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单反相机镜头的大三元小三元怎么讲的呢
摄友们说大三元、小三元镜头,是两组常见的变焦镜头,摄影圈内将恒定光圈1:2.8的广角、中焦和长焦三支镜头称为大三元,恒定光圈为1:4.0的一组称为小三元。
单反相机的镜头是摄影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很长时间里,摄影师使用的都是定焦镜头。虽然在一百年前甚至更早,人们已经了解了变焦镜头的原理,但是限于材料和工艺,较多的镜片会带来不可测的眩光和色散,变焦镜头并没有得到推广。所以在历史上并没有“大三元”、“小三元”的提法。
摄友们用历史上科举连中三元的“大三元”来称呼恒定光圈1:2.8的一组三支镜头,用“小三元”来称呼恒定光圈1:4.0的三支镜头。但这只是一个约定俗称的称呼,没有指定哪一款镜头,甚至不同时期焦距也有变化。比如现在的佳能大三元分别是EF 16-35mm f/2.8L III usm、EF 24-70mm f/2.8L II usm、EF 70-200mm f/2.8L is II usm,曾经的佳能大三元是EF 17-35mm f/2.8L usm、EF 28-35mm f/2.8L usm、EF 70-200mm f/2.8L。因此在选择镜头时一定要核准标准型号,而不是简单的称呼“大三元”“小三元”。
『贰』 弗兰克软化水机头说明
你说的富莱克吧?软水机阀头分为时间型和流量型。
『叁』 弗兰克·弗雷泽塔的人物生平
弗兰克于1928年2月9日生于布鲁克林,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生性好奇的他有些早熟,身体素质不错,但他的天分远远超过了他的年龄。和睦的家庭、与今天大相径庭的布鲁克林对弗兰克的成长益处颇多。
他叙述道:“那里有大片开阔的土地,甚至还有树林。我对那些愉快、充满幻想的日子仍记忆犹新。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人。我不记得何时画的第一幅画,我把第一幅给我外婆画的蜡笔画卖掉,挣来了脏兮兮的一分钱,那时我还不满3岁。我对她所表现出的兴趣一直感激不已,我也很感激她每天对我的鼓励。”
弗兰克爱看《人猿泰山》、《苔瑞》、《海盗》这样的连环画报,6岁时他自己也开始创作连环画。这些作品要耗费很多劳动,里面拥有一些像《雪人》、《红魔和哥蒂》里的人物雏形,其复杂性和表现形式是惊人的。他姐姐经常用这些连环画去与别的孩子交换《笑话集》。
“上小学时,适逢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我都会在黑板上画许多东西,数也数不清。在一位教师的坚持下,父母在我8岁时将我送入布鲁克林美术学校,这所学校的30个学生年龄从8岁(也就是我)到80岁。我还记得当我签到时迈克尔教授怀疑的眼神。他的眼珠转来转去,你甚至能看到他头上的疑云。他递给我一支笔和一张纸,让我照着画一张模样逼真的鸭子的明信片。画完后我审视一下,他一把夺过我的画,高举着让每个人都来看,我想自己可能是搞砸了。”
法兰嘉是一位著名的意大利美术家,弗雷泽塔的天赋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深信弗雷泽塔具有巨大的潜力。“我12岁时他去逝了。恰好在那时他要出钱送我到意大利去学习绘画艺术,我说不清楚这是否对我的兴趣所在产生了影响,也许是吧,我们从未进行过什么伟大的对话。他总是乐于让你坚持自己的画法。他看着我的连环画说:‘可惜呀!可惜!你应该去意大利画一些街头布景,成为一位响当当的画家!’他死后,学生们试图将学校维持下去;因为我们彼此都成为了亲密的朋友,不忍分开,于是就捐钱支付房租,继续上课。我画人体,画野外,这与我现在的工作方式完全不同,可我学到了大量喷绘技巧和透视画法,这对我形成自己的风格大有帮助。”
十几岁的弗雷泽塔积极追求的三种事物是:姑娘、棒球和画画。他在运动方面表现优秀,创了几个高中纪录,受到了一个纽约“巨人”职业棒球队的星探的注意。弗雷泽塔拒绝了他们的邀请。“我那时正与一个女孩子谈恋爱。”弗雷泽塔有点儿伤心地说:“去德克萨斯在一家小联盟里流一年汗,并不怎么有诱惑力。那时的运动员不像现在这么挣钱。‘时间像流水’,我懂得这个道理时已经太老了,我就是这样,让时间来为我作决定。” 当弗兰克还在上学时就已开始了职业绘画生涯。十六岁便独当一面,创作漫画作品《Snowman》。“大概是16岁吧,我家的一个亲戚把我介绍给约翰·吉尤塔。他是职业画家,为伯纳德·贝利的连环画出版公司工作, 他这人性格内向,难得与我交谈,可他极具天分。但他又缺乏自信,在他身边我长了不少见识。他的风格很有趣,至今,在我的水墨画中你仍然能看到他的影响。”1944年,在吉尤塔的建议下,贝利出版了弗雷泽塔的《账本》。接着他又为科幻屋连环画公司打杂。他负责为格拉汉姆·因吉斯、鲍勃·鲁伯斯、乔治·伊文斯清理画板,擦掉铅笔印。“6个月后我被解雇了,他们说我有潜力,但那里没有多少事给我做。于是我又去了‘Standard’公司,格拉汗姆也去了那儿。他总鼓励我,这使他处境不妙,因为他给了我一个特辑来做,可我没能做好,老板们认为我还欠火候,可能真是这样。”
弗兰克学习能力很强,Standard公司雇他当见习工。他画背景、轮廓,擦去其他画家的铅笔印。格拉汉姆因为酗酒丢掉了艺术总监的职位,取代他的是拉尔夫·马约。“拉尔夫把我撂在了一边,他说:‘你的素材很棒,但你得学会剖析。’我在学校时,总是把重点放在感觉上,所以我真地不懂他所谓的‘剖析’是什么意思。他拿来一本骨骼的书让我学习,我用一个晚上将每一幅都画了下来,第二天我告诉他我学会了。他哈哈大笑,说:‘你这蠢货!我已学了10年仍旧不懂什么是骨骼结构,而你一个晚上就学会了?!’可我的确学到了不少。他被我的长进惊呆了。从那时起我开始凭感觉来画人物。我为Standard公司干了几年,画一些像《懒骨头路易》和滑稽动物素材。”那段时期弗雷泽塔的大多数作品都会签上“Fitz”这个绰号。这些滑稽有趣的图画吸引了迪斯尼工作室的目光。
“他们想让我去加里福尼亚,我兴奋不已,受宠若惊,但我只是个孩子,无法离开布鲁克林。”越南战争爆发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弗雷泽塔创作精力旺盛的时期,他为EC(世界级恐怖和暴力连环画出版公司)、Toby出版社、Prize出版公司创作了大量令人难忘的作品。很多杰出电影制作人评价说他为《鸭子罗杰》设计的封面对他们的电影视觉效果产生了很大影响。
弗兰克并不是个工作狂,而是一个享乐主义者。他经常与朋友出游、拍参考照片、看电影,英俊健美的弗雷泽塔很有女人缘,艳史不断。1952年,17岁的伊利诺·凯丽闯入了弗兰克的生活,从此,他那种不稳定的感情关系结束了。“她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她具有我所追寻的那类女人身上的很多特质,靓丽、健美,而且活泼。”恋爱4年后,俩人于1956年7月完婚。
1952年对弗兰克来说是关键的一年,他开始着手画自己的报纸连载连环画《Johnny Comet》,然而这部连环画却从未找到一位读者,一年后即被停载了。
1953年弗兰克被当成一个替人代笔的无名小卒被Al Capp公司解雇了。弗兰克承认:“我本不该那样做,但我是个懒人。Capp给我的报酬丰厚,每星期我只需要画一天,我怎能拒绝?”为Capp工作的宝贵的8年埋葬了他自己的风格,连环画产业大萧条之后,弗兰克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Li’l Abner上。后来弗兰克求职四处无门。“他们面无表情地看着我说:‘风格已经变了。’”弗兰克最终还是找到了活干,为一些男性杂志和Tower出版社画画。“摩特·达格是Tower的艺术总监,也是惟一一个喜爱我的素材的人。哈维·柯兹曼让我为他和比尔·艾尔德的《Little Annie Fannie》画女人身体,这部连环画是要登在《花花公子》上的,可好景不长,胡夫·哈夫诺认为我把女人画得过于现实化。”弗兰克从未想过要做一个职业封面画家;早期他的作品多是铅笔画和钢笔画,极少有水彩画。 60年代他为埃德加·莱斯·布罗的书籍所配之图取得巨大成功。他的密友罗伊正着手为埃德加的再版作封面,他极想参与此事。可沃海姆拒绝了他,他一直看不起我。后来罗伊不堪重负,坚决要求让我试一试。于是他们极不情愿地给我一本书来作,结果销量大增,之后的几件作品也是如此火爆。可不服气的沃海姆认为这纯属侥幸。那时候出版商们经常会保留艺术家的原作,之后将这些画在科幻作品集会上卖掉,送给爱好者或是在不再使用时销毁,而艾斯的政策惹怒了弗兰克。他采取了一种忍让的态度,这种态度产生的苦恼和嘲讽心情降低了作品的质量,而读者对此却反应热烈。
1964年,James Warren出版社提供给弗兰克一个好机会,让他为他的恐怖连环画《毛骨悚然》作封面,他们的酬金不低于艾斯,还允许他坚持自己的风格,所以,Warren公司得以同他多次合作。他引人入胜的封面也给Warren的其他杂志带来了效益。弗兰克为漫画《Conan》(蛮王科南)绘制的封面轰动了出版界,这也是他最著名、最受赞誉的作品。这一系列作品风格粗犷,完全抛弃了19世纪纯真的幻想形式,以一种黑暗的犬儒主义恰当地反映出60年代的混乱。这时的弗兰克已跻身于世界级画家行列,在表现风格上受到弗兰克影响的同业甚众,如杰弗瑞·凯瑟琳·琼斯(Jeffrey Catherine Jones)、鲍里斯·瓦莱约(Boris Vallejo)等。他还为漫画《Vampirella》(吸血姬)《Tarzan》(人猿泰山)绘制封面。
另外几部重要的作品也产生于1965年,一幅林果·斯达的漫画引起了艺术家协会广告机构的注意力。他们雇弗兰克为喜剧片《小猫咪》创作电影海报。“这幅画的酬金相当于我一年的薪水,他们付给我这么多钱,我突然不用为收入而担心了,我可以支撑我的家庭。生平第一次我觉得自己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其他的海报合同源源而来,有《狐狸身后》、《帕拉迪科旅馆》、罗曼·波兰斯基的《勇敢的吸血鬼杀手》。弗雷泽塔的职业生涯经历了一次飞跃。从那以后他可以挑选合同,不必再担心没有顾客了。艺术总监们经常挑出从前的作品配到合适的故事上去。
1971年,弗兰克考虑到4个孩子的生活质量举家迁至宾夕法尼亚东部。“我并不想去。”凯丽承认,“但是弗兰克说他想这样,于是我们搬了家。我们在这所寒酸的小屋旁停下车,日落时漆黑一片,我真想哭。但我还是对孩子们微笑,我必须得像个坚强的妈妈,能应付自如。可怕的地方!然而,我们把这房子里里外外都打扫了一遍,使它焕然一新。我开始爱上这儿了。我们还挖了一汪小湖,夏天我们在上面划船钓鱼,冬天在上面滑冰。”她背着丈夫攒下每一分钱,3年之后就收回了抵押证。爱好者们一直要求出一本弗兰克多年来作品的画册。1971年Lancer发行了《科南历险记》图画的海报,共卖出10万张,同时,几位业余出版商发行了保罗斯图书的版画和画集,收入也极可观。1972年,凯丽决定控制丈夫作品的所有再发行活动,成立弗雷泽塔出版社。她回忆说:“我已积攒了6千美元,我夹着《世界猎手》的第一批海报走进当地印刷厂,害怕得两腿发抖。我对出版、销售、宣传一窍不通,可我愿意学。”生意很成功,雇了大约12个工人,生产了100多张海报和画册。弗雷泽塔出版社为后几十年幻想画出版社的增加铺平了道路。
传统上,画册是为纪念“美术家”或已故的世纪之交的大师们而出。1975年8月,随着《弗雷泽塔幻想画集》的出版,这种惯例被打破了。这本画册由贝蒂·白兰庭编辑。贝蒂和她的丈夫(被称为“美国平装本”之父)创建了Peacock出版社,曾发行过凯·尼尔森、阿瑟·莱克汉姆、詹姆斯·巴马和其他画家的著作。这是弗雷泽塔最受欢迎的作品集,充分展现了他的油画技艺,他甚至可以与雷姆布兰特相媲美,让人爱不释手。几个月内,这本画册再版7次,销量达40万。这之后4本更受欢迎的画册接踵而至,最后一本于1985年出版。
1976年5月,著名杂志《美国艺术家》打破常规,让弗雷泽塔来作封面专栏:这是在书报摊上出售的惟一一期。那一年万圣节那天他被“世界幻想奖”评为最杰出画家。80年代,弗雷泽塔成了一位传奇人物。好莱坞名人登门求画,摇滚乐手们守在学校公车站希望能在他接孩子时看上他一眼。弗兰克的隐居生活更给他本人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文章中把他描写得神乎其神。市面上难得再看见他的新作了,有传闻说他已放弃画画,把兴趣转移到了高尔夫球上。其实,弗雷泽塔却从未停下过手中的画笔。1981-1983年与拉尔·贝克什在动画电影《冰与火》中的合作对于弗兰克来说是一次愉快的挑战。尽管电影的市场反映平平。80年代末弗雷泽塔将他创作的人物《死亡商人》授权给Tor公司,作为系列小说的原型,并为新的书籍创作封面。1985年,弗雷泽塔美术馆在宾夕法尼亚东斯周斯勃格市中心开放。这所美术馆展出了弗雷泽塔最为著名的作品。这对一个活着的画家,特别是一位“插图画家”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弗雷泽塔解释说:“这都是凯丽的主意,我们总是接到爱好者们的电话,他们询问是否能来看看弗雷泽塔的原作。这些年来我们做过的最棒的一件事就是在不同场合进行展出,这样做也很冒险。我们为多年来分享我作品的人们创建了这所展馆。这样做并非为了挣钱——如果我想赚钱的话,我会把原作卖掉。展览会给我带来乐趣。”1995年,展馆因起火而被迫关闭;原已宣布的在佛罗里达重建展馆的计划在最后一刻被更改,凯丽计划于1998年在东斯周斯勃格重新开放展馆。 但是这位功成名就、精力充沛的画家的健康却出了问题。弗兰克说:“先是在1986年,我同时干了3份活,经常熬到深夜。我买了一些廉价松香,这气味很难闻,可能因此伤到了甲状腺。没人能说清是什么引起甲状腺疾病,何时发作何时停止,但他们都清楚这是受化学物质影响所致。我在弥漫着松香气味的工作室里干了两星期:我的妻子和孩子根本都不进来。这也不会影响我。待我完成工作之时,突然间品到嘴里阴森森的味道,似乎死亡要来临似的。”他感到头昏眼花,日渐衰弱,画画对他来说越发困难。接下来的8年里,弗兰克看了数不尽的医生,能做的检查也都做了,却总是没有确定的诊断结果。他的体重从180磅掉到128磅,他越来越担忧了。“我都快不行了,他们决定再查一下甲状腺,因为也没什么地方可查了,而问题已表现出来。他们的医术使他们仍就找不出症结所在。检查之后我接受普通的治疗竟然恢复了健康,可还是反复发作,我费尽口舌告诉医生们也许我的甲状腺并未恢复正常,他们根本不听我的,最后有一位医生决定试一试,减少了服药的剂量。我又一次康复了!100毫克与75毫克的区别。我有多蠢!我差点儿杀了自己;这几乎毁了我的家庭,我的生活,我的一切。只是因为一只劣质的松香和25毫克的药量!”
90年代是弗雷泽塔硕果累累的一段时期。1995年末,他被授予“首界幻想艺术大师奖”。2000年,弗雷泽塔患了肺炎,他接受了吸氧疗法的治疗,但还未康复,不过比医生预想的情况要好。恢复后的弗兰克灵感不断。90年代早期为Mad、Shi和其他连环画出版社创作的封面系列再次在市面上出现。他还同意他的原作在拍卖会上出售。Bridge出版社发行了几套新作的版本。1994年,弗雷泽塔举办了他的首次纽约画展。弗兰克怀着难以置信的热情和欲望用左手又操起了画笔。他取出了未完成的作品,用以往的方式将其画完。这期间他的一幅重画的作品《女人和鲨鱼》让人震惊,不仅因为弗兰克的极度自信,还因为他画这幅画时似乎年轻了10岁。现年73岁的弗兰克酷爱收藏照相机。他对今天的高科技相机的款式和特点十分着迷。他的收藏品装满了4个6尺多高的壁柜。如果他买来一台照相机,总是会在工作室的椅子里放一个星期左右。一次,他的一个孩子送给他一本《照相机收藏指南》,弗雷泽塔看着看着说道:“这些家伙疯了吗?这台照相机不值这个价,我花一半儿的钱就能买到。”孩子告诉他这些照相机的外观和性能是一流的。他看上去不大关心书上怎么说,可还是每日津津有味地读着。
尽管晚年健康每况愈下,弗雷泽塔却仍保持着本色——友善、固执、才华横溢。当然,他也很自负,因自信显得傲慢,可他淡于名利,不居功自傲。
2010年5月10日因中风在佛罗里达离家不远的医院逝世,享年82岁。
『肆』 求一部关于飞机迫降的电影
中文名:紧急降落 外文名:Final Descent 其它译名:绝命时刻
剧情
绰号“LUCKY”的葛蓝是一名出色的战斗机飞行员,但他厌倦了血与火的生活,于是申请从空军退役,任职于一家航空公司。
然而,民航飞行员的生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次他飞行途中刚刚升空就遇上乱流,导致客机与一架直升机凌空相撞,一个引擎报废,机身严重受损并失去平衡,虽然不至于立即坠毁,但只能向上爬升不能下降。
一切是这样措手不及,燃料却只剩下两小时,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要经历一生中最大的挑战,319名乘客的性命完全操纵在他的手上……
无奈之中,地面控制中心请求空军派遣一架空中加油机协助救援,军机也唯有冒险一试:先扫射客机尾翼,使其停止继续爬升,然后通过加油管道向客机机头注水,试图恢复机身平衡。
在这期间,葛蓝和客机的空乘人员们要面临机身破损失压、氧气不足、机舱气温急剧下降的巨大风险……
他们能否从地狱门口平安返航,降落人间呢……
『伍』 以前无意间在某地看的电影名字叫你好弗兰克的电影,讲述一个中国老太太个美国一个老头的电影,老太太虽
hi,frank 嗨 弗兰克
山东沿海渔村的陆婶只身飞抵洛杉机看望移民美国的女儿女婿。听不懂英语的陆婶,在机场被服务人员介绍给了一个叫弗兰克的美国老头,原因是陆婶胸卡上
女儿的住址与弗兰克的住址一墙之隔。由于女儿女婿被堵在去往机场的路上,赶到机场的弗兰克将陆婶接到了自己位于海滨的一个咖啡馆。
弗兰克的
海滨咖啡馆即将被滨海别墅的开发商拆除。按照加州的法律,如果获得超过60%居民的支持,咖啡馆可以保留。为此,附近支持弗兰克的居民发起了一个联合签名
活动,不明究里的陆婶在签名板上签下自己的名字:陆小水。陆婶哪里知道,即将拆除弗兰克咖啡馆的开发商就是自己的姑爷周大维。丈母娘成了冤家对头的“支持
者”,让周大维始料不及。尽管周大维知道丈母娘不是成心,但在巨大的家庭压力面前,吴大维还是借故给妻子妮子眼色看。巨大的文化差异面前,陆婶的到来给原
本就隐藏危机的家庭平添了麻烦。这种原本隐藏的危机,是姑爷周大维为了事业和生存,跟一个当地富商的女儿关系密切。
为了女儿的家庭,同时也是表示对弗兰克帮助自己的感谢,陆婶出现在弗兰克的生活里,在弗兰克连说带比划中得知,弗兰克是二战幸存的老兵,而咖啡馆是已故妻子黛安娜三十五前送给他的礼物,如今这份礼物已经成为当地二战幸存老兵的精神家园。
接
下来的日子里,陆婶用中国饺子、沂蒙手工品,以及老人的真诚,赢得弗兰克和他老兵朋友的喜欢和敬重,并最终调停了姑爷周大维和弗兰克剑拔弩张的对峙关系。
固守精神家园的弗兰克想通过法庭实现自己的愿望,谁曾想从市政府无功而返的路上,因为偶然间见到二十年未曾谋面的儿子约翰而引发中风。
尽管
陆婶和小外甥海海的努力延续了弗兰克的生命,但弗兰克还是在妻子逝世三十五周年纪念日那天走完了他全部的生命历程。作为对陆婶的感谢,弗兰克在遗嘱中将海
滨咖啡馆的所有权赠送给了陆婶。不久,周大维尊重超过60%居民的意愿,放弃开发海滨别墅的权利,将海滨改建成弗兰克公园,咖啡馆保持原来风格,继续营
业。
精彩视点: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1995年,著名导演黄蜀芹在美国时,听说一个山东老大娘独自赴美探亲的种
种趣闻,由此构思出剧本《嗨,弗兰克》。本片将巨大文化差异下浓郁的人文情怀巧妙的设置在幽默诙谐的故事当中,充分显现出导演黄蜀芹突出平民化、生活化、
细腻化的艺术风格,以表现寻常百姓喜怒哀乐的故事和追求故事人物艺术上的鲜明个性,引起观众对“爱”的终极意义的感悟和共鸣。
导演黄蜀芹是
中国电影界重量级人物。其早期独立导演的影片《青春万岁》获苏联电影节纪念奖。随后1987年的《人·鬼·情》、1990年的《围城》、1995年的《画
魂》《孽债》、1996年的《我也有爸爸》逐渐形成她平民化的风格;主演方青卓和哈里逊·杨的表演真挚细腻贴切传神,将“创造着爱”升华为伟大的人性光
辉,成就了本片极具人性伦理与温情的艺术成就。
『陆』 长沙市佰佳净化代理的怡口中央软水机阀头和一般市面上相比有什么优势
长沙市佰佳净化代理的怡口中央软水机阀头和市面上一般的净水机相比优势在于:
1. 采用当前国际最选进的盘式多路阀
2. 只有二十几个零部件组成,体积小易检修
3. 有相当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市面上多为GE和弗兰克的阀头,有2百多零部件,难检修
『柒』 一部关于轰炸机的美国影片
http://ke..com/view/1402223.htm
就是孟菲斯美女号
在网络 一次输入:电影 美国 二战 轰炸机 孟菲斯
结果就有了
B-17孟菲斯美女号
开放分类: 军事、武器、轰炸机、军用飞机
二战最著名的B-17“飞行堡垒”轰炸机就是“孟菲斯美女号”,执行过25次飞越德境轰炸的任务,期间换了9个发动机、两侧主翼、两个垂尾、两侧主轮及其他更多部件。她是好莱坞电影、新闻片、报纸、书籍和教材里的明星。这架历史性的飞机由位于俄亥俄代顿附近赖特.彼得森空军基地的美国空军博物馆细心看护。孟菲斯美女号现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市公开展示。自从1946年7月17日退役以来就一直没有飞行过。你可能已经看到了作飞行表演的美女号,这只是涂成美女号的另一家B-17。
这不仅仅是一架飞机,在她的背后是一群飞行、战斗、死亡在第三帝国上空英勇无畏的人,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们。她和她的乘员以成为欧洲空战的一部分。为了削弱强大敌人进行战争的能力,有5万2千架以上轰炸机用于对德轰炸。其中有数种美国轰炸机。最常见的是B-17飞行堡垒、B-24解放者、B-29超级堡垒。我们无法对比这些飞机的优劣,因为每个机型都有非常特定的设计目的。他们都是很棒的飞机,他们的乘员都非常可爱和令人尊敬。
1943 年 1 月 23 日,在布满高射炮弹炸点的天空中,“孟斐斯美女”号正为了她的生命而战斗,下面是法国沦陷区内的一个 U-艇基地。美国陆军航空队的这架波音 B-17F 注定会成为史上最著名的“飞行堡垒”,在接近洛里昂潜艇基地的飞行编队中,她处在四个机群中以潜艇船坞为目标的一个中。要接近他们的目标,机长罗伯特·K·摩根和其他“美女”号机组成员先要突破德国战斗机的屏护,接着穿过厚厚的防空弹幕。他们的基本任务简单明了:保持稳定,在完成投弹前不做任何规避机动,最后“丢出炸弹”,然后轰炸机就可以返回在英格兰巴辛伯恩的第八军基地了。然而他们还要经过那些战斗机,“因为我们是四个机群中最小的一个,他们集中攻击我们,”摩根回忆道:“有 22 分钟,他们让我们如临地狱。”
有一架 Fw 190 从正面对“美女”发动了攻击,“我们中的一个必须躲开,”摩根说:“通常的做法是俯冲,但我不能这么做,因为另一个机群在我们下方,于是我直接拉了起来。本来打向我们机头的炮弹击中了尾部。”即兴的急跃升后,摩根并没有立刻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他认为他或许避免了一次灾难,直到他听见尾炮手的报告,约翰·昆兰军士通过通话器大叫:“长官,尾翼被击中,整个后段都被打掉了!它在冒火!整个尾翼正在脱离飞机!”经过仿佛永恒的一刻,昆兰的声音再次传来:“长官,它还在燃烧,又掉了一块!”摩根决定俯冲灭火,高度掉了两三千英尺才改平,机舱里的人被颠了个七荤八素,脑子里尽是坠毁跳伞之类的念头。又是片刻的静默,然后尾炮手的声音显得平静多了:“长官,火灭了。”摩根后来说:“这是我听过的最美妙的音乐。”飞行员从座位上爬起来去搞清到底发生了什么,“那看起来就好像我们根本没有尾翼,我回到座舱,用两个小时飞回了基地。那是困难的飞行,而让她降落就更难了。升降舵毁得太厉害,操作机构卡住了。不过我们总算安全的降落了。”后来“美女”号机组成员在总结摩根的飞行技术时说:“他是个好得要命的飞行员。他总能把我们带回去。”而根据昆兰军士的说法:“有上千次我看着他让飞机完成不可能的事。”
在产出的 12,750 架 B-17 中,“孟斐斯美女”作为第一架在欧洲完成 25 次战斗任务而无人死亡的第八军轰炸机而出名。1942 年 9 月,“美女”号的机组成员在缅因州班戈第一次将目光投向他们崭新的 B-17F-10-BO。机长兼正驾驶罗伯特·K·摩根这时刚刚和马格丽特·波尔克开始一段罗曼史,她来自田纳西的孟斐斯,她的姐姐嫁给了 91 轰炸机团的军医。为了打动这位漂亮的姑娘,摩根使出绝招:如果时不时有 4,800 马力的莱特旋风掠过,卷走她屋顶的瓦片,有哪个姑娘能保持清醒?大多数姑娘能和一个有车的家伙约会就挺高兴了,而马格丽特的小伙子有架 B-17!所以当机组为他们的飞机命名的时候,摩根不会放过这个向他“亲爱的波尔基”表达爱意的机会,他觉得“孟斐斯美女”听起来很不错。当然其他人对此也各怀心思,不过摩根说服其中一个投他一票,最后“美女”得到两票,而其他名字各得一票,这是美国民主的又一个胜利,于是一位身穿泳装的“美女”就被画在了轰炸机机头侧面。这幅著名的机头装饰画原本由乔治·佩蒂为《绅士杂志》所作,摩根上校与他联系后获得了复制这位身材火辣的美人儿的许可,然后托尼·斯达瑟下士把她画在了机头上。摩根驾驶“美女”号飞到孟斐斯完成她的磨合飞行,在那里她接受了正式的命名,马格丽特·波尔克受邀作为观礼嘉宾(稍后她还会收到求婚戒指)。然后“孟斐斯美女”跨越大西洋,前往 91 轰炸机团在巴辛伯恩的基地。
在“美女”号从巴辛伯恩出击的头三个月中,她所在的团有 80% 的轰炸机被击落。这样毁灭性的损失对幸存者意味着什么,摩根有一个残酷而生动的说明:“百分之八十的损失意味着你和十个人一起吃早饭,到晚饭时只剩两个人。”不过基地里的士气还算不错,这多半是因为“25”这个数字,小伙子们知道完成 25 次任务就可以休息一下。当有一个目标的时候,当知道前面有个地方可以歇歇的时候,他们的情绪就会不错。当然良好的生活食宿条件也有作用,比后来在太平洋战区可好多了。德国人认为巨大的损失会让盟军停止昼间轰炸,可盟军坚持了下来。
“美女”号参加了战争中最危险的一些空袭,当时德国空军还拥有压倒性的空中优势。她被子弹击中过,被高射炮弹炸过,曾五次有一台发动机被打坏。然而这架传奇性的飞机坚持战斗,最长的一段休息时间是五天,还是由于机翼备件的运送延迟。
在 25 次战斗任务中,“美女”号的炮手拥有摧毁 8 架敌军战斗机的荣誉,他们可能还击落另外 5 架并击伤至少一打。她在法国、德国和比利时上空投下超过 60 吨炸弹,打击补给站、铁路编组站、飞机工厂和各类军事基地。以令人惊讶的准确性炸毁了不来梅的福克-伍尔夫工厂、圣纳扎尔和布勒斯特的船闸、威廉港的船坞和造船设施、鲁昂的铁路编组站、洛里昂的潜艇船坞和发电站、以及安特卫普的飞机工厂。回顾这些日子,摩根想不起有什么容易的任务或轻快的旅程。
圣纳扎尔的高射炮令人印象深刻,在英国人们称圣纳扎尔为“高炮城”,炮火是如此密集,以至于很难看清地面。机组亲眼看见有两三架敌机被自己的炮火击中。在 1,0000 英尺空中,领航员查尔斯·雷顿承认这次他被吓得不轻,看着窗外高射炮弹跟在飞机后面一个接一个的爆炸,越看越惊心,直到投弹的命令转移了他的注意力,前后只有 1 分钟左右,却好像过了 15 年。
1943 年 3 月 3 日对哈姆的空袭碰上了坏天气,当“美女”号所在的机群冲出浓雾后发现其它飞机都不见踪影,只剩下他们 16 架 B-17,后来才知道其它飞机都转向了次要目标(盟军轰炸行动前会选定多个目标,如果首选目标不符合轰炸条件,就会转向次要目标)。有 1 小时 20 分钟他们遭到约 100 架战斗机的轮番攻击,那场面是相当的壮观,16 架飞机能回去 12 架已经是很幸运了。
而“美女”号最惊心动魄的一次任务是对罗米里-上塞纳的敌军设施的空袭。从越过海岸起编队就被敌机包围了,摩根在任务报告中写道:“开始有一个中队攻击我们,接着是一个又一个。我们在前往目标的路上、在目标上空和返航的路上都遭到射击。有些德国人攻击完了,降落加油并补充弹药后,又再次起飞攻击我们。有 1 小时 58 分钟,他们咬住我们不放。我这辈子从未见过这么多攻击。”领航员雷顿保存的日记提供了额外的细节:“在飞往罗米里的路上,我们经过鲁昂,在那儿我们遭到约 25 架德国战斗机的攻击。他们从正面过来,所以我射出不少子弹。鲍勃说我击中一架,可我打得太快,没有时间注意这个,我射出超过 700 发子弹。我看见两架 B-17 从我们前面掉下去。当他们(敌机)从你正面开火时,看起来就像整架飞机在爆炸。”摩根的报告说:“我们击中了机库和军械库,击毁了地面上 100 架德国战斗机,在午餐时间击中了一个德国军官食堂。后来我们听说还炸毁了一个装满科涅克白兰地的酒窖。”这一次,“美女”号在敌方领空度过了难熬的两个半小时,前后遭到约 300 架次敌机攻击,返回基地时弹药几乎全部耗尽,而“美女”号身上奇迹般的连个弹孔都没有。
在完成欧洲上空第 25 次,也是最后一次任务后,“美女”号启程开始另一次任务——返回美国进行一次祝捷公关巡游。在 1943 年夏天为期三个月的“任务”中,机组到了 31 个城市,包括华盛顿、克里夫兰、洛杉矶、威奇塔和墨比尔。机组每次出现在群众集会和飞机工厂时,都会被当成英雄对待。在穿越美国的胜利巡游中,这架著名的飞机只有一位异性乘客,就是飞机的吉祥物“斯图卡”。这条在英格兰登上飞机的苏格兰小猎犬是副驾驶詹姆斯·沃尼斯在伦敦的宠物商店购买的,陪伴着机组到每一个巡游目的地,它是所有人的宠儿,几乎每天都趴在肉片上进餐。
尽管亨利·H·“哈普”·阿诺德将军允许摩根想飞多低就飞多低,但是几乎可以肯定将军并不想让轰炸机掠过房顶,就像“美女”号穿越这个国家时所做的那样。在摩根驾驶“美女”号返回故乡北卡罗莱纳阿什维尔时,他让巨大的飞机飞得很低,几乎擦着市中心的房顶。他似乎瞄准了市政厅和法院,这两座建筑之间有一些空间,但绝对不够一架翼展 103 英尺的 B-17 穿过。就在“美女”号即将撞毁前一刻,摩根让她一侧身,垂直的冲过了那个间隙。地面受惊的观众嘀咕着,正在驾驶这架飞机的无论是谁都应该受到军法审判。
在旅程的第二站孟斐斯,摩根再次作出精彩表演。也再一次有人提到军事法庭,这次是一名高级军官。孟斐斯的一个记者写道:“他有一个特殊的理由在此停留,在地面等候的有他所爱的姑娘,他想娶这姑娘。一个骄傲的年轻人总想在他的姑娘面前炫耀一番。”摩根和波尔克最终未能走向婚姻殿堂,不过在罗曼史结束后他们仍然是终生的朋友。而“美女”号,她会在这个她因之得名的城市终结一生。
完成公关巡游后,“美女”号被分派到一个训练指挥部一段时间。在 1945 年她被送到俄克拉荷马的阿尔特斯飞机坟场,等待拆解。一个记者发现了她,写了关于她的困境的报道,并联系了孟斐斯市长,于是市长花 340 美元买下了“美女”号。有一段时间这架著名的 B-17 被安放在孟斐斯国民警卫队军械库外一个水泥座上,后来又被移到孟斐斯国际机场,在这儿进行公开展示,很多年没有任何保护措施。
“美女”号的命运在 1986 年 5 月有了转机,ABC 新闻节目 20/20 主持人休·道恩斯飞到孟斐斯为“美女”号做一个特别报道。道恩斯本人在二战中就是一位飞行员,他采访了摩根和代顿空军博物馆馆长里查德·阿普斯多姆上校。阿普斯多姆对孟斐斯市发出了最后通牒:如果他们继续让“美女”号像乞丐一样生活,空军就会要求将其归还。节目播出后,“孟斐斯美女纪念协会”主席弗兰克·多诺弗里奥发现又出现了一些新会员。其中最热心的一位是孟斐斯的广告业者小沃德·阿切尔,他发起了“拯救美女号筹款运动”,捐款从孟斐斯市政府、波音公司、当地企业和数以千计的市民源源而来,在 6 个月内共筹得 552,000 美元。
1987 年 5 月,孟斐斯人在泥岛庆祝“孟斐斯美女”回家,数千市民聚集在岛上观看二战以后最大的 B-17 编队吼叫着越过天空。看台上出席的有波尔克、摩根、多诺弗里奥和阿切尔,其他在场的机组成员有领航员查尔斯·雷顿;副驾驶詹姆斯·沃尼斯;腰部炮手凯希莫·A·“托尼”·纳斯托和克莱伦斯·E·“比尔”·温切尔;和无线电员罗伯特·J·汉森。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美女”号回家了,经过翻修后,她会在公众面前开始新的历程。
“美女”号任务列表
1942
1. 11 月 7 日 布勒斯特, 法国
2. 11 月 9 日 圣纳扎尔, 法国
3. 11 月 17 日 圣纳扎尔, 法国
4. 12 月 6 日 里尔, 法国
5. 12 月20 日 罗米里-上塞纳, 法国
1943
6. 1 月 3 日 圣纳扎尔, 法国
7. 1 月 13 日 里尔, 法国
8. 1 月 23 日 洛里昂, 法国
9. 2 月 4 日 埃姆登, 德国
10. 2 月 14 日 哈姆, 德国
11. 2 月 16 日 圣纳扎尔, 法国
12. 2 月 26 日 威廉港, 德国
13. 2 月 27 日 布勒斯特, 法国
14. 3 月 6 日 洛里昂, 法国
15. 3 月 12 日 鲁昂, 法国
16. 3 月 13 日 阿贝维也尔, 法国
17. 3 月 22 日 威廉港, 德国
18. 3 月 28 日 鲁昂, 法国
19. 4 月 5 日 安特卫普, 比利时
20. 4 月 16 日 洛里昂, 法国
21. 4 月 17 日 不来梅, 德国
22. 5 月 1 日 圣纳扎尔, 法国
23. 5 月 4 日 安特卫普, 比利时
24. 5 月 15 日 威廉港, 德国
25. 5 月 17 日 洛里昂, 法国
『捌』 谁有兰帕德和杰拉德的详细资料啊
兰帕德--英格兰
姓名:兰帕德
生日:1978年06月20日
血型:型
郊力球队: 切尔西 体重:75公斤
位置:中场
身高:183厘米
切尔西 俱乐部号码: 8号
国家队号码:11
职业生涯
赛季效力球队出场进球
1994/1995西汉姆联队2-
1995/1996斯万塞队91
1996/1997西汉姆联队13-
1997/1998西汉姆联队314
1998/1999西汉姆联队385
1999/2000西汉姆联队343
2000/2001西汉姆联队366
2001/2002西汉姆联队374
2002/2003西汉姆联队325
2003到至今切尔西
球员介绍
兰帕德是这个赛季切尔西的一面旗帜,他几乎踢满了全年的所有比赛而且状态持续稳定,更为可贵的是,兰帕德还是一名几乎无所不能的全能选手,他可以在防守中毫不惜力的奔跑和拦截,可以在进攻中前插破门,更重要的是,他的传球组织是盘活切尔西中前场的关键。在英格兰队,兰帕德的涌现给埃里克森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他既可以和杰拉德搭档中路,又曾被安排到左前卫位置,可以预见,在今夏的欧锦赛中,兰帕德有望发挥在切尔西本赛季的作用,带给人们最大的惊喜。
兰帕德简介
切尔西副队长,2001-2002赛季由西汉姆联加盟切尔西,三个赛季以来位置一直非常稳固,英超出场113场,打入21球,是球队中场不可或缺的人物。上赛季总共为球队贡献15粒入球,是队内的第二得分手。代表英格兰国家队参加了2004年欧洲杯。
体能极其充沛,这使得他能为球队长期连续作战。全能型中场,胜任每一个位置,防守积极,插上助攻很有威胁。
兰帕德,1978年6月20日出生,今年26岁.
兰帕德,一个大器晚成的全能中场;一个曾经在英格兰国家队苦苦等待主力位置的边缘人物.
不记得他是何时加盟了切尔西,因为当时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我甚至都没搞清他的国籍,只是印象中隐隐约约有着这么一个人,选择了这么一个号码--8,是的,8号,和杰拉德一样的号码,和许多中场球星一样的号码.我开始关注他.
2002年,英格兰输给巴西,从世界杯上铩羽而归.此时的兰帕德在何处?他甚至连英格兰的替补都没当上,或许埃里克森还没能叫得上他的名字.当小贝欧文飞抵日韩时,23岁的兰帕德只能在家中看着电视,看着屏幕上的斯科尔斯,想象着有朝一日能象他那样披上英格兰队的雄师战袍.23岁,一个尴尬的年龄.在英格兰这样一个多产少年英雄的国家,23岁即便成名了,或许也称不上新星了吧.可是他还没有成名,还没有让埃里克森正眼瞧上过一眼,也许就是从那一刻起,他的心中有了一个伟大的梦想---那便是象斯科尔斯一样,站到世界的舞台上去,让世人领略他的风采.
03-04赛季,阿布来了,带来了卢布也带来了一大锣球星.队内的气氛空前紧张起来.这么多球星该如何安排出场?怠慢了任何一个都不行啊---轮换制就这样出炉了.那时的兰帕德还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一个在中场苦苦找寻位置的毛头小子.看着那么多球星围在身边,他紧张过,徘徊过,迷茫过."该离开吗?这里会有我的位置么?"或许兰帕德在心理曾经这样默默地问过自己.然而,他不会选择离开,因为他的性格---一个天生的勇士,是不会选择这样窝囊的离开的.不过,他还是缺乏自信,拉涅利深知这一点,便对他说:"放心吧,小伙子,不管买来多少球星,你永远是我计划中的一部分."也许当时的拉涅利只是为了稳定他的情绪,增强他的信心.可就是因为这句话,兰帕德开始安心地踢球,一次次的用他那大炮般的中远距离劲射攻破对方球门.于是,拉涅利真的开始信任他了,真的有点离不开他了;于是,在上赛季的轮换制中,他是唯一一个没有"享受"过这般待遇的人.就这样不知不觉的,他居然创造了一个连续上场的记录,虽然具体数字我已记不清,但我知道,那是一个伟大的数据,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数据,一个属于兰帕德的数据.
埃里克森开始注意他,拉涅利开始推荐他.于是,他进了国家队---那个梦寐以求的地方.他见到了小贝见到了欧文,还见到了斯科尔斯---那个曾经给他动力的曼联球星.此时兰帕德已经24岁,此时的英格兰中场属于斯科尔斯,贝克汉姆,巴特以及那个还比他小2岁的利物浦小子杰拉德.埃里克森是一个保守的教练,他不会轻易改变已经成型的阵容,于是,兰帕德只能在替补席上苦度光阴,他需要挑战的不仅是英格兰中场的F4,还需要打动倔老头的芳心.就这样来来去去,他始终在切尔西保持着高效的进球率,也始终在国家队苦苦找寻机会.
那一天终于到来了,不善于记数字的我又忘了具体的日期,只记得那是一场对克罗地亚的友谊赛,中场主力的受伤给了他机会.上天总是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的,他上场了,他进球了,他欢呼了.他有了一个美好的开端.
然而,一场友谊赛远不能打动埃里克森,即便他已足够好,即便拉涅利一再苦口婆心地劝导老头子,兰帕德始终只能在边缘地带苦觅机会.他郁闷,他伤心,但有准备的勇士是绝不会轻易倒下的.回到切尔西的他越发勇猛,拉涅利越发离不开他,他终于确立了在切尔西中场的核心地位.那个赛季,他居然成为了切尔西的头号射手,这对一名中场球员来讲,是多么的不容易啊.终于,舆论开始为他打抱不平,球迷开始支持他出任主力,埃里克森开始对他有了新的认识.
2004年悄悄降临,这是一个有着欧洲杯的大赛年.兰帕德开始跃跃欲试,他知道,那个梦想很快就可以实现了.5月份的热身赛上,老头子还在犹豫,到底该给他安排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中路有了杰拉德和斯科尔斯,似乎已不再需要他,右边路有了小贝,那就只能是左边了.然而,他并不适应那个位置,有时老头子也会让杰拉德跑到左边,让他站在中路,可情况荏苒不那么理想.终于,在欧洲杯到来前夕,老头子做出了一个决定:兰帕德和杰拉德搭档中路,小贝在右,斯科尔斯居然被挤到了左边,而巴特则失去了主力位置,这一切都是因为他---25岁的兰帕德.
他果然没有辜负老头子的信任,在第一场对法国的比赛中,正是他,接小贝任意球,头球破门得分,一度把法国队逼入绝境.如果不是因为最后关头全队的放松大意,赛后,他一定能成为英雄.小组赛最后一场对克罗地亚,多么熟悉的名字啊.如果在当初的友谊赛上没能进球,或许他还不能那么快地打动老头子,把他留在国家队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应该感谢克罗地亚.不过,兰帕德绝不会让这种感激心理变成仁慈的理由,下半场,他在中路的一脚劲射,攻入了锦上添花的一球,稳定了军心,彻底使对方崩溃.多么熟悉的一脚球啊,曾几何时,在这个位置上经常能看到斯科尔斯如此精彩的表演,然而,事过境迁,已经30来岁的老将,早已被这个年轻有为的后生挤到了根本不能发挥特长的边路.在这一刻,兰帕德真的胜利了.
小组出线后,他们遇到了东道主葡萄牙.又是在领先的大好局势下,他们被对手在终场前扳平了比分,又在加时赛下半场让葡萄牙反超成功.当时,我痛苦绝望地关上了电视机,不愿亲眼看到心爱的英格兰出局后悲伤的泪水.在那一刻,我已经放弃了,还剩十几分钟的时间,在全场被动挨打的情况下,他们又能挽回什么呢.我躺在床上,闭上眼睛,任凭泪水打湿枕巾,不知不觉就到了天亮.当我带着最后一丝侥幸打开电视机看新闻的时候,我看到了他---那个勇士兰帕德,居然在终场前顽强地扳平了比分.他没有过分地庆祝,然而,在他坚毅勇敢的眼神中,我读出了整个球队的精神---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罚点球时,他曾经站出来问小贝是否要他第一个罚,可小贝拒绝了,结果酿成了悲剧.那一瞬间我已经不再悲伤,我明白了比胜利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葡萄牙胜利了,但几乎没有听到批评英格兰的声音,就如黄健翔比赛结束后说的那句话:"今天没有失败者."我想,这多半是因为兰帕德最后关头的顽强一搏吧,他,确实是条汉子!英格兰没有输掉精神!
欧洲杯后不久,斯科尔斯正式宣布退出英格兰国家队,他要把更多的机会让给这个年轻人,让他彻底掌控英格兰的中场发动机.
回到切尔西时,主教练换成了穆里尼奥.他已经在欧洲杯期间随阿布的豪华舰艇拜访了兰帕德和特里,也亲眼目睹了兰帕德的英勇顽强.当他带着三个进球和一肚子悲伤回来时,再也不会去担心主力位置.穆里尼奥急切的要跟他续约,给了他全队最高的工资待遇,他自然是毫不犹豫的签了字,因为,他爱切尔西,他要在这里成就一番事业;也因为穆里尼奥对他说过:"我要把你培养成又一个德科.""德科",哦,是他,那个葡萄牙队的灵魂."我一定要超越他,将来带领英格兰队再次挑战他们."兰帕德在心理又一次默默许下了心愿.这次续约成功,被穆里尼奥称做是这个夏天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次交易,即使他又花了好多钱引进了一批球星.
新赛季很快到来,容不得他过多的沉浸在欧洲杯失利的痛苦中,如今的他已经成了切尔西的副队长,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然而,他,不会再害怕.
赛季初,兰帕德状态不太理想,迟迟不能打破进球荒.当切尔西遇到利物浦,当兰帕德遇到杰拉德,当两个8号在中场面对面较量时,本期望能看到他神勇的表演,可是等来的却是他一次次的失误,一次次的力不从心.解说员说:"他累了."的确,踢了那么多的比赛,场场都上,场场都要踢满90分钟,从上个赛季一直延续到这个赛季,即便他有着"铁人"的称号,即便他有着斗牛般的精神,他终究还是会累的.于是,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那个叫罗本的小伙子一次次的进球,一次次地抢走他的风头.他,真的已经不再是核心了吗?"不!"穆里尼奥的坚定再次给了他信心.从他淡然的眼神中我读出了成熟的涵义.是的,26岁的他,已经长大了,真的长大了.他再也不象上赛季那样时时刻刻冲锋在球队的最前线,象一个前锋那样去追寻进球.然而,这样的兰帕德才是最恐怖的.他隐蔽在前锋后面频频输送炮弹,一次次的为进攻队员创造机会.防守时,他又与马克莱莱构筑了一道坚固的中场屏障,切尔西能保持这么长时间不失球,有特里和门将的功劳,自然也有他和马克莱莱的作用.昨天,又看了一场东方卫视录播的比赛,罗本依旧神勇,在边路左突右挡,如入无人之境,这让我想起了当年的那个兰帕德.再回头看看他,发现他释然地上前与队友一起庆祝,别忘了,罗本进的那个球,兰帕德塞的直线实在是漂亮,解说员也不禁感叹起来.如果说,切尔西是一架飞机,罗本和达夫是翅膀,德罗巴是机头,特里和切赫是机尾,那么兰帕德,就是那个最为重要的中场发动机.他不必每场比赛都有进球,不必去跟队友争夺功劳.他只需在中场维持秩序,什么时候该攻什么时候该守,什么时候该控一下节奏,什么时候该传球,什么时候该射门,他都把握得恰倒好处.当队友状态好时,他站在后面默默支持,传送炮弹.当队友状态都不好时,他就挺身而出,为球队攻城拔寨,充当关键先生.如今的他依然场场首发,依然会时不时的疲惫,但穆里尼奥不用担心,因为他已经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在该发威的时候做出应有的贡献.他是切尔西真正的核心,就如拉涅利当初所说的,不管买来多少球星,他的地位永远都不会变.
就在不久前,他以绝对的优势被球迷评为2004年英格兰最佳球员.在他身后,有鲁尼小贝欧文这样的知名球星.他不象鲁尼那样出生牛犊不怕虎,也不象小贝欧文那样永远生活在聚光灯下.他很少传出诽闻,很少有事情能让他分心,他只想一心一意地做好中场指挥官,一心一意地向德科靠拢.球迷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会根据球员的名气来投票,他们是观众,切切实实懂球的观众,他们会根据自己对球员对比赛的理解来投出神圣的一票,兰帕德---是他们心中当之无愧的最佳!
比赛日复一日地进行,26岁的兰帕德还在成长,关于他的故事还在继续.兰帕德已经默默许下了很多心愿,也正在默默实现着他的理想.一位切尔西的中场帅才,正在努力着,让世界发现他的价值.2006年,他会和杰拉德一起,用两个8号的传奇撑起英格兰明天的太阳!
全名:Steven.George.Gerrard
国籍:英格兰
出生:1980-05-30
身高:188cm
体重:82kg
呢称:Stevie. Steve
生日:30/05/1980
出生地:Whiston,Merseyside
家人:女儿莉莉-埃拉
俱乐部:Liverpool
与利物浦队签约:1998.3
入队时间:1998.05
位置:中场
场上位置:中前卫
号码:8(利物浦),4(英格兰)
参加的第一支球队:Whiston Juniors(家乡球队)
第一次为英格兰打满全场:英格兰对阵乌克兰 温布利球场 2000.5.31(包子刚过完20岁生日)
杰在利物浦一队处子秀:对阵布莱克本 安菲尔德球场 98.11.29
为利物浦进的第一个球:对阵谢菲尔德星期三 安菲尔德球场 99.11.5
第一次为英格兰进球:对阵德国队 2001.9.1
为利物浦出场/进球:290/48
为国家队出场/进球:34/6
个人荣誉:00/01英格兰最佳新秀
04/05欧洲冠军联赛最佳球员
20005年欧洲金球奖第三名
爱好:
最喜爱的进球:主场对阵南安普敦 2001.1.1
最喜爱的渡假地:葡萄牙
最喜爱的音乐:舞曲
最喜爱的书:Mr Nice by Howard marks
幼年时支持的球队:liverpool
最喜爱的电影:scarface(AL PACINO)
儿时心中的英雄:"Gazza",Barnes and Beradsley
其它的爱好:听音乐
其它喜欢球队:巴塞罗那
最想遇到的名人:小甜甜布兰妮
其它喜爱的运动:高尔夫(和某人爱好相同),斯诺克和游泳
一名强力中场球员,尽管年轻,但是意志坚强而且充满信心,杰拉德能够踢各个位置,但是他在中场的中路最具威胁。
国家队
杰拉德最大的遗憾是因伤错过了2002年韩日世界杯,特别是此前他刚刚在英格兰队5比1战胜德国队的预选赛中打入一球。杰拉德2000年5月就代表英格兰队首次出场。
2004年欧锦赛预选赛
杰拉德是英格兰队中四名参加了7场欧锦赛预选赛的球员。
效力俱乐部
1980年出生,1998年成为利物浦队球员,2000至01赛季被评为英格兰最佳年轻球员,本赛季被评为最佳球员。
2005至06赛季 通过个人的能力击败西汉姆联队获得足总杯
2004至05赛季 带领利物浦绝地大反击击败ac米兰获得欧洲冠军联赛冠军
2003至04赛季
代替海皮亚成为利物浦队队长,与球队续约至2007年。
你知道吗?
杰拉德在2001年3月对阵曼联队时射入的一球被评为利物浦队最佳英超联赛进球
简介:尽管没有小贝和欧文出众的外表和华丽的球技,但是上帝还是对杰拉德很公平,因为他拥有全面的技术和旺盛的斗志,这使他也成为英格兰国家队的重要人物之一。
欧文98年就一战成名,17岁的杰拉德却在家里憧憬着哪天能像他那样。当时在利物浦队内,有贾米和哈曼等许多优秀的中场球员,杰拉德作为新人鲜有出场机会,但是在青年队时就非常关注他的主教练霍利尔早就看到了这位人才,并不止一次地说到“利物浦青年军非常出色,而杰拉德是位天才”。
杰拉德是全能的中场球员,长传准确、突破锐利、远射惊人,而且有非常好的把握机会的能力。现在在利物浦和英格兰队都是不可替代的重要人物,他的存在甚至使“右路王”考虑到中路发展。
但是斗志高昂还使他不太冷静,在对维拉队的比赛中杰拉德因为报复对手领到红牌,在国家队和希腊队的外围赛前还和朋友到酒吧饮酒至凌晨两点,尽管后来他都公开道歉。
对于场上的杰拉德我们要求他要成熟,但是场下地他我们怎么要求他变得成熟呢?因为他年轻,他叫杰拉德。年轻不会不犯错误。
曼联主教练福格森曾经说过:“利物浦运气好,有一个杰拉德;曼联运气也很好,因为利物浦只有一个杰拉德。”
最后引用霍利尔的话:“当国际米兰用萨内蒂、雷科巴和维埃里加上现金交换杰拉德时,我也许会考虑。”
『玖』 美国有没有拍过朝韩战争时期的电影
有!
关于美国人拍的反映朝鲜战争的电影,见如下资料,网上搜到的:
观美国人拍的朝鲜战争电影<<上甘岭>>有感!
马甲 发表于 2005-8-2 11:35:00
二年偶然得到了一部美国人拍的上甘岭,拿回家一看,是黑白片,可能是五十年代拍的,不过非常的清晰。片子情节是这样的。
情节是这样的:
朝鲜战争末期,前线打打停停,板门店也是停了谈,谈了又停。正处在僵持状的时候,红军(电影中对中国军队的称谓)在一天夜晚突袭了上甘岭及其附近的多处高地,并将驻守在那儿的一连美军官兵全部消灭...
美军统帅部里的军官们认为丢失的阵地并不要紧,中国人要面子想多抢些无用之地罢了,但另一些军官们认为虽然丢失的阵地无关紧要但是一定要和红军寸土必争,以此达到让红军不敢小看美军并制止类似事件发生目的。于是一场美国人认为是不必要的战役就开始了。
也是在一天夜里,一个类似大型拖拉机头的机车拖着四节无顶车厢在陡峭不平的弯曲山路上艰难的行驶着,每节车厢都满载着紧张的士兵。在靠近山岭的地方每节车厢都满载着紧张的士兵。在靠近山岭
当一切准备停当后美军官兵们开始小心翼翼地向红军控制的山岭攀爬,借助夜幕的掩护,一切都很顺利,一直爬到半山腰处红军阵地上还是一点反应也没有,于是美军指挥官命令部队停下,因为他发现不远处有一道铁丝网,于是他开始琢磨着怎样破坏铁丝网又不被对方发现的办法。正当他还在沉思的时候突然几束强力的探照灯光将他们连队所在区域照的亮如白昼。
“卧倒、快卧倒”,美军军官高喊着。话音刚落,几发炮弹就在美军阵中开花了,当场造成数名美军士兵死伤,可是这还并不是让美军指挥官震惊的,真正让他震惊的是按照灯光是从他们后方也就是美军控制的山岭上射来的,就在此时通讯兵和后方也取得的联系,后方人员报告说是已方阵地上的观察人员看到一批不明身份的人员向红军山岭爬去,以为是红军士兵,所以通知了炮兵,现在已发现误会,已命令炮兵停止射击,并向他们道歉(诸位可以想像此时这位美军军官心中的愤怒吧)。
和后方谈话刚一结束,前方的子弹也打了过来,红军官兵在美军这次友好的“提醒”下及时做出了反应。在月亮微光的照射下红军官兵用苏式重机枪猛烈扫射美军官兵,并大量投掷手榴弹,在机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中美军死伤惨重很多人痛苦的躺在地上哀嚎着。就在此时,几名美军士兵奋不顾身的扑在铁丝网上让其余的人踩在他们身上爬过了铁丝网,并找地方隐蔽好。这时从红军阵地上传来了红军宣传兵的声音,他的声音在黑夜里既清晰又响亮。“美军*连的官兵们,首先对你们的勇敢精神表示敬意,但是你们这样做是徒劳的,上一次进攻我们阵地的连队,死28人,被俘11人,受伤33人。你们想重蹈覆辙吗?不要相信你们那些卑鄙的政治家的话,他们只是让你们来送死,还是到我们这边来吧..........”
宣传攻势进行了一晚上,但美军官兵不为所动,天一亮立刻在炮兵的掩护下发起了攻势,双方打的非常激烈,可是因为美军昨晚遭到了惨重伤亡,所以兵力显得明显不足,好在后方又让拖拉机似的火车头拉来了二个连,得到了增援后的美军官兵斗志昂仰,一度攻到了山岭距红军只有几十米远的地方但依然被对方用手榴弹给砸了下来,一个美军上尉在被担架担下去的时候对自己的长官说,“我穿了防弹衣,可他们却炸断了我的腿”,战斗打的越来越惨烈,很多美军士兵不是头部中弹就是被手榴弹炸死。
最要命的还并的是来自于红军的疯狂阻击,而在于地形,过了铁丝网后山势就异常陡峭,越靠近山顶越是这样,很多地方都是近70度的徒坡,于是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情形,一名美军士兵千辛万苦的爬上一处徒坡,然后再把他手中步枪的一端递给身后的士兵,再花很大的力气把他拉上来。战斗的艰难可见一斑。
总算杀上山顶,又转入了交通壕争夺战,这一次美军官兵占了上风,红军用的是三八大盖,每打一发子弹要拉一下枪栓,而美军用的是自动步枪(可能是M1),结果是就算红军士兵打中了一名美军,紧随其后的美军战友也可趁对方在拉枪栓时将其击毙。美军杀得很痛快,一路清剿,势如破竹,最后在一个防炮洞口处遭到五名红军士兵的拼死抵抗,他们用手中的半自动步枪狠狠射击,美军一不做二不休几名美军士兵一起投雷将这五人统统炸死。
战斗结束了,美军除全歼了阵地上的敌人还俘虏了几十人,但美方也损失惨重,晚上首次投入战斗的那个美军连只剩下25%的人员,协助进攻的二个连更惨,有一个只剩下5人。让人奇怪的是红军在阵地上还养了许多活鸡,战斗结束时都逃了出来,跑的满阵地都是,美军士兵们高兴的说这下可以吃上火鸡了。
但是他们高兴的太早了,红军宣传员又通过广播发动心理攻势,首先对他们的英勇顽强表示敬意,但同时又警告他们说如果不在5分钟内撤出阵地的话,就要用他们从未看到过的火力将他们消灭干净。但是美军士兵们不为所动,毫不胆怯的嘲笑这位宣传员。然后在黄昏时红军全面反攻,呐喊声震天动地,望着山下密密麻麻的红军将士美军官兵这才慌了,“难道整个中国的人都来了吗”一名士兵问他的长官,长官没有回答他,而是拉着他操起一挺机关枪就打。
此时板门店也在为这场战役谈判,在谈判过程中满头银发的美军谈判代表苦口婆心的向一个他孙子辈的红军谈判代表诉说着,美方不断让步,可是对方却二眼朝天置若罔闻,当美方说道只要红军停止攻势,美方甚至可以立即撤离,将上甘岭设置成共管区时,对方在双目朝天的同时摘下了耳中的翻译器。结果美方代表忍无可忍,大骂一声“FIK YOU”后离去。
此时这十几名美军官兵已苦战了几个小时(这个情节很不真实,天知道他们是怎样挡住潮水般的红军士兵的,导演很“聪明”,省去了作战过程),最后到了夜晚只剩下五名官兵了,他们退到一个防炮洞,红军将其包围并用火焰喷射器朝里面喷火,就在这千钧一发之即,大批美军援兵赶到打死了喷火手,并大败红军。结束了整场战役,美军牢牢的控制了上甘岭。最后,停战令下达,美军自动撤离,望着这些遍体鳞伤的幸存者,导演很动情的在结尾加了这么句旁白:今天之所以有几百万人生活在自由的阳光之下,就因为这些人。
---------------------------
看到最后一句,笑翻了
2005-08-10 17:52:32: vcbear@最近玩JAVA (深圳)
蟋蟀王
谈到1950-1953年期间的朝鲜战争,国内不少人认为美国好莱坞没有拍摄这个战争的影片,其原因是美国没有打赢这场战争,所以不好意思宣扬。例如,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篇署名黎阳的题为“中国封锁美国20年——写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50周年”的文章(2000年10月21日)写道:
“二十世纪以来美国在亚洲打过三仗:对日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对日战争中美国和中国是盟友,结果美国赢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国和中国是对头,结果美国表面上一平一输,实际是都输了,而且输得一次比一次惨。好莱坞的电影对这三场战争的表现也很有意思:有关对日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片子绵绵不绝,有关朝鲜战争的则几乎空白一片。[……]好莱坞的作品反映了一般美国人对这几场战争的心理状态:彻底赢了的自然要耀武扬威一番;彻底输了的也得找个替罪羊出出鸟气;但表面上不输不赢而实际上输了的就不知如何是好,只好按下不提。朝鲜战争被美国人称为“被遗忘的战争”(The Forgotten War),绝对不堪回首。没有卖点的片子必赔本,好莱坞岂敢违背市场法则?”
又如,在天涯网站《关天茶舍》一篇署名为我是湖南人的题为“港人看朝鲜战争“真相””的文章(2003-06-01)说,
“从战后两国的反映也能看出来,中国人很拿朝鲜战争的结果当回事,反映这场战争的电影,小说多了;反观美国,没见过好莱坞出了关于朝鲜战争的大片吧?可以说这也是双方对这场战争如果的认可不反映。”
美国好莱坞“有关朝鲜战争的则几乎空白一片”吗?
本蟀同意,美国的确没有打赢朝鲜战争,而且对于美国许多人来说,朝鲜战争的确是一场被遗忘的战争。然而,美国好莱坞并没有因此回避或者而忘记朝鲜战争。事实上,美国好莱坞至少拍摄了十三部关于朝鲜战争的故事片。下面,根据本蟀的观看和研究资料,将这十三部影片按发行年月顺序介绍并评论如下(凡注明“本蟀译名”的影片表示没有正式中文译名)。
一、《钢盔》(Steel Helmet,1951年,台译《南韩血战记》)
【导演】塞缪尔·富勒(Samuel Fuller)。【主要演员】罗伯特·赫顿 (Robert Hutton)、斯蒂夫·布罗狄 (Steve Brodie)。【剧情简介】扎克中士所在的美军一个排都被朝鲜人民军枪决了,唯有他一个人侥幸活了下来。他在逃出敌占区的途中,一个10岁的韩国男孩子救了他。在小男孩子的帮助下,扎克中士联系上了美军一个被打散的步兵班。这个班里还剩下一个黑人卫生兵、一个反战者、一个参加了二战的日裔美国老兵、一个哑巴、一个新兵。然而,他们在中士的指挥下,躲在一个破庙里,在炮兵的支援下,给予北朝鲜军事据点以沉重打击,最后胜利归队。
【本蟀评论】这部影片是公开发行的第一部有关朝鲜战争的好莱坞大片。虽然预算有限,但该影片真实再现了朝鲜战场的残酷显示。与其说该片是表现朝鲜战争,倒不如说是表现了美军内部的各种种族背景的人在战争中如何处理相互关系。因此,该片曾经被批评为“批判美军”。
二、《决不撤退!》(Retreat, Hell!,1952年。本蟀译名)
【导演】约瑟夫·刘易斯(Joseph *. Lewis)。【主要演员】弗兰克·拉夫卓伊 (Frank Lovejoy)、理查德·卡尔森(Richard Carlson)、安妮塔·路易斯(Anita Louise)。 【剧情简介】1950年11月,美军冲过三八线追击溃败北朝鲜军队的美军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和第七步兵师,在中朝边境进攻长津水库地区时,遭到中国人民志愿军优势兵力的猛烈反击,陷入中朝军队的重围之中。美军总部下令全面撤退。美军海军陆战队史密斯将军却公然违抗总部命令,下令部下反击中朝部队。海军陆战队斯提夫上尉率领一个营担任掩护任务,经过浴血激战,终于和主力部队一起冲出对方的包围圈。
【本蟀评论】影评界认为这部影片是正面描写朝鲜战争双方的少有影片之一。它一方面以正面手法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初期排山倒海的反击规模,同时也歌颂了美军海军陆战队顽强作战的斗志。影片中一个美军下士,刚满17岁,但是在一次夜战中身负三处枪伤的情况下坚守阵地,保证了主峰的安全。该片的另外一个独特之处是大量使用战场实地拍摄的记录片片段。当炮弹在镜头里爆炸时,摄影机剧烈抖动,使观众有如临其境之感。
三、《战地天使》(Battle Circus,1953年)
【导演】理查德·布鲁克斯(Richard Brooks)。【主要演员】亨弗莱·鲍嘉(Humphrey Bogart)、茱恩·艾利森(June Allyson)。【剧情简介】朝鲜战争期间,一家美军陆军医院负责医治盟军受伤官兵。愤世嫉俗的军医威布少校是主治医生,他与忠于职守的护士迈克卡拉中尉相爱,但是又相互讨厌。他们在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中理解战争的意义,并增加相互的了解。
【本蟀评论】这部影片比后来更加有名的《陆军医院》早20年,但是批评家认为它过分渲染了爱情,使它与朝鲜战场的残酷背景格格不入。它对朝鲜平民表示了同情的关注,也揭示了北朝鲜士兵的悲壮命运。例如,影片中,一位北朝鲜伤兵被抬到医院时,突然从怀中掏出一枚手榴弹,说宁愿炸死也不要被美军医生治伤。
四、《战舰英雄》(Men of the Fighting Lady,1954年。本蟀译名)
【导演】安德·鲁马顿(Andrew Marton)。【主要演员】范·约翰逊(Van Johnson)、弗兰克·拉夫卓伊 (Frank Lovejoy)。 【剧情简介】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海军航空兵从停泊在日本海的一艘美国航空母舰上支援美军地面战场。海军航空兵从航空母舰上起飞,到北朝鲜上空执行轰炸地面目标或者与苏制米格飞机空战。美军飞行员都希望早些完成任务,早些吃上一顿热饭、回到温暖的被窝进入梦乡。然而,战争是残酷的。进攻地面目标时,要求飞机低飞,这样就易受地面防空火力的打击。
【本蟀评论】本片通过航空母舰的军医向朋友叙述战事的方式,想给于观众一种客观的角度。许多经历了二战的老飞行员总是在自问为什么要来朝鲜打仗。影片详细重现了航空母舰上飞机起飞降落的过程,以及战斗机从空中攻击地面目标的的情形。
五、 《独孤里桥之役》(The Bridges at Toko-Ri,1955年。港译《蜀孤里桥之役》)
【导演】马克·罗布森(Mark Robson);编剧:瓦伦丁 ·戴维斯(Valentine Davies)。【主要演员】威廉·霍尔登 (William Holden)、格雷斯·凯利(Grace Kelly) 。【剧情简介】1952年12月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海军77特战队飞行员布鲁贝克中尉的飞行中队受命执行炸毁独孤里桥的艰巨任务。独孤里桥位于北朝鲜,是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势险要,防守严密。布鲁贝克中尉和战友冲破满山遍野高射炮阵地的火力网,炸毁了独孤里桥,但是他的战机受伤,被迫迫降。北朝鲜士兵蜂拥而来前来追捕。他和战友拒绝投降,展开枪战,最后战死疆场。
【本蟀评论】本片1956年获第28届奥斯卡最佳效果奖。本片前半部分的故事大都发生在美军在日本基地,节奏松散,但是从中可以看出战后日本对美军的卑谦和依赖。后半部分战斗场面精采,演员表演出色,尤其是战斗机特技表演,12架战斗机连续轮番俯冲轰炸地面目标,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尤其应当指出的是,本片中再现了美军对参加朝鲜战争的意义感到迷茫。影片人物两次悲叹他们的战争是“在错误的地方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第一次是航空母舰司令回忆他两个儿子在二战中对日作战中牺牲,哀叹朝鲜战争不值得牺牲这么多人命;第二次是主人公布鲁贝克中尉在与北朝鲜士兵枪战中,预感到自己必死无疑而发出的哀叹。
六、《安娜波里斯传奇》(An Annapolis Story, 1956年。本蟀译名)
【导演】唐·西格尔(Don Siegel)。【主要演员】约翰·戴瑞克(John Derek)、戴安娜·林(Diana Lynn )。【剧情简介】美国海军学院学员托尼和吉姆是弟兄俩。他们为一个共同爱慕的姑娘派吉而闹翻了。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们两人毕业,一起被分配到一个飞行中队,在朝鲜战场上并肩作战。一次空战中,当他们的战机中弹着火时,弟兄两人却互相让对方跳伞,让对方享受生命和爱情。
【本蟀评论】这部影片不过是以朝鲜战场为背景的普通三角恋爱故事,没有什么新意。
七、《沙场壮士赤子心》 (Battle Hymn,1956;港译《军人本色》)
【导演】道格拉斯·塞克(Douglas Sirk)。【主要演员】洛克·赫德逊(Rock Hudson)、安娜·卡士非(Anna Kashfi)。【剧情简介】美国空军赫斯上校原来是俄亥俄州的牧师。二战中他参加美国空军。在一次轰炸纳粹德国的任务中,他不慎炸了一个孤儿院,37名德国孤儿丧生。战后,他内心内疚,不能回去继续传教,于是就重新参加美国空军,来到朝鲜战场给韩国空军训练首批战斗机驾驶员。在他的训练下,韩国空军顺利完成了一系列战斗任务。空军基地附近有一个韩国妇女在照管十几个朝鲜战争孤儿。在战火中,赫斯上校尽量保护和照顾这些孤儿。后来,他在筹款建立了一个孤儿院,让朝鲜战争孤儿有家可归,这使得他的良心得到平静。
【本蟀评论】这部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虽然有评论认为它有宣传美军人道的政治目的,但是情节感人,反映了战争残酷和军人良心的冲突,以及对上帝的信仰。影片中主人公的这一段自白被认为是经典的反省:“也许,我通过战争的痛苦,最终作出了我以前一直未能作出的善行。我在超越自我中,找到了自我。”
八、《战争中的人们》(Men in War,1957年。本蟀译名)
【导演】安东尼·曼(Anthony Mann)。【主要演员】罗波特·莱恩(Robert Ryan)、阿尔多·雷(Aldo Ray)。【剧情简介】1950年9月6日。班森中尉率领的排在一次战斗中和主力部队失去联系。他们在撤出敌占区途中,遇到另外一个排的蒙塔拿上士。他们必须把幸存者转移到师部所在地465高地。在转移途中,班森中尉和蒙塔拿上士意见不一致,经常争斗。在经过多次惊心动魄的遭遇战后,他们终于重出重围,与主力部队会合。
【本蟀评论】该片与《钢盔》一起被誉为50年代里描写朝鲜战争的最为写实的影片。它的独特之处就是细致描写了战争中军人的心理活动。影片通过激烈的战斗场面和人物冲突,描绘了绝望中军人的各种心态:善良、勇敢、自私、绝望、希望、宽慰。
九、《战地情焰》(Battle Flame,1959。本蟀译名)
【导演】·斯布林斯特恩(R.G.Springsteen)。【主要演员】罗伯特·布莱克(Robert Blake)、斯格特·布雷狄(Scott Brady)、伊莱恩·爱德华兹(Elaine Edwards)。【剧情简介】朝鲜战场上,美国海军陆战队戴维斯中尉在养伤期间受到护士玛丽的精心照顾,他们相互产生了好感。后来玛丽所在的医院被北朝鲜军队占领,玛丽和战友被捕,关押在清永战俘营。戴维斯中尉率领一个排,经过激烈战斗,救出了心爱的护士。
【本蟀评论】该片落入英雄救美女的俗套。剧情进展缓慢,对话冗长,没有独特之处。
十、《猪排山》(Pork Chop Hill,1959年)
【导演】刘义斯·迈尔斯通(Lewis Milestone)。【主要演员】主要演员:格利高利·派克 (Gregory Peck)、 里普·托恩(Rip Torn)。【剧情简介】朝鲜战争后期的1953年7月,当战争各方在进行和平停战谈判时,美军为了在谈判桌上增加筹码,命令克莱门斯中尉率领美军一个连进攻没有军事价值的255高地。他们知道板门店停战谈判可能随时会达成和平协议,所以一些士兵不太愿意做无谓牺牲。然而,克莱门斯中尉认为这是他们的爱国职责,在他的指挥下,美军在猪排山阵地上与中朝军队进行争夺战,甚至进行残酷的肉搏战。等到增援部队到达时,135人的连队打的就剩下25个人。
【本蟀评论】一般认为,本片描述的战役就是中国影片《上甘岭》所再现的上甘岭战役。影片真实撼人,纪实程度不啻于记录片。据说担任影片军事顾问的就是当年率兵进攻的的美军连长。影片还再现了中国军队通过阵地广播的攻心战。本片通过一个黑人士兵的口,再次对美国参加朝鲜战争“为自由而战“提出了质疑。导演就是想通过影片中残酷的战斗场面,让观众知道为政治权利斗争而死去的生命是多么地不值得。
十一、《满洲候选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1962年,港译《恐怖分子》)
【导演】约翰·弗兰肯海默(John Frankenheimer)。【主要演员】弗兰克·西纳特拉 (Frank Sinatra)、劳伦斯·哈维 (Laurence Harvey)、珍妮特·利 (Janet Leigh)。 【剧情简介】美军上尉马科、肖上士和他的排在朝鲜战争期间一次巡逻中被俘虏,关押在满州的战俘营,受到苏联人和中国人的共产主义洗脑教育。战争结束之后马科上尉回到美国,升任美军情报部少校。他常常晚上做噩梦,摆脱不了战争的痛苦回忆。他的战友肖上士回国时被当作战斗英雄,荣获国会勋章。马科慢慢理解噩梦的含义,开始怀疑肖中士的背景。经过调查,原来肖中士相信了共产主义洗脑,已变成苏联派到美国进行政治暗杀的杀手。
【本蟀评论】这是一部经典政治惊险片。影片将麦卡锡式冷战思维、政治讽刺、间谍悬疑与黑色电影手法结合在一起。影片用夸张的手法,回忆美军战俘在战俘营受到的苏联巴甫洛夫式政治洗脑教育。影片拍完之际,刚好遇上肯尼迪总统被刺身亡。为了避免政治麻烦,这部影片推迟了20多年之后才公开发行。
十二、《陆军医院》(M*A*S**, 1970年,港译《风流医生俏护士》)
【导演】罗伯特·奥尔特曼 (Robert Altman)。【主要演员】唐纳德·萨瑟兰 (Donald Sutherland)、埃利奥特·古尔德 (Elliott Gould)、萨莉·凯勒曼 (Sally Kellerman)。【剧情简介】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军医皮艾斯上尉和麦肯泰尔上尉在前线的陆军流动外科医院忙于救死扶伤,成天和鲜血与死亡打交道。为了保持精神免于崩溃,他们工作之余尽量过着与战争遥远的荒谬无聊生活,不是和女护士打情骂俏,就是玩世不恭地恶作剧。他们为了打赌来看看女护士是不是天生的金发,居然在她洗澡时把帐篷拉倒。
【本蟀评论】本片1971年获第43届奥斯卡最佳编剧奖。 它只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借古讽今”,以50年代的朝鲜战争讽刺60年代的越南战争。所以,它本身没有多少情节,关心朝鲜战争的影迷往往要失望。本片还对美国以前战争片中的爱国主义和宗教虔诚进行了讽刺。
十三、《麦克阿瑟传》(MacArthur,1977年)
【导演】约瑟夫·萨金特(Joseph Sargent)。【主要演员】格利高利·派克 (Gregory Peck)。【剧情简介】美国当代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传奇将军麦克阿瑟1942年至1951年的十年军旅生涯。1942年,他从菲律宾撤退,不久就率兵从日本手中收复失地。受罗斯福总统任命,他担任太平洋战区总司令,指挥美军于1945年征服日本,后来负责日本战后重建。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他作为联合国军总司令指挥前期战役。9月指挥美军在仁川登陆,随后越过三八线占领平壤,并向鸭绿江推进。他不同意美国政府把朝鲜战争严格限制在朝鲜半岛的政策,坚持把战争扩大到中国本土,从而与美国政府发生严重冲突。1951年4月,美国总统杜鲁门以不服从命令的理由将麦克阿瑟将军撤职。
【本蟀评论】麦克阿瑟将军一生做了两件大事:占领日本和指挥朝鲜战争前期战役。所以,本片应当是半部关于朝鲜战争的影片。在上周刚刚逝世的格利高利·派克的精彩表演下,充分显示了麦克阿瑟将军的悲剧命运。他是个有才气的军人,但不是个有政治头脑的军人。影片里有这样一个镜头:美国政府严禁他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境内目标,于是他下令炸毁鸭绿江大桥朝鲜境内那一部分。他不无讥讽地感叹道:“在我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我第一次命令只能把一座大桥炸一半,而且是必须从大桥中间的分界线开始炸毁一半!”
结束语
第一,作为中国人,本蟀是很关心美国好莱坞朝鲜战争片中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如何描写的。总的来说,这些影片从意识形态上说,基本上是中立的,没有通过战争来攻击共产主义。相反,许多影片因为描写美军的反战厌战情绪而遭到美国右派的反对。本蟀以为,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好莱坞是自由主义的大本营,虽然经过50年代初期麦卡锡主义的整肃,但是好莱坞的导演们基本上还是能够按照其自由思想拍摄影片的。
第二,在对中朝军队战士的描写来说,基本是正面表现的中朝军队英勇顽强的作战风格,没有象中国影片(如《英雄儿女》)那样把对方描写的贪生怕死的胆小鬼。当然,从美国观众的角度,对中朝军队的正面描写也反衬了美军的更加顽强。涉及到具体战斗人员来说,基本上是以中长镜头来拍摄,除了《猪排山》面对面的肉搏战之外,很少有近镜头。但是,如果看过美国好莱坞有关二战中美国太平洋战争中对日作战的影片,可以看出当时美国的朝鲜战场影片基本没有跑出对日本描写的套子:即亚洲人作战英勇但是残酷、士兵没有个人能动性。
第三,为了一场持续三年多的战争,从1951年到1977年这不到26年的时间内,美国好莱坞出了十三部故事片。虽然这比不上上百部二战战争片、50多部越战战争片,但是可以说,恐怕都不算少吧。与中国比较,中国自认为是打赢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在同一时期拍摄的有关影片也就是12部(《上甘岭》(1956)、《长空比翼》(1958)、《烽火列车》(1960)、《三八线上》(1960)、《奇袭》(1962)、《英雄坦克手》(1962)、《英雄儿女》(1964)、《打击侵略者》(1965)、《奇袭白虎团》(1972)、《激战无名川》(1975)、《碧海红波》(1975)、《长空雄鹰》(1976)(反间谍片《铁道卫士》(1959)不算描写朝鲜战争))。如果说中国当初拍电影少是因为与美国比较经济和电影资源不足,但是别忘记中国拍摄电影是国家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而好莱坞拍片却完全是私营经济行为。
美国好莱坞“有关朝鲜战争的则几乎空白一片”吗?不是。希望本文能够帮助人们了解美国电影界对朝鲜战争的态度,不要再相信这样的谎言了。
http://..com/question/5776470.html?fr=qrl3
参考资料:http://article.rongshuxia.com/viewart.rs?aid=230420
『拾』 请问关于安妮.弗兰克的资料
选自《安妮日记》(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彭淮栋译。安妮·弗兰克(1929—1945),犹太少女。原居德国法兰克福市,纳粹兴起后,对犹太民族进行迫害,全家迁至荷兰阿姆斯特丹避难。1944年8月被捕,并投入集中营,最后被迫害至死。
安妮?弗兰克
1942年6月20日星期六我这样的一个人写起日记来,也真是个奇怪的经验。说奇怪,不但是因为我以前什么都没写过,而且因为我觉得以后我自己和谁都不会对一个13岁女生的胡思乱想感兴趣。算了,没关系,我就是想写。再说,我有一大堆心事,不吐不快。
为了提升这位我等待已久的朋友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我不想和大多数人一样只是随手记下一些事实,我要这日记当我的朋友,我还要为这位朋友取个名字,叫吉蒂。
1943年1月13日星期三
外面变得很可怕。白天夜里任何时候,都有可怜无助的人被拖出家门。他们只准带一个背包和一点现金,就是少少这些东西,在路上也会被抢光。他们妻离子散,男、女和儿童各分东西。小孩子放学回家,父母已经不见踪影。女人买东西回家,家已经被查封,家人都消失了。基督徒和荷兰人也生活在恐惧之中,因为他们的儿子被送往德国。人人都心惊胆战。每天晚上几百架飞机从荷兰上空飞往德国城市,把炸弹丢在德国土地上。在俄国和非洲,每个小时都有成百成千的人送命。没有人能置身于冲突之外,整个世界都在战争,虽然同盟国比较顺利了,但结局还不知道怎样。
1943年10月29日星期六
我经常神经质,尤其星期天;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气氛令人窒息、呆滞、沉重。外面听不见一声鸟叫,整个屋子笼罩在一片死寂、压迫的寂静里,这寂静附在我身上,仿佛要把我往下拖,拖到阴间的最下层。这时候,父亲、母亲和玛各对我完全无关紧要。我从一个房间徘徊到另一个房间,在楼梯里上上下下,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被剪去翅膀,不断用身子撞那沉暗的笼子的铁条。“放我出去,到有新鲜空气和笑声的地方去!”我心中有个声音哭喊着。我已懒得应答人家,只愿歪在沙发上。睡眠能使这寂静和可怕的恐惧快一点飞逝,而既然霎时间不可能,只有靠这样来帮助它赶快过去。
1943年11月8日星期一
你看得出来吧,眼前我正在抑郁之中。我说不出这抑郁怎么来的,可是我想是我的懦弱引起的。我处处被这个毛病折磨。今天晚上,贝普①〔贝普〕即贝普?弗斯库吉尔,公司打字员,密室的援助者。在这里,门铃响了,又久又大声,我马上脸色发白,胃里翻滚起来,心脏疯狂地跳——只因为我害怕。
再不然,就是密室起火,或者他们三更半夜来抓我们了,我爬到床底,吓得要死。这一切幻觉都好像真的一样。想一想,这一切都可能很快成真呢!
在我心目中,我们八个人好像是一块蓝天,四面八方被逐渐逼近的乌云包围着。我们站着的这块圆圆的地方还是安全的,但乌云正在围过来,我们和那一直逼过来的危险之间的圆圈越收越紧。我们周围都是黑暗和危险,我们急着寻找逃出去的路,结果彼此你挤我撞。我们张望下面的混战,看看这上面的平静和美。可是同时,我们被大片乌云阻绝了,不能上,也不能下。大片乌云像一堵穿不透的墙一样挡在我们面前,想压碎我们,只是还压不过来。我只能哭喊着哀求:“哦,圈子,圈子,打开来让我们出去吧!”
1943年11月27日星期六
最亲爱的吉蒂:
昨晚我正要入睡的时候,汉妮莉〔汉妮莉〕即汉妮莉?戈斯拉,安妮在犹太学校的同学。当时她全家都被投入集中营,后来只有她和一个小妹妹得以幸存。战后,安妮的父亲找到这姐妹俩,从此像父亲一样照看她们。忽然出现在我眼前。
我看见她衣服破烂,面容消瘦憔悴。她注视着我,大大的眼睛里带着那样的哀伤和责备,我看出里面的意思:“哦,安妮,你为什么抛弃了我?救救我,救我离开这地狱!”
我却救不了她。我只能站在一旁眼看着别人受苦受难死去。我只能祈求上帝将她带回我身边。她用她那苍白的脸和哀求的眼睛盯着我,那么无助。但愿我能帮她!亲爱的上帝,我得到我祈求的一切,她却落入命运的可怕掌握里。她和我一样虔诚,也许更虔诚,而且也有心向善,那么为什么我被选来活下去,而她也许要走向死亡?我们之间的差别在哪儿?我们为什么这么天差地别?
慈悲的上帝,请安慰她,让她至少不孤独。但愿你能告诉她说我满怀同情和爱在想着她,那样也许能帮助她撑下去。
1944年3月25日星期六
我没有很多钱,其他世俗财产也不多,我不美丽,智慧不高,也不聪明,可是我快乐,而且立志永远快乐!我生来快乐,我爱人,我天性信任人,而且希望人人都快乐。
1944年3月29日星期三
最亲爱的吉蒂:
总理波克斯坦从伦敦向荷兰广播①〔总理波克斯坦从伦敦向荷兰广播〕密室中有一台收音机,他们有时悄悄收听。,说战争以后,要收集与这场战争有关的日记和书信。当然,大家就说我的日记这下有用了。想想看,我要是出版一本以我们的密室为题材的小说,那多有趣。单看书名,谁都会以为是部侦探小说。
不过,说真的,战争结束十年之后,外人读到我们这些犹太人藏起来怎么过日子、吃些什么、谈些什么,只会觉得好笑。我告诉了你我们很多的生活情形,但你对我们所知还是很少。
1944年4月5日星期三
我终于明白我必须做功课,才不会无知;必须好好活下去,当记者,因为这是我的志向!我知道我能写。我有几篇故事写得很好,我描写密室生活很幽默,我的日记大多鲜活生动,不过……我是不是真有文才,还有待观察。
《伊娃的梦》是我最好的童话,怪的是我根本说不出我这篇童话的灵感怎么来的。《凯蒂的生活》也不错,但整体说来没什么特殊之处。我是我最好也最严厉的批评家。我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好。人不下笔,真不知道写作多美妙;我从前老是哀叹自己不会画画,可是现在我非常高兴自己至少能写。如果我没有写书或报纸文章的才气,总也能够为自己而写。但我想要的成就不只这个。我无法想象自己过着母亲、凡?丹太太和许许多多女人的那种人生,成天瞎忙,然后就被世人遗忘。在丈夫和孩子以外,我还需要有可以奉献自己的东西!我不要像大多数人那样,过了一辈子,结果白活。我要有用,或者带给所有人喜悦,即使是我不认识的人。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因此,我非常感激上帝给了我这个天赋,我利用这天赋长进,并且表达我内心的一切!
写作的时候,我摆脱所有俗虑。我的哀伤消失无踪,我的精神鲜活复振!不过,有个大问题,有一天我能不能写出个伟大的作品来,我会不会成为记者或作家?
我希望会,哦,我真希望这样,因为写作使我能记下一切,我的所有思想、理想和狂想。我好久没有为《凯蒂的生活》用功了。在心中,我把下一步情节想得精精确确,可是写起来好像没有那么顺利。这个作品也许永远没法完成,最后不是走进纸篓,就是丢进火炉里。想起来好可怕,不过,我对自己说:“你才十四岁,阅历体验又这么少,对哲学能写出什么来。”
因此,重振精神,往前走,向上看吧。会有结果的,因为我下定了决心要写下去!
1944年4月11日星期二
我们的处境从来不曾像那晚那么危险。想想看,警察到了书架前面,灯亮着,却没有人发现我们藏在里面!“现在我们完了!”那一刹那我曾轻声说了这么一句,结果我们有惊无险。
经过这一场,我们又痛切地记取,我们是身带铐链的犹太人,被铐在一个处所,没有任何权利,却有千般义务。我们必须将我们的感觉摆在一边;我们必须勇敢并且坚强,吃苦受难,不能埋怨,尽力而为,信任上帝。有一天,这可怕的战争将会结束。那时候,我们会又是人,而不只是犹太人!
谁把这苦难加在我们身上的?谁使我们和其他人类不一样的?谁使我们这样受苦受难的?是上帝把我们做成这样,但上帝也会再将我们提拔起来。在世界眼中,我们注定受苦,但是,在这一切苦难之后如果还有犹太人留下来,这些犹太人将会被当做范例高高举起。谁知道,也许我们的宗教会教导世界以及世上所有的人向善,那就是我们受苦受难的理由,惟一的理由。我们永远无法只是荷兰人,也永远无法只是英国人,或任何一国的人,我们会永远地做犹太人。我们将必须继续做犹太人,但那时将是心甘情愿做犹太人。
勇敢吧!我们要记取我们的责任,无怨无悔地尽我们的责任。会有出路的。上帝从来不曾抛弃我们这个民族。多少世纪以来,犹太人必须受苦,但多少世纪以来他们继续活着,千百年的苦难只有使他们变得更坚强。弱者会倒下去,强者会活下去,他们是打不败的!
如果上帝让我活下去,我会有比母亲更大的成就,我会让世人听见我的心声,我会走入世界,为人类尽一份力量!
现在我知道,人最需要的是勇气和幸福!
1944年5月3日星期三
你一定可以想象,我们经常满怀绝望地问:“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
会问这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为止没有人拿得出完满的答案。为什么英国人的飞机越造越大,越造越精,同时又一直弄出一大堆要重建的新房子?为什么每天花几百万打仗,却拿不出一分钱给医学研究、艺术家或穷人?为什么有些人挨饿,世界其他地方却有堆积如山的食物在腐烂?哦,人为什么这么疯?
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不然,许多人民和民族早就起来反叛了!人心里有一股毁灭的冲动,发怒、杀人的冲动。除非所有人类没有例外都经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战争,苦心建设、培养和种植起来的一切都会被砍倒、摧毁,然后又从头来过!
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和浪漫情事,并且将每段艰辛匮乏的事情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我已下定决心要过和其他女孩子不一样的人生,不想以后变成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我在这里的经验,是一个有趣人生的好开头。碰到最危险的时刻,我都必须往它们幽默的一面看,并且笑一笑,理由——惟一的理由——就在这里。
我年轻,有许多尚未发现的特质;我年轻又坚强,正生活在一场大探险里;我正在这探险过程之中,不能因为没有什么好玩的事而只顾整天唉声叹气!我有很多福分:幸福、愉快的性情,以及力量。每天我都感觉到自己在成熟,我感觉到解放正在接近,我感觉到大自然的美和周遭人的善良。每天我都想,这是一场多么迷人有趣的探险!有此种种,我为什么要绝望?
1944年6月13日星期二
是不是因为太久没有出门,我才对大自然这样着迷?我还记得从前,美极了的蓝天,啁啾的鸟鸣,月光和正在绽放的花朵都不会令我神往。来到这里,就不一样了。例如五旬节那阵子,天气好热,我一直到十一点半都奋力张大眼睛,等着好好看看月亮,好好一个人看一次。可惜我的牺牲白费,因为太亮了,我不能冒险打开窗户。另外一次,好几个月以前,有个晚上窗子开着,我恰好在楼上。我一直到不得不关窗才下楼。那个黑暗、大雨的夜,那风,那些疾飞的云,把我迷住了;那次是我一年半里第一次和黑夜面对面。那晚以后,我对黑夜的渴望超过了我对夜贼、老鼠和抢劫的害怕。我独自下楼,从厨房和私人办公室的窗子往外望。许多人认为大自然美丽,许多人不时到星空之下入眠,许多医院和监狱里的人巴望能自由自在享受大自然的一天。大自然的喜悦,不分贫富都能享受,可是很少人像我们一样跟那些喜悦隔绝到这种地步。
这不只是我的想象而已——凝望天空、云朵、月亮和星星,我确实觉得安宁,有希望。这是比襁草根镇静剂和溴化钾安眠药更好的药。大自然使我觉得谦卑,使我能够带着勇气面对任何打击!
真不幸,除了难得的几回,我只能隔着灰尘积得厚厚的窗户上这些尘尘黯黯的窗帘观看大自然。这样看出去,乐趣尽失。世间要是有什么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那就是大自然!
1944年7月6日星期四
我们都活着,可是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活着、为什么要活着;我们都寻找幸福;我们都过着不同却又相同的生活。我们三人①〔我们三个人〕指在密室生活的三个年轻人。安妮和姐姐玛各,还有凡?丹先生的儿子彼得,他比安妮大两三岁。都在良好的家庭里成长,我们有机会受教育,以期有点出息。基于很多理由,我们有希望获得很大的幸福,但是……我们必须靠自己的能力去争取。专走容易的路,是争取不到的。争取幸福,意思就是要行得正,努力工作,而不是投机和偷懒。偷懒看起来可能很吸引人,但只有工作能给人“真正”的满足。
我无法了解不喜欢工作的人,但彼得的问题也不在这里。他只是没有目标,另外就是他认为自己太笨和不如人,难有什么成就。可怜的孩子,他从来不曾体会使别人快乐的滋味,这一点我恐怕没办法教他。他不信教,嘲笑耶稣基督,动不动咒天骂神。我在宗教上也不是那么正统的,可是每次看到他那么孤独、不屑、狼狈,都感到痛心。
有宗教心的人应该高兴,因为并不是人人这么有福,有能力相信一个更高的秩序。对永世受罚的恐惧并不是必要条件;炼狱、天国和地狱的观念,许多人难以接受,但是宗教本身,任何宗教,都使人走正道。不是畏惧上帝,而是坚持自己的荣誉感,以及服从自己的良知。如果人人能在每天结束之时检讨一下自己的行为,衡量一下对错,那么,人人都能变得高贵和善良。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在每个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尝试比昨天更好,如此下来,不久就会大有改观。这个方法,人人可以一试;不费分文,却必有用处。不知此法妙用的人,只有多经验,多体会,才知道“心安理得,人就刚健”!
1944年7月15日星期六
父亲有句名言:“小孩子必须教养自己。”我在很多方面都勤于检点自己,现在渐渐明白这句话真有道理。父母只能给子女忠告,或者为他们指点方向。追根究底来说,人的性格是自己塑造的。另外,我怀着非比寻常的勇气面对人生。我觉得自己很坚强,很能肩负重担,很年轻,很自由!初次领悟这一点的时候,我很高兴,因为这表示我能比较自如地抵抗以后人生里的打击。
“在内心深处,年轻人比老年人寂寞。”我在一本书中读到这句话,一直铭记在心。依我所见,这是实情。
因此,如果你想知道大人在这里的日子会不会比小孩子难过,答案是不会,当然不会。年纪比较大的人对事情已经有见解,对自己和自己的行事有些把握。在一个理想都被摧毁,人性最坏的一面主宰世界,人人都怀疑真理、正义和上帝的时代,我们年轻人要想维持自己的见解,更是难上加难。
谁要是声称大人在密室的日子比我们难过,都是不明白这些问题对我们的冲击比对大人的大。我们年纪太轻,无法处理这些问题,但问题一直向我们逼来,最后,我们被逼得弄出一个解决办法来。但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办法一面对事实,就土崩瓦解。在当前这样的时代,的确很难:理想、梦想和宝贵的希望也在我们心中浮现,但只有被残酷的现实压碎。我没有把我的理想全都抛弃,也是奇事,那些理想看起来那么荒谬,那么不切实际。可是我仍然紧抱着它们,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
我要在一座用混乱、苦难和死亡做成的基石上建设我的人生,是完全不可能的。我看见世界正变成一片荒野,我听见雷声正在接近,有一天雷霆也会将我们打死。我感觉到千百万人在受苦受难。可是,我仰视天空,冥冥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在此同时,我必须执著我的理想。也许有那么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
******
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13岁生日,在她收到的生日礼物中有一个日记本,从此,安妮便以它为友,倾诉了一个在战乱中生活的少女的心声。
1942年7月6日,安妮一家由于环境所迫,躲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中,这是一个与私人办公室相通的一套实验室,后来长期闲置,渐渐被人遗忘。安妮的父亲便将实验室的入口用书柜挡住,里面遂成“密室”。安妮与凡?丹先生一家、杜瑟尔先生在密室中生活了两年,直至遭人举报,被纳粹投入集中营。
安妮在日记中如实记录了两年间隐秘、艰苦的生活状况,自己的寂寞、苦闷,对现实的恐惧、憎恶和对战争、人性的深入思考。她渴望用年轻的激情、勇气和天性的善良拥抱自然,拥抱世界,但是战争回报给她的却是苦难和死亡。
1947年,幸免于难的安妮的父亲,将安妮的日记整理后出版。迄今为止,日记已被译成5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三千万册,成为一笔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安妮真正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走入世界,为人类尽一份力量。”