、象山区、七星区、雁山区、临桂区
县:阳朔县、灵川县、全州县、兴安县、永福县、灌阳县、资源县、平乐县、荔浦县
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
区划代码
区划名称
面积
(平方公里)
政府驻地
邮政编码
450300
桂林市
27809
临桂区
541000
450302
秀峰区
54
丽君街道
541000
450303
叠彩区
52
北门街道
541000
450304
象山区
88
南门街道
541000
450305
七星区
83
漓东街道
541000
450311
雁山区
288
雁山街道
541100
450312
临桂区
2202
临桂镇
541199
450321
阳朔县
1428
阳朔镇
541900
450323
灵川县
2287
灵川镇
541200
450324
全州县
4021
全州镇
541500
450325
兴安县
2344
兴安镇
541300
450326
永福县
2806
永福镇
541800
450327
灌阳县
1837
灌阳镇
541600
450328
龙胜各族自治县
2538
龙胜镇
541700
450329
资源县
1954
资源镇
541400
450330
平乐县
1919
平乐镇
542400
450331
荔浦县
1759
荔城镇
546600
450332
恭城瑶族自治县
2149
恭城镇
542500
3地理环境编辑
位置
桂林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桂走廊南端。东北与湖南省相邻。湘桂铁路与漓江纵贯,在建的贵广高速铁路横穿全境,有 321 、322 、323三条国道穿过。东经109°36′至111°29′、北纬24°15′至26°23′,平均海拔150米,北、东北面与湖南省交界,西、西南面与柳州市、来宾市相连,南、东南面与梧州市、贺州市相连。[7]
地形
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为中、低山地形,有喀斯特山地、丘陵和台地。桂林为典型的岩溶地貌,两侧高,中部低,处在自西北向东南延伸的喀斯特(岩溶)盆地中。[5]
气候
桂林地处低纬,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夏长冬短,四季分明且雨热基本同季,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年平均气温为19.3℃。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8℃,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7.9℃。年平均无霜期309天,年平均降雨量1949.5毫米。平均蒸发量1490~1905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79%。全年风向以偏北风为主,平均风速为2.2~2.7米/秒。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70小时。平均气压为994.9百帕。[8]
土壤
桂林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属红壤土带,以红壤为主。酸碱度为4.5~6.5。依其成土的母质可分为红壤土、石灰土、紫色土、冲击土、水稻土等5个土类,14个亚类,36个土属,89个品种。河流冲积母质砂壤土和水稻土,土层深厚,耕作性良好,是水稻和蔬菜高产区。中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宜旱地作物和林业生产。[9]
4资源状况编辑
矿产资源
桂林矿产资源丰富,矿种主要有赤铁矿、黄铁矿、褐铁矿、铅、锌、锡、钨、铝、铌、钽、锰、滑石、重晶石、萤石、花岗石、石灰石、大理石等40多种,其中探明有一定储量的有30多种,在广西位于全国前列的36种矿产中,桂林占17种,其中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滑石分布广,储量大,品质优,易开采,前景广阔。[9]
水利资源
桂林境内河流密布,有漓江、湘江、洛清江、浔江、资江5条江,另有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65条,桂林市多年平均总水量为403.81亿立方米,河流落差大,水利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约270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07万千瓦,开发潜力巨大,已建成亚洲第一座超千米高水头电站──全州天湖水电站等一批水电站。[9]
动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桂林市的动物种类繁多,有 1593 种,隶属 60 目 295 科。陆栖脊椎动物有 400 多种,其中有云豹、黄腹角稚、穿山甲、果子狸等;水生物有 144 种,有珍贵的娃娃鱼、鳗鲡等。
植物资源:桂林市有高等植物1000多种,包括银杉、银杏等名贵树种;自然植被以马尾松为主,市区以桂花树为主,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林业主产杉木和毛竹,桂林市森林面积121.56万公顷,森林储蓄量3774.42万立方米,每年可提供木材40余万立方米、毛竹1600多万根。[9]
5人口编辑
桂林市总人口474万人。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面积2785平方公里,市辖区人口140万人。桂林有壮、瑶、回、苗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73.47万。[5]
桂林市各区(县)人口数据
区划名称
常住人口(2010年11月)
户籍人口
(2010年末)
比重
(%)
每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
总计
桂林市
4747963
100
170.73
5189562
秀峰区
156504
3.30
2898.22
109558
叠彩区
170628
3.59
3281.31
138569
象山区
275284
5.80
3128.23
234509
七星区
297029
6.26
3578.66
197595
雁山区
76193
1.60
264.56
76996
阳朔县
272223
5.73
190.63
314745
临桂区
443994
9.35
201.63
489420
灵川县
350832
7.39
153.40
377027
全州县
633174
13.34
157.47
817664
兴安县
329507
6.94
140.57
379458
永福县
233504
4.92
83.22
283902
灌阳县
233598
4.92
127.16
291095
龙胜各族自治县
154889
3.26
61.03
176864
资源县
146824
3.09
75.14
173004
平乐县
370455
7.80
193.05
445865
荔浦县
352472
7.42
200.38
384816
恭城瑶族自治县
250853
5.28
116.73
298475
6社会编辑
文化事业
2011年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文化馆10个,文化站119个,公共图书馆13个,市图书馆馆藏信息已上网进入信息高速公路。广播电波覆盖率95%,电视覆盖率20%。[10]
医疗卫生
2011年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49个,病床1.2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283万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6个,卫生技术人员619人。拥有全身CT、超声波仪等一批先进设备。[10]
体育
桂林市的体育运动水平较高。技巧、体操、举重、跳水等项目,历年来为国家和自治区输送优秀运动员600名,其中有王维俭、颜伟霞、莫慧兰、李婷等世界著名运动员。1994年被自治区命名为体操城。桂林市拥有体育场地1000余个,业余体校10余所,可举行多种国际国内单项比赛。在各类体育比赛中, 桂林籍运动员先后获5个世界冠军,54个国际(亚洲)冠军,168个全国冠军。[11]
环境
城市环境质量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综合考评中连续五年名列第一。2011年,桂林市森林覆盖率69.05%,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是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内陆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近几年来也保持100%,污水处理率名列全国前茅。桂林市在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第15位,在中国十大最有幸福感城市榜单中,桂林排名第六。[9]
大规模改造后的桂林市,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有大中型水厂5座,自来水年供水9038万平方米。至2003年底,桂林市有污水处理厂4座,年处理污水能力达6515万吨。桂林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6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44平方米,整个城市为世人展现了“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独特风貌。
7城市建设编辑
2004年开始,市政府把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绿化、美化城市环境的触角延伸到小街小巷和社区。已完成165条小街小巷的改造,仅2005年,改造道路总长度约30公里,面积约45万平方米。[5]
桂林城市建设的主要特色是“显山露水、连江结湖、开墙通景、增绿减尘”。“两江四湖”工程,连接漓江、桃花江、沟通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构成环城水系,引水入湖,修建了十八座名桥,再现“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景观,水上市区游的梦想成为现实。桂林城市基本完成了主、次干道改造和立面“穿衣戴帽”工程,建立了比较先进的路灯控制网络和夜景灯光系统。
桂林市城区防洪堤长度达到42.2公里,后陆续建造的虞山排涝泵站、篦子园排涝泵站等4个泵站和多处拦洪闸,都是按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计的,为解决桂林城区的外洪内涝、抵制"洪水猛兽"的侵袭、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树起了道道坚固盾牌。漓江上游准备建三个水库,使得桂林的防洪工程提高到百年一遇的标准。
概述
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1657.90亿元,增长11%;组织财政收入180.37亿元,增长1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90.32亿元,增长2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01.99亿元,增长1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4.03亿元,增长1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61元,分别增长10.1%、14.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5%。
2012年全年组织财政收入16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6.01亿元,增长31.3%;上划中央收入42.72亿元,下降6.8%。在组织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116.88亿元,增长2.6%。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61.35亿元,增长11.8%。[12]
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