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EDI服务中心的基本业务及职能有哪些
首先了解下EDI工作流程,此为理解其基本业务和职能的基础:
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即电子数据交换,是将数据和信息规范化和格式化,并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交换和处理的信息交换系统,在国际贸易中,EDI处理的数据和信息是订单、发票、报关单等商业文件,它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的工作效率。
EDI应用到国际贸易中,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通过EDI网络中心,把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工厂、公司、海关、运输公司、保险公司、银行联系起来,可以大大加速国际贸易的全过程。
EDI网络服务中心的基本业务:
一个生产企业的EDI系统,就是要把买卖双方在贸易处理过程中的所有纸面单证由EDI通信网来传送,并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全部(或大部分)处理过程。具体为:企业收到一分EDI订单,则系统自动处理该订单,检查订单是否符合要求;然后通知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安排生产;向零配件供应商订购零配件;向交通运输部门预订货运集装箱;向海关、商检等有关部门申请进出口许可证;通知银行并给订货方开出EDI发票;向保险公司申请保险单等。从而使整个商贸活动过程中在最短时间内准确地完成。一个真正的EDI系统是将订单、发货、报关、商检和银行结算合成一体,从而大大加速了贸易的全过程。因此,EDI对企业文化、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的影响是巨大的。
EDI网络服务中心职能:
集中处理各EDI用户的业务数据及EDI信息,并将其翻译、分发至目的方。它一般不是一个EDI的用户,只是作为EDI业务的第三中介方,向EDI的用户提供EDI增值网服务、信息服务以及其他EDI业务服务等,是EDI用户之间联接的主要方式。EDI服务中心不仅是一个大型的信息交换中心,必须提供完整的EDI服务,必须保障信息交换的可靠性,还具有权威性和合法性,能起信息公证机构的作用等。所以EDI中心建设和运行在我国EDI应用发展中十分重要。
⑵ 外贸的EDI capacity怎么写
请问你知道何是EDI? 就是在当地有仓库 并与客户库存连线 可自主经电脑知道客户要追加何商品 capacity 当然就是仓库容量
你在当地有仓库才写 (这应是验厂要填的资料) 没就是 NON 罗
⑶ EDI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发展EDI业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外开放的发展,特别是对外经济贸易活动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与国外商业(及其他类型)数据交换量的急剧扩大。根据许多国家统计,单证费用占产品贸易额的7%左右,我国对外贸易每年的单证费用大约是70亿美元,如果采用EDI技术,估计每年仅此一项就可节省数十亿美元。
此外,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海关均已采用EDI,我国的亚洲邻国或地区(如“四小龙”等)也已开展了EDI,因此不论是从创造国际贸易伙伴条件,提高通关效率,或是有效地参加国际商业竞争和创造巨大外贸效益考虑,EDI的开发与应用都已成为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一项急忙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据我国外贸部门反映,美国海关规定,远洋船到港前7天,必须报关,否则作滞后处理,一切责任由运输部门负责。资料分析得知,一般装载2700箱集装箱的远洋轮,如压港一天,便要损失5~6万美元,由此延安误交货日期所付的违约损失就更高。仅以1991年我国出口欧洲的纺织品为例,由于压关、压港和非法分子的活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几千万美元,不仅如此,由于与世界各国和地区信息交换不通或不及时,带来的无形损失,丧失的机会更是无法统计。由此可见,未来贸曳⒄的先决条件是谁拥有EDI手段,谁才有资格成为国际贸易伙伴。
(2)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各类市场,对EDI系统有着潜在的需求,以生产资料市场为例,过去,重要的生产资料完全由国家分配,每年召开一次或两次定货会议,生产厂家和用户代表在会上供需见面,落实订货,其结果是一方面库存总量高得惊人,另一方面是规格品种不对路现象严重,企业还需派出大批采购人员设法寻找,近年来,生产资料市场里逐步放开,但重要生产资料库存总量过高和采购人员满天飞的现象仍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这里原因很多,但是,信息交换少而且时效性差,缺少像EDI这样的信息交换系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3)香港的迫切要求,香港和大陆是紧密的贸易伙伴,大陆80%的出口贸易都是通过香港转口的,年产值达数百亿美元,香港是亚太地区“四小龙”之一,为了保持这个地位,香港必须努力与其它三小龙竞争,鉴于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更应继续保持其繁荣与稳定,为加强香港的外贸竞争能力,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与大陆紧密合作。为此香港的企业家已反复强调“...双方没有高度的合作,没有兼容的贸易手段,大陆与香港紧密的经济关系便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当务之急是大陆与香港双方都应该发展EDI,实现电子资料联通(EDI),这是一个能使人们更加紧密和谐全作的极佳机会。”为此,我们应在充分考虑目前香港EDI工作的复杂性的同时,从长计议,认真研究并做出积极响应。
(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EDI业务的发展情况:香港1988年由华润和汇丰等11家大公司投资1400万港元随便成立了“贸易通国际贸易电脑服务有限公司”简称“贸易通”。1990年3月又与政府携手合作在香港全面推行EDI服务计划,SPEDI计划(shared project for EDI)该项目耗资900万港元,历时8个月才完成,它的完成为在全港范围内实现EDI,5年后有关EDI设备交给政府。目前香港现有的商业性EDI服务网络主要有航运业的GssertreNet,香港电讯有限公司的Intertrade,以及若干以英国及北欧为基地的网络如GE网,IIN网等。
台湾EDI虽然起步晚,但发展也很快,1991年7月成立了由标准局、经贸部、海关、交通及信息加工业等14个单位组成的EDIFACT委员会,并于1992年11月开通了“海关通关系统”)。
(4)“复关”的要求。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coment On tairffs adn Trade,缩写为GATT)是推动世界多边贸易和贸易自由化的带有总括性的多边贸易协定,它于1947年10月由23个国家的代表在瑞士日内瓦签字成立,并于1948年元旦正式生效。目前,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已于1995年1月1日被新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所代替,)已成为世界各国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共同遵守的国际贸易准则,并起着贸易组织的作用。它被称为“经济上的联合国”,是调节民办经济的三大支柱(其余两个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有108个正式缔约方之间的贸易额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90%左右。
中另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方面意味着我国国内市场已经纳入了世界大市场,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的生产要面向世界的大循环中。因此,在未来世界贸易组织活动中,我们要想在况争激烈的国际贸易市场中站稳脚跟,全面推广、采用EDI技术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技术政策。它对促使我国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推进产品和企业步入国际统一的大市场,无疑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总之,随着计算机通信事业的发展和电算化科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国际交往、国际贸易的发展、EDI市场需求势在必行。如果我们不采用EDI技术,就会像当初集装箱和条形码技术不被认识,不被付诸实施一样,会削弱我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以致丧失更多的甚至现有的贸易机会。
EDI的影响正逐步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已有了长足的发展,1992年的进口总额已达到1560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8%,跃居民办第十一位,其中出品额为840亿美元。面对国际EDI潮流的兴起,开发和应用EDI技术已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专家的高度重视。
一般认为,EDI的概念是在1990年元月份传入我国内的。当时在新华社香港分社的支持下,香港电脑协会与国家技术监督局在蛇口进行了一次中文EDI标准座谈会,揭开了国内研究EDI的帷幕。
几年来,我国的EDI研究、试验都有了一定的发展。EDI的应用和开发也已初步纳入了国家计委和各部委的“八五”计划,各地也相继举办了各种EDI研讨会。同时,国家技术监督局与经贸部计算中心能力合作,翻译整理了联合国《贸易数据元目录》和《用于行政管理、商业、运输领域的电子数据交换规则》两本EDI标准的基本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准备拟定《经贸部EDI标准化体系表》。1991年8月,由原国务院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办公室牵头,成立了有国家科委、经贸部、海关总署、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国人民银行、保险公司、交通部、国家商检局、中国贸促会等部门参加的“促进EDI应用协调小组”(CEC),并以该组织的名义加入了“亚洲EDIFACT理事会”。随后成立了中国EDIFACT理事会秘书级和EDI标准化组。1992年5月又召开了“中国EDI发展战略与标准化”研讨会,草拟了“中国EDI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建议”。会议指出EDI系统建设是一荐技术工程2和社会工程相结合的大型系统工程,同时决定建立国家EDI试验系统(海关总署、中国远尖运输集团公司),地区EDI试验系统(广东、山东、江苏、上海、福建)和行业EDI试验系统(山东抽纱企业集团公司、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行业EDI试点工程)等。1993年4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外经贸部、海关总署、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邮电部、电子部、全国信息技术标准经技术委员会、复旦大学以及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等部门召开了《EDI标准化总体规范》编制工作组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明确了《规范的目的和意义,讨论通过了《规范》的编制提纲。并对编制任务进行了分工。1993年底拿出初稿,今后此《规范》就作为EDI技术开发和系统建设的依据,购置系统设备的参考以及坐标培训的资料。
目前,外贸部门正积极推进适应EDI的“经贸系统计算机应用和联网工作”的五年计划。银行系统则拟在现有的SWIFT系统的基础上,为EDI创造条件。海关已把报关自动化列为工作重点,在先后开发了海关贸易统计程序,征税程序和新贸合同备案核销程序的基础上,又开发了“自动化报关处理系统”(H883工程“。同时海关已提出未来EDI应用计划:即1993~1994年试点阶段,主要是修改相应报关制度,允许EDI申报;完成15个海关标准报文子集的制定;开通痃、上海国际机场EDI通关试点等。1995~1996年扩大试阶段,主要工作;将EDI通关系统扩大到10个主要口岸;探索与境外海关EDI信息交换业务;开发通关业务以外的应用试点。1997~1998年推广阶段,全国海关普遍开展EDI应用。运输部门,特别是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从1990年起开始使用计算机处理单证,进行统计分析查询;并于1991年5月正式使用CHINAPAC网和英国GE公司的网络,开展了代理公司之间的电子数据互换。电子工业部已决定把推广应用EDI作为一项重大信息系统工程,弄为近期的重点任务,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在一些重要的经济和工业部门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起具有初步规模和功能的EDI系统。力争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通用EDI系统。
邮电部门已越来越重视EDI的发展,并积极投资建设EDI通信系统,为EDI提供良好的通信平台,1992年10月,青岛市邮电局和美国SPRINT国际通信公司签订合同,投资138万美元购习该公司电子信箱3000个,EDI功能信箱1000个,传真转发功能信箱3000个,EDI功能信箱1000个,传真转发功能信箱500个,另外,美国SPRINT公司负责开发适合中国EDI标准的接口。同时,青岛市邮电局还及时投资20万美元,引进了一个带有交换功能的PAD,为山东抽纱公司、银行、海关和保险部门分别提供了一个分组交换网的同步接口。此外,上海市长途曜局亦投资90万美元,引进美国SPRINT公司的EDI信箱4000个,传真存储转信箱1000个;广东在DGPAC网的基础上建立了广东省信息处理系统(GDMHS),该系统首期在广州、深圳、江门共设立三个主机系统,可心容纳9000个电子信箱用户和1500个EDI用户。所有这些都将为本地区EDI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通信环境。
1995年6月9日,山东省邮电管理局与美国通用电气资讯服务国际公司(GEIS)就山东邮电EDI系统平台达成协议,山东省邮电管理局采用国际标准接口,并与国际EDI网络相联的山东邮电EDI系统,1995年8月该系统投入商业运行。
中国公用分组交换网(CHINAPAC)的发展为我国EDI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1992年6月,邮电部引进加拿大北方电讯公司的DPN-100分组交换系统组建了我国新一代分组交换骨干网CHINAPAC。新组建的CHINAPAC网包括一个网控中心、32台节点机及相关设备,颁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见图6.3。建网初期,全网端口总容量为5800多。目前该网已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市以上城市和部分县级城市。通过公用电话网PSTN还可以覆盖到已开通电话的所有地区。
同时该网通过北京、上海、广州节点机与国际及我国港澳地区的44个分组交换数据网相联,CHINAPAC骨干网中继电路主要采用PCM数字电路(光缆、数字微波和卫星电路)和部分电路,通信速率为64kb/s~256kb/s和9.6kb/s~19.2kb/s。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南京、成都、西安为汇接点,它们之间采用全网状结构,保证了高速度、高质量、大吞吐量、低延迟等性能。
CHINAPAC网具有灵活的接入方式,接入的用户可以是异步字符型终端、同步SDLC终端或主机、同步分组式终端或主机,其入网方式分专线(x.25/X.28)和电话拨号(X.28/X.32两种。该网已于1993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CHINAPAC网与国内各专用分组交换网的互联均采用ITU-T建议X.25规程,接入地点不受限制。在CHINAPAC骨干网建设的同时,许多省、市也积极筹建本地区分组交换网,逐步形成CHINAPAC网向省内延伸的趋势。到现在在除西藏外,其余各省均已建立了自己的分组网(不包括台、港、澳)。今后CHINAPAC将以更大的规模覆盖全国广大区域,一些省、市甚至覆盖至县。它必将为我国EDI业务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国专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发展和应用EDI技术,充分发挥EDI效益,完备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是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之一。“七五”期间,我国为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推动计算机、数据库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各种专用计算机网络发展很快。国务院确定重点建设的12个大型电子信息系统也已初具规模,到目前为止,银行、铁路、民航、航天、电力、农业统计、新华通讯社、海关、公安等部门已基本建成全行业的专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在为本部门提供计算机数据业务、联网数据库资源共享及通信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八五”期间,各部门将重点开发和兴建本行业的专用数据通信网,组网形式以自建专用网和利用CHINAPAC联网为主,这些也为我国EDI业务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文章出处:中国制造业
文章作者:中国制造业
⑷ EDI在对外贸易中有哪些应用
一.EDI产生背景
20世纪60年代一70年代初,世界范围爆发石油危机,西欧北美工业发达国家结束了使用廉价石油发展工业的阶段,开始从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在各个领域普及应用。70年代中期,微处理机微型机的出现和发展推动着计算机向社会各部门的推广应用,通信网络的发展,国际数据传输网及增值网的出现,为EDI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工业、交通与通信的发展、生产社会化促进了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资本的大量转移,跨国公司的涌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全球贸易额的增长率明显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全球贸易额的上升带来了各种贸易与单证、纸面文件的激增。人工处理单证、纸面文件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出错率高、速度慢、费用大、纸面文件成了阻碍贸易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使生产和经济活动的组织发生重大变化,生产由大规模批量生产向柔性生产转变,要求小批量多品种,缩短产品上市时间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组织形态由大型纵向集中式向横向分散式、网络化发展,制造商、供应商、用户之间、跨国公司与各分公司之间要求提高商业文件传递和处理速度、空间跨度和正确度,追求商业贸易的"无纸化"成为所有贸易伙伴的共同需求。正是这种背景下,以计算机网络通讯和数据标准化为基础的EDI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和欧洲几乎同时出现了电子数据交换(Edl)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EDI的发展过程
1、国外EDI的发展过程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在航运业首先使用EDI。1968年美国运输业许多公司联合成立了一个运输业数据协调委员会(TDCC),研究开发电子通信标准的可行性。早期EDI是点对点,靠计算机与计算机直接通信完成的。
20世纪70年代,随着数字通信网的出现加快了EDI技术的成熟和应用范围的扩大,出现了一些行业性数据传输标准并建立行业性EDI,例如,银行业发展的电子资金汇兑系统(SWIFT);美国运输业数据协调委员会(TDCC)发展了一整套有关数据元目录、语法规则和报文格式,这就是ANSLX.12的前身;英国简化贸易程序委员会(SIMPRO)出版了第一部用于国际贸易的数据元目录(UN/TDED)和应用语法规则(UN/EDIFACT),即EDIFACT标准体系。20世纪70年代EDI应用集中在银行业、运输业和零售业。
20世纪80年代EDI应用迅速发展,美国ANSlX.12委员会与欧洲一些国家联合研究国际标准。1986年欧洲和北美20 多个国家代表开发了用于行政管理、商业及运输业的EDI国际标准(EDIFACT)。随着增值网的出现和行业性标准逐步发展成通用标准,加快了EDI的应用和跨行业EDI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出现Internet EDI,使EDI从专用网扩大到因特网,降低了成本,满足了中小企业对EDI的需求。
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已有2.5万家大型企业采用EDI,美国100家最大企业中有97家采用EDI。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有3万多家公司采用EDI,西欧有4万家EDI企业用户,包括化工、电子、汽车、零售业和银行。
2、我国EDI的发展
我国自1990年开始,国家计委、科委将EDI列入"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例如,外经贸部国家外贸许可证EDI 系统,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中国外运海运/空运管理EDI系统,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中化财务、石油、橡胶贸易EDI系统"以及山东省抽纱进出口公司"EDI在出口贸易中的应用"等。1991年9月由国务院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办公室牵头会同国家计委、科委、外经贸部、国内贸易部、交通部、邮电部、电子部、国家技术监督局、商检局、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中国银行、人民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税务局、贸促会等16个部委、局(行、公司)发起成立"中国促进EDI应用协调小组"。同年10月成立"中国EDIFACT委员会"并参加亚洲EDIFACT理事会,目前已有18个国家部门成员和10个地方委员会。EDI已在国内外贸易、交通、银行等部门广泛应用。
l993年起实施"金关工程"即对外贸易信息系统工程,它是EDI技术在外贸领域的应用的试点,网络和服务中心建设,已取得重要成果。
"九五"期间,海关、交通、商检及商业的EDI应用项目已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
EDI技术现今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不过EDI的推广应用的的确确大幅度提高了商贸和相关行业(如报关、商检、税务、运输等)的运作效率。九十年代以来,美,日,西欧,澳大利亚及新加坡等许多国家已陆续宣布,对不采用EDI进行交易的商户,不于或推迟其贸易文件的处理。这就给非EDI商户造成巨大压力,甚至会给其造成巨大的贸易损失。
参考资料:党中央
⑸ 做小外贸 需要用EDI吗,费用多少
看你个人业务吧,有些个人SOHO也没有这些
我这边遇到一些客户,什么资料文件都没有照样做外贸,只要有客户,什么都不是问题
⑹ 如何利用EDI方式来进行国际贸易的单据传输和处理
这时,纸面单证就代表了货物所有权的转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纸面单证就是外汇”。 全球贸易额的上升带来了各种贸易单证、文件数量的激增。虽然计算机及其它办公自动化设备的出现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减轻人工处理纸面单证的劳动强度,但由于各种型号的计算机不能完全兼容,实际上又增加了对纸张的需求,美国森林及纸张协会曾经做过统计,得出了用纸量超速增长的规律:即年国民生产总值每增加10亿美元,用纸量就会增加8万吨。此处,在各类商业贸易单证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数据是重复出现的,需要反复地键入。有人对此也做过统计,计算机的输入平均70%来自另一台计算机的输出,且重复输入也使出差错的机率增高,据美国一家大型分销中心统计,有5%的单证中存在着错误。同时重复录入浪费人力、浪费时间、降低效率。因此,纸面贸易文件成了阻碍贸易发展的一个比较突出的因素。 另外,市场竞争也出现了新的特征。价格因素在竞争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小,而服务性因素所占比重增大。销售商为了减少风险,要求小批量、多品种、供货快,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而在整个贸易链中,绝大多数的企业既是供货商又是销售商,因此提高商业文件传递速度和处理速度成了所有贸易链中成员的共同需求。同样,现代计算机的大量普及和应用以及功能的不断提高,已使计算机应用从单机应用走向系统应用;同时通信条件和技术的完善,网络的普及又为EDI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计算机应用、通信网络和数据标准化为基础的EDI应运而生。EDI一经出现便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迅速地在世界各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正如香港TRADELINK公司的宣传资料所指出的那样:“当EDI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美国首次被采用时,只属于当时经商的途径之一;时至今日,不但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以至越来越多的亚太地区国家,均已认定EDI是经商的唯一途径”。 由于EDI具有高速、精确、远程和巨量的技术性能,因此EDI的兴起标志着一场全新的、全球性的商业革命的开始。国外专家深刻地指出:“能否开发和推动EDI计划,将决定对外贸易方面的兴衰和存亡。如果跟随世界贸易潮流,积极推行EDI就会成为巨龙而腾飞,否则就会成为恐龙而绝种”。 20世纪60年代末,欧洲和美国几乎同时提出了EDI的概念。早期的EDI只是在两个商业伙伴之间,依靠计算机与计算机直接通信完成。 20世纪70年代,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EDI技术的成熟和应用范围的扩大,也带动了跨行业EDI系统的出现。80年代EDI标准的国际化又使EDI的应用跃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时至今日,EDI历经萌芽期、发展期已步入成熟期。
⑺ 无纸贸易-EDI定义
EDI是英文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缩写,中文可译为“电子数据互换”,港、澳及回海外华人地区称作“电子资料联通”。答它是一种在公司之间传输订单、发票等作业文件的电子化手段。它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将贸易、动输、保险、银行和海关等行业信息,用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实现各有关部门或公司与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处理,并完成以贸易为中心的全部过程,它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颖的电子化贸易工具,是计算机、通信和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EDI描述成“将贸易(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共认的标准变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信息数据格式,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而ITU—T(原CCITT)将EDI定义为“从计算机到计算机之间的结构化的事务数据互换”。又由于使用EDI可以减少甚至消除贸易过程中的纸面文件,因此EDI又被人们通俗地称为“无纸贸易”。
⑻ 有关EDI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2O世纪6O年代后,世界进入了电子与信息技术的
时代,世界经济已呈现出一体化的特征,全球贸易范围不
断扩大,贸易金额大幅度上升,促使各种贸易单证和文件
的处理数量急剧增加。在此背景和需求下,美国首先在
商务领域中开发了以计算机、网络通信和数据标准化为
要件的电子数据交换(dectrome dam interchange,以下简
称 ),形成了电子商务的雏形,开创了电子商务时代
的先河。
EDI的涵义是,按照协议对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标
准经济信息,通过通讯网络,在商业贸易伙伴的电子计算
机系统之间,进行自动交换和自动处理,使国际贸易往来
过程不再依赖纸面单证,而逐渐被电子单证所代替。即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有关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
整和,通过电子方式来传递、交换有关数据和文件,是一
种电子形式交易,又称无纸贸易。
一
、 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
为了保持竞争力,许多公司在不断地寻找更新更好的
方法,以加快和贸易伙伴之间的沟通速度,在顾客、供应商
和伙伴之间建立更好的关系,减少支出。但是,传统贸易
方式存在着效率低下、财力浪费、风险剧增、服务欠佳等诸
多缺陷,而EDI不但能克服以上弊端,而且能将市场、客户
和出口企业等诸方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突破了以往时空
上的限制,从而使企业有可能获得竞争优势,因而成为企
业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安得森认为
“能够促进信息共享、减少运营成本、节省时间和资源、提
高顾客服质量、改善商业关系。’’其优势具体表现为:
(一)EDI的应用能有效地建立贸易伙伴之间的密切
联系,增强贸易机会。EDI以因特网为载体,能快速正确
地将各国供应商、中间商和采购商的各种商务信息公布
于世,增强国际市场的透明度,为商家带来更多的商机。
(二) 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实现及时供应,加强出
口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当前国际贸易出现了一个新
特点,即进口商要求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的零库存的
发展趋势,传统贸易方式对此难以适应,而EDI具有独
特的高速信息传输的特点,缩小了出口企业与供应商的
时空距离,满足了不同进出口商的要求,实现了生产企业
的即时生产。
(三) 的应用顺应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有关规
定,提高了参与市场的竞争力。EDI在欧洲、北美、新加
坡、和日本等国中,已明文规定进出口货物通关、报验必
须采用EDI贸易方式。因此,若不运用EDI开展国际贸
易,就有可能被排除在这些国家的市场之外,丧失潜在的
市场份额。
(gg)Ⅱ)I贸易方式能够降低出口企业的成本。第一,
它降低了单证与人工成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单证的纸
张成本和处理费用得到节省;二是人员开支费用得到节
省。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发展会议的统计,传统贸易方式
中各国每年用纸单证的费用总计约3000亿美元,而国
方式处理电子单证费用仅为传统贸易方式的1/4;第二,
EDI方式降低了库存占用成本。采用EDI贸易方式能实
行即时生产和供应,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量,甚至实现
零库存。例如,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自采用EDI方式
后库存已由3O天降至3天;第三,降低了采购成本。采用
EDI贸易方式,可在网上进行商品采购,不仅能达到物美
价廉的目的,还减少了相关通讯费用。例如,美国杜邦公
司花费120美元完成一项传统采购,用EDI方式仅须5至
lO美元。第四,EDI方式减少了因纸单证出错、遗失而补
救的费用。据香港国际贸易电脑服务有限公司的资料显
示,采用EDI贸易方式可降低其费用约4O 。由于EDI应
用软件具有自查功能,对信息源上的数据输入错误可及早
查改,从而减少了补救费用。
(五)EDI贸易方式优化了运作机制,提高了管理效
率。首先,它优化了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EDI的应用
使经营管理中的各项信息的管理、统计分析和保存实现
了计算机一体化,从而使机构和人员更加精练。其次,
优化了企业的营运机制。EDI的应用加快了内外信息
的交流,增强了进出口贸易的磋商、签约和履行过程中
各项流程的办事效率。例如,新加坡建立了全国经贸网
后,报关时间从3天降为15秒,由此为政府每年节省资
金约1O亿美元。
(六)EDI优化了企业的经营决策。EDI贸易方式具
有快捷、信息量大的优点。运用有关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可为企业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增强决策的正确性。
二、EDI的构成
EDI是人类信息技术发展给传统贸易方式带来的新
的变革,主要由EDI的报文标准、软件和硬件构成。
(一)EDI报文标准
为了使计算机应用系统之间能够直接对话,接受方
的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必须能自动识别处理通过EDI网
络收到的数据,应采用发送方与接受方的计算机都能识
别的通用语言。由此产生了EDI报文标准。
EDI标准就是一套计算机应用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
换所应遵守的共同规则。从EDI报文标准的发展史看,
最早应用EDI的企业采用自己的专用标准,以后逐步发
展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现在则进人了开发和推广国
际报文标准的阶段。目前,EDI国际标准主要有两大主
流体系:一是美国的ANSⅨ12标准,其主要适用于北美
国家;二是联合国的 EDIFAGT标准,主要在欧洲和
亚洲国家使用。
(二)EDI软件
EDI软件主要将发送方与接受方之间的信息译成报
文标准格式,以供传输交换。它主要有三类:
1、转换软件。该功能是将原有计算机系统文件转
换为翻译软件能够理解的平面文件(FI。 II ),或将
翻译软件接收来的平面文件转换成计算机系统中的原
有文件形式。
2、翻译软件。它的作用是将平面文件和接收到的
EDI报文标准格式进行互译,并具有指导数据的传输,保
证传输的正确和完整的功能。
3、通信软件。它是将EDI报文标准格式文件的外
层加上通信信封,送到EDI系统交换中心的邮箱,再从
EDI系统交换中心内将接收到的文件取回。
(三)EDI硬件
EDI硬件设备主要是计算机、调制解调器、电话线和
通信网络。通信网络是实现EDI电子信息传输的基本
条件。EDI的通信方式主要有:
1、点对点(I)]rP)。
2、增值网(Ⅵ )。增值网是通过专门的网络服务
商提供用户之间的数据交换。
3、因特网( ]rI NI )。因特网具有成本低、覆盖
面广,并能对不同数据格式进行自动转化等特点,为EDI
创造了一个完善的应用软件平台,使得基于因特网EDI
能迅速成为全球性的贸易工具。
三、EDI在外贸单证实务中的应用
(一)EDI贸易方式的工作流程
现以出口企业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发送出境货物
报验单的实例来介绍整个流程1、发送方生成原始报文
数据的发送方(出口企业)在自己的计算机应用系
统中,对来自于数据库或输人的数据进行数据的编辑处
理,生成原始单据格式的报文。
2、进行数据映射
发送方(出口企业)使用EDI映射软件,将原始数据
格式转换为中间文件。中间文件是拥护端格式文件与
EDI标准报文之间的接口文件,它的应用使EDI中心和
用户可直接进行数据转换。
3、进行数据翻译
发送方(出口企业)应用翻译软件,将中间文件转换
为EDI标准格式报文。
4、发送方对报文加封
发送方(出口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自动在报文
外层加上通信交换信封。
5、发送E£Ⅱ报文
发送方(出口企业)通过通信软件将标准格式文件
发送到增值服务网络或直接传给对方。
6、接收方收到EDI报文后进行数据翻译
接收方应用翻译软件将EDI标准格式报文转换成
中间文件,最后生成接收方计算机应用系统能够处理的
文件格式。
7、接收方应用系统进行数据处理
接收方对收到的报文,使用计算机应用系统进行收
阅处理。
(二)EDI贸易方式的操作流程
以海关、#btr-管理局、银行和出口企业的出口收汇
核销为业务背景,EDI贸易方式的操作流程如下:
图1 出口收汇核销业务的EDI操作流程
出口收汇核销手续的办理过程如图1所示,其中:
1、出口企业从外汇管理局领取以注有编号的空白
核销单。
2、出口企业在装运前,将注明报关编号的核销单连
同有关报关单证交海关,办理出口报关手续。
3、海关将货物出运后的结关单据发送给外汇管理局。
4、出口企业凭整套结汇单据通过收汇银行向进口
商收取货款。
5、收汇银行收到进口商的付款后,向出口企业和外
汇管理局发送结汇水单,通报收汇情况。
6、出口企业收到货款后,向Pb~r-管理局办理出口收
汇核销申请。
7、外汇管理局根据出口企业核销申请,凭银行的结
汇水单对海关放行的出口货物进行收汇核销。核对无误
后,向出口企业发送出口收汇核销证明。
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EDI贸易方
式具有更强大的竞争优势。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中,
基于因特网的EDI国际电子商务将成为我国对外经济
贸易的重要方式。外经贸行业只有重视EDI的应用,建
立硬件设施完善、人员素质良好的EDI应用系统,才能
获得竞争优势和长足的发展。
⑼ 国际贸易的发展及趋势
研究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是中国制定和完善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 (一)国际服务贸易蓬勃兴起
(二)环保产品风靡全球 (一)无纸贸易逐步盛行
无纸贸易(简称EDI),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代替传统的纸面单据进行贸易活动,将标准的经济信息通过通讯网络,在商业伙伴的计算机之间进行传输和处理,以实现买卖双方交易的目的。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利用EDI,可以大量减少甚至消除在传统贸易过程中的各种纸面文件和单据,避免数据的重复输入,简化工作程序,这不仅能加快信息的反馈速度,可及时得到大量的商业信息,减少差错,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便于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还可提供更有利于企业的贸易机会和条件。
无纸贸易始于60年代,但到80年代才逐步扩展到国际贸易领域。从1992年开始,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报关都采用EDI;日本结合EDI的应用开发了“战略信息系统(SIS)”;韩国也建立了EDI服务系统――韩国贸易网(KT―NET);中国政府已成立“中国促进EDI应用协调委员会”,负责推动EDI的应用工作;联合国也提出了应用EDI的贸易服务促进项目――ET2000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正在制定有关EDI应用的国际法,为EDI在全球范围内普及使用创造条件。
(二)管理贸易发展迅速
管理贸易具体讲是指一国政府从国家的宏观经济利益和国内外政策需要出发,对外贸活动进行的行政管理和干预。对国际经济组织来讲就是对国际经济的协调管理。
进入90年代后,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工业国家争夺市场份额的斗争越来越尖锐,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强烈的冲击,有关国家出于经济利益的相关性,都认识到加强国际经济协调十分必要。发展中国家通过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家电、服装、电子等商品,已开始与发达国家争夺国际市场份额,发达国家为了保护传统产业的发展,采取了不少的管理贸易措施;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各区域经济集团为了保护区内市场,在逐步拆除妨碍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的同时,对外实行排斥,使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集团之间的非公平垄断竞争和矛盾加剧,非成员国也感到自己的贸易空间在不断缩小,为了扩大出口,保护市场,需要加强对贸易的单边管理和与集团之间的贸易协调管理;随着生产国际化的新发展,跨国公司既需要采取自由贸易,消除对外经济扩张的一切限制,同时也需要借助国家干预外贸来提高竞争力,以保护某些产业免遭外国垄断组织的侵害,因此,90年代管理贸易将得到迅速发展。 鉴于Incoterms不时修订,所以,如果合同当事方意图在销售合同中订入Incoterms时,清楚地指明所引用的Incoterms版本是很重要的。人们很容易忽略这一点,例如当在标准合同或订货单中引用了早期版本时,未能引用最新版本,可能会对当事方的意图是在合同中引用新版本还是早期版本引起纠纷。希望使用Incoterms 2000的商人,应在合同中明确规定该合同受Incoterms 2000的约束。
⑽ edi起源于20世纪六十年代初对吗
对。
EDI标准的发展简史:
1968年,美国运输数据协调委会(TDCC)首先在铁路系统使用EDI,并提出用于运输业的报文和通信结构方面的标准。
1970年,英国贸易工业部(DTI) 成了简化国际贸易程序组织(XITPRO),负责简化进/出口程序并着手起草文件。
1978年,美国会计研究基金会(ACRF)和TDCC联合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负责开发事务处理和信息的数据互换。
1980年,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成立了X.12鉴定标准委员会(ASCX.12),下设10个分委员会,负责开发和制订美国EDI通用标准。
1981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第四工作组推出了贸易数据元目录TDED和贸易数据交换指南GT-DI。
1985年,ANSI提出X.12系列标准,推广应用于北美地区。
1986年,ANSI与欧洲标准协会、英国EDI标准组织等单位共同协调全球EDI标准。
1986年,WP4正式提出《用于行政管理、商业和运输的电子数据互换》文件,即EDIFACT标准。
1986年,EXO/TCI54分别通过UN/TDED以及UN/EDIFACT为7372-86《贸易数据元目录》。
1987年,ISO正式通过《用于行政管理、商业和运输的EDI应用语法规则》,即ISO9735-87。
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特别是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猛烈冲击下,一场高技术竞争席卷世界,使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正在飞速地改变着面貌。国际贸易也空前活跃,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买卖双方地处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简单地直接地面对面地买卖,而必须以银行进行担保,以各种纸面单证为凭证,方能达到商品与货币交换的目的。这时,纸面单证就代表了货物所有权的转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纸面单证就是外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计算机应用、通信网络和数据标准化为基础的 EDI 应运而生。EDI 一经出现便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迅速地在世界各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
正如香港TRADELINK 公司的宣传资料所指出的那样:“当 EDI 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在美国首次被采用时,只属于当时经商的途径之一;时至今日,不但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以至越来越多的亚太地区国家,均已认定 EDI 是经商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