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简述EDI在商检中的应用
EDI(电子数据交换)是将数据和信息规范化、标准化,在电脑应用系统之间,直接以电子 方式进行的数据交换。EDI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商务、管理业务信息交换方式,它使业务数据自 动传输、自动处理,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益。 大连开发区商检局EDI报验的实施,不但能够提高商检系统内部的工作效率及服务质量, 而且对整个地区EDI应用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采用EDI报验以后,用户就不必到商检 局,而是在自己公司的办公桌前通过电脑直接报验,节省了报验时间。同时,由于商检局很快 就能收到报验数据,避免了重复录入,改进了业务流程,缩短了检验周期。系统运行两个多月 ,已处理报验200多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对大连开发区商检局EDI报验系统作一个简单 的描述,其中的得失愿与广大读者共同探讨。 系统分析 1.商检局接收端 大连开发区商检局业务微机管理系统于1996年初通过鉴定并开始运行。此系统采用Nov ell网,以Foxpro 2.5编写应用程序,硬件采用两台Compaq服务器,16台Compaq486/586微机 作为工作站。经过1年多的正式运行,系统已基本稳定。商检业务流程如下图所示: @@21143000.GIF;图0@@ 由于我国尚无EDI及计算机证据的相关法律,所以商检证书还不能以电子方式出现,只能 以纸面加盖公章的形式作为有效的法律文件。因此,只有报验(包括打证单传送)这个环节适 合使用EDI。 商检局接收端软件仍以Foxpro编写,它具有以下功能: ·接收报验单:联机收取报验数据,根据系统返回的状态码报告正常或错误原因; ·重取报验单:保存在商检邮箱中未被删除的报文可以联机重取; ·联机中断处理:处理联机过程中发生故障前已收到的数据; ·报验量统计:统计EDI报验的各种情况; ·系统维护:修改EDI命令、通信端口、Modem速率、信箱文件保留天数。 我们采用一台微机作为EDI的接收设备,收到数据后,将EDI文件翻译为House文件,再将H ouse文件转换为Foxpro的数据库形式,由商检内部微机管理系统进行处理。该系统网络结 构如图1所示。 @@21143001.GIF;图1@@ 2.EDI中心 EDI中心硬件采用两台HP小型机实行双机双备份,一旦主机由于某种原因停止工作,备机 可立即接管主机的全部工作。操作系统为UNIX,EDI系统软件为GEIS提供的EDI SWITCH,它可 以支持拨号上网、局域网、X.25、X.400等访问方式。系统配有30千瓦的UPS,可以保证在断 电后能继续提供服务,并可以提供每日24小时连续服务。 EDI SWITCH采用一系列工具来实现系统的安全性,包括信箱管理、用户贸易伙伴关系的 建立、数据完整性的检查、数据传送跟踪、数据备份等方法。 3.用户发送端 在开发区的企业可分为两种:一是有自己的生产管理系统,报验数据可以从自己的管理系 统中生成;二是无成型的系统管理,报验数据手工填写。 对于这两类用户,我们采用了两种方式来处理数据:第一类用户将自己的报验数据按规定 的格式生成定长的文本文件,将数据导入EDI报验发送系统;第二类用户按照格式直接录入报 验数据。对于开发区的生产企业,由于报验单品种相似,数据重复多,所以设计一个报验模版 ,每次输入时只需将模版做少量改动即可,输入多票后一次联机全部发送。 报验发送软件以VB4.0编写,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报验单录入; ·报验数据导入; ·生成平台文件、翻译及发送; ·查询报文状态、HS编码、国别编码; ·统计EDI报验票数; ·系统维护:修改EDI口令、通信端口、Modem速率、信箱文件、保留天数; ·帮助功能:商检报验单填写要求、系统使用帮助。 EDI标准及翻译软件 商检局是我国对外贸易中承担检验鉴定的机构,其报验单符合我国的单证标准,但在EDI FACT标准D95A中,并没有特别匹配的报文类型。根据商验报验单所列的数据元看,CUSDEC(Cu stoms declaration message)是比较吻合的。这个报文主要用于海关报关及海关之间、海关 与政府及其部门之间传递数据。因为我国的报关单与报验单本身的项目极其相似,所以EDI报 验可以使用CUSDEC报文。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报验和报关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它们采取同一 个报文标准,有利于企业把报验和报关数据合二为一,去掉重复的数据项。这样,企业只需填 写一份数据,系统就能自动把报验的数据传递到商检,报关的数据传递到海关。由于EDI具有 多址传送的特点,不仅方便了企业,报关员和报验员也不必奔波于商检局和海关的现场,填写 许多重复的数据;而且,系统可以根据国家商检局的种类表,自动将报关商品中必须法定检验 的商品的报验数据直接传递到商检局,从而能够避免漏检,减少差错。从这方面考虑,海关与 商检报文标准的统一意义是相当大的。 CUSDEC是报文中结构比较复杂的一个,其中涉及代码的部分我们都尽量采用国际和国家 标准的代码,从而保证报文有一定范围的适用性。 报文翻译软件采用GEIS提供的软件XLATE。它可以提供平台文件到EDI文件的双向翻译, 既可以交互式使用,也可以嵌入程序中使用。我们在用户发送端和商检接收端都使用XLATE作 为翻译软件。 在这个系统中,一次联机可以有多个交换,每个交换只包含1个CUSDEC报文,这样的设计使 一次交换与一票报验单相对应,从而能准确地知道每一票报验单发送的状态,同时便于计费和 统计。 以下是一次交换的例子: UNB+UNOA:2+SENDER+RECEIVER+961015:0918+1+PASSWORD+CCIB_DEC'UNH+1+CUSDEC:D:9 5A:UN'BGM+…'LOC+…'DTM+…'GIS+…'MEA+…'RFF+…'PAC+…'PAC+…'PCI+…'FTX+…'TDT +…'DOC+…'NAD+…'CTA+…'COM+…'NAD+…'RFF+…'MOA+…'UNT+55+1'UNZ+1+1' 系统的实现方式 1.业务及数据流程 企业在自己的办公室将报验数据输入或导入,系统自动转化为EDI报文,通过2400bps或9 600bps的Modem将数据传入EDI中心商检局的邮箱内,商检局每日定时通过CHINAPAC线路接收 数据,联机通信结束后自动将数据翻译成平台软件,再将平台文件转换为与商检数据库相对应 的格式,数据存入商检的服务器,然后由检务人员进行审核处理。此报验业务及数据流程如图 2所示。 2.通信方式 实现EDI可采取的通信方式有三种(如图3所示): (1)电话线异步拨号方式:适合一般用户传输少量数据,费用低; (2)分组网非专线方式:适合中等用户传输批量数据,连接顺利,可靠性较高; (3)分组网专线方式:适合专业用户传输大批量数据,即时连接,速度快。 根据开发区商检局的业务量,商检局采用第二种方式较为适用;其它用户根据通信的数据 量及价格,采用第一种方式比较合适。 应用效果及前景 商检局使用EDI报验并达到实用阶段,目前在国内尚不多见。本系统经过几个月的运行, 用户普遍反应非常方便,不仅节省了操作时间,而且能够压缩在库,减少人为干预,还可以随 时报验(EDI 中心全天24小时服务),且能方便地进行更改、撤销报验。 @@21143002.GIF;图2 EDI报验业务及数据流程@@ 在报验中使用EDI,只是商检EDI应用的第一步。除报验外,商检出证时使用的打证单,用 户关心的商检检验的流程状态,都可以通过EDI方式实现。在商检和海关之间也可以使用EDI 来传输数据。如检验合格后,商检就可以把有关放行的数据传送到海关,海关可据此办理放行 。海关也可以把报关中法检的数据传送给商检,从而使商检及时把关,避免漏检。由于EDI采 用将原始数据转化成标准报文再存储转发的模式,所以,海关和商检不必改变已有的计算机系 统。 EDI在商检局行政管理过程中也有一定的用途。如与银行联网后,报验费可以通过银行实 现EDI托收,从而减少拖欠。与政府各部门联网,可以方便地报送系统数据,获得政府文件,缴 纳养老保险金和统筹金等。
2. 什么是edi方式
EDI的通信环境(EDIME)由一个EDI通信系统(EDIMS)和多个EDI用户(EDIMG)组成,见图2.6。EDI的开发、应用就是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实现的,它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点对点(PTP)方式 点对点方式即EDI按照约定的格式,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递和终端处理,完成相互的业务交往。早期的EDI通信一般都采用此方式,但它有许多缺点,如当EDI用户的贸易伙伴不再是几个而是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时,这种方式很费时间,需要许多重复发送。同时这种通信方式是同步的,不适于跨国家、跨行业之间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这种点对点的方式在某些领域中仍旧有用,但会有所改进。新方法采用的是远程非集中化控制的对等结构,利用基于终端开放型网络系统的远程信息业务终端,用特定的应用程序将数据转换成EDI报文,实现国际间的EDI报文互通。 一、增值网(VAN)方式 它是那些增值数据业务(VADS)公司,利用已有的计算机与通信网络设备,除完成一般的通信任务外,增加EDI的服务功能。VADS公司提供给EDI用户的服务主要是租用信箱及协议转换,后者对用户是透明的。信箱的引入,实现了EDI通信的异步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通信费用。另外,EDI报文在VADS公司自己的系统(即VAN中)中传递也是异步的,即存储转发的。 VAN方式尽管有许多优点,但因为各增值网的EDI服务功能不尽相同,VAN系统并不能互通,从而限制了跨地区、跨行业的全球性应用。同时,此方法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即VAN只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的下层,相当于OSI参考模型的下三层。而EDI通信往往发生在各种计算机的应用进程之间,这就决定了EDI应用进程与VAN的联系相当松散,效率很低。 二、MHS方式 信息处理系统MHS是ISO和ITU-T联合提出的有关国际间电子邮件服务系统的功能模型。它是建立OSI开放系统的网络平台上,适应多样化的信息类型,并通过网络连接,具有快速、准确、安全、可靠等特点。它是以存储转发为基础的、非实时的电子通信系统,非常适合作为EDI的传输系统。MHS为EDI创造一个完善的应用软件平台,减少了EDI设计开发上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ITU-T X.435/F.435规定了EDI信息处理系统和通信服务,把EDI和MHS作为OSI应用层的正式业务。EDI与MHS互连,可将EDI报文直接放入MHS的电子信箱中,利用MHS的地址功能和文电传输服务功能,实现EDI报文的完善传送。 EDI信息处理系统由信息传送代理(MTA)、EDI用户代理(EDI-UA)、EDI信息存储(EDI-MS)和访问单元(AU)组成,见图2.7。MTA完成建立接续、存储/转发,由多个MTA组成MTS系统。EDI在MHS中的传递过程见图2.8。 EDI-MS存储器位于EDI-UA和MTA之间,它如同一个资源共享器或邮箱,帮助EDI-UA发送、投递、存储和取出EDI信息。同时EDI-MS把EDI UA接收到的报文变成EDI报文数据库,并提供对该数据库的查询、检索等功能。为有利于检索,EDI-MS将报文的信封、信首、信体映射到MS信息实体的不同特征域,并提供自动转发及自动回送等服务。 EDI-UA是电子单证系统与传输系统之间的接口。它的任务是利用MTS的功能来传输电子单证。EDI-UA将它处理的信息对象分作两种:一种称为EDI报文(EDIM),另一种称为EDI回执(EDIN)。前者是传输电子单证的,后一种是报告接收结果的。EDI-UA和MTS共同构成了EDI信息系统(EDI-MS),EDI-MS和EDI用户又一起构成了EDI通信环境(EDIME)。 EDI与MHS结合,大大促进了国际EDI业务的发展。为实现EDI的全球通信,EDI通信系统还使用了X.500系列的目录系统(DS)。 DS可为全球EDI通信网的补充、用户的增长等目录提供增、删、改功能,以获得名址网络服务、通信能力列表、号码查询等一系列属性的综合信息。EDI、MHS和DS的结合,使信息通信有一了个新飞跃,为EDI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3. EDI的发展
伴随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迅猛发展,EDI技术应运而生。它是商业贸易和现代行政管理朝着现代化、自动化大跨步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早期的在同行业、同地区中应用的一种电子商务技术手段,即封闭式EDD,到现在运行的活跃于于全球化商业事务活动中的一种商务体系,即开放式EDI, EDI技术在缩短企业之间物流贸易的时间上和节省纸张消耗方面发挥了尤为突出的作用。
EDI技术诞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在当时,贸易者们在利用计算机处理繁杂多样的商务文件时发现,由人工方式输入到计算机中的数据的70%是岀自于另一台由人工方式输入到计算机中的文件,在这些环节中存在大量的人为因素,必然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增加了工作的环节降低了工作效率,也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安全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考虑尝试能否在贸易伙伴间的计算机上自动的交换数据,降低认为干扰,于是,早起的EDI技术就应运而生了。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Internet技术的普及,Internet EDI应运而生,使EDI从专用网扩大到因特网,降低了实现成本,满足了中小企业对EDI的需求。到上世纪莫,美国有超过5万家公司采用EDI进行企业贸易往来;西欧有超过4 万家应用EDI的企业用户,领域涉及化工业、电子业、汽车制造业、零售业和银行业。近年来,随着基于Internet的EDI技术及其标准的不断出台与完善,一些采用增值网(VAN, Value Added Network)作为传输手段的的EDI大用户开始纷纷考虑釆用Internet作为传输EDI文件的方式。
Internet (因特网)是当今世界现行的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网络,它利用TCP/IP协议族连接了全球范围的计算机、路由器和网络,将它们构成一个集合。Internet本身不是网络,其最初的设计的目的就是分散管理,而不是将控制权交到专门的权威机构手里。处于Internet中的所有主机均可视作是一个可以和其它机器进行通信的终端,并且其上运行的所有的通信协议都是“开放”的。连接 互联网的诞生和国家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形成了具有丰富共享资源和多种服务 信息的价格低廉的网络集合。
基于Internet通信方式的EDI系统有一个主要的缺点,那就是安全性较差。造成这一点的主要愿意是由于Internet技术的开放性,它不像在EDI VAN中进行的EDI交换是通过一个任意两个EDI用户已经信任的第三方作为交换中心。但是VAN EDI对比Internet EDI在且仅在安全性方面上的优势也已经不那么明显了,这是因为Internet EDI B经指定了标准电子商业数据交换解决方案,通过这些方案可以保证在贸易伙伴们之间安全地通过EDI进行贸易活动。
基于Internet通信方式的EDI目前有4种主要方式:Internet Mail, Standard IC,Web-EDI 和XML/EDL
4. EDI技术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EDI(electrodeionization)技术是一种新的纯水和超纯水制备技术。该技术将电渗析技术和离子交换技术相融合,通过阴、阳离子交换膜对阴、阳离子的选择性透过作用与离子交换树脂对离子的交换作用,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实现离子的定向迁移,从而完成水的深度除盐,水质可达15MΩ.cm以上。在进行除盐的同时,水电离解产生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对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再生,因此不需酸碱化学再生而能连续制取超纯水。它具有技术先进、操作简便和优异的环保特性,是纯水制备技术的绿色革命。
如RO反渗透设备:
RO反渗透设备采用当代最先进、节能有效的膜分离技术,反渗透设备其原理是在高于溶液渗透压的作用下,使其他物质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将其它物质和水分离开来。反渗透膜的膜孔径非常小,因此反渗透设备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溶解盐类、胶体、微生物、有机物等,反渗透设备可以生产纯水、高纯水,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需求的用户。
当纯水和盐水被理想半透膜隔开,理想半透膜只允许水通过而阻止盐通过,此时膜纯水侧的水会自发地通过半透膜流入盐水一侧,这种现象称为渗透,若在膜的盐水侧施加压力,那么水的自发流动将受到抑制而减慢,当施加的压力达到某一数值时,水通过膜的净流量等于零,这个压力称为渗透压力,当施加在膜盐水侧的压力大于渗透压力时,水的流向就会逆转,此时,盐水中的水将流入纯水侧,上述现象就是水的反渗透(RO)处理的基本原理。
EDI 膜堆是由夹在两个电极之间一定对数的单元组成。在每个单元内有两类不同的室:待除盐的淡水室和收集所除去杂质离子的浓水室。淡水室中用混匀的阳、阴离子交换树脂填满,这些树脂位於两个膜之间:只允许阳离子透过的阳离子交换膜及只允许阴离子透过的阴离子交换膜。
树脂床利用加在室两端的直流电进行连续地再生,电压使进水中的水分子分解成 H+及 OH-,水中的这些离子受相应电极的吸引,穿过阳、阴离子交换树脂向所对应膜的方向迁移,当这些离子透过交换膜进入浓室后, H +和 OH-结合成水。这种 H+和 OH-的产生及迁移正是树脂得以实现连续再生的机理。 当进水中的 Na+及 CI-等杂质离子吸咐到相应的离子交换树脂上时,这些杂质离子就会发生象普通混床内一样的离子交换反应,并相应地置换出 H+及 OH-。一旦在离子交换树脂内的杂质离子也加入到 H+及 OH-向交换膜方向的迁移,这些离子将连续地穿过树脂直至透过交换膜而进入浓水室。这些杂质离子由於相邻隔室交换膜的阻挡作用而不能向对应电极的方向进一步地迁移,因此杂质离子得以集中到浓水室中,然后可将这种含有杂质离子的浓水排出膜堆。
5. edi通信的主要方式有
EDI的通信环境(EDIME)由一个EDI通信系统(EDIMS)和多个EDI用户(EDIMG)组成,见图2.6。EDI的开发、应用就是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实现的,它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点对点(PTP)方式
点对点方式即EDI按照约定的格式,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递和终端处理,完成相互的业务交往。早期的EDI通信一般都采用此方式,但它有许多缺点,如当EDI用户的贸易伙伴不再是几个而是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时,这种方式很费时间,需要许多重复发送。同时这种通信方式是同步的,不适于跨国家、跨行业之间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这种点对点的方式在某些领域中仍旧有用,但会有所改进。新方法采用的是远程非集中化控制的对等结构,利用基于终端开放型网络系统的远程信息业务终端,用特定的应用程序将数据转换成EDI报文,实现国际间的EDI报文互通。
增值网(VAN)方式
它是那些增值数据业务(VADS)公司,利用已有的计算机与通信网络设备,除完成一般的通信任务外,增加EDI的服务功能。VADS公司提供给EDI用户的服务主要是租用信箱及协议转换,后者对用户是透明的。信箱的引入,实现了EDI通信的异步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通信费用。另外,EDI报文在VADS公司自已的系统(即VAN中)中传递也是异步的,即存储转发的。
VAN方式尽管有许多优点,但因为各增值网的EDI服务功能不尽相同,VAN系统并不能互通,从而限制了跨地区、跨行业的全球性应用。同时,此方法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即VAN只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的下层,相当于OSI参考模型的下三层。而EDI通信往往发生在各种计算机的应用进程之间,这就决定了EDI应用进程与VAN的联系相当松散,效率很低。
MHS方式
信息处理系统MHS是ISO和ITU-T联合提出的有关国际间电子邮件服务系统的功能模型。它是建立OSI开放系统的网络平台上,适应多样化的信息类型,并通过网络连接,具有快速、准确、安全、可靠等特点。它是以存储转发为基础的、非实时的电子通信系统,非常适合作为EDI的传输系统。MHS为EDI创造一个完善的应用软件平台,减少了EDI设计开发上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ITU-T X.435/F.435规定了EDI信息处理系统和通信服务,把EDI和MHS作为OSI应用层的正式业务。EDI与MHS互连,可将EDI报文直接放入MHS的电子信箱中,利用MHS的地址功能和文电传输服务功能,实现EDI报文的完善传送。
6. EDI的报文是怎样传递的
EDI的构成要素
EDI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数据标准化、软件和硬件、通信网络。
1.1 数据标准
EDI标准是由企业、地区代表经过讨论制定的电子数据交换共同标准,统一的EDI标准可以使各个组织和企业之间不同的文件格式,通过共同的标准,达到彼此之间进行文件交换的目的。显然,标准的不统一将直接影响EDI的发展。
早期的EDI标准使用的大多数是用户的行业标准,标准之间不能进行跨行业的EDI互联,严重影响了EDI的效率,阻碍了全球EDI的发展。在美国就存在汽车工业的AIAG标准,零售业的UCS标准,货栈和冷冻食品储存业的WINS标准等等,在日本有连锁店协会的JCQ行业标准,全国银行协会的AENGIN标准和电子工业协会的EIAT标准等等。
为了促进EDI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促进EDI标准的国际化,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EDI的作用。目前在EDI的标准上,国际上最为流行的就是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下属的第四工作组(WP4)在1986年制定的《用于行政管理、商业和运输的电子数据交换标准》(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For Administration, Commerce and Transport,简称EDIFACT)。
关于标准的内容详见3.2 EDI通信标准。
1.2 EDI软件和硬件
实现EDI,需要配备相应的EDI软件和硬件。
EDI软件具有将用户数据库系统中的信息翻译成EDI的标准格式,以提供数据传输交换的能力。由于EDI标准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可以适应不同行业的众多需求。然而,每个业务公司有其常年经营所形成的固定信息格式,因此,当需要发送EDI电文时,必须通过某中方法从公司的专有数据库中提取信息,并把它翻译成EDI的标准格式,然后才能进行传输。这就需要EDI相关翻译软件的帮助。
EDI软件的构成及实现如下图所示。
转换软件可以帮助用户将原有计算机系统的文件信息,转换成翻译软件能够理解的平面文件(FLAT FILE),或是将从翻译软件接收到的平面文件,转换成原计算机系统中的文件。
翻译软件是两种格式文件的转换中心。它将平面文件翻译成EDI的标准格式,或将接收到的EDI标准格式翻译成平面文件。
通信软件是将经过翻译软件翻译后的EDI标准格式的文件外层加上通信信封(ENVELOPE),再传送到EDI系统交换中心的邮箱(MAILBOX)中,或由EDI交换中心将接收到的EDI格式文件从信箱中取出。所有这些功能实现都需要通过EDI的增值网络。
EDI所需的硬件设备是计算机、调制解调器和电话线。
目前使用的计算机,无论是PC、工作站、小型机、主机等,均可使用。
由于使用EDI来进行电子数据交换,其信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就必须需要一个设备进行信号的调制和解调。调制解调器能完成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之间的转换,它是EDI系统中必备的硬件设备之一。
在EDI 的实际使用中,一般最常用的就是通过电话线路传输数据信息。如果对传输时效及资料传输量有较高要求时,便可以考虑租用专线进行数据传输。以提高传输的稳定性和快捷性。
1.3 通信网络
目前EDI的通信网络大多是借助于范围广泛的因特网网络,也有为实现某些具体任务而单独建设的专用网,具体采用哪种方式要看通信双方将要从事的工作来确定的。从EDI的长远发展考虑,在因特网网络上实现EDI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 EDI的通讯方式
2.1 点对点方式
此种方式适用于贸易量较少、贸易方不多的情况下。它具有较强的地理位置灵活性,但不提供信息的缓冲处理。因此双方的通信往来要求双方即时交互。
2.2 一点对多点方式
此方式适用于较大企业的分支机构与总部联系的结构,其在小范围内的数据传输以总部为中心,进行各分支的数据集中处理,便于了解各分支整个情况的发展变化,使企业即时做出反应。
2.3 多点对多点方式
多点对多点方式适用于平行机构之间的往来通信,往往与第二种方式相结合。双向的信息传递增加了信息的反馈,对企业而言,可提高信息的迅速决策。
2.4 邮局增值网络
随着贸易伙伴数目的增多,当多家企业直接利用电脑通信时,会出现由于计算机厂家不同、通信协议相异以及工作时间不易配合等问题,造成相当大的不协调性困难。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许多应用EDI的公司逐渐采用了第三方网络与贸易伙伴进行通信,借助于第三方的设备进行不间断的信息传输,这种方式就成为增值网络(VAN)方式。
增值网络在这种EDI方式中,就好比通信双方的一个邮局,由此网络提供双方单独的EDI邮箱。它为发送方和接收方维护各自的邮箱,并提供信息的存储转发,记忆保管、通信,协议转换、格式转换和安全管制等服务,并且在网络中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信息缓冲余地。因此用户通过增值网络传送EDI文件时,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双方相互传送资料的复杂程度和困难,保证信息的有效存储,从而大大提高了EDI的效率。
由第三方提供网络中心平台、平台提供较大的数据缓冲、以信箱的方式保证贸易双方的信息可靠传递是邮局增值网络的三大特点。
2.5 报文处理系统
报文处理系统(Message Handle System,简称MHS)是国际间基于X.400系列协议(或CCITTX.435)传送报文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EDI的主要工具。
MHS由电子邮箱(mail box)、报文传输系统(Message Transport System,简称MTS)和用户代理(User Agent,简称UA)等几部分组成。电子邮箱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接收和发送报文的存储和管理功能。MTS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报文的传输,例如根据用户要求将报文传送给一个或多个接收者,或准确地接收报文收到邮箱中,UA的主要任务则是负责用户和系统之间的有关事宜,如注册、租赁邮箱、收发报文等。
对于用户来说,只要他向MHS中的任何一个用户代理申请加入MHS系统,就可以通过MHS向其他任何一个MHS的用户交换报文。
对于EDI应用系统而言,其报文数据交换是建立在MHS的基础上的,一个本地的EDI应用系统服务中心就兼有用户代理的功能(称之为EDI-UA)。商务报文完全可以通过MHS与全球任何一个单位(必须也是EDI-UA的用户)进行交换。
2.6 INTERNET中的EMAIL
报文数据交换的另一个常用工具就是利用INTERNET上的电子函件(E-mail)功能来实现。MHS虽然是一个很好的专用报文处理系统,但它是一个基于广域网的系统。使用起来会对用户所在地域的网络环境和用户的网络知识有一定的要求,这对一些大的公司不会有什么问题,而对于中小企业就会遇到一些困难。于是自从20世纪90年代INTERNET出现以后,人们开始考虑借助于INTERNET上的E-mail功能来实现报文数据的交换。
众所周知,INTERNET最大的好处就是(对用户而言)与具体的广域网络不直接挂钩。用户只需在任何一个INTERNET网站上注册,以后就可以在家通过电话拨号方式上网收发各种函件。INTERNET网站不但取代了MHS的全部功能,而且使用起来更方便、更灵活。因此,用这种方式来传递报文将更受欢迎。
3 EDI的工作过程
现在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EDI是如何工作的。电子数据交换,即在贸易双方的计算机之间传输机器可读的数据。上图解释了电子形式的商业事务交换。它显示了两个贸易伙伴即买方和卖方,以及从买方计算机传输到卖方计算机的EDI数据流。
我们可以假定该数据流是一组购买订单,就像在书面环境中的贸易过程一样。买方公司在购买活动中生成购买订单事务,再由买方EDI系统生成机器可读的EDI标准数据流,通过EDI系统传输与书面内容相同的信息,将数据流传送到卖方所在地。随后在卖方的EDI系统中,根据标准将数据流转换为计算机系统所需的简单文件(即报文),然后对这些文件进行编辑和校验,再将其传给接收订单录入程序进行处理。接收订单录入程序像处理人工采购订单一样对其处理。
为了更好地理解EDI是如何工作的,我们来跟踪一个简单的EDI应用过程。这里,我们以订单与订单回复为例。
3.1 制作订单
买方根据自己的需求在计算机上操作,在订单处理系统上制作出一份订单来,并将所有必要的信息以电子传输的格式存储下来,形成买方的数据库,同时产生一份电子订单。
3.2发送订单
买方将此电子订单通过EDI系统传送给供货商,此订单实际上是发向供货商的电子信箱,它先存放在EDI交换中心上,等待来自供货商的接收指令。
3.3 接收订单
供货商使用邮箱接收指令,从EDI交换中心自己的电子信箱中收取全部函件,其中包括来自买方的订单。
3.4 签发回执
供货商在收到订单后,使用自己的计算机上的订单处理系统,为来自买方的电子订单自动产生一份回执,经供货商确认后,此电子订单回执被发送到网络,在经由EDI交换中心存放到买方的电子邮箱中。
3.5 接收回执
买方使用邮箱接收指令,从EDI交换中心自己的电子信箱中收取全部函件,其中包括供货商发来的订单回执。
整个订货过程至此结束,供货商收到订单,买方(也就是客户)则收到了订单回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