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EDI系统能给企业带来哪些利益
信息采购的基本手段建立起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缩写为EDI)。利用EDI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供应与需求的情况,按照准时物流的要求,采购可以很快做出物流的决定。通过建立EDI系统,上下游产业之间建立电子自动订货系统和实现决算、检验、库存的电子化。
通过EDI系统,能给采购方带来如下好处:(1)由于采购数据直接传输给供应商,可以防止由于物料供应不及时带来的损失,例如日本日化生产企业花王与零售商佳斯客在建立EDI后,佳斯客的缺货率减少了一半;(2)通过电子订货系统实现了自动采购,提高了商品周转率,佳斯客的库存周转率提高了30%;(3)削减了流通成本,采购方不需要建立库存从而大大节约了费用。
建立EDI系统对物流运输和仓储来讲也有很多好处:(1)实现了物流作业的集约化。需求方为了降低成本和库存,只在必要的时间、按必要的数量、采购必要的商品,这就使物流运输出现多频率、小批量配送的势头。物流运输服务部EDI系统掌握了更多及时的信息,从而可以在配送中更加集约化;(2)为仓储部减少库存,甚至实现无库存创造了条件。仓储部最大的负担是库存较多,建立EDI系统后,各供应商按照采购要求通过运输工具送到物流仓储部,为实现无库存化创造条件。
信息采购的解决方案已成为众多计算机软、硬件厂商开发的新热点,目前成熟的产品也已较为常见,这些方案对信息采购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设计,使得采购工作程序化、自动化。一些解决方案已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如BBP(Business-to-BusinessProcurement)电子采购系统已在青岛海尔集团得到实施。
但是,企业开展信息采购并不是选用某一公司的软件就万事大吉了,实际上信息采购并不光影响企业的采购流程,还深入到整个企业的业务运作之中,将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运营方式。企业只有内外结合、“软硬兼施”,才能建立一套运行良好的信息采购体系,才能充分发挥信息采购的优势。
逐步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采购的开展必须要有内部信息系统作支持,只有企业内部实现了信息化,才能使信息采购发挥出更好的优势。加快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应该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建设企业内联网,应用ERP管理系统,把企业进货、销货、存货、生产以及财务、计划等各个环节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再把网络延伸到企业外部,与信息采购系统对接,这样才能成为信息采购的真正受益者。
另外,企业采用符合自身特点的信息采购软件开展信息采购,要求把采购请求形成,请购单填写,采购审批,订单下达等各项采购工作都通过网络并借助计算机软件来实现,因此,信息采购系统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市场上这类软件比较丰富,但不同的软件其侧重点和出发点有所不同,不同的软件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就要求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采购规模、周期等来选用最符合自身需要的软件,不要盲目追求功能强大,也不应片面采用国外大公司的产品,必须坚持“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原则,避免产生花了很多钱却办不好事情的结局。一般来说,信息采购软件必须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包括CA认证、咨询和支付等功能;根据需要还应提供商业伙伴目录、定价服务以及集成功能;要能与ERP和办公自动化等后台系统集成。另外,采购管理人员的工作界面必须友好,简单明了,易操作。当然,除购成品软件外,企业也可委托软件公司或企业计算机专业人员专门开发,真正设计出符合企业需要的采购软件,为企业更好地开展采购业务服务。
以上对信息采购、信息采购的优势以及信息采购的企业环境和软件支持作了介绍,现在再回到案例中去,案例中企业的物流状况,是由于采购部、运输部、仓储部和供应商间的信息沟通不畅,才导致企业物流成本增加。企业要想从根本上降低物流成本,就需要加强物流活动中的信息沟通,而上面描述的基于EDI的信息采购,就是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物流活动中信息沟通的问题。
综上,案例中的企业若要从根本上降低物流成本,可以考虑首先从采购环节入手,建立起信息采购的模式,并逐步建立起包含仓储、运输等环节的信息化模式。所幸的是,案例中的企业已经有了ERP的实施应用经验,该企业只需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并协同供应商建立起一套基于EDI的信息采购系统,就能确保物流活动中信息沟通及时高效,从而也能大大降低仓储部的库存成本,进而整体上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
② 目前的EDI国际标准是什么
标准化的工作是实现EDI互通和互联的前提和基础。EDI的标准包括EDI网络通信标准、EDI处理标准、EDI联系标准和EDI语义语法标准等。
EDI网络通信标准是要解决EDI通信网络应该建立在何种通信网络协议之上,以保证各类EDI用户系统的互联。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MHX(X.400)作为EDI通信网络协议,以解决EDI的支撑环境。
EDI处理标准是要研究那些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各种EDI报文。相互共有的“公共元素报文”的处理标准。它与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如MPRII)等接口有关。
EDI联系标准解决EDI用户所属的其它信息管理系统或数据库与EDI系统之间的接口。
EDI语义语法标准(又称EDI报文标准)是要解决各种报文类型格式、数据元编码、字符集和语法规则以及报表生成应用程序设计语言等。
这里的EDI语议语法标准又是EDI技术的核心。
EDI一产生,其标准的国际化就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之一。早期的EDI使用的大都是各处的行业标准,不能进行跨行业EDI互联,严重影响了EDI的效益,阻碍了全球EDI的发展。例如美国就存在汽车工业的AIAG标准、零售业的UCS标准、货栈和冷冻食品贮存业的WINS标准等。日本有连锁店协会的JCQ行业标准、全国银行协会的Aengin标准和电子工业协会的EIAT标准等。
为促进EDI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促进EDI标准的国际化,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EDI的作用。目前,在EDI标准上,国际上最有名的是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下属第四工作组(WP4)于1986年制定的《用于行政管理、商业和运输的电子数据互换》标准—EDIFACT(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For Administration, Commerce and Trans-Port)标准。EDIFACT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接收为国际标准,编号为ISO9735。同时还有广泛应用于北美地区的,由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ANSI)X.12鉴定委员会(AXCS.12)于1985年制定的ANSI X.12标准。图1.4列出了全球EDI标准的发展情况。
EDI标准的发展简史
1968年,美国运输数据协调委会(TDCC)首先在铁路系统使用EDI,并提出用于运输业的报文和通信结构方面的标准。
1970年,英国贸易工业部(DTI) 成了简化国际贸易程序组织(XITPRO),负责简化进/出口程序并着手起草文件。
1978年,美国会计研究基金会(ACRF)和TDCC联合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负责开发事务处理和信息的数据互换。
1980年,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成立了X.12鉴定标准委员会(ASCX.12),下设10个分委员会,负责开发和制订美国EDI通用标准。
1981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第四工作组推出了贸易数据元目录TDED和贸易数据交换指南GT-DI。
1985年,ANSI提出X.12系列标准,推广应用于北美地区。
1986年,ANSI与欧洲标准协会、英国EDI标准组织等单位共同协调全球EDI标准。
1986年,WP4正式提出《用于行政管理、商业和运输的电子数据互换》文件,即EDIFACT标准。
1986年,EXO/TCI54分别通过UN/TDED以及UN/EDIFACT为7372-86《贸易数据元目录》。
1987年,ISO正式通过《用于行政管理、商业和运输的EDI应用语法规则》,即ISO9735-87。
目前的情况是,欧洲使用EDIFACT标准。1991年,欧洲汽车业、化工业、电子业和石油天然气业已全部采用EDIFACT。此外建筑、保险等行业也宣布将放弃其行业标准,转而采用EDIFACT。北美则使用ANSI X.12,X.12已遍及北美各行业,已有100多个数据交易集。亚太地区使用EDI标准的情况见表1.1,主要是EDIFACT。
表1.1 亚太地区EDI标准使用情况 国家或地区 使用标准 运营公司
澳大利亚 EDIFACT* Paxus
新西兰 EDIFACT GEIS, Netway
新加坡 EDIFACT SNS
香港 EDIFACT HKT-CSL,INET,Gazatlenet
日本 N/A NTT Data,NEC,IBM,AT&T等
韩国 ANSI X.12 Dacom,KT-Net
台湾 N/A DGT,TTN
EDIFACT和ANSI X.12标准的比较
EDIFACT和ANSI X.12标准在语义、语法等许多方面都有很大区别。图1.5比较了EDIFACT标准的控制字段和ANSI X.12标准的控制字段。
另外,ANSI X.12标准目前只可用英语。而EDIFACT标准则可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即日耳曼语系或拉丁语系均可使用该标准的语义、数据字典等。所谓拉丁语系,是指可用26个字母和10个数字表示的语言系统。日耳曼语系可以认为是拉丁语系的一个派系。
当然,世界上大部分人不用拉丁语作为母语,如汉语、日语等,他们使用象形文字。如何对这些文字进行翻译处理,从全球性的贸易和贸易文件的交流来看,这是一个十分困难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EDI标准的未来发展
EDI的迅猛发展,其影响已波及全球。但目前存在的EDIFACT和ANSI X.12两大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EDI全球互通的发展。例如当一个美国的公司要与它在欧洲或亚洲的子公司或贸易伙伴联系时,因双方所采用的EDI标准不同,就要进行复杂的技术转换才能达到目的。虽然绝大多数翻译软件的制造厂商都支持这两个标准,但仍会给用户或厂商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为了在国际贸易中更快、更省、更好地使用EDI,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都在强烈要求统一EDI国际标准。即“讲一种语言,用一种标准(In speaking of the application of EDI, we must speak one language and use one standard)。
在EDIFACT被ISO接受为国际标准之后,国际EDI标准就逐渐向EDIFACT靠拢。ANSI X.12和EDIFACT两家已一致同意全力发展EDIFACT,使之成为全世界范围内能接受的EDI标准。1992年11月美国ANSI X.12鉴定委员会又投票决定,1997年美国将全部采用EDIFACT来代替现有的X.12标准。ANSI官员说:“1997年之后,现在所有的X.12标准仍将保留,但新上项目将全部采用EDIFACT标准”。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欧共体事务主席John Rusell先生指出:“X.12向EDIFACT转变意味着美国的公司今后可在欧洲的市场上加快资金流动、改善用户服务。同时,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今后面对的将是唯一的国际标准”。
总之。EDIFACT成为统一的EDI国际标准已是大势所趋。ISO预计,到90年代中期,EDIFACT将有1000多种信息类别,并覆盖国际贸易的80%。我国有关部门和专家也一致认为,我国EDI标准应积极向国际标准靠拢,采用EDIFACT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